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证明(二)检测题
(本试卷满分:120 分,时间:120分钟)
一、(每小题3分,共30分)
1. 下列命题:①等腰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和高重合;②等腰三角形两腰上的高相等;
③等腰三角形的最小边是底边; ④等边三角形的高、中线、角平分线都相等;⑤等腰三角形都是锐角三角形.其中正确的有( )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2.如图所示,△ABC是等腰三角形,点D是底边BC上异于BC中点的一个点,∠ADE=∠DAC,DE=AC.运用这个图(不添加辅助线)可以说明下列哪一个命题是假命题?( )
A.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B.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是梯形
C.一组对边相等,一组对角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D.对角线相等的四边形是矩形
3. 如图,在△AB C中, ,点D在AC边上,且 ,
则 ∠A 的度数为( )
A. 30°B. 36° C. 45°D. 70°
4.下列命题,其中真命题有( )
①4的平方根是2;
②有两边和一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③连接任意四边形各边中点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A.0个B.3个C.2个D.1个
5.已知等边三角形的高为2 ,则它的边长为( )
A.4 B.3 C.2 D.5
6.在△ABC中,∠A∶∠B∶∠C=1∶2∶3,最短边 c,则最长边AB的长是( )
A.5 c B.6 c C. c D.8 c
7.等腰三角形的底边长为a,顶角是底角的4倍,则腰上的高是( )
A. a B. a
C. a D. a
8.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两边及一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B.有一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等腰三角形全等
C.两边及其中一边上的中线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D.两边及其中一边上的高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9.已知一个直角三角形的周长是 2 ,斜边上的中线长为2,则这
个三角形的面积为( )
A.5 B.2
C. D.1
10.如图,在△ABC中 ,AB的垂直平分线交AC于点D,交AB于点E,如果 c, c,那么△ 的周长是( )
A.6 c B.7 c
C.8 c D.9 c
二、题(每小题3分,共24分)
11.如图所示,在等腰△ABC中,AB=AC, ∠BAC=50°,
∠BAC 的平分线与AB的中垂线交于点O,
点 C沿EF折叠后与点O重合,则∠OEC的度数是 .
12.若一个三角形的三条高线交点恰好是此三角形的一个顶点,
则此三角形是______三角形.
13. 在△ABC和△ADC中,下列论 断:① ;② ; ③ ,把其中两个论断作为条件,另一个论断作为结论,写出一个真命题:_______ _____.
1 4.如图,在△ABC中, ,A平分∠ , c,则点到AB的距离
是_________.
15.如图,在等边△ABC中,F是AB的中点,EF⊥AC于E,若△ABC的边长为10,则
_________, _________.
16.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5或6,则这个等腰三角形的周长是 .
17.如图,已知 的垂直平分线交 于点 ,则 .
18.一副三角板叠在一起如图所示放置,最小锐角的顶点D恰好放在等腰直角三角板的斜边AB上,BC与DE交于点,如果∠ADF=100°,那么∠BD为 度.
三、解答题(共66分)
19.(8分)如图,在△ABC中, , 是 上任意一点(与
A不重合),D⊥BC,且交∠ 的平分线于点D,求证: .
20.(8分) 联想三角形外心的概念,我们可引入如下概念.
定义:到三角形的两个顶点距离相等的点,叫做此三角形的准外心.
举例:如图(1),若PA=PB,则点P为△ABC的准外心.应用:如图(2 ),
CD为等边三角形ABC的高.准外心P在高CD上,且PD= AB,求∠APB
的度数.
探究:已知△ABC为直角三角形,斜边BC=5,AB=3,准外心P在AC边上,试探究PA
的长.
21.(8分)如图,在四边形 中, , 平分∠ .求证: .
22.(8分)如图,以等腰直角三角形ABC的斜边AB为边作等边△ABD,连接DC,以DC为边作等边 △DCE,B、E在C、D的同侧,若 ,求BE的长.
23.(8分))如图,在Rt△ABC中, ,
点D是AC的中点,将一块锐角为45°的直角三角板如图放置,使三角板斜边的两个端点分别与A、D重合,连接BE、EC.
试猜想线段BE 和EC的数量及位置关系,并证明你的猜想.
24.(8分)求证:在一个三角形中,如果两条边不相等,那么这两条边所对的
角也不相等.
25.(8分)已知:如图, , 是 上一点, 于点 , 的延长
线交 的延长线于点 .求证:△ 是等腰三角形.
26.(10分)在△ 中, ,AB的垂直平分线交AC于点N,交BC的
延长线于点, .
(1 )求 的大小.
(2)如果将(1)中的∠A的度数改为70°,其余条件不变,再求∠ 的大小.
(3)你认为存在什么样的规律?试用一句话说明.(请同学们自己画图)
(4)将(1)中的∠A改为钝角,对这个问题规律的认识是否需要加以修改?
第一章 证明(二)检测题参考答案
一、
1.B 解析:只有②④正确.
2. C 解析:∵ △ABC是等腰三角形,
∴ AB=AC,∠B=∠C.
∵ DE=AC,AD=AD,∠ADE=∠DAC,即 ,
∴ △ADE≌△DAC,∴ ∠E=∠C,∴ ∠B=∠E,AB=DE.
但是四边形ABDE不是平行四边形,故一组对边相等,一组对角相等的四边形不是平行四边形,故选C.
3.B 解析:因为 ,所以 .
因为 ,所以 ,
.又因为 ,
所以 ,
所以 所以
4. D 解析: 4的平方根是±2,有两边和一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故命题①②都是假命题,只有命题③是真命题,故选D.
5.A 解析:设等边三角形的边长为a,
则
6.D 解析:因为∠A∶∠B∶∠C=1∶2∶3,所以△ABC为直角三角形,且∠C为直角.
又因为最短边 c,则最长边 c.
7.D 解析:因为等腰三角形的顶角是底角的4倍,所以顶角
是 120°,底角是30°.如图,在△ 中,
则
8.C 解析:A.两边及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故A项错误;
B.有一腰及顶角对应相等的两个等腰三角形全等,故B项错误;
C.两边及其中一边上的中线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正确;
D.两边及其中一边上的高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D项错误.
9.B 解析:设此直角三角形为△ABC,其中 因为直角三角形斜边的长等于其中线长的2倍,所以 又因为其周长是 ,所以 .两边平方得 , .由勾股定理知 ,所以 .
10.D 解析:因为 垂直平分 ,所以 .所以△ 的周
长 (c).
二、题
11. 100° 解析:如图所示,由AB=AC,AO平分∠BAC得AO
所在直线是线段BC的垂直平分线,连接OB,则OB=OA=OC,
所以∠OAB=∠OBA= ×50°=25°,
得∠BOA=∠COA=
所以∠OBC=∠OCB= =40°.
由于EO=EC,故∠OEC=180°-2×40°=100°.
12. 直角 解析:直角三角形的三条高线交点恰好是此三角形的
一个顶点;锐角三角形的三条高线交点在此三角形的内部;钝角三角形的三条高线交点在三角形的外部.
13.在△ABC和△ADC中,如果 那
么
14.20 c 解析: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可得答案.
15. 1∶3 解析:因为 ,F是AB的中点,所以 .在Rt△ 中,因为 ,所以 .又 ,所 .
16. 16或17 解析:当等腰三角形的腰长为5时,其周长为5×2+6=16;
当等腰三角形的腰长为6时,其周长为6×2+5=17.∴ 这个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16或17.
17. 解析: ∵ ∠BAC=120 ,AB=AC,
∴ ∠B= ∠C=
∵ AC的垂直平分线交BC于点D,∴ AD=CD. ∴
∴
18. 85 解析:∵ ∠BD =180°-100°-30°=50°,∴∠BD =180°-50°-45°=85°.
三、解答题
19. 证明:∵ , ,
∴ ∥ ,∴ .
又∵ 为∠ 的平分线,
∴ ,∴ ,
∴ .
20. 分析:应用:分PB=PC,PA=PC,PA=PB三种情况讨论.
探究:同上分三种情况讨论.
解:应用:若PB=PC,连接PB,则∠PCB=∠PBC.
∵ CD为等边三角形的高,∴ AD=BD,∠PCB=30°,
∴ ∠PBD=∠PBC=30°,∴ PD= DB= AB,
与已知PD= AB矛盾,∴ PB≠PC.
若PA=PC,连接PA,同理,可得PA≠PC.
若PA=PB,由PD= AB,得PD=BD,∴ ∠BPD=45°,所以∠APB=90°.
探究:若PB=PC,设PA=x,则x2+32=(4-x)2,∴ x= ,即PA= .
若PA=PC,则PA=2.
若PA=PB,由图(2)知,在Rt△PAB中,不可能.故PA=2或 .
点拨:分类讨论问题要做到不重、不漏.
21. 分析:从条件BD平分∠ABC,可联想到角平分线定理的基本图形,故要作垂线段.
证明:如图,过点D作DE⊥AB交BA的延长线于点E,
过D作 于点F.因为BD平分∠ABC,所以 .
在Rt△EAD和Rt△FCD中, ,
所以Rt△EAD≌Rt△FCD(HL).
所以∠ =∠ .因为∠ ∠ 80°,
所以∠ ∠ .
22. 解:因为△ABD和△CDE是等边三角形,
所以 , ∠ ∠ 60°.
所以∠ ∠ ∠ ∠ ,即∠
∠ .在△ 和△ 中,因为
所以△ ≌△ ,所以 .又 ,所以 .
在等腰直角△ 中, ,故 .
23.解: ,BE⊥EC.
证明:∵ ,点D是AC的中点,∴ .
∵ ∠ ∠ 45°,∴ ∠ ∠ 135°.
∵ ,∴ △EAB≌△EDC.
∴ ∠ ∠ , .
∴ ∠ ∠ 90°.∴ , ⊥ .
24. 解:已知:如图,在△ 中, ,求证:∠ ∠ .
证明:假设∠ ∠ ,那么根据“等角对等边”可得 ,但已知条件
是 相矛盾,因此∠ ∠ .
25.证明:∵ ,∴ ∠ ∠ .∵ 于 ,∴ ∠ ∠ .
∴ ∠ ∠ ∠ ∠ .∴ ∠ ∠ .
∵ ∠ ∠ ,∴ ∠ ∠ .∴ △ 是等腰三角形.
26. 解:画出图形如图所示.
(1)因为 ,所以 .
所以 .
因为D是AB的垂直平分线,所以 ,
所以 .
(2)同(1),同理可得 .
(3)AB的垂直平分线与底边BC的延长线所夹的锐角
等于∠A的一半.
(4)将(1)中的 改为钝角,这个规律的认识无需修改,仍有等腰三
角形一腰的垂直平分线与底边或底边的延长线相交,所成的锐角等于顶
角的一半.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chusan/165235.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