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等腰三角形
〖目标〗
1.使学生了解等腰三角形的有关概念 。
2.通过探索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使学生掌握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性。
进一步经历观察、实验、推理、交流等活动。
〖重点与难点〗
重点:等腰三角形轴对称性质。
难点:通过操作,如何观察、分析、归纳得出等腰三角形性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画一个等腰三角形,标出字母,问什么样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ABC中,如果有两边AB=AC,那么它是等腰三角形。
2.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具有等腰三角形的形象?
二、新课
1.指出△ABC的腰、顶角、底角。
相等的两边AB、AC都叫做腰,另外一边BC叫做底边,两腰的夹角∠BAC,叫做顶角,腰和底边的夹角∠ABC、∠ACB叫做底角。
2.实验。
现在请同学们做一张等腰三角形的半透明纸片,每个人的等腰三
角形的大小和形状可以不一样,画出它的顶角平分线AD所在直线把纸片对折,如图(2)所示,你能发现什么现象吗?请你尽可能多的写出结论。
可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观察、思考、交流,可能得到的结论:
(1)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
(2)∠B=∠C
(3)BD=CD,AD为底边上的中线。
(4)∠ADB=∠ADC=90°,AD为底边上的高线。
3.结论: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顶角平分线所在的直线是它的对称轴。
三、例题精讲
如图3,在△ABC中,AB=AC,D,
E分别是AB,AC上的点,
且AD=AE,AP是△ABC的角平分线,
点D,E关于AP对称吗?
DE与BC平行吗?请说明理由。
本题较难,可先由师生协同分析,
1.将等腰三角形ABC沿顶角平分线折叠时,线段AD与AE能重合吗?为什么?边AB与AC呢?
2.AD与AE重合,AB与AC重合,说明点D与点E,点B与点C分别有怎样的位置关系?
3.轴对称图形有什么性质?由此可推出AP与DE,BC有怎样的位置关系?那么DE与BC呢?
学生口述,教师板书解题过程。
四、练习巩固
P23 练习1、2、
补充:
填空:在△ABC中,AB=AC,D在BC上,
1.如果AD⊥BC,那么∠BAD=∠______,BD=_______
2.如果∠BAD=∠CAD,那么AD⊥_____,BD=______
3.如果BD=CD,那么∠BAD=∠_______,AD⊥______
四、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性质。大家想一想,怎样用此性质来解决点与点,线与线之间的位置关系?说说你的想法。
五、动手探究
在平面内,分别用3根、5根、6根火柴棒首尾顺次相接,能搭成什么形状的三角形?通过尝试,完成下面表格。7根呢?8根呢?9根呢?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火柴数356789…
示意图
形状
六、作业
P24作业题第1、2、3、4、5题。
2.2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教学目标〗
◆1、经历利用轴对称变换推导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并加深对轴对称变换的认识.
◆2、掌握等腰三角形的下列性质: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
◆3、会利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进行简单的推理、判断、计算和作图.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本节教学的重点是理解并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等边对等角;三线合一.
◆教学难点: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性质的运用,在解题思路上需要作一些转换,例如例2,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教学方法〗可采用学生在任务驱动下的自主学习与教师辅导相结合
〖课前准备〗学生:准备一些等腰三角形,预习本节内容
教师:教学活动材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自然引入
1.温故检测: 叫做等腰三角形;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它的对称轴是 。
[两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特殊情况是正三角形。对称轴是等腰三角形顶角平分线所在的直线。]
2.悬念、引子、思考
将一把三角尺和一个重锤如图放置,就能检查一根横梁是否水平,你知道为什么吗?
说明:首先这个三角形必须是等腰三角形,要不然
三角形就放不平.对于“为什么”学生可能会回答
“不知道”,那就进入下一环节“合作学习,探究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也有可能会回答“等腰三角
形三线合一”,因为不能排除有部分学生“预习过”
什么的.那就可以追问“等腰三角形三线为什么会
合一”,学生会说,就让他说,但不管会说,还是不会说,都要进入下一环节“合作学习,探究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这是考虑到大多数学生的利益.
二.交流互动,探求新知
1.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合作学习:分三组教学活动材料
教学活动材料1:如图2-5,在等腰三角形ABC中,AB=AC,AD平分∠BAC,交BC于D,
(1)把这个等腰三角形剪下来,然后沿着顶角平分线对折,仔细观察重合的部分,并写出所发现的结论。
(2)你发现了等腰三角形的哪些性质?
教学活动材料2:如图2-5,在等腰三角形ABC中,AB=AC,AD平分∠BAC,交BC于D,
(1)根据我们已经获得的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图2-5中等腰三角形ABC的对称轴是什么?△ABD各个顶点的对称点分别是什么?由此可见,将△ABD作关于直线AD的轴对称变换,所得的像是什么?
(2)根据轴对称变换的性质:轴对称变换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找出图中的全等三角形,以及所有相等的线段和相等的角.
(3)你有什么发现?能得出等腰三角形的哪些性质?
教学活动材料3:如图2-5,在等腰三角形ABC中,AB=AC,AD平分∠BAC,交BC于D,
(1)根据学过的全等三角形判定方法找出图中的全等三角形,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找出所有相等的线段和角
(2)你发现了等腰三角形的哪些性质?
(发给学生活动材料,四人一组先合作学习,再交流讨论,经历等腰三角形性质的发现过程,教师应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机会,来清晰地、充分地讲出自己的发现,并加以引导,用规范的数学语言进行归纳,最后得出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结论: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或“在一个三角形中,等边对等角”
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高线互相重合.简称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
2.多媒体演示:教师借助媒体的动态效果,介绍在一个三角形中,等边对等角和三角形一边上中线、高线及角平分线的相对位置,帮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3.解决节前图中的悬念,如果重锤经过三角尺斜边的中点,那么可以判定梁是水平的.你能说明理由吗?
(当重锤线经过三角尺斜边的中点时,重锤线与斜边上的高线叠合(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即斜边与重锤线垂直,所以斜边与梁是水平的.及时地解决问题,使学生懂得学习的价值.)
4.应用定理时的推理格式:
用几何语言表述为:
在△ABC中,如图,∵AB=AC ∴∠B=∠C(在一个三角形中等边对等角)
在△ABC中,如图
(1)∵AB=AC ,∠1=∠2
∴AD⊥BC,BD=DC (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
(2)∵AB=AC,BD=DC
∴AD⊥BC,∠1=∠2
(3)∵AB=AC,AD⊥BC
∴BD=DC,∠1=∠2
5.例题学习
例1 如图2-6,在△ABC中,AB=AC, ∠A=50°,求∠B,∠C的度数.
解:在△ABC中,
∵AB=AC ,
∴∠B=∠C(在一个三角形中等边对等角)
∵∠A+∠B+∠C=180°,∠A=50°,
∴∠B=∠C=180°-∠A2 =180°-50°2 =65°.
练习1P36课内练习2
(例1和练习1是巩固“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这条性质而配置的,比较简单,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并完成解题过程,然后师生突出评述推理过程.)
例2 已知线段a,h(如图2-7)用直尺和圆规作等腰三角形ABC,使底边BC=a,BC边上的高线为h.
教学中可作如下启发:
(1)假设图形已经作出,如课本图2-8,BC长已知,可以先作出BC边,要作等腰三角形ABC,关键是要作出哪一个点?
(2)已知BC边上的高线的长度为h,你能作出BC边上的高线吗?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线与中线有什么关系?由此能确定顶点A的位置吗?
(例2是运用尺规作等腰三角形,作法思路需要作一些分析转换,是本节教学的难点,在操作过程中要让学生体验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
练习2填空:
(1)在△ABC中,AB=AC,若∠A=40°则∠C= ;若∠B=72°,则∠A= .
(2)在△ABC中,AB=AC,∠BAC=40°,M是BC的中点,那么∠AMC= ,∠BAM= .
(3)如图,在△ABC中,AB=AC,∠DAC是△ABC的外角。
∠BAC=180°- ∠B,∠B=12 ( )
∠DAC= ∠C
(4)如图,在△ABC中,AB=AC,外角∠DCA=100°,则∠B= 度.
(以此来巩固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的能力)
三.合作探究,强化能力.
探究1:已知在△ABC中,AB=AC,直线AE交BC于点D,O是AE上一动点但不与A重合,且OB=OC,试猜想AE与BC的关系,并说明你的猜想的理由.
猜想:AE⊥BC,BD=CD
∵AB=AC(已知)
OB=OC(已知)
AO=AO(公共边)
∴△ABO≌△ACO(SSS)
∴∠BAO=∠CAO
∴AE⊥BC,BD=CD(等腰三角形底边上中线,底边上高线与顶角平分线互相重合)
探究2: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的平分线大小关系。
已知:如图,在△ABC中,AB=AC,BD、CE分别是两底角的平分线。
猜想:BD=CE.
解:∵AB=AC(已知),
∴∠ABC=∠ACB (在一个三角形中等边对等角)
∵BD、CE分别是两底角的平分线(已知)
∴∠DBC=12 ∠ABC,∠DCB=12 ∠ACB (角平分线的定义)
∴∠DBC=∠DCB,
在△DBC和△ECB中∠DBC=∠DCB,BC=CB(公共边),∠ABC=∠ACB ,
∴△DBC≌△ECB(ASA)
∴BD=CE(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
(探究1需要学生根据数学语言画出几何图形,然后进行归纳、猜想、推理;探究2需要学生把文字转化为数学语言和几何图形,再进行归纳、猜想、推理,要求更高些;初衷有一个,那就是培养学生归纳、猜想、推理的自主学习的能力,以上两例都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以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选用)
四.归纳小结,强化思想
1.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你有哪些收获?和我们共享.
2.你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需要老师或同学帮助.
(采用谈话式小结,沟通师生之间的情感,给学生一个梳理知识的空间,培养学生的知识整理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五.作业
1.作业本
2.预习2.3节内容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chuer/63560.html
相关阅读:三角形的边与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