悄然转变的社会生活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八年级 来源: 高中学习网


第四课 悄然转变的社会生活
课程目标 
5-1 选择衣食住行等方面的事例,了解人们的物质生产与生活状况及其变化。
5-2 从娱乐、信仰、礼俗和语言文字等方面,了解民众的精神生活状况及其变化。
5-3 选择具体事例,展示女性在历史上的贡献,领会妇女社会地位提高的意义。
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近代社会人们的物质生产与生活、精神生活的状况,妇女地位提高的史实。理解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学会从不同角度观察问题、分析问题。
过程与方法:以交通工具的变化为例,通过学生举例说明近代社会生活发生的变化,揭示发生变化的原因,感受人类历史文明发展的变化趋势;运用比较的方法,找出中国近代同古代或现代社会生活的差异。
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给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带来的巨大影响,培养学生热爱学习、热爱科学的精神。学会用历史的、辩证的眼光评价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在学习中领会妇女社会地位提高的意义。
教材线索
明线:由于受到辛亥革命及中西文化交流的影响,近代社会在物质生活、精神文化生活乃至社会习俗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变化。
暗线:由生产力到生产关系,由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逐层递进的顺序,展示了一幅丰富的近代社会生活画卷。
教材框架
主题内容范例目标
生活中的变化物质生活轮船、火车、电车、
电报、电话从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感受人类文明发展的趋势。感受科学技术给社会生活带来的影响
文化生活看电影、读报纸
社会习俗剪辫子、放足
头脑中的变化科学思想废除科举制度、建立近代教育制度
民主观念自由平等
妇女地位夫妻平等、妇女走向社会
建议
本课课题是悄然转变的社会生活,因此,在教学中我主张时时处处要牢记回到现实生活中去,理解和分析引起变化的原因。这是源于生活,追根朔源。
[课时安排]
建议教学2课时。
[新课导入]
八年级学生对《骆驼祥子》的课文有所了解。可以用电影《骆驼祥子》中车夫“老马”饿昏的片断,然后提问学生:“是谁抢了人力车夫的生意?”从而引入主题。
[生活中的变化]
1. 新的交通通讯工具在中国出现
(1)比较工业革命中的机器发明与在中国新出现的交通、通讯工具来揭示变化的原因。(联系工业革命)
(2)结合图7-44、7-45阅读课文,让学生分别扮演不同身份的人(如扮演慈禧太后、保守大臣、开明人士、在北京读书的学生、黄包车夫等),并用动作、表情或语言反映对这种交通或通讯工具的态度。接着让其他同学逐一点评表演的同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为学生展示某交通或通讯工具传入中国后,中国人民从误解到逐渐习惯和接受这种文明辐射和过程。
(3)从交通工具中移出,面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让学生收集从西方传入中国的如电话、邮政、三明治、白兰地、维他命、沙发、麦克风、霓虹灯、卡通片等。再次感受工业文明对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影响。
2.新的文化生活方式传入
指导学生读图7-47、7-48阅读教材内容,围绕读报和看电影进行设疑,让学生进行探究这种文化生活“新”在哪里?(“新”在内容上,要从当时报纸上反映的新的社会思潮、社会变化等方面入手。)
3.社会习俗改变
(1)男人剪辫子、女人缠足是近代社会风俗改变的典型。应突出强调其在社会习俗的改革中具有的与清政府决裂的革命性意义。
(2)回归现在的社会生活,让学生参与实践。让学生谈谈:“你认为周围哪些社会习俗属于陋习?它们长期存在的原因是什么?你认为要采取什么措施才能让人们放弃陋习?”
[头脑中的变化]
1.科学思想渐入人心
(1)联系中国近代哪些重大事件,提问:近代哪些重大事件促进了科学思想的传入?在历史发展的脉络中让学生体验科学思想的传入历程。
(2)近代教育制度下的学校是科学思想传播的主阵地。让学生对比,“当时的学生的学习内容同过去和现在各有什么不同?”(民国时期的课程增加了科学和技术方面的内容,与现在相比,那时的课程设置还是比较少,并且比较单一的.)不同的教育内容下,培养了不同的人,科举制培养出来的是封建统治下的盲从者和拥护者,而近代教育制度所要培养的是具有专业知识的人才。正是接受了新式教育的新型知识分子,引导着中国社会缓慢然而又是不可逆转地向着文明和民主的方向前进。
2.民主观念的影响
(1)学生两个人一组通过对话来体验清朝时期称“老爷”、“大人”和民国时期称“先生”、“女士”的不同情感态度,同时让学生思考造成称呼差异的原因。前者是封建等级制度的反映。后者体现了资产阶级追求平等的愿望。
(2)婚姻变化,主题是体现婚姻的自由、平等。让学生看阅读卡,了解西方新思想对中国的影响。同时点明,婚姻的变化也反映了社会的物质、精神和习俗的变化。
3.妇女地位提高
(1)妇女地位提高是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让学生看图7-51,问学生从这则报道中获得哪些信息?从而引导学生从事件背后分析社会文明进步的原因。
(2)探讨妇女缠足问题。让学生对周围最年长的妇女和自己的母亲分别进行一个调查采访,了解妇女缠足的过程,从而体会放足对中国妇女地位提高及生活改变的意义。并写一篇调查报告作为这个问题的课后延伸。


第五课 万众一心的抗日战争
课程标准
4-4 列举现代史上的重要事件与人物,了解它(他)们是如何影响当代中国和世界面貌的。
4-5 综合多种因素,认识中国与世界社会变迁中若干重大转折时期。
5-4 通过叙述有关史实,展现人民群众在社会变革中的伟大作用。
6-5 在世界文明的进程中,了解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的奋斗历程,明确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日本侵华的主要事件如: 九一八事变和卢沟桥事变,南京大屠杀,建立魔鬼部队731,对根据地进行血腥的“三光”政策;中国人民反抗日本侵略的主要史实;理解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重大作用。明白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近百年来抵御外敌入侵斗争中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战争,是中华民族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巨大贡献。并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日本侵华的主要事件的学习,让学生认识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是蓄谋已久的;联系当前的日本“教科书事件”“东北毒气事件”等事实,运用历史知识,驳斥侵华日军的荒谬言论,提高历史知识的运用与鉴别能力。了解中国人民的抗战史实,进而理解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在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民族解放战争。收集抗日战争中英雄人物的事迹,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引导学生感受国破家亡的苦痛与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者的不屈不挠的精神,激发学生的民族情感与反抗精神,激发爱国主义精神。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日本侵略军在侵略中国的过程中犯下了许多滔天罪行,知道血的教训应该永远记取。了解在统一战线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和敌后抗日根据地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进而认识到人民群众在社会变革中的作用。 通过历史史实的叙述,揭露日本军国主义的罪行,明确历史学习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热爱和平、追求和平的情感,学会以史为鉴,珍惜今天和平安定的生活。
教材线索:以“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和“全民族的抗战”两目串联起中国历史上的抗日战争历史。有两条线索:一、日本侵略者入侵,野蛮行径是令人发指的。二、中国人民团结一心,奋起抗战,取得最后的胜利。反映了一个主题:抗日战争的爆发不是偶然的,是侵略者早有预谋的,同时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
教材框架
主题内容范例(历史事件)目标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日本帝国主义制造侵华事件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南京大屠杀、731部队、三光政策、日本教科书事件感受国破家亡的苦痛与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的不屈不挠的精神,激发民族情感与反抗精神,明确学习历史的重要性
全民族的抗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一二九运动、东北人民抗日、西安事变
抗日战争取得胜利中国军民抗战(游击战、台儿庄战役)、国际友人支持抗战、日本投降

教学流程建议
本课要以历史史实为依据,重在引导学生感受国破家亡的苦痛与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者的不屈不挠的精神,激发学生的民族情感与反抗精神,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并从现实出发,联系当前日本右翼势力抬头的现实,进一步明确历史学习的重要性。
[课时安排]
建议教学3课时。
[新课导入]
歌曲导入
学生齐唱国歌,提问:歌中所唱的‘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指的是什么时候?为什么说这个时候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当时华北事变爆发,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最主要矛盾,中国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急关头。)以此导入新课。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情感。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1.九一八事变和七七事变
(1)阅读课文和图7-54、7-55,提问:“日本发动这两个事变是偶然的吗?为什么?”
(并不是偶然的。这是日本“大陆政策”发展的必然结果;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性经济危机对日本的影响较大,为了摆脱经济危机,缓和国内矛盾,日本先后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和七七事变。)创设情景,播放音像,让学生感受东北沦陷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灾难与中国人民不屈的精神。
(2)对比两次事变,明确九一八事变使中国遭受了日本的局部侵略,七七事变则是日本全面侵华的标志。抗日战争从1931年就已经开始。1937年卢沟桥事变,则是日本全面侵华的标志,它拉开了中华民族全国抗战的序幕。
2.日本侵略者的滔天罪行
阅读课文和图片,掌握日本侵略者的几个主要罪行:南京大屠杀、731部队、轰炸城市和“三光”政策,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如:曾以感动中国(2002十大年度人物”之一)的为侵华日军细菌战中国受害者打官司的原告团团长浙江老乡王选正在浙江各地深入民间,寻找当年细菌战的幸存者、见证人,她已经很累了,你能与王选他们一起收集到了180名中国受害者的资料吗?课后让学生参与实践活动,以实际行动还历史真相。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事。
最后,可归纳“日本教科书事件”中的有关谬论,让学生逐条反驳,提高学生的历史感悟能力,时刻警惕悲剧的重演。
[全民族的抗战]
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1)理清线索: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和阅读卡,提出问题:①“当日本侵略中国的时候,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推行什么政策?他为什么要推行这样的政策?
(国民政府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是由其阶级本质决定的。)
②说说这个政策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这个政策的推行助长了日本侵略者的侵略气焰,同时也造成了红军革命根据地的困难局面。)
③“蒋介石政府的‘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是如何转变的?”
(全国人民一致要求停止内战,一致对外;一二九运动掀起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推动了国共两党的再次合作,团结抗日。)
(2)在线索的外面,一二九运动,西安事变还更有现实价值的内容,在此应该有一个情感的升华,即:让学生感受到革命的青年学生历来都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他们为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进行了前赴后继的斗争,当代青年要发扬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为谋求祖国的繁荣富强作出自己的贡献。
(3)创设情景,模拟历史,让学生来处理历史问题:如果让你作为当时的中共领导人,应该怎样处理西安事变?怎样处置蒋介石?结合当时中国的历史背景,不能感情用事,武断地下结论,要据理分析,有科学依据。进而理解党的决策代表着人民的利益,是完全正确的。
2.抗日战争胜利
(1)抗战胜利原因
指导学生结合图片阅读教材,思考:“为什么抗日战争却能够取得胜利?” 
(中国军民的顽强作战和华侨与世界各国人民的大力支持是抗日战争能够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同时,还可以指导学生了解抗日战争中的主要战役和劳动人民创造的智慧。感受先辈的革命精神和广大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力。
(2)抗战胜利意义
指导学生结合图片阅读教材。组织学生参观或瞻仰有关抗日战争的纪念馆、展览室或抗日烈士陵园,或观看纪念抗日战争胜利的纪录片或幻灯片。在上述学习、考察的基础上,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归纳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第六课 新中国的诞生
课程标准
4-4 列举现代史上的重要事件与人物,了解它(他)们是如何影响当代中国和世界面貌的。
5-4 通过叙述有关史实,展现人民群众在社会变革中的伟大作用。
6-5 在世界文明的进程中,了解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的奋斗历程,明确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国民党统治区的腐败和共产党领导的根据地的发展,了解解放战争的史实,理解共产党之所以赢得人民群众的普遍拥护和信任最终取得胜利的原因;了解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新中国的诞生、了解新中国的成立给中国带来的历史性巨变,培养学生发现、思考历史问题能力,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念。以及培养收集、整理资料和分析、比较、归纳概括能力。
过程与方法:对比国民党统治区的腐败和共产党领导的根据地的发展,了解解放战争时期重庆谈判、主要战役等人民群众对共产党的支持的史实,学习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新中国的诞生等内容,分析革命胜利的因素,让学生体会到共产党的领导、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的选择,是历史的选择,感悟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通过延安精神的大讨论,培养学生的艰苦奋斗的精神。通过新中国诞生的有关材料学习,理解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重大意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国民党统治区的腐败和共产党领导的根据地的对比,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情感,也认识到人民群众是革命的主力军。通过学习,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解释历史现象,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艰苦奋斗精神。
教材线索
主线:中国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三年的解放战争,最终推翻国民党政府,建立了新中国的历史。国民党与共产党分别代表着中国的黑暗与光明两种命运,在“两种命运的决战”中,人民选择了光明的命运。于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教材框架
主题内容范例(历史事件)目标
两种命运的决战黑暗的国统区独裁专政、少数官僚 掌握大量财富、物价飞涨
体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
光明的根据地民主选举制度、大生产运动、争取和平赴重庆谈判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解放战争三大战役、渡江战役
新中国成立政治协商会议、开国大典



教学流程建议
本课以生动的描述和鲜明的对比,让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的选择,是历史的必然。同时要关注学习方法的习得,培养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的能力。
[课时安排]
建议教学2课时。
[新课导入]
想象导入
放一段抗日战争中人民遭受战争苦难的录像,提问如果你是录像里的一个中国普通老百姓,抗战胜利后,最大的愿望是什么?(和平。但他们有没有得到和平呢?让学生在当时人们渴望和平的情感体验中导入新课。)
[两种命运的决战]
1.腐败的国民党统治区
(1)让学生看阅读卡提问:“为什么说国民党提出的主张代表着中国的黑暗命运?”(因为国民党的首要任务是消灭共产党,即准备发动内战,因此是黑暗的命运。)
(2)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文本提问:“国民党统治区的腐败表现在哪些方面?”(国民党在政治上实施独裁专政,压制民主,实行特务统治;在经济上少数官僚掌握了大量财富。国统区物价飞涨,人民生活困苦,而且完全没有民主和自由。)
2.根据地的发展
(1)指导学生观察图7-73请学生描绘图中人物的动作、表情,思考:“为什么人民积极参加选举?”(人民得到了民主选举的权利,翻身做主人了。)
(2)让学生观看图7-74、7-75,提问:“大生产运动解决了根据地的什么问题?”(财政经济困难的问题。)
(3)归纳:“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其欣欣向荣表现在哪些方面?”(政治上,人民政权实行民主选举制度;经济上,通过大生产运动,财政经济困难的问题得到解决,人民生活有了保障。)
(4)让学生学生回归现实社会,组织延安精神大讨论。议题1“延安精神是否过时?” 议题2“怎样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
(5)指导学生看阅读卡“胜利的灾难”,综合上述结论,通过对比,进一步得出人民拥护和信任共产党的结论。
3.重庆谈判和全面内战的发动
③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后,(1)说一说蒋介石暂时做出和平姿态的原因。
(2)模拟历史,如果你是毛泽东,面对蒋介石的邀请,是否会应邀赴重庆参加谈判?让学生分析几种可能性。引出:共产党人诚心诚意谈判,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民主。
(3)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充分暴露了国民党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面目。中国人民为了自己,为了保卫解放区人民的生命、财产、权利和幸福,为了中国一个光明的前途,只好拿起武器作战。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1.内战初期的形势分析
(1)阅读“内战爆发时国共两党的力量对比”表,预测中国内战的结果。(鼓励学生大胆推测,但必须说出合理的理由。教师补充说明当时国内国际普遍认为共产党无论如何打不过国民党。但是共产党人心归向,士气高涨,经济有办法。毛泽东提出了“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
(2)毛泽东转战陕北
看图7-76,思考:“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为什么要撤离革命圣地延安?”(为了保存实力,寻机歼敌,不与优势敌人硬碰硬。)点明:当时共产党制定了以集中兵力打运动战为主的作战方法,其中军事上以歼灭敌军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不以保守或夺取地方为主要目标,不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让学生体会到共产党制定的战略方针的正确性,毛泽东等领袖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
2.三大战役、渡江战役
(1)请学生仔细读图7-77,从图中找出三大战役的时间、地点、歼敌人数、主要战役地点、敌军起义地区等内容。通过示意图,对三大战役有个整体上的认识。
(2)打过长江,渡江战役。战役的胜利宣告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
(3)指导学生图文结合看阅读卡,分析内战取得胜利的各种因素。
3.新中国成立
(1)为解决建立一个怎样的国家问题,召开了政治协商会议。
阅读教材,提问:政治协商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参加者和主要内容。
(2)新中国成立及意义
在国歌配乐声中,描述新中国成立时的情景,介绍开国大典的盛况。回顾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所进行的不懈斗争,进行小结:新中国的诞生,是百余年来人民革命斗争,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革命斗争的光辉成果。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从此屹立在世界的东方,中国历史从此跨进了一个新的时代。
也可以把这一框设计成一群外国记者对(1945年至1949年)中国内战的连续报导。让学生扮演外国记者,对中国的解放战争背景、过程、结果、写出新闻报导和时事评论。。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chuer/69090.html

相关阅读:第六单元 经济和社会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