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四首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八年级 来源: 高中学习网


30 诗四首
目标
知识与能力: 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四首诗
过程与方法: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态度情感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化的思想感情,提高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重点:体会意境美、语言美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想象,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中之情。
教学方法:
1.诵读法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教学时:两时
教学设计
第一时 《归田园居》《登岳阳楼》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中国自古以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从最古老的《诗经》开始,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学习《诗四首》。
陶渊明是我国古代最早的田园诗人。他的诗歌现存120多首。最能代表他诗歌创作成就的是田园诗。我们先学习他的田园诗代表作《归园田居》(其三)。
二、指导朗读,力求使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和韵律
1.学生自由读诗,教师提示一些应注意的词语: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
2.要求学生用“/”给《归园田居》(其三)一诗划分节奏。
教师提示学生注意音节划分和意义划分相结合,如“种豆/南/下”“晨兴/理/荒秽”。
3.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要求学生仔细听读,订正不恰当的读音和节奏。
4.学生齐读。
三、师生共同赏读《归园田居》
1.教师范读,学生跟读。
2.学生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整体感知诗意。
3.要求学生概述诗意。
这是陶渊明田园生活的一个剪影,请展开想像,用自己的话描述陶渊明一天的劳动生活情形。
教师提示:可以先逐句解释,然后进行完整的表述。
逐句解释如下:诗的前四句记给豆田锄草一事。第一句交代种豆的地点,第二句说锄草的原因,第三句说一大早就去锄草,第四句是说月儿初升之时才荷锄晚归。第五、六句写归途中道狭而多草木,以至露水沾湿了我的衣裳。第七、八句写沾衣又有什么关系呢?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选两位同学交流,其余同学点评。
4.引导学生赏析诗歌的意境美。
(1)提问:陶诗平淡而又富于情趣,平淡不必多言,你认为“情趣”表现在什么地方?
教师引导学生想像“带月荷锄归”的动人画面。
明确:陶诗的情趣自于写意。“带月荷锄归”,劳动归的诗人虽然独自一人,却有一轮明月陪伴。月下的诗人,肩扛一副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中,这是一幅多么好的月夜归耕图啊!“夕露沾我衣”,露水调皮而多情,他们给了辛苦一天的诗人温柔的抚慰,诗人就像一个凯旋的士兵,心情傲然、欣然。

(2)提问:这首诗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这首诗流露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归隐农村的自豪之情。
5.学生齐读,尝试背诵。
6.深层探究
提问:诗的末句“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什么?
学生讨论,教师可提供另外两首田园诗帮助学生理解。
7.学生背诵《归园田居》(其三)。
四、指导学生自读《登岳阳楼》
一、背景介绍
唐代宗大历三年(768)之后,杜甫出峡漂泊两湖,此诗是诗人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时年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巳聋,靠饮药维持生命。
二、诗歌赏析
  头联虚实交错,今昔对照,从而扩大了时、空领域。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幕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用“昔闻”为“今上”蓄势,归根结蒂是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颔联是洞庭的浩瀚无边。洞庭湖坼吴楚、浮日月,波浪掀天,浩茫无际,真不知此老胸中吞几云梦!这是写洞庭湖的佳句,被王士?赞为“雄跨今古”。写景如此壮阔,令人玩索不尽。
  颈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亲朋无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既“老”且“病”,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自叙如此落寞,于诗境极闷极狭的突变与对照中寓无限情意。
  尾联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上下句之间留有空白,引人联想。开端“昔闻洞庭水”的“昔”,当然可以涵盖诗人在长安一带活动的十多年时间。而这,在空间上正可与“关北”拍合。”“凭轩”与“今上”首尾呼应。
三、总结
  通篇是“登岳阳楼”诗,却不局限于写“岳阳楼”与“洞庭水”。诗人屏弃眼前景物的精微刻画,从大处着笔,吐纳天地,心系国家安危,悲壮苍凉,催人泪下。时间上抚今追昔,空间上包吴楚、越关。其世身之悲,国家之忧,浩浩茫茫,与洞庭水势融合无间,形成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
四、〖链接〗
(一) 写洞庭湖的佳句
  1 刘长卿:“叠浪浮元气,中流没太阳”
  2僧可明:“水涵天影阔,拔地形高”
  3许化:“四顾疑无地,中流忽有”
  4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二)岳阳楼的名联:
  1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沧然涕下!
  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西爽气,岳州城东道岩疆:潴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
  2后乐先忧,范希庶几知道;昔闻今上,杜少陵可与言诗。
  3洞庭西下八百里; 淮海南第一楼。
  4四面河归眼底; 万家忧乐到心头。
  5放不开眼底乾坤,何必登斯楼把酒; 吞得尽胸中云梦,方可对仙人吟诗 。
五、布置作业
预习《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

第二时 《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
教学设计
一、巩固理解,解释引读
  1、巩固理解:
    ──《归园田居》中表现诗人辛勤劳动的诗句;
    ──《游西村》中表达陆游对乡村淳朴民风喜爱、留恋的诗句;
    ──《游西村》比喻困境中蕴含希望的诗句;
  2、解释引读:
  这是一首边塞诗,唐朝时由于边境战火不断,许多诗人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他们的参军、记室。这些诗人把他们在边塞上的所见所闻写成诗歌,于是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成为盛唐诗人的新题材。这一类诗,学史上称为“边塞诗”。今天我们就学习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
  那么谁能够说说王维呢?
  王维,盛唐著名诗人,人称“诗佛”。当时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鲁番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王维轻车简从,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一问才知道),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
二、诵读背诵,积累理解
  1、读一读:
  ⑴ 教师范读;
  ⑵ 学生反复朗读诗歌,以至背诵。
  2、说一说:
  学生对照注释,解词析句,理解诗歌内容。
  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并说说理由。
三、品读提升,感悟意境
  1、《使至塞上》写的是什么情景内容?(奇特壮美的边塞风光。)
  2、你能说说“征蓬出汉塞,归燕人胡天”一句的含义及蕴含作者怎样的感情?
    过了居延,就像“蓬草”一样随风飘转,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人胡天的上空。蕴含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3、这里最能体现诗中有画的是哪一联诗句,你能画画它的图景,说说它的意境吗?(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艺术特色。)
   大漠茫茫无边,在这纯然一色、荒凉无边的背景之上,那烽火台上燃起的一缕白烟直上云霄,显得异常醒目。“孤烟”两字能状其神韵,“孤烟”之后随一“直”字,使景物显得单纯简净。“长河落日圆”写出了苍茫的沙漠,没有,没有树,只有黄河横贯其中。视野所及,大漠无边无际,黄河杳无尽头。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将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对广阔的自然景色的描绘中。
四、送别诗歌,感受李白《渡荆门送别》
  送别,是古今诗人墨客常写的题材,如高适的《别董大》,那你还知道哪些送别诗呢?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李白的《赠汪伦》、《送孟浩然之广陵》等
  今天我们再学习李白另一首送别诗──《渡荆门送别》,这又是谁送谁呢?
  那么谁能够说说李白写这一首诗的背景呢?
  这首诗是诗人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出蜀至荆门时所作。
五、诵读背诵,积累理解
  1、读一读:
  ⑴ 教师范读;
  ⑵ 学生反复朗读诗歌,直至背诵。
  2、说一说:
  学生对照注释,解词析句,理解诗歌内容。
  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并说说理由。
六、品读提升,感悟意境
  1、《渡荆门送别》写的是什么情景?
    描绘舟过荆门时所见的景色,含蓄地表达对故乡的依恋之情。
  2、你能想象一下“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的画面,说出自己的感受。
    (允许学生自由发挥,言之有理即可)
    用游动的视角描写景物,前句形象描述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巧妙地将静止的岭描绘出充满动感与空间感的活动画面。后句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写荆门一带平原旷野寥廓高远的景色。这两句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见到广阔平原时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3、你能说说颈联描绘了怎样的意境呢?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是先以水中明月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再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诗人以移步换景的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出长江的近景和远景,奇妙多姿,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当时见到景象时的欣喜和新鲜。
  4、本诗抒发作者乡愁的是哪一句?写景的又是哪几句?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从景物方面着笔,表现的是作者写出浓浓的乡思。
  “随平野尽,江人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是按由远到近的顺序写的。
七、体验拓展,互动释疑
  1、体验拓展:
  从本诗看,它是否为朋友送行?如果是你,你又会怎样表达呢?
  不是,是告别故乡,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依不舍送别远去的游子,游子思乡之情不言而喻。
  2、互动释疑:将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与小组、班级同学共同探究解疑。
八、总结存储,外延伸
  1、总结存储:学生谈自己的收获与感受。
  2、外延伸:
  ⑴ 背诵这两首诗;
  ⑵ 喜欢绘画的同学,可以挑选自己喜欢的诗,将自己的理解和感受用图画描绘出。
  ⑶ 外摘抄高适、岑参的边塞诗。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chuer/43729.html

相关阅读:《古诗四首》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