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起源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八年级 来源: 高中学习网


时 教 案

第二十二 生命进化的长河 第一节 生命的起

目的

1、 学生通过本小节的学习,能够简单描述有关生命起的几种假说

2、 学生通过本小节的学习,能够描述现在多数人能够接受的有关生命起的大体过程 3、 学生通过本小节的学习,能够初步认识到科学的发展是不断提出假说,验证假说,从而得出正确的科学观点 4、 学生通过本小节的学习,能够大胆提出自己的观点(假说),训练自己的思维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给学生介绍多中关于生命起的假说 难点:让学生认识到正确科学观点的得到,并不是一轻而易举的事情

教学方法

讲授法 多媒体法

教具准备

教 学 过 程

一、 学生向全班同学介绍自己收集的生命起的相关资料

学生发言(略)

学生小组讨论(略),教师要参与到小组的讨论中去,深入了解学生的资料和学生的观点以及学生的兴趣所在。

二、 教师进行简要评价

1、 对资料收集比较丰富、比较有质量的同学提出表扬,同时对收集情况不好的同学,提出一点帮助性的建议,以便他们以后也能有好的方法收集资料。

2、 评价在发言和小组交流中的表现情况,对不同的学生的观点简要点评。

三、 教师归纳总结,提出与生命的起相关的几种假说。

1、 神创说

2、 自然发生说

3、 化学进化说

核酸和蛋白质等生物分子是生命的物质基础,生命的起关键就在于这些生命物质的起,即在没有生命 的原始地球上,由于自然的原因,非生命物质通过化学作用,产生出多种有机物和生物分子。因此,生命起问题首先是原始有机物的起与早期演化。化学 进化的作用是造就一类化学材料,这些化学材料构成氨基酸、 糖等通用的“结构单元”,核酸和蛋白质等生命物质就自这结“结构单元”的组合。[

1922年,生物化学家奥巴林第一个提出了一种可以验证的假说,认为原始地球上的某些无机物,在自闪电、太阳国徽的能量的作用下,变成了第一批有机分子。时隔31年之后的1953年,美国化学家米勒首次实验证了奥巴林的这一假说。他模似原始地球上的大气成分,用氢、甲烷、氨和水蒸气等,通过加热和火花放电,合成了有 机分子氨基酸。继米勒之后,许多通过模拟原始地球条的实验,又合成出了其他组成生命体的重要的生物分子,如嘌呤、嘧定、核糖、脱氧核糖、核苷、核苷酸、脂肪酸、卟啉和脂 质等。1965年和1981年,我国又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胰岛素和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蛋白质和核酸的形成是由无生命 到有生命的转折点,上述两种生物分子的人工合成成功,开始了通过人工合成生命物质去研究生命起的新时代。

一般说,生命的化学进化过程包括四个阶段:从无机小分子生成有机小分子;从有机小分子形成有机大分子;从有机大分子组成能自我维持稳定和发展的多分子体系;从多分子体系演变为原始生命。

4、 宇宙胚种说

过去和现在,已经提出了许多属于宇宙胚种说的假说,如在1993年7月 的第十次生命起国际会议上,有人提出,“造成化学反应并导致生命产生的有机物,毫无颖问是与地球碰撞的彗星带的”;还有人推断,是同地球碰撞在其中一颗彗星带着一 个“生命的胚胎”,穿过宇宙,将其留在了刚 刚诞生的地球之上,从而有了地球生命。几年前一位空间物理学家和一位天体物理学家也把地球生命的起解释为:地球生命之可能自40亿年前坠入海洋的一颗或数颗彗星,他们也认为是彗星提供了地 球生命诞生需要的原材料(他们将之谓“类生命生物”)。

尽管有科学家对此类假说持强烈的反对意见(他们认为:“彗星是带了某些 物质,但它们不是决定性的,生命所必需的物质在地球上已经存在”),尽管诸如此类的观点仍 是一些尚需进一步证明的问题,但通过对陨石、彗星、星际尘云以及其他行星上的有机分子的探索与研究,了解那些有机分子形成与发展的规律,并将其与地球上的有机分子进行比较,都将为地球上生命起的研究提供更多的资料。

四、 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以上现在被多数人所接受的假说。

五、 教师指出,现在的很多问题,利用现有的科学知识一时间还不能够解释的问题,我们都只能够通过建立假说,然后通过实践,不断找出新的证据证明建立的假说是否成立(注意,提出假说也要有一定的科学依据,不是异想天开)。如果假说被推翻了,那么就只能再想办法,另外提出更合理的假说,科学就是这样,在不断的建立假说,被推翻的过程中,逐渐向前发展,我们要有坚定的信念、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只有这样科学才能发展,社会才能前进。

六、 教师对学生提出一些要求。

板书设计

第二十二 第一节 生命的起

一、分析想象中的原始地球

二、原始生命起的推测

作业布置

实验册练习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chuer/35081.html

相关阅读:生命的起源与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