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上的人际交往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既不回避也不沉溺于网络交往,恰当运用网络与网络交往。学会自我保护,遵守网络规则,享受健康的网络生活。
能力目标:能够正确使用网络,使之为学习和生活服务。
知识目标:了解网络交往的两大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网络是把双刃剑
教学重点
认识网络的在现实生活中的地位;理解网络是把双刃剑
教学方法
小组教学法、活动教学法、辩证思维教学法等
教具准备
多媒体投影仪
时安排
一时
前准备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收集网络交往正反两面的故事
教学过程
[导入新]
利用本引言中小华或中小梅的例子导人新
小组讨论问题:让学生设想如果生活在古代,他们两人身上会不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并请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
小组代表汇报小组讨论结果。
教师:通过对比,感受网络对现代人生活的积极影响。(如果没有互联网,小华不可能结识远方的朋友;小梅的病症很难做出准确诊断,很可能延误治疗时间,从而失去生命。有了互联网,小梅得到了世界各地医生的帮助,这是过去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小组讨论问题:请你结合实际谈谈互联网还可以利用网络做些什么?
小组代表汇报小组讨论结果。
本讨论注意事项: 这是个发散性思维极强的问题。教师可先让学生独自思考,然后再分小组讨论.交流。并派小组代表小组讨论的结果记录在黑板上,最后对学生发现的好处做适当分类。如工作、学习上,业余生活上;如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学校生活。通过老师的归纳网络给人们带的种种方便,可以有效扩展学生的视野。
教学过渡:网络生活丰富多彩、网络交往超越空间,那么现在的你有没有“触网”呢?并现场作一个《关于网络交往的调查》。
1、你有没有上过网:________
2、如果上过网,你在网上主要关注:_________
A、新闻 B、学习资料 C、计算机方面的知识 D、音乐、影视 E、游戏 F、聊天 G、其他_______________
3、你一般每次上网的时间大概是多少_______?一周上网的总时间是多少_______?
4、网络对你生活学习的影响是______________
A、没什么影响 B、有一定影响 C、影响很大
5、网络对你生活学习的影响是正面多一些还是负面多一些?___________
A、正面影响多一些 B、负面影响多一些
6、谈谈你的上网趣事。
开展网络交往调查活动,可以让学生在四人小组内交流,再进行大组交流。进一步认识网络“神奇性”的特点,进一步感受网络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已在享受网络带的各种意想不到的快乐。当然如果是郊区学生没有没上过网,这一活动环节可略去。
在此基础上,教师展示目前全世界以及我国每天上网冲浪的人数调查表:(见教材P67)
学生总结:这些数据充分说明了,正是由于网络的奇特功能,全世界上网人数陡增。在网络时代,我们享受着“天涯若比邻”的奇妙,享受着高科技给生活带的无穷乐趣,不知不觉网络已主宰了我们的生活,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组内正反对比,认清网络〕
小组进行统计归纳《关于网络交往的调查》中 “第5个问题”。使学生认识到网络尽管无处不在,但它是一把双刃剑,对我们的影响是两面性的。
为了能充分并使学生主动的认识到网络是把双刃剑,教师可以在前布置一个任务,即:收集有关自己或他人的网络故事,可以是正面意义的故事,也可以是负面意义的故事。
小组展示天地: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讲出收集到的网络故事及影响,并评出优胜小组。
在这里,对于正面意义(P68)的网络故事,师生重点探讨和分析两方面:一是在故事中帮助学生不断归纳提炼出有关“网络积极作用”的一些观点。如:网络是现代明的产物,它突破了传统化中的很多东西,如师生关系、师徒关系、权威、财富;网络生活是现代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延伸了人的感觉器官,使人的生活日益丰富,极大地提高了人们自学成材的可能性。二是要积极引导学生如何利用网络的优势做一些有益于社会和他人的事。寻找自己的人生价值。
对于负面影响(P70)的网络故事,师生重点探讨和分析三方面:一是帮助学生认识网络的不良作用到底有哪些。二是帮助学生理解网络产生不良影响的主观(心理不健康、道德不高尚)和客观原因(网络环境的复杂带一定的危险性:网络交往对象具有虚拟性、间接性和隐蔽性;网络环境难以管理与规范,存在“脏乱差”)。三是帮助学生处理网络与现实生活的关系,尤其是处理好网络游戏与学习的关系,引导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责任与发展任务;发展多种业余爱好,不把眼光只盯在网络游戏上;学习是大事,消遣是小事,而网络游戏更是小事中的一个选择而已。真正做网络主人,不做网络俘虏。
小组讨论制定明上网公约并交流,最后评选出最佳明上网公约并张贴上墙。
教学后记:
通过小组活动、调查活动,将故事等形式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让学生深刻感知到网络交往是一把双刃剑,从而引导学生自觉养成明上网的好习惯。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chuer/47100.html
相关阅读:《享受健康的网络交往》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