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尤其是初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种停滞不前的现象,虽然他学习也很努力,但是成绩一直是不好不坏,停留在某个固定的水平上而不上升,有的甚至还下降。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如何才能有效地解决呢?
某知名教育学家说:从心理学上来说,这种现象叫“高原现象”。其特点表现为:在学习能力形成的过程中,在熟练练习的中后期,技能的发展并不是像刚开始训练时逐步提高,而是往往出现进步的暂时停顿现象,在“暂停”之后,成绩又逐步上升。
高原现象是如何产生的呢?
总括起来,主要有四方面的原因:
第一、生理因素。如身体状况欠佳,较为疲劳,或者生病,常常使人精力不支,从而造成心智技能提高缓慢或者下降。
第二、心理因素。学习兴趣的下降,学习动机的减弱,厌倦学习,或者缺乏顽强的毅力,遇到困难就退缩,或者急于求成,一旦遇到成绩不如意就自怨自艾、心情急躁等,这些心理因素都可造成成绩的停滞不前。
第三、学习方法的原因。学习是一种特殊的心智活动,成绩的提高需要改变旧的活动结构和完成活动的方式方法,而代之以建立新的活动结构和完成活动的方式方法。在人们没有完成这个改造之前,成绩就常常会处于停滞状态。这是由于活动结构的改造往往是不容易的,采用新的方法也会遇到新困难,所以在改造之初,成绩不但没有提高反而可能会有所下降,因而练习曲线停留在固定的水平上或暂时下降。当经过练习、完成了改造过程后,成绩又会提高。
第四、学习内容增加。随着学习的逐步加深,学习内容也在发生变化,从范围上来看知识的容量在增加,从程度上来看难度在加深。这就更需要对所学的知识掌握扎实,理解透彻,运用熟练,而且要把握知识各部分之间以及各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系统化的知识网络。如果前面所学的某些知识掌握不牢,理解不透,运用不熟,那么就很难形成准确、严密、清晰、连贯的知识网络,因而在运用这些知识去解决问题时就会显得力不从心,其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就很难继续提高了。
那么,如何克服“高原现象”,使孩子的智能得到更大的发展,取得更好的成绩呢?
首先,强化学习动机,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人们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驱动力,是一种学习的需要,这种需要是社、家庭和学校教育对孩子学习的客观要求在孩子头脑中的反映,它表现为学习的意向、愿望、兴趣等形式,对学习起着推动作用。在学习动机中,明确的学习目的、强烈的求知欲望是其最重要的部分,对推动学习、克服“高原现象”有着重要的作用。实际上,“高原现象”的产生,是和孩子求知欲望的减弱、焦虑急躁、急于求成等相联系的。
第二、辅导孩子改进学习方法。孩子以往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影响和制约着学习的成绩,因此,要提高成绩,就必须冷静反思在学习中哪些习惯、哪些方法是有效的,可以继续保持的;哪些习惯和方法是有害的,必须克服和改进的。找准病因,对症下药。学习上的盲目性、被动性以及由此而派生出来的某些不良习惯和方法,恰恰是导致学习成绩徘徊不前、难以继续提高的重要原因。要想提高成绩、改变现状,就必须改掉这些毛病,加强学习的计划性、自主性。再如,有的孩子不是先复习所学内容而是急急忙忙地做作业,遇到问题不是先独立思考而是急于问别人,遇到阅读理解题不是自己认真去做而是等着老师讲解时记答案,对做过的练习不注意分析和总结,等等,这些做法都是非常有害的,是不利于学习的,必须认真改正。
第三、家长应关注孩子的学习情况,经常与孩子进行学习和生活上的交流。在孩子的学习过程中,对其学习行为中的闪光点加以肯定和鼓励,对于错误则也不应多加指责,而是和孩子一起分析错误形成的原因,并找到解决的办法。父母应多尊重和理解孩子,时常让孩子体会到努力后的成功感,增强孩子学习的信心,以期取得更好的成绩。
第四、加强锻炼,增强营养,保持充沛的精力,这也是克服“高原现象”的一个重要的条件。有的家长在孩子的健康和学习成绩上会选择学习成绩,认为现阶段孩子的主要任务便是搞好学习成绩,虽然营养跟得上,但是时间的分配不那么合理,所以家长要注意孩子的生活与学习同样重要。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chusan/1126962.html
相关阅读:初三差生转化妙招:“心理治疗”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