中国是一个重人情的社会,很多事情靠公事公办,往往办不成。在社会上寻找有用的社会资源,建立自己的关系网,十分重要。
清代巨商胡雪岩既善于经商,也善于经营自己的关系网,其精明之处在于,善于抓住不同人的特点,投其所好。
在胡雪岩所处的时代,要经营势力,离不开银子。胡雪岩深谙此道,自然也不会吝惜银子,甚至到了有“求”必应的地步。时任浙江藩司的麟桂调署江宁藩司,临走时,在浙江亏空的两万多两银子需要填补,于是找到胡雪岩,他二话没说,爽快地应承下来。麟桂派去和胡雪岩相商的亲信也“激动”不已,称胡雪岩实在是“有肝胆”、“够朋友”,让他一定不要客气,趁麟桂此时还没御任,有什么要求,尽管提出来反正惠而不费,麟桂一定肯帮忙。
胡雪岩没有提出任何索取回报的要求,只希望麟桂到任之后,江宁方面与浙江方面如有公款往来,能够指定由他的阜康票号代理。
这一点要求,对于掌管一方财政的藩司来说,自然不费吹灰之力。
事实证明,胡雪岩的投资是有眼光的,最终,他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收益。
为了与左宗棠拉上关系,胡雪岩颇费了一番心思,他初次拜见左宗棠时,左宗棠听到些关于胡雪岩与太平军关系的传言,颇多戒备,甚至不给他让座,“凉”了他一把。而胡雪岩最终还是得到了左宗棠的信任,甚至被引为知己。由此,左宗棠成为胡雪岩在官场上更有力量的靠山。后来,也是因为左宗棠的大力举荐,胡雪岩得到朝廷特赐的红顶子。
胡雪岩取得左宗棠的信任,只是做了两件事:
第一,献米献钱。胡雪岩回杭州,带去1万石大米和10万两银子。本来,这1万石大米有一个名目,就是当初杭州被围时,胡雪岩与知府王有龄商量,由胡雪岩冒死出城,到上海采购大米,以救杭州粮绝之急。胡雪岩购得大米1万石,运往杭州,但无法进城,只得将米转道宁波,现在,杭州收复,胡雪岩将这1万石大米运至杭州,且将当初购米款两万两银子,面交左宗棠。他既回复了公事,以此证明自己并非携款逃命,又无偿捐给左宗棠1万石大米。那10万两银子,则是胡雪岩为了敦促攻下杭州的官军自我约束不要扰民而自愿捐赠的犒军饷银。
清军打仗,为鼓舞士气,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攻城部队只要攻下一座城池,3日之内,可以不必遵守禁止抢劫、奸淫的军规。胡雪岩献出10万两银子,是要换取官军守法。
第二,主动承担筹饷重任。左宗棠几十万兵马东征,镇压太平军,每月需要的饷银达26万两之巨,当时,朝廷用兵打仗采取的是“协饷”的办法,也就是由各省拿出钱,做军队粮饷之用,实际上,各支部队要自己想办法筹饷。听到左宗棠谈起筹饷的事,胡雪岩毫不犹豫地表示,他愿意尽一份力。
胡雪岩做的这两件事,的确做到了对“症”下“药”,也是一下子“药”到“病”除。
所谓对症,因为粮食、军饷都是左宗棠此时最着急、也最难办的事。杭州刚刚收复,善后是一件大事,要取得成效,首先要有粮食。当时,镇压太平军实际上是左宗棠与李鸿章协同进行,太平军败局已定,左宗棠当然想争头功,这个时候,粮草军饷也是当务之急。没有粮饷,就无法进一步展开攻势,一旦“闹饷”,部队无法约束,就会酿出乱子。
胡雪岩解决了令左宗棠头痛的难题,左宗棠哪里还有不赏识的道理!用左宗棠的话说,解决了这两个问题,不但杭州得救,肃清浙江全境,他也有把握。难怪胡雪岩前去拜见时,左宗棠不仅让座,而且谈及筹饷时,他马上吩咐留饭。
对症下药,说到底,就是在坚持原则的前提下,投其所好。正如送礼,要送得合适,其中一条重要的原则就是要对方喜欢。
而要对方喜欢,就要送给对方急需一时又没有的东西。比如左宗棠求事功,胡雪岩正好送去能使他成就事功必需的东西,送出意想不到的效果。
胡雪岩说:“送礼总要送人家求之不得的东西。”可见,他是深谙此道的。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chenggong/4849.html
相关阅读:5位亿万富翁的成功秘诀
要敢于一跃而下
人们要的是什么,你又如何得到
自我认知就会变得勇敢
成功人生的资源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