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全册教案3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八年级 来源: 高中学习网
j.Co M
川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全册教案
第13课 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
【课程标准】
了解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史实。
【课程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一些少数民族文化习俗,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形成对祖国民族大家庭的认同感,自觉承担对于国家和民族的历史责任,确立起为祖国现代化建设做贡献的远大理想。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行”,培养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良好习惯,获得正确分析问题的能力,利用教材有关照片及其说明文字,联想到全国各民族的大团结。
三、知识与能力:
各民族分布特点、民族区域自治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及其作用,民族团结的概念。
【重、难点】
重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难点:国家统一领导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关系。
【步骤】

入  1、欣赏《神奇的九寨》,讨论少数民族自治区的歌手、艺术家、杰出人物。
2、我国有多少个少数民族?
3、引入课题,朗读课题。思考:这个课题说明什么?



知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新中国实行了什么民族政策?
2、朗读政策P86的话。看看它表达了几层意思?然后归纳为:
前提:国家的统一领导;机构: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核心:自治权
3、他们是如何行使自治权的?指导学生阅读P86-87小字。发言后强调“报请批准”
4、是否有55个民族自治区呢?设有哪些?每个自治区是否只有一个民族?[地图]
5、四川省是否有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是什么民族?是否有民族自治区域?[地图]
6、为什么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呢?讨论、归纳、回答。
二、新型民族关系的建立
阅读教材,思考:
1、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国家实行了哪些具体的措施?[政治、经济、文化习俗方面]
2、你还知道哪些具体的对少数民族的优惠政策?
3形成了什么样的民族关系?
三、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
国家采取的这些政策措施是否符合我国的国情、是否适合少数民族地区的情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现在我们就来看看、听听我们国家在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后,少数民族地区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学生阅读教材、结合课外所知发言,教师展示。
四、讨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何意义?
小结
拓展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平等团结互助的民族关系-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
  作为七中的一员,如何为七中大家庭的和谐努力?
巩固课堂完成学习测评,心得与疑问。
反思
第14课 “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
【课程标准】
简述香港、澳门回归的史实,说明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了解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祖国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课程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课本插图激动人心的情景,体验香港、澳门与祖国大家庭血脉相连的深情,从而进一步巩固爱国情感,深化追求祖国统一的理念;通过香港和澳门的回归,进一步认识到只有坚持党的领导,中国人民才真正走上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培育热爱共产党的情感。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教材有关“一国两制”和香港、澳门回归等历史事实的描述,认识其历史意义,培养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知识与能力:
“一国两制”的提出和含义、香港和澳门的区旗、区徽及其含义。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一国两制‘的内涵及意义,香港、澳门回归祖国。
难点:为什么要实行“一国两制”,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历史意义。
【教学步骤】

入由于历史原因,祖国还没有完全统一起来。为了完成统一大业,党和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朝着神圣的目标大踏步地前进着。



知一.“一国两制”构想
1.什么是“一国两制”构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目的何在?
2.“一国两制”构想是谁在什么时候提出来的?提出这一伟大构想的依据是什么?
二.香港、澳门回归祖国
补充香港澳门问题的由来,“一国两制”的提出,为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开辟了途径。
1、两个《联合声明》怎样体现了“一国两制”的原则?
2、香港和澳门分别在哪一年回归祖国?(1997年、1999年。)
3、看P93图:看看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范围。回答谁当上了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的第一任行政长官?
4、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有什么历史意义?P94
三.祖国大陆与台湾的经济文化交流
阅读课文回答:
1、中国共产党为结束海峡两岸的人为隔阂局面作了怎样的努力?
2、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是什么?海峡两岸有怎样的经济文化交流?
3、目前,阻挠统一的势力来自哪些方面?
4、你怎样认识两岸统一这个问题?

结  一国两制是实现祖国统一的指导方针。香港、澳门的回归,是中华民族的盛事,是邓小平一国两制构想谱写的壮丽史诗。祖国的统一是每个中华儿女共同的心愿。… 
巩固课堂完成学习测评,心得与疑问。
反思

第15课 建设现代化的人民军队
【课程标准】
了解人民海军和人民空军建立。以人民解放军导弹部队的建立和发展为例,说明科技强军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了 解导弹驱逐舰、核潜艇的成功研制和现代化海军的多兵种建制;国产飞机的不断更新换代和战略导弹的威慑力量
掌 握人民海军、人民空军、导弹部队建立的历史及其发展壮大的趋势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阅读资料获取信息有效利用课本图片和课外网络等资源,收集整理海、空军和导弹部队发展过程的资料,体验国威军威
讨论探索钢铁长城形成的原因,认识科技强军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价 值 观爱国情感祖国民族日益强大与军力增长的相互作用,标志着新中国国际地位正在不断提高起来,成为炎黄子孙振奋精神、继续图强的强大动力
国防观念坚固的国防钢铁长城是维护国家安全统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青年学生应该树立起为国防建设贡献力量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人民海军、空军和第二炮兵部队的建立和发展。科技强军与国防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
【教学难点】简明扼要地讲情一些军事术语、武器性能。 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组织学生阅读“导入框”图文,讨论回答:导弹与炮弹有什么联系和区别?(联系:都要经过发射操作。区别:导弹与炮弹相比,科技含量高许多,威力也大了许多。)
2、承上启下,教师讲授:从“小米加步枪”的“土八路”,到炮兵部队的建立,再到导弹部队的形成,这说明中国人民解放军――我们的钢铁长城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
二、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人民海军和空军的建立
1.人民海军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华东军区海军→北海、东海和南海舰队)
?教师强调:1949年4月,蒋介石集团土崩瓦解时,有一部分国民党海军宣布起义,向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投诚。于是第一支人民海军――华东军区海军就在这个基础上建立起来了。
2. 20世纪50―70、90年代,人民海军有哪些发展?(看书整理、回答)
?指导学生观看《中国人民海军》出访路线图,感受人民军队的军威。
3.组织学生讨论回答:为什么旧中国“有海无防”,而新中国的海军能够保卫祖国的海疆?
?教师向学生推荐一些军事网址:CCTV军事天地、中华网军事频道、海南国防科普园地等
?教师小结、过渡:新中国的国防建设不但在海军方面取得长足进展,而且在空军和导弹部队方面也有重大突破。
4.新中国的空军怎样建立和发展起来?------小结本部分内容
<二>导弹部队的发展
?指导学生观看《历史地图册》“导弹射程示意图”和《导弹小知识》,结合课本百万大裁军,了解“科技强军”的涵义:在新时代里,军队强大主要靠的是科技含量。
1.什么时候开始组建战略导弹部队?(1957年)
2.导弹部队的主要任务是什么?(核反击)
?教师指出:坚固的国防钢铁长城是维护国家安全统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青年学生应该向钱学森、邓稼先等老一辈科学家学习,树立起为国防建设贡献力量的责任感。有志于此的同学,请登陆网站,了解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情况。
三、练习巩固:书后习题、心得与疑问。
四、课后反思:

第16课 朋友遍天下
【课程标准】
知道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内容,简述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的史实。讲述我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和中美建交等史实。以我国参与“亚太经合组织”的活动为例,说明我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的作用。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了 解新中国外交走向成熟的过程和新中国对世界外交所作的贡献
掌 握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方针;周恩来作为新中国外交家的风范和贡献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识图解图概括表达引导学生利用教材所给的四幅插图,说明新中国积极主动的外交态度,独立自主的外交思想和周恩来在建国初期的外交活动
对比鉴别新中国和平独立外交与旧中国屈辱外交之别
讨论探索周恩来为什么能够改变万隆会议的航向
情感态度价 值 观爱国爱党情感升华新中国在国际上确立起独立自主形象,是中国共产党人与帝国主义的干涉破坏进行了复杂斗争的结果,表现了中国共产党把民族利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的非凡气度
注意修养周恩来作为新中国外交家,具有高雅的风范,所以能够为国家赢得荣誉、为世界和平作出贡献。他的个人修养值得我们景仰和学习
【教学重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
【教学难点】建国初期如何打开外交局面。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组织学生回顾:遭受外来侵略,腐朽的满清政府无力还击,被动外交。
2、承上启下:旧中国“弱国无外交”。新中国建立以后,如何在外交上确立独立自主的形象?
二、探究新课
1、讲故事:美国国务卿杜勒斯拒绝握手与尼克松主动握手,讨论回答:
①当时美国国务卿杜勒斯为什么不许美国代表与中国代表握手?(朝鲜战争,敌视中国。)
②那位史密斯实在抑制不住对周恩来的敬佩,采取什么举动表示自己的心情?(摇晃胳膊)
2、过渡:建国时,周恩来就被毛泽东任命为新中国的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他果然在外交战线上充分施展了自己的才华和魅力,赢得了广泛的尊敬,包括那些暂时处于敌对状态下的人们。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①这些原则是在什么情况下提出来的?(可以分解为以下小题目提问、回答。)
A. 新中国刚建立时,奉行什么样的外交政策?B. 首先与中国建交的是哪个国家?
C. 当时美国怎样在外交上对付中国?(采取敌视态度,实行外交孤立、军事封锁政策)
指出:为了打破这种封锁,新中国的缔造者们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外交活动,终于打开了局面。
②是怎样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具体内容是什么?(阅读、发现、理解、记忆)
③这些原则提出对新中国的外交产生了什么影响?
4、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阅读、讨论、回答)
①这次会议的主题是什么?②遇到了什么困难?③在上述情况下,周恩来作出什么贡献?
④周恩来为什么能够改变万隆会议的航向?
5、指导学生综合71页“导言框”和75页“自由阅读卡”有关日内瓦会议的材料,进一步体验周恩来的外交才干和人格魅力。谈谈“求同存异”方针的意义。(这个方针不但能在社会制度不同的亚非国家之间架设友好相处的桥梁,也能使得许多本来敌对的国家和平共处,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当然也为新中国国际威望的迅速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练习巩固:书后习题、心得与疑问
  四、课后反思


第17课 朋友遍天下(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了 解中美关系改善、中国外交事业重大发展的过程及其原因和表现
掌 握尼克松访华和《中美联合公报》、 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中日建交、中国承办亚太经合组织会议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阅读资料获取信息指导学生利用课本图片和课外网络等资源,从中提取有效信息,分析中美关系出现转机的原因
探索归纳指导学生用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历史事件,总结中国外交所取得的重大成就,理解其原因,并与现实比对,以史鉴今
情感态度价 值 观爱国情感上个世纪70年代,出现了许多国家争取与我国建交的热潮,证明美国原先“遏制中国”而进行外交封锁的僵局已被打破,我国外交出现新局面,值得炎黄子孙引以为荣
开放观念重视外交中国承办亚太经合组织会议,加入WTO等外交成果,直接推动了我国现代化建设和统一大业的进展,同时也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
【教学重点】我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中美建交。
【教学难点】中美关系的演变。中国独立的、不结盟的、全方位的和平外交政策。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组织学生复习旧课,讨论回答:周恩来在建国初期的外交活动有哪些主要贡献?
2、承上启下,教师讲授:周恩来“改变了万隆会议的航程”,又在日内瓦会议上努力缓和了东西方之间的紧张局势,连美国的代表史密斯都被感动了。周恩来当时就为新中国赢得了很高的国际声誉,后来继续作出很多贡献,不仅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而且有助于联合国处理国际关系中的棘手问题。1976年1月9日,周恩来的逝世不仅是中国人民的损失,也是世界人民的损失,所以联合国大厦在那一天破天荒地降了半旗。联合国秘书长瓦尔德海姆盛赞周恩来:“他卓有成效地管理着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自己却没有留下一个子女;他为中国巨大的国民经济殚精竭虑,不知经手过多少钱财,却没有在外国银行里给自己存人一分钱……”
周恩来在最后的岁月里,带病进行了哪些意义重大的外交活动?他所开创的新中国外交事业后来又有怎么样的发展?请大家阅读课文。
二、探究新课
1、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阅读、发现、理解、记忆)
①指导学生观看《五星红旗在联合国总部升起》、讨论回答:
 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在什么时候、什么会议上得到恢复?
 ②你对这件大事有什么感想?(为祖国的迅速崛起和兴旺发达而自豪)
③这件大事引发什么热潮?(许多国家纷纷与我国建立外交关系。)
2、中美关系正常化
 ①讲述:原先美国怎样敌视新中国?(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威胁、政治上孤立。)
②20世纪70年代,中美两国怎样改善关系?(阅读、讨论、回答)
(A. 美国总统尼克松承认了新中国的发展及其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B. 毛泽东乒乓球外交。C.辛格秘密访华。 D. 尼克松正式访华,会见毛泽东,与周恩来会谈,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E. 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3、新时期的外交
 ①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外交的政策是什么?怎么理解?(阅读、讨论)
 ②新时期中国外交的重点及重大外事活动有哪些?(阅读、整理)
三、练习巩固:书后习题、心得与疑问
四、课后反思:

第18课 摘取科学技术的明珠
【课程标准】
知道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籼型杂交水稻的培育与推广等标志性成果,863计划的制定。以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为例,说明信息技术在我国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了 解以邓稼先和袁隆平为代表的杰出科学家为国争光的动人事迹,863计划的涵义,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掌 握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四位老科学家的建议、邓小平的批示,《“863”计划纲要》的形成及其涉及的领域,计划的总体目标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阅读资料获取信息有效利用课本图片和课外网络等资源,分析新中国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原因和几位科学家成功的共同原因,培养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网络探索通过历史网《史海荡舟》,创造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处理历史资料、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 观爱国情感通过学习建国以来科学技术的成就,让学生明白我国有些科技领域已经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继承传统立志成材通过学习老一辈科学家为振兴中华而刻苦钻研、奋发图强的先进事迹,增强学生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信心和决心
【教学重点】我国核科学技术、航天技术及农业科学和医疗技术方面的成就,“863”计划。
【教学难点】科技成就中有关科技成果原理,航天技术的、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给社会带来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讨论回答: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时,北洋舰队全军覆没于威海卫港湾内。新中国建立刚到半个世纪,人民海军就能驾驶着国产的导弹驱逐舰环球访问、遨游世界各地。大家都已经知道发生这么强烈反差的原因在于新中国科技有了长足的进步。新中国科技取得长足进步的原因又有哪些呢?
二、探究新课
1、“两弹一星”
①谁来介绍什么是“两弹一星”?(发言、归纳)
②原子弹是怎样研制出来的?(联系艰苦创业的民族脊梁一课,阅读、讨论)
③原子弹是杀伤力极强的武器,我们这个爱好和平的民族和国家,为什么也要研制它?
④简介氢弹和导弹核武器的研制及成就。(阅读、整理)
⑤中国人造卫星知多少?航天科技发展取得哪些重大成就?(自由发言、阅读、整理)
2、籼型杂交水稻
①过渡:新中国的科技研究不但在强军方面取得长足进展,而且在解决民生方面也有重大突破。袁隆平就是一位成功解决中国众多人口温饱问题的科学家。
  ②指导学生观看课本插图,体会袁隆平坚持田间劳作的精神。组织讨论:
 A.袁隆平的主要贡献是什么?B.我们应该学习邓稼先、袁隆平哪些优秀品质?
③提高探究学习的层次:理解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精辟论断。
教师指出:新中国不但在强军方面取得长足进展,而且在解决民生方面也有重大突破。正是科学技术的发展,才打造出眼前这一派国泰民安的大好景象和将来中华崛起的锦绣前程。
 3、863计划(阅读、整理、讨论)
①“863”计划的含义是什么?②《863计划纲要》涉及哪些高科技领域?你对哪些领域较感兴趣?能否向大家介绍你对这些领域的了解?③我们现在经济还比较落后,为什么要花那么多钱去搞高新技术的研究?④“863”计划取得了哪些重大成就?
4、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带来的影响(阅读、讨论、整理)
三、巩固练习:书后习题、心得与疑问
四、课后反思
第19课 教育和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课程标准】
列举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和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史实,认识教育发展在“科教兴国”战略中的地位。了解我国体育事业的主要成就。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了 解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的发展规划及其成就;《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体育事业也步入了新时代,成就辉煌
掌 握邓小平“三个面向”;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的重要标志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运用资料理解分析指导学生利用课本图片和课外网络等资源,理解邓小平“三个面向”题词的意义,认识青年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必要性
调查研究创新求异营造自主学习氛围,培养社会调查基本功,形成创新求异思维趋势
情感态度价值 观爱国情感认识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民教育事业的辉煌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增强刻苦学习、立志成材的自觉性,升华爱国主义情感 ,体育事业摆脱“东亚病夫”地位冲出亚洲走向世界,是新中国历程的缩影和代表,体育健儿为国争光的拼搏精神值得大力颂扬和学习
树立科教兴国意识通过调查家乡教育事业发展脉络的活动,加深对基本国情的认识,从小树立起学好本领,建设好祖国和家乡的远大理想
【教学重点】教育、体育工作的巨大成就。
【教学难点】对教育、体育工作取得重大成就原因的分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联系实际,体会新中国教育事业的重要作用:①加入WTO以后,给我国带来了哪些机遇和挑战?②分析:面对着机遇和挑战,肯定要趋利避害。为此,我们必须培养一大批能够适应新形势、新要求的高素质人才,急需提升我们民族的整体素质。在科技和生产迅速发展的当今世界,经济竞争实际是科技竞争和和民族素质的竞争。科技的基础在于教育。“谁掌握了面向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这就要通过大力发展教育来实现了。
  二、探究新课
1、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阅读、讨论、整理)
①国家重视(阅读、整理,讨论为什么国家那么重视?)
②教育改革(阅读、讨论改革的方向及重点是什么、整理)
③教育的成就(阅读、整理教育取得了哪些成就?)
④教育发展的问题(讨论当今基础教育的发展与高等教育的发展面临哪些问题、如何解决)
2、体育事业的伟大成就
①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体育比赛项目取得哪些成就?
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体育比赛项目取得哪些让世人瞩目的成就?
(强调第一个世界冠军、第一个奥运冠军及体育强国的地位的形成)
③发展体育运动除了在比赛场上为国争光之外,还有什么现实意义?
(A. 群众性的体育运动蓬勃开展,体育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课程,民族素质大幅度提高,把“东亚病夫”的帽子扔进了太平洋。B. 综合国力的增强,为发展体育提供了必要的保证;体育的发展,使民族素质得到提升,进一步增强了综合国力。)
④阅读、讨论:
北京申奥成功说明了什么?我国申奥的目的是什么?我们能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做些什么?
三、练习巩固:书后习题、心得与疑问
四、课后反思:

第20课 百花争艳的文艺园地
【课程标准】
了解我国文化艺术的主要成就。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了 解新中国诞生后,文学艺术的发展及其成就
掌 握两个文学艺术创作高峰期里出现的代表性作品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阅读资料获取信息有效利用课本图片和课外网络等历史资源,收集整理自己所喜爱的文学艺术作品等相关资料,形成准确的历史概念
讨论探索文艺作品与社会与人民大众的关系,体育事业与综合国力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 值 观爱国情感文艺作品反映社会生活,及其对人们精神世界的影响
溯源固本立志奉献文艺作品源于社会又反映社会、取之于民又奉献于民,这是文艺作家获得成功的历史经验,我们也要为将来事业的成功而不懈努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文学艺术创作先后出现两个高峰原因与表现及其所反映的时代背景。
难点:对所涉及的文艺作品的了解与评价。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组织学生阅读导言,讨论回答:你有自己喜欢的文化名人吗?能否向大家作些简单的介绍?
2、承上启下,教师引导:刚才同学们介绍的事例都很生动感人,说明这些优秀作家、文艺明星在各自的人生道路上都留下了走向成功的轨迹,谱写了灿烂辉煌的历史。我们怎样进一步从他们的成功体会到新中国的崛起呢?怎样为自己的将来也铺设出锦绣前程呢?
二、探究新课
1、文学的繁荣
①为什么说伴随着新中国的诞生文学艺术也步人了新的时代?
(A. 政策英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B. 来源丰富:社会风情千姿百态,无穷的源泉。)
②、建国后改革开放前的成就
学生阅读课本、整理归纳。
③、为什么文革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文艺工作者迎来又一个创作的春天?其间,涌现出了哪些优秀的作品?
(文学艺术的创作离不开时代的影子。文革期间由于社会的畸形,出现了一些严重脱离实际或浮夸于世的文学作品。文革后拨乱反正,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文艺工作者才迎来又一个创作的春天,涌现出一大批好作品。)
④、作家老舍在他的作品《茶馆》里说:“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文学作品的创作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源于社会而奉献于社会,取之于人民而回报给人民。)
2、艺术的发展
①你知道哪些文学艺术作品的形式?(小说、散文、诗歌等文学方面的形式,还有音乐、影视、戏剧、舞蹈、杂技、绘画等艺术方面的形式。)
②你喜欢哪种文艺形式?你来介绍一下该种艺术的情况?
(自由发言、阅读整理、表演)
3、向学生推荐一些文艺网址:
中国文艺频道
名著在线

向日葵文艺
网络书库

中华少年文学网
中国作家网

三、教师小结:文学作品源于社会又反映社会、取之于民又奉献于民,这是文学家获得成功的历史经验。想获得事业的成功,就要象大师们那样,脚踏实地,不懈地努力,走向成功、走向辉煌。
  四、课后反思:
第21课 城乡人民生存状态的沧桑巨变
【课程标准】
以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变化为例,说明改革开放对人们生活方式所产生的影响。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了 解改革开放前后,中国社会发展的数据
掌 握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的不同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结合调查纵横比较预先调查亲邻好友近20年来生活方式的变化,通过数字、票证、图片、影象等历史资源,体会改革开放为我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好处
探索理解提高生产力、发展经济对于人们改善生活所起的决定性作用
情感态度价 值 观爱国爱党与时俱进小康生活的来临与祖国的日益强盛反映出我们的社会正在突飞猛进,这是党和政府坚定不移地改革开放、与时俱进的成果
人民利益国家根本理解认同邓小平关于姓“社”姓“资”的三条标准及江泽民关于“三个代表精神的实质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生活的历史性巨变的表现及其意义。
难点:对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后如何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及二者的关系的把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介绍,讨论回答:新旧“四大件”分别指的是什么?
(A. 旧的“四大件”指的是“三转一响”――缝纫机、自行车、手表、收音机。B. 新的“四大件”原先指的是彩电、冰箱、洗衣机、空调;现在正朝着电脑、手机、住房、汽车发展。)
2、承上启下:从旧的“四大件”发展到新的“四大件”,说明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就象俗话所说的那样――芝麻开花节节高。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安排学生阅读,要求作出读书标记;然后探索、交流、讨论、练习)
二、探究新课
1、衣食住行的变迁
①展示图片: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改革以前人们衣着有什么特点?(被称为“蓝(灰)色的海洋”,很单调,而且要凭“布票”购买衣服。)
②现在你和你的亲朋乡邻怎样使用服饰?(不仅用来遮羞御寒,而且可以展示个性、显示风度,变得丰富多彩起来。)
③改革开放以前的人们不但“穿”的单调,“吃”的水平也很低,营养严重不足。有些地方有些年份甚至难以果腹,只好以野菜、粗粮充饥。
A.现在大家“吃”的怎样?(不但能够吃饱,而且还要吃好,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绿色食品”等科学卫生的概念日益深入人心。)
B.怎样看待今昔饭桌上的野菜、粗粮?(过去用来充饥果腹,往往因为吃的太多而产生副作用――水肿、胃痛等;现在是用来搭配营养、调节口味的,属于时髦的“绿色食品”,有益健康。)
④设置场景:“调查住房”。鼓励学生自拟对白,临场发挥。教师注意防止盲目攀比。)
⑤“行”的变化: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归纳。
2、学习教材
①学生阅读教材,整理“看看教材从哪些方面来讲人们生存状况的变化?-----物质与精神
②抽学生上讲台来讲解。
③其他学生提问,然后引导解决。根据实际提问的状况,教师补充提问。
④整理归纳,落实在书上。
三、练习巩固:书后习题、心得与疑问
四、课后反思
第22课 就业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课程标准】
知道就业制度的变化,认识社会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就业观念。以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为例,说明社会保障制度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课程目标】
基础知识了 解改革开放前后,在就业制度、社会保障体系方面的变化的原因
掌 握改革开放前后,在就业制度、社会保障体系方面的变化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结合调查纵横比较预先调查亲邻好友在90年代前后就业方式的变化,体会就业制度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变化对我们生活方式的影响
探索理解提高生产力、发展经济对于人们改善生活所起的决定性作用
情感态度价 值 观爱国爱党与时俱进小康生活的来临与祖国的日益强盛反映出我们的社会正在突飞猛进,这是党和政府坚定不移地改革开放、与时俱进的成果
能者发展适者生存改革就业制度,打破“铁饭碗”是社会进步和人才竞争的需要,有利于进一步挖掘人的潜力;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保证了民众的基本生活,有利于民生安定、社会团结
【教学重、难点】
重点:改革开放以来就业制度的变化,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内容和重要作用。
难点:改革就业制度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现场调查:你将选择什么样的就业路子?你将会面临哪些问题?如何解决?
自由发言,然后整理问题,归纳。顺势导入新课的学习。
二、新课探究
1、就业制度的改革
①介绍改革开放以前就业制度的特征。
讨论:让学生分析可能出现的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
A.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共同富裕的理想。对于改革过程中产生的“弱势群体”应该怎么帮助?(建立和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下岗职工基本生活的保障和再就业工作,健全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改革医疗保险制度等。)
B.有人说,“铁饭碗”摔不破,人们捧着它就会放心。现在打破了“铁饭碗”,搞得人心惶惶,是社会就业制度的倒退。你怎样理解这个问题?(实行“铁饭碗”就业制度时,从表面上看,好象很“公平”――不管你干得怎么样,有饭大家一起吃。其实是保护了懒汉、低能儿,挫伤了勤奋、聪明人。现在实事求是地承认人们之间的差异,实行能者勤者上岗,凭贡献大小享受相应的待遇,是通过人才竞争来挖掘人的潜力,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繁荣。)
②改革开放后就业制度的改革及其成就:学生阅读教材,整理归纳(一个机制、四大变化)。
③再就业工程:“左”倾错误泛滥的种种表现,强调那是严重失误,对我国经济建设造成了恶劣影响。后来经过调整,虽然有所纠正,但是“吃大锅饭”等“左”的根子没有挖掉,才导致后来“文革”十年浩劫,造成更大损失。中国要想突破“左”的束缚,就必须鼓励那些好的企业兼并那些应该淘汰的企业。这就牵涉到一个问题――企业被淘汰了,职工怎么办?也就是说,用人用工制度该怎样改革?出现了那些新情况、新名词?(企业破产、兼并、重组;职工的下岗、待业、再就业等。)
④农村改革及其就业格局的变化:阅读、整理。
2、社会保障:
随着就业制度的改革,当社会财富增加之后,就可以对那些“弱势群体”提供更为有效的帮助。于是社会保障体系也逐渐建立起来。阅读、整理、归纳建立了哪些机制,有何成效?
  三、巩固练习:书后习题、心得与疑问。
四、课后反思: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chuer/63581.html

相关阅读: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侵略与反抗》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