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教学设计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八年级 来源: 高中学习网


《马说》设计

【思路】
1、知识教学点:
⑴掌握重点言实词虚词。
⑵理解本寓意和作者思想感情。
2、能力训练点:
⑴训练学生的口译能力。
⑵训练学生分析理解,概括中心的能力。
3、美育渗透点:
讨论对人才的看法,树立价值观观念,争做“千里马”。
【教学辅助】
多媒体制作、增加教学的直观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设想】
1、链接教学,决不满足于某一的内容,提倡大容量,以本内容为核心,将内、外相结合,让学生广泛地阅读 ;
2、初步的研究性教学,一上完,不以解决了所有的问题为满足,而是重新提给学生新的问题。一上完是终点,同时也是中国,是某个问题研究的起步。
3、主张“情气说”,作者写时以情使气,以气结句,我们读时反过由句寻气,由气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介绍作者、体。
1、以“伯乐相马”的故事导入。
2、作者介绍。
3、体介绍:“说”是古代的一种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看法,写法灵活,奇巧而言辨,与现代杂大体相似
二、正音
学生听朗读,给生字注音,划出通假字。
三、学生初读,试领会内容
1、学生对照注释小声读。
2、指名学生朗读,要求读得通顺,语音正确,不读破句。
3、针对学生朗读情况,教师适当点拨。
4、学生齐读。
四、疏通意
1、学生自己按下注释尝试翻译。 ( 翻译采用分组“开火车”的方式,比如第一组,一人翻译一短句,负责第一段。二组,负责第二段。三组负责第三段 以达到比较大的活动面积 )
2、教师评价,再读
五、再读,推究理
1、教师提出讨论题,学生分组讨论。
⑴一开头,作者是如何阐述“伯乐”和“千里马” 之间的关系的?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⑵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如何?
──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⑶千里马的才能为何被埋没?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⑷作者是如何描述千里马因肚饥而无法发挥才能的痛苦的?
──且欲与常成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⑸作者是如何痛斥“食马者”的“不知马”的?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⑹中的哪句话点明了中心?
──其真不知马也。
2、学生交流讨论结果,教师从旁指导。
3、在此基础上,再读,要求读得流畅,语气、重音、停顿和速度得当。
⑴同桌间互相听读。
⑵指名学生朗读。
⑶全班学生齐读。
六、三读,品味意境
1、简介写作背景,体会作者通过本所表达的见解。
2、三段字都用一个“也”字收住,它们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无限痛惜;愤怒谴责;深刻嘲讽。
3、作者所说的“食马者”、“伯乐”、“千里马”仅仅是指传说中的人和物吗?
──食马者比喻不能识别人才的统治者。
──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
──千里马比喻人才。
4、托物寓意”的写法。
5、学生读,要求读出的意味和情趣,铿锵悦耳,抑扬顿挫,声情并茂。
七、要求学生背诵全
八、堂练习及中考链接
九、外阅读
十、 迁移讨论
以我们学过的言为依托,引经据典,言之有物,言之有序地谈一谈“人才应该具有哪些的素质”
十一、布置作业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chuer/38084.html

相关阅读:《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