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课的拟采用活动式教学、可运用:情景创设、案例分析、主题探究等教学方法。
教学内容:讲授本课第二框——同样的权利 同样的爱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入语:
生命健康权是每个公民与生俱来的一项基本权利,不管年龄大小、身份如何都平等地享有这项普通而神圣的权利。那么平时我们应该怎样积极而又正确地行使这项权利呢
2、板书框题: 第二框 同样的权利 同样的爱护
二、讲授新课:
1、积极行使生命健康权
情境活动一:(见教材P28页材料)
议一议 说一说:
①以上图景中,人们在行使什么权力?
②我们还可以采取哪些方式行使上述权利?
(1)积极行使生命健康权,是公民对自身所拥有的权利
(学生讨论回答后,阅读教材正文。)
情境活动二:(详见《教参》P37页附录①小楠的——故事情景之一
①你是如何看待小楠的这些想法的?
②有人认为“自杀”是个人的事情,个人的权利,你认同吗?为什么?
(见《教案》P38页?②)
情境活动三:(详见《教参》P37页附录①小楠的——故事情景之二
议一议:你赞同小楠姐姐的想法吗?为什么?
情境活动四:
小楠批评了姐姐的这种想法,他觉得自己的生命健康权应该自己来争取。
想一想:帮助小楠——
如果你是小楠,你会怎样来争取自己的生命健康权呢?
展示(《小楠的故事》情景之三—(详见《教参》P37页附录①小楠的故事情景之三
小楠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大家的帮助,维护了自己的生命与健康权利,那么,生活中我们又该如何行使我们的生命健康权呢?(见教材P29页)
板书标题知识点:
(1)积极行使生命健康权,是公民对自身所拥有的权利
(2)积极行使生命健康权,是公民对自己的关爱和责任
相关链接:(详见教材P29页链接材料)
议一议:当我们的生命健康受到非法侵害时,该怎么办?(见教材P28页)
情境活动四:(见教材P29页材料)
议一议 说一说:
①上述行为中哪些属于合法行为?哪些属于放弃权利的行为?
②我们身边有哪些珍爱生命健康权的事例?
③我们应该怎样正确行地使生命健康权?
教师小结:
保护自己的生命与健康,不仅是积极行使我们的生命健康权,而且也是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关爱和责任,但除正当防卫、紧急避险外,不得伤害他人的生命健康权。
板书知识点:
(3)正确行使生命健康权
2、关爱他人的生命与健康
情境活动五:(见教材P30页材料)
议一议 说一说:
①此事给小君、小哲双方的家庭造成了什么后果?
②“进一步山穷水尽,退一步海阔天空”“非法侵害生命健康权者受制裁”。结合这两句话,谈谈此桩惨案如何避免?
③这个案例给我们怎样的启示?(板书知识点)
(1)不得侵害他人的生命健康(学生阅读教材。)
我们在享有生命健康权的同时,负有不得伤害他人生命健康权的道德义务和法定义务,否则将会受到法律的制裁。正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关爱他人,关爱生灵,远离暴力
相关链接:(见教材P31页材料)(学生阅读)
在生活中,我们不得伤害他人的生命健康,还应尊重、关爱他人的生命健康。
情境活动六:(见教材P32页材料)
案例评析:(学生阅读材料后,思考讨论问题)
①请从道德育法律等方面评价上述三种表现。
②如果你遇到类似情况,应该怎么办? (从自护与救人两个角度去考虑)
教师小结:
我们在救助他人生命与健康的同时也要懂得自我保护,要学会理智地救人。
文字链接:
①在公园树上随便刻字; ②大量捕杀藏羚羊
③放学路上殴打低年级同学 ④刘海洋因伤熊而受到法律才制裁
讨论:你从这些文字中感受到了什么?对你有何启示?
教师小结:
其实,我们不仅要关爱自己,关爱我们的同类,还应该关爱我们身边的其他生灵,它们也享有自然界赋予的生命健康的权利。让我们做一个既遵纪守法,又懂得关爱,乐于助人的好公民。
三、课堂小结
(按板书的要点小结)
四、作业
完成《资源与学案》第十三课的练习
第四课 维护我们的人格尊严
第一框 人人享有人格尊严权
第一、二课时(总第7、8 课时)
课标要求:
“我与他人的关系”中的“权力与义务”部分:“了解法律保护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能够自觉尊重他人,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增强维护人格权的法律意识,懂得珍爱自己的名誉、维护自己的尊严、增强自尊心的同时,自觉承担维护他人人格尊严的义务,提高运用法律武器维护公民人格权的意识。
2、能力目标:
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的是非辨别能力,能正确区分侵犯公民人格尊严权的具体行为表现;使学生关注自身尊严、关注他人人格尊严和名誉,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和他人的人格权利。
3、知识目标:
通过教学,帮助学生了解人格尊严权及具体内容,知道法律保护公民的名誉权;明确侵害公民人格尊严和名誉的行为应承担法律责任;增强学生尊重、保护自己人格尊严和名誉的意识,引导学生尊重爱护他人的人格权。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人人享有尊严权,法律维护我们的名誉权。
2、教学难点:我们享有法律规定的名誉权的同时要履行维护他人名誉权的义务。
学生分析
1.针对的问题:
①现实生活中一些家长、老师及社会成员受封建传统思想、家长制遗风、错误教育观等影响,加之法律意识不强,常忽视未成年人的独立人格,侵犯未成年人人格尊严的行为时有发生。
②作为未成年学生由于法律意识淡薄,对人格尊严权认识不足,不能意识或分辨出一些行为已侵害了自己的人格尊严权,不懂依法维护自身人格尊严权的实现。
③另一方面,由于受来自家庭、社会的某些不良教育影响,部分学生过分强调个人中心,自我意识过度膨胀,惟我独尊,不懂得尊重他人,造成人际交往上的障碍。
④同学交往中,由于某些学生文明意识不强、行为习惯不良、心理品质和道德素质不够高,加之易冲动,常以简单粗暴的方式解决同学间的矛盾,说粗话脏话、诋毁他人名誉的行为时有发生。
2.学生的需要:
①从法律角度看,学生有学习、了解法律知识的需要,不仅有利于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而且懂得尊重他人的人身权利,不做违法犯罪的事。
②从学生个人成长的角度看,全面了解人格尊严权及人格尊严对个人的重要意义,有助于学生独立人格的完善,保证身心健康成长。
③从人际交往角度看,懂得自觉尊重并爱护他人的人格尊严、荣誉等人格权利,不仅是每个人道德的要求,而且也是良好人际关系形成的必要条件。
教学方法:
本课教学拟采用活动式教学法、可运用:情景创设、案例分析、主题探究等方法。
教学内容:讲授本课第一框——人人享有人格尊严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入语:
广州白云机场有一个乞丐在行乞时,又一个乘客鄙夷地将施舍的钱物用力地人在乞丐的脸上,该乞丐不满这种施舍态度,认为有伤他的自尊,他说:宁可饿死、冻死也不需要这种施舍,根据这件事,许多网友发表了评论。
请你以“乞丐有尊严吗?”参与讨论。
议一议:乞丐有尊严吗?
教师小结:
你可以不去施舍,但你绝不能因为施舍了别人钱物就有权利去侮辱别人的尊严。哪怕他只是一个乞丐,哪怕他在伸出乞讨的双手时已经轻贱了自己的人格与尊严,但是你,作为一个旁人,均无权因此而雪上加霜,去侵犯他仅剩下的一点人格尊严。
板书: 人人享有人格尊严权
二、讲授新课:
1、人格尊严不可辱
情境活动一:(见教材P34页图文材料)
议一议:你的看法如何?如果你是小光,会有什么感受?
板书:“人人享有人格尊严权,”,它不分地位高低,贫富贵贱,年龄大小。
那么,什么是人格尊严权? 人格尊严权与人格权有着怎样的关系呢?人格尊严权包括哪些具体内容呢?
(1)人格尊严权的平等性
人都有人格和尊严。人与动物的区别之一就在于人是有思想、有自尊、有受人尊重的需要的需求的。现代社会,法律赋予每个公民人格尊严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八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十五条规定:“学校、幼儿园的教职员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年学生和儿童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
(2)人格尊严权
任何人,无论其年长还是年幼,聪慧还是愚钝,富裕还是贫穷,也无论其是高官还是平民,是自由人还是在押犯,都享有作为“人”的最起码的社会地位和受到他人与社会最起码尊重的权利,这种权利就是人格尊严权。这一权利表现为自尊与他尊两个方面。
(3)人格尊严权的具体内容
维护、保证
①名誉权
②肖像权 生命健康权
人格尊严权
③姓名权 自由权
④隐私权
板书:人格尊严不可辱,侮辱人格尊严必将受到社会道义的谴责,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2、维护名誉是我们的权利
情境活动二:(见教材P35页材料)
①想一想:好的名誉对我们有什么益处?试举例说明。
②评一评 选一选
请你在班级中评选出自己最满意的老师和最受欢迎的同学。
说说你对他们的具体评价。
填一填:我们在评价一个人的品行时,往往会用哪些词语来描述?
品行表现评 价 所 用 的 词名誉
优良诚实、信用、真诚、善良、聪明、正派、公正、廉洁、敬业等好
不良奸诈、邪恶、歹毒、卑鄙、无耻、狡猾虚伪、愚蠢、懒惰等不好
那么,什么是名誉? 名誉对一个人会有什么影响呢?
(1)名誉的含义
人的名誉是对特定人的品德、才干、信誉等方面的客观的社会评价。名誉集中体现了人格尊严。
人们常用诚实或奸诈、善良或邪恶、正派或卑鄙、精干或笨拙、真诚或虚伪等词语对他人做评价,这些社会评价综合起来构成一个人的名誉。每一个人都处在这种评价中,名誉集中体现了人格尊严。客观公正的社会评价可以使我们获得精神上的满足,有良好名誉不仅可以获得社会的更多尊重,还可以获得经济利益。
(2)名誉对个人的作用
情境活动三:(见教材P36页材料)
议一议:①品行优良者一定会得到客观公正的评价吗?
教师小结:
从理论上讲,品行端正是获得客观评价的前提;从现实中讲,品行端正不一定会得到相应的客观评价。
教师讲述:
良好名誉首先取决于个人的良好表现。(按教材P36页2、3 段简述)
相关链接:(见教材P37页材料)
情境活动四:(见教材P37页)
议一议:你对上述观点怎么看?为什么? 你会采取大江的做法吗?
(3)我国法律明文规定公民享有名誉权
1)什么是名誉权
名誉权,是人们依法享有的对自己所获得的客观社会评价排除他人侵害的权利。
2)名誉权的表现:
名誉利益支配权和名誉维护权
教师讲述:
我们有权利用自己良好声誉获得更多的利益;有权维护自己的名誉免遭不正当的贬低;有权在自己名誉受到侵害时,依法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相关链接:
我国民法通则第101条规定:公民、法人享有名誉权,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禁止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公民、法人的名誉。
3)侵害名誉权的表现形式
情境活动五:(见教材P38页)
说一说 做一做:(学生可以结合教材P38——39页内容进行讨论。)
①对此你有什么看法?理由是什么?
②在我们身边还有哪些类似的现象?把有关内容填入下表。
侵害名誉权
的行为方式具体表现造成的危害应承担的后果
1、侮辱谩骂他人、嘲笑、挖苦等会危害受害人的生理、心理、名誉等权益侵权者轻则受到舆论、道德的谴责,严重的要承担法律责任
2、诽谤无中生有、捏造事实等
3、非法搜身、拘禁等非法搜身、扣押、拘禁、禁闭、限制自由等
案例分析:(详见教材P39页材料)
如果你是法官,你会做出什么样的判决?
三、课堂小结:
(教师可按板书知识点小结本课主要内容。)
四、作业
《资源与学案》P18——19页:
一、请你选一选:(1、2、3);二、请你说一说:(6、7);三、请你来分析:8
第二框 肖像和姓名中的权利
第三课时(总第9课时)
一、课标要求:
“我与他人的关系”中的“权力与义务”部分:“了解法律保护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能够自觉尊重他人,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
二、教学目标
1、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教学,引导反思自己在与同学交往中侵犯他人姓名权和肖像权的不良表现,体验给受害者所造成的危害;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姓名权和肖像权的责任意识;加强法制观念,增强依法维权意识。
2、 能力目标:
通过教学,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能够正确区分哪些行为是侵犯公民姓名权和肖像权的行为;提高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和他人姓名与肖像权的能力,能够运用法律武器追究侵犯者的法律责任。
3、 知识目标:
通过教学,帮助学生认识肖像和姓名是一个具体的人的两大外在标志;懂得姓名的作用,姓名权的含义和内容,侵害姓名权的表现形式与后果;懂得肖像的含义及作用,肖像的内容,侵害肖像权的表现形式与后果。
教学重点难点
1、 教学重点:
法律保护公民的肖像权和姓名权;侵害公民肖像和姓名权的行为应承担相应的责任。
2、教学难点:
公民在依法维护自身权利的同时要履行维护他人肖像和姓名的义务。
教学内容的理解
本框“肖像和姓名中的权利”主要介绍了两项具体的人格权利——肖像权和姓名权。首先,叙述了肖像的含义及作用,肖像的内容,侵害肖像权的表现形式和后果等。接着围绕姓名权而展开,主要介绍了姓名的作用,姓名权的内容,侵害姓名权的表现形式和后果等。最后,本框还强调了一方面要运用法律手段与侵害自身肖像权、姓名权的行为作斗争,一方面也要尊重、维护他人的肖像权、姓名权等人格权利。
三、学生分析
1.针对的问题:
①由于姓名授之于父母长辈,往往只被认为个人区别于他人的文字符号,很多学生对法律赋予公民姓名的具体权利并不是很了解,所以对这项权利的使用和支配很少,以致有时被侵犯了也未必意识到。
②生活中一些家长和学生一味地追求时髦、个性、标新立异甚至另类,不能正确、客观地对待取名问题,给一些具体的管理工作带来不便。
③个别学生为避免挨家长骂或不重视家长在其成长和教育中的监护作用,经常在家长不知情的情况下,出现冒名顶替,擅自代家长签字的现象。
④未成年人维权意识不强,现实生活中以赢利为目的侵犯未成年人肖像权的行为时有发生。
⑤有些学生出于好奇好玩的心理、不懂得尊重他人、法律意识淡薄等原因,加之电脑技术的发展及网络具有虚拟性,在现实生活和网络中恶意损毁、丑化和擅自使用他人肖像的行为也屡见不鲜。
2.学生的需要:
①作为独立人格的外在标志,姓名权和肖像权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学生了解人格权时有必要更好地了解肖像权和姓名权,以保障和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②正确认识肖像权和姓名权,知道侵害肖像权、姓名权的表现形式及后果,懂得尊重他人的人格权利,不仅是增强法律意识,纠正某些不良行为习惯的需要,也是增强自身道德素质,正确与人交往、和谐人际关系的需要,对学生健康成长十分必要。
教学方法:
本课教学拟采用活动式教学法、可运用:情景创设、案例分析、主题探究等方法。
教学内容:讲授本课第二框——肖像和姓名中的权利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情境导入:(见教材P40页材料)
议一议:
①这一件事涉及公民的哪些具体权利
②法院的判决对受害人有什么意义
教师讲述:
上述事件涉及到公民的肖像权,两家网站的做法侵害了受害人的肖像权;法院的判决制裁了侵权行为,保护了公民的肖像权。同时也告诉我们,在我们的肖像和姓名中包含着公民的权利。
2、板书框题: 第二框 肖像和姓名中的权利
二、讲授新课:
1、 维护姓名权
情境活动一:集思辩疑
呈现材料——
寿生渐渐的长大,转眼来到了省城读中学,为了能培养他成材,父母亲倾注了所有的心血。寿生也很懂事,在校非常关心集体,热心助人,成绩优异,在一次省奥数竞赛中还获得了一等奖。可最近他却不想去上学,并且向父亲提出改名换姓。因为他父亲姓秦,所以同学嘲笑他,叫“禽兽生”,但是遭到父亲的拒绝,说他忘恩负义。
想一想:
你认为寿生可以更改自己的姓名吗?他爸爸有权阻止吗?说说理由。
(设计意图:此教学环节目的是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公民的姓名权< 公民依法享有决定、使用、变更姓名,并且排除他人侵害的权利>;知道法律对年满18周岁的公民和未成年人、精神病患者的具体规定;明确任何人不得干涉他人行使姓名权。同时学会用辨证的全面的观点看待取姓名的现象。)
教师讲述:
我国民法通则第99条规定,公民享有姓名权,有权决定、使用和依照法律规定改变自己的姓名,禁止他人干涉、盗用、假冒。
那么,什么是姓名?姓名与个人的人格的关系是怎样的?什么是姓名权,姓名权的内容有哪些?
(1)姓名与个人人格的关系
姓名是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文字符号,姓名权包括正式姓名、笔名、艺名等,是每个人的人格基本标志。
姓名与每个特定人的基本人格有着密切联系,是每个人的人格基本标志。
例如,我们提起董存瑞,眼前就浮现出他舍身炸碉堡的光辉形象,(教材P43页)
(2)姓名权的含义及内容(按教材P43页第二段简述)
案例分析:
想一想:牛正干涉牛顺改名的行为是否合法?
(3)法律保护公民的姓名权
情境活动二:(见教材P44页)
想一想:
①张楠的行为是否构成侵权?为什么?
②受害人应采用什么方式维护自己的姓名权?
(4)侵害姓名权的表现形式和后果
冒用、盗用他人姓名权,是侵害他人姓名权的具体表现。无论是盗用还是冒用他人姓名,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被侵权者可以通过诉讼等方式维护自己的姓名权。
尊重他人的姓名权,依法维护自己的姓名权,是现代人应该具备的法律素质。
2、我有肖像权
(1)肖像的含义及作用
肖像是以容貌为中心的人体形象的再现。
每个人都一张不同的面孔,以此区别于他人。所以,肖像也就成为肖像人的人格标志。
情境活动三:(见教材P40—41页)
想一想:
①小红行使了什么权利?具体包括哪些方面?
②警方发布通缉令,使用了犯罪嫌疑人的照片,构成侵权吗?
(2)肖像权的含义及内容
肖像权是指公民依法享有对自己肖像的支配权,包括肖像制作权、使用权和获酬权。
(3)侵害肖像权的表现形式和后果
侵权表现:擅自将他人的肖像用作广告或杂志封面,因在挂历上等
恶意毁损、玷污、丑化公民的肖像,利用肖像进行人身攻击等。
情境活动四:(见教材P42页)
想一想:
①该影楼的行为是否构成侵权?
②丽丽该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三、课堂小结
四、作业
《资源与学案》P(18—19页 ) 完成第四课其余练习题。
第五课 隐私受保护
第一框 隐私和隐私权
第一课时(总第10课时)
课标要求:
“我与他人的关系”中的“权力与义务”部分:“知道法律保护公民个人隐私,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个人隐私,能够自觉地尊重别人的隐私。”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教学,让学生认清隐私和隐私权,树立人格独立观念,培养隐私的意识与观念,强化学生在隐私方面的责任与信誉意识。
2、能力目标:
通过教学,阅读教材,理解本课教学的基本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积极地参与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从同学和自己的身边去发现和解决一些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社会生活能力。
3、知识目标:
通过教学,帮助学生了解隐私的内涵,懂得保护隐私的必要性,知道隐私权及其具体内容;澄清隐私即丑事等错误观念;知道法律对公民隐私权的保护;知道个人隐私权受侵害时的法律救助方法及侵权者所应承担的法律后果。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难点:正确认识隐私和隐私权。
教学内容
本框“隐私和隐私权”主要围绕隐私和隐私权而展开——主要介绍了什么是隐私,说明了隐私的含义及保护公民个人隐私的重要意义;在隐私权的叙述中,不仅阐述了隐私权的含义,而且介绍了隐私权的具体内容,同时还强调了公民不得滥用隐私权。
学生分析
1.针对的问题:
①长久以来,由于封建观念等因素影响,整体社会环境缺乏个人隐私意识,总认为“好事不背人,背人没好事”,把隐私等同于丑事、不光彩的事,只有把自己的一切都公布于众才是光明磊落,根本没有个人心灵的空间。
②由于隐私意识淡薄,对哪些属于个人隐私并受法律保护不是很清楚;加上未成年学生处于被教育者地位,个别家长和老师为了解学生,经常采用看学生日记、翻学生抽屉等手段,虽然这些行为可能出于善意,但严重侵犯了学生的隐私。
③由于对个人隐私认识不够,对法律了解不多,加上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以致于生活中学生侵犯他人个人隐私的事情时有发生,较为普遍。
2.学生的需要:
①正确认识个人隐私及隐私对于个人的重要意义,并懂得保护个人隐私,给其一个心灵的空间,对学生健康成长十分必要。
②学习个人隐私的具体内容,了解法律对公民隐私的相关规定及保护,有助于学生增强法律意识,懂得积极维护个人隐私权。
③当今世界,由于信息技术和传播媒介越来越发达,个人隐私被披露的可能性也越来越大,人们对自身安宁和安全的需要也就更为迫切,学生更需全面了解、正确对待隐私问题,增强隐私意识,不仅保护自己的隐私权,也要尊重、保护他人隐私。
教学方法:
本课教学拟采用活动式教学法、可运用:情景创设、案例分析、主题探究等方法。
教学内容:讲授本课第一框——隐私和隐私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情境导入:
叙述:小隐和思思是好朋友。一天,小隐看到思思在写什么,就好奇地问:“你在写什么啊?”思思犹豫了一下,说:“你看吧!” ……原来上面写的是思思的一个好朋友盼盼的事情。盼盼的爸爸妈妈昨晚又吵架了,还吵得很凶,盼盼只好躲到思思家做作业。思思正在考虑这件事要不要告诉老师。小隐说,这件事一定要告诉老师。思思同意了,于是两个人一起去找老师,老师听了之后,问思思:“盼盼家住哪里?家里有的电话是多少?我马上和她父母联系” ……
想一想:
①如果你是盼盼,你怎么看待小隐、思思和老师的做法?
②你认为在生活中哪些应该属于我们的个人隐私?
2、板书框题: 第一框 人人有隐私
二、讲述新课:
1、人人有隐私
(1)什么是隐私(教材P46页)
想一想:隐私包括哪些内容呢?
私人信息:如家庭住址、身体缺陷、婚恋情况、家庭关系、财产状况等;
个人私事:如日常生活、社会交往;
私人领域:如住宅、个人行李、书包等。
情境活动一:
叙述1:小隐班来了一位新同学小红,小隐主动和她交谈,并问她家的电话号码,父母工作,家住哪里等,想和他做朋友,也主动告诉了小红自己家的这些情况。可小红说,这是我的隐私,我现在还不想告诉你。于是有些同学给小隐打抱不平地说:“我们这么小,怎么可能有隐私呢?不告诉我们肯定是有些见不得人的丑事不肯跟我们说。”
议一议:新课标第一网
①隐私就是丑事吗?
②如果你是小红,你会怎么处理这一议论呢?
A、小红告诉了同学们想知道的情况。
B、小红就是不告诉同学。
叙述2:小隐看了美国大片《国家公敌》之后,对影片中涉及隐私的内容有以下几个问题要与大家讨论:
①犯罪分子被别人用隐形摄像机拍摄到时,拍摄者是否侵犯别人隐私?是否应该把录像带还给犯罪行为人?
②影片中的主角罗伯特;狄恩在一夜之间成为社会的败类、家庭的破坏者,都是源于现代的信息技术和传播媒体。于是小隐感叹:现代科技让我们的个人隐私越来越没有了。
③请你列举现实生活中,有人利用现代科技可能已经侵犯他人隐私的行为。
④我们为什么要制止这些侵犯他人隐私的行为?
(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板书)
(2)保护隐私的必要性
相关链接1:(见教材P47页链接材料)
(学生阅读链接材料和教材正文P47页)
相关链接2:(见教材P47——48页链接材料)
(教师结合链接材料简述保护隐私的必要性。)
教师小结:
在坚持以人为本、崇尚人性与个性的现代社会,必须高度重视对个人隐私的保护,以缓解人们对人格独立的担忧,保证人们自由舒畅地生活。
2、让自己心灵有个家的权利
情境活动二:
叙述:小隐最近在网上看到以下一则消息:某一黑客黑了一家经纪公司的电脑,并把600名明星的电话号码公布在了网络论坛中,造成众多明星纷纷接到不明电话的骚扰,而自称是“黑客高手”的人士说,这一切不过十他们的一场恶作剧游戏。
议一议:
①该黑客是否构成侵权?他侵犯了明星们的什么权利?
②什么是隐私权?(板书)
(1)隐私权的含义
隐私权:是指公民依法享有私人生活安宁和私人信息保密的权利。
教师讲述:
隐私权赋予公民对其个人秘密的自由决定权,它划定了个人空间与公共空间的界限,维护了个人的人格独立和人格自由。
那么隐私权都包括哪写内容呢?
(2)隐私权的具体内容
情境活动三:
夜深了,天气很冷,小隐一家人睡得正香。这时,派出所以“扫黄打非”为名,在无搜查证的情况下,对某小区住房进行全面搜查。现在他们要求小隐家开门接受检查……
请问:
①你认为小隐爸爸要不要开门?说说你的理由。
②与同学交流你所知道的隐私权还有哪些方面的内容?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互助合作中学会发现、学会探索。通过情景故事的讨论,了解涉及侵犯隐私权的具体内容,引出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的权利,并点明我国宪法和刑法对公民住宅不受侵犯的表述。)
(教师行为:描述故事,引导讨论,帮助学生了解公民的隐私权不受侵犯的具体内容;出示相关法律,明确我国宪法和刑法对公民住宅不受侵犯的具体规定。)
(学生讨论后教师讲述)
教师讲述:
隐私权的真谛是私生活的自由与安宁,保护正常生活不受干扰,内心世界不被侵扰。
板书:
(1)公民的住宅属于公民个人的生活领域,未经本人允许,任何人不得擅自侵入或非法舰艇、监事,执法人员不得 无视法定程序非法搜查。
(2)公民有权对个人信息保密,如依法不公开自己的身体状况、家庭状况、储蓄密码等,并禁止他人非法搜集、传播和利用自己的私人信息。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禁止非法搜查或者非法侵入公民住宅。”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非法搜查他人身体、住宅,或者非法侵入他人住宅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司法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犯前款罪的,从重处罚。
相关链接:(见教材P49页链接材料)
情境活动三:(见教材P49页材料)
议一议:
①上述行为是否合法?说说理由。
②假如老师或者父母拆看未满10周岁的学生或子女的信件,是否合法?
(3)公民有权对个人通信内容保密,对自己的信件、电话、传真、电子邮件等禁止他人擅自查看、刺探或公开。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教师按教材简述)
相关链接:(见教材P50页链接材料)
三、课堂小结:(略)
四、课后作业:
《资源与学案》P(23—24页):
一、请你选一选(1—5);
三、请你来判断。
第二框 尊重和维护隐私权
第二课时(总第11课时)
课标要求:
“我与他人的关系”中的“权力与义务”部分:“知道法律保护公民个人隐私,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个人隐私,能够自觉地尊重别人的隐私。”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教学,让学生树立隐私的意识与观念,强化学生在隐私方面的责任与信誉意识,找到一些维护自己隐私的有效方法,懂得如何尊重和维护自己及他人的隐私权。
2、能力目标:
通过教学,能自主地运用所学的法律知识分析教材或日常生活中的相关案例,初步掌握保护个人隐私的技巧和法律手段,实践中能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隐私权。
3、知识目标:
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到该如何尊重和维护自己及他人的隐私,并探索出保护隐私的有效方法。提高学生尊重隐私的意识,学会用法律来维护隐私权。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懂得如何尊重和维护隐私权。
教学难点:提高学生尊重和保护隐私权的意识。
教学内容
本框“尊重和维护隐私权”分别从道德和法律两个层面来叙述——从道德层面看,“尊重隐私是道德的期盼”,就此进一步强调了尊重他人隐私,不仅要树立隐私意识,矫正不尊重他人隐私的陋习;而且需要强化责任与信誉意识。从法律层面看,“依法维护隐私权”,对此不仅说明了侵害隐私权的具体行为表现,明确了侵犯他人隐私权的法律后果和责任,而且还强调了增强保护个人隐私的意识的同时,指出保护隐私不等于自我封闭,应学会与人沟通和交流。
学生分析
1.针对的问题:
①我国传统文化中诸如“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等这类宣扬人格依附的封建陈旧观念还在某些范围内依然存在;某些人干涉他人私人空间、因好奇而热衷于打听别人私事、搬弄是非、传播他人秘密等陋习有时有发生,这些都会影响个人隐私权的实现。
②学生隐私意识和法律意识不强,对很多侵犯隐私的行为不会认识与辨别,甚至对已给自己造成不良影响和后果的侵犯隐私行为不知道用怎样的途径来积极加以维护。
③个别学生由于责任意识与信誉意识不强,不能很好地尊重和保守他人的隐私,甚至喜欢打探、议论他人的隐私,并搬弄是非、到处传播,引起人际关系不和谐。
2.学生的需要:
①学生有必要了解侵犯他人隐私权的种种表现,尤其在科技发达的今天,很多高科技产品存在着侵犯他人隐私的危险,以增强隐私意识和法律意识,更好地保护自己的隐私权,给自己的隐私一个心灵的空间。
②了解法律对隐私权的保护,以及对侵害他人隐私权应承担的法律责任的规定,帮助学生懂得如何通过正当的途径维护自己的隐私权。
③引导学生在注重自己隐私权的同时,学会尊重、保护他人的隐私权,这不仅是道德的期盼,也是法律的要求,对个人的健康成长很重要——不仅是个人文明修养、法律素质和道德境界提升的需要,个人责任意识与信誉意识强化的需要。
教学方法:
本课教学拟采用活动式教学法、可运用:情景创设、案例分析、主题探究等方法。
教学内容:讲授本课第二框——尊重和维护隐私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板书框题: 第二框 尊重和维护隐私权
2、情境导入:
叙述:琳琳最近一段时间,一回家就上QQ跟网友聊天,妈妈看到后,她就马上关掉。开学近一个月来,老师反应琳琳学习不是很认真,成绩退步得很快。妈妈对此很怀疑,坚持要看女儿的QQ聊天记录,要求女儿告诉自己QQ密码。
A:把密码给妈妈看; B:不给妈妈看。
(根据学生的讨论,引出课题)
二、讲授新课
1、尊重隐私是道德的期盼
情境活动一:(见教材P51页情境材料)
议一议:
父母擅自翻阅儿女的日记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吗?如何如避免这种事情发生?
(1)尊重他人隐私,就要树立隐私意识
(教师按教材简述并强调——要树立隐私意识)
情境活动二:(见教材P52页情境材料)
说一说:如何评价肖肖的行为?
(2)尊重他人隐私,需要强化责任与荣誉意识
情境活动三:(见教材P52页情境材料)
议一议:
①以上行为哪些是尊重他人隐私的行为?哪些不是尊重他人隐私的行为?
②选择其中两三项进行剖析。
(3)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尊重彼此的隐私
辨一辨: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一些涉及隐私的问题,请你帮忙判断一下,哪些是尊重他人隐私的行为,哪些不是?并选择两项进行剖析。
①“你有过男朋友吗?”“体重多少”“身高多少”……越来越多的女大学生在求职时遭遇了这样的“拷问”。 ( ? )
②“日记教学”,老师要求学生上交自己的日记用来进行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 ? )
③李某在实施手术过程中,发现有4名实习医生在观摩自己的手术过程。( ? )
④警方对犯罪嫌疑人的住宅电话进行了监听。发现了犯罪事实,法院对其进行了公开审理。 (√ )
⑤妈妈刚要到取款机前取钱,发现有一个人正在输密码,琳琳马上拉住妈妈的手说……。 ( ?)
2、依法维护隐私权
情景活动四:(见教材P53页)
①是什么原因导致小松如此委屈、痛苦?小旺的想法有道理吗?
②你希望老师如何处理这件事情?
(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讲述)
教师讲述:侵扰他人私生活、公开他人隐私的行为,也是违法行为。
(1)个人隐私受法律保护
想一想:侵害他人隐私权的行为还有哪些表现?
相关链接:(见教材P53页链接材料)
案例分析:(见教材P54页)
①你认为教室里应不应该安装监视器?
②对于在银行和超市安装监视器的现象,你怎么看?
(2)侵犯他人隐私权的行为,要受到法律的追究
相关链接:(见教材P54页链接材料)
想一想:当我们的隐私权受到侵害时给怎么办呢?
(3)尊重他人隐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给自己的隐私上把锁
相关链接:(见教材P55页链接材料)
(学生阅读教材P55页第一段)
(4)能够自觉地尊重和维护隐私权,是现代文明的标志,是社会进步的体现
三、课堂小结:
尊重隐私,需要树立隐私意识,强化责任和信誉,这更是道德的期盼;维护隐私,依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强化自我保护意识。
四、课后作业
《资源与学案》“我的收获”:
二、请你写一写 ; 三、请你来判断
四、请你来分析 五、探究与实践
第六课 终身受益的权利
第一框 知识助我成长
总第12课时
课标要求:
“我与他人的关系”中的“权力与义务”部分:知道“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与义务,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己受教育的权利,自觉履行受教育的义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从知识和学习两个方面来阐述教育是享受和创造文明生活的必要条件,了解我国法律关于公民受教育权利和义务的规定,知道受教育权利是有条件的,即国家、社会、家庭、学校有义务为公民受教育权利的实现提供必要条件,从而帮助学生树立维权意识。
2、能力目标:
运用多种方法收集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例,理解教育与人的幸福生活的关系,从而培养观察能力。通过对有关受教育权的典型案例的讨论交流,培养合作能力和分析能力。通过对比是否受教育对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所造成的不同结果,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体会教育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变化,通过对教育作用的分析,为以后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作好铺垫,并由此增强我们热爱学习的意识,以及自觉运用所学的知识在生活中发现、创造的意识。
教学重点:“教育为人的幸福生活奠基”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我们享有受教育权利”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课时安排:本框计划用一课时授完。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情境导入:
板书:知识助我成长
讲述:偏远山区的放羊娃很简单地安排他的人生——放羊。为什么放羊,放羊娶媳妇呗,娶媳妇干啥呢,娶媳妇生娃呗,生娃干啥呢,生娃放羊呗。
设疑:从这个故事里,你们读出了什么?(学生讨论后教师小结)
教师小结:
短短的一段对话,述说了放羊娃的一生,从放羊到放羊的轮回中间只有简单的挣钱、娶媳妇、生娃三个环节。我们不去考究这个轮回在此之前已经轮回了多少个轮回,以后还要轮回多少个轮回,单纯从生存的意义上来讲,这给我们有什么启发?
刚刚听到这个故事的时候,给人的第一印象是一种悲哀,一种对生存的厌倦。难道我们的生活就那么简单?我们不甘心那么简单的轮回,却又无法为自己找到一个更好的轮回。这种轮回对于正处于对人生与未来充满渴望和憧憬的热血沸腾的少年来说,是一种生存的悲哀。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为自己创造一种幸福的生活呢?课本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新思路。
(引导学生讨论得出以下结论。)
2、板书标题 教育为人的幸福生活奠基
二、讲授新课
1、教育为人的幸福生活奠基
情境活动一:(见教材P58页)
※想一想: 这个幽默故事的寓意是什么?(学生讨论后教师小结)
教师小结:
愚昧的人就像驴一样,只是一种劳动工具;而教育可以使人获得知识,脱离愚昧,变成有智慧的、掌握劳动工具、制造劳动工具的人。所以,教育为人的幸福生活奠基。
那么什么是教育呢?
(1)教育的含义
教育是以促进人的发展、社会进步为目的德,以传授知识、经验为手段,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教育是人类文化的一种传承活动和催化活动,是连接过去和未来的中介。
(2)教育的作用
情境活动二:(见教材P58—59页)
讨论、交流:
※结合笛福德信和“阿韦龙野人”的故事,设想一下部受教育对一个人意味着什么?
教师讲述: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教育对于一个人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①教育对于一个人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情境活动三:(见教材P59页)
接受教育、掌握知识的益处:
※学习语文,能使我们
※学习数学,能使我们
※学习物理,能使我们
※学习地理,能使我们
※学习思想品德,能使我们
想一想:
※你对“知识改变的命运”这句话是如何理解的?
※谈谈自己身边学有所成的例子,分析教育对他们成长发展所起的作用。
情境活动四:“希望工程第一个受助者张胜利的自述”
我的家乡在河北省涞源县桃木疙瘩村,人均改入不到百元。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父亲病故,娘改嫁,家中只剩下弟弟妹妹和近80岁的奶奶。为了生活,我只好离开学校,上山放羊去了。
1989年10月,全国开始实施希望工程作为第一批受助生,我重新走进了课堂。那年,我13岁这以后,我不再为学费发愁。3年后,我小学毕业升入上庄中学读书。读到初中毕业,我看到村里因为没老师,孩子没学可上。于是,我当上了桃木疙瘩村的一名代课老师。1995年,中国青年基金会在浙江建立了希望工程全国教师培训基地,我又荣幸地成为第一批学员。在上海举行的开学典礼上,我被上海第一师范学校破格录取。1996年6月,我作为希望工程受助生的代表,赴美国参加了第26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圣火的传递。
提问:张胜利从小山村到大上海、到大洋彼岸,是什么改变了他的命运,使他的人生充满了希望?张胜利的经历给我们了哪些启示?(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希望工程给了张胜利受教育的权利,是教育改变了他的命运,促进了他的个人发展。给我们的启示是作为公民为了自身的发展一定要上学接受教育;作为国家一定要为公民受教育创造必要的机会和物质条件。
总之,从公民的自身发展和对国家的要求来说,受教育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
教师讲述:
一方面,教育是每个人生活的准备。它通过向个人传递文化帮助人超越一己之见去掌握前人的经验,分享人类世代积累的知识财富,获得独立的必要前提。另一方面,它又唤起人的潜能,不断提高和革新自己,从而开辟人性发展的道路,奠定走向未来的基础。总之,教育获取知识、知识改变命运。
②教育能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能成就我们的未来。
教师讲述:
幸福,是人的向往和追求。教育能为人们未来的幸福生活奠基。当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人类知识迅速增加,社会变化日新月异,社会竞争空前激烈。在这种情况下,只有通过接受教育,唤醒潜能、发展才智,才能摆脱愚昧,增长才干,丰富人生,享受现代文明,在职业活动和其他活动中获得成功。教育对一个人一生的成败至为关键,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获取知识,知识改变命运。因此,对于民族、国家来说,教育成就未来。
正因为如此,国家赋予公民受教育权,并制定了义务教育法,让公民切实像有这项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五条规定:几年满六周岁的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应当往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条件不具备的地区,可以推迟到七周岁入学。
这说明我们享有受教育的权利。
2、我们享有受教育的权利
情境活动五:(见教材P60页)(学生阅读材料后思考讨论、交流)
①你能体会小余当时的心情吗?
②王老师倾其全力维护了小余的什么权利?
(1)受教育权的含义
所谓受教育权,是指公民有从国家接受文化教育的机会,以及获得受教育的物质帮助的权利。
相关链接:(见教材P60页)
情境活动六:(见教材P61页)
议一议:①孩子不上学只是个人的私事吗 ? 谈谈你的看法?
②在现实生活中,类似于小丽的情况还有吗?
现实生活中类似于小丽的事例还很多,比如:因为贫困而中途辍学的、当童工的;因为学习不好而中途辍学的、或被勒令退学的;因父母只顾眼前利益而让孩子中途辍学打工的等。
这种现象势必影响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影响到中华民族的振兴。因此,1986年4月12日,六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自1986年7月日起施行。
义务教育法是我国实施义务教育的法律保障。
那么什么是义务教育呢?
(2)义务教育的含义
所谓义务教育,是依照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教师讲授:
从义务教育的含义中可看出义务教育包含两方面: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国家、社会等都有责任,而《义务教育法》对义务教育的保障作用也正体现在这两方面。由此可见,在义务教育上,无论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都有法律义务。
(3)义务教育的特征
义务教育具有三个显著特征:
①强制性,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推行和实施;
②普遍性,所有适龄儿童、少年都要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
③免费性,在义务教育阶段,对学生免收学费。
以上就是义务教育区别于其他教育的显著特征。
其中,义务教育的免费性的内涵同以往相比,有些变化。过去只是对学生免收学费,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义务教育。从今年开始,义务教育对农村的适龄儿童少年全部免收学杂费,义务教育走上了一个新的阶段,国家将根据经济发展的情况逐步实行真正意义上的义务教育。
情景活动七:(见教材P61页材料)
议一议:
①处罚小淘的家长有什么法律依据?
②强制小淘接受义务教育,对他本人及家庭、对国家有什么好处?
③这个案例体现了义务教育法的什么特征?(强制性的特征)
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教育为人的幸福生活奠基”,明白了“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我们要珍惜享有的受教育的权利,认真履行接受义务教育的义务,为国家的振兴,民族的兴旺,为未来的幸福生活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四、作业:
详见《资源与学案》
第二框 珍惜学习机会
总第13课时
课标要求:
“我与他人的关系”中的“权力与义务”部分:知道“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与义务,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己受教育的权利,自觉履行受教育的义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知道受教育既是法律赋予公民的权利,也是公民必须履行的义务。知道维护自己受教育的权利、履行受教育的义务的法律依据。
能力目标:
通过典型案例的讨论引导和教学启示,初步培养维护自己受教育合法权益的能力。通过运用所学法律知识解读当前我国相关公民受教育状况,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和创新思维的思辨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懂得受教育不仅关乎个人的前途和利益,更关系国家的命运和利益,从而培养学生的义务意识和责任意识。联系社会上侵犯公民受教育权的事例,增强学生的维权意识。通过对依法施教事例的分析,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学生从理论上弄清受教育不仅是公民的权利,也是公民的义务,可以增强受教育的义务感,增强接受义务教育的自觉性,把自己培养成为四有新人。故本框的重点是理解受教育既是公民的权利也是公民的义务,这也是本框的难点。
课时安排:本框计划用一课时授完。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情境导入:
上一框我们学习了每个年满六周岁的适龄儿童、少年,不分性别、民族、种族都有入学接受教育的权利。但是这些适龄儿童、少年的受教育权都能得到实现吗?
情景材料1: (见教材P62页图文材料)
议一议:
①小梅的“遭遇”。它说明了什么呢?
②假如你是小梅,你打算采用什么方式维护自己的受教育权?
它说明了我们还有不少的儿童、少年的受教育权因为种种原因,还未能得到有效的保障。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呢?它告诉我们要懂得维护自己受教育的权利。 板书)
二、教学过程:
1、维护受教育权利
类似小梅的情况在我国还有很多。请同学们再想想,在我们的周围,还有哪些侵犯适龄儿童、少年的受教育权的情形。
情境材料2:
有一小学,校方一个学期除了向每位学生收取135元的书本费、杂费、报名费以外,还要收报纸费、药费、考试费,并为乡里代收每年50元的“普九费”。100多名学生因缴不起或不愿缴“普九费”而退学。
想一想:学校这种做法错在哪里?如果你是该校的一名因缴不起“普九费”而被迫退学的失学少年,你该怎么办?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chuer/59145.html
相关阅读:陕教版八年级政治下册全册教学设计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