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江市2015年中考生物试题(有答案和解释)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九年级 来源: 高中学习网


2015年内江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
生物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
1.(2015•内江)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家鸽生殖发育过程中的繁殖行为的是(  )
  A. 占区、筑巢 B. 求偶、交配 C. 孵卵、育雏 D. 胎生、哺乳

考点: 鸟的生殖和发育过程.
分析: 鸟的生殖和发育过程一般包括求偶,交配,筑巢,产卵,孵卵,育雏等阶段.
解答: 解:鸟类生殖发育的过程包括求偶、交配、筑巢、产卵、孵卵和育雏几个阶段,而生殖行为是与繁殖后代有关的所有行为.如求偶、交配、筑巢、孵卵和亲代抚育等.动物占区是为了繁衍后代或者得到稳定的食物来源而占据一个固定的区域.
然而胎生、哺乳是哺乳动物的生殖发育的特点.
故选:D
点评: 明确鸟类生殖和发育的六个过程是解题的关键.
 
2.(2015•内江)欣欣同学学习了“生物圈中的动物”后,对以下四种动物及其气体交换部位进行了搭配,你认为其中搭配正确的是(  )
  A. 蚯蚓??体壁 B. 乌龟??鳃
  C. 家鸽??肺和气囊 D. 青蛙??鳃和皮肤

考点: 动物的分类.
分析: 不同的动物有着不同的呼吸器官,注意在学习时总结.例如①蚯蚓:体壁,②昆虫:气管③软体动物、鱼、青蛙幼体等:鳃③两栖动物成体:肺,皮肤辅助④爬行类、鸟类、哺乳类:肺.
解答: 解:A、蚯蚓靠体壁来呼吸,其体壁内表面密布毛细血管,有利于进行气体交换;因此其体壁经常保持湿润;A正确;
B、龟属于爬行动物,行类是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用肺呼吸,B错误;
C、家鸽进行气体交换的部位是肺,而气囊有储存气体的作用不能进行气体交换.C错误;
D、青蛙是用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D错误;
故选:A
点评: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不同动物的呼吸器官及其生殖方面的特点,这部分在考试中经常出现,注意理解和掌握.
 
3.(2015•内江)在一次生物兴趣小组的合作学习讨论中,阳阳同学说,不是每一朵花都能结出果实,能结出果实的花一定(  )
①长有雄蕊
②长有雌蕊
③经历了自花传粉
④经历了传粉
⑤经历了受精.
  A. ①④⑤ B. ②④⑤ C. ①③⑤ D. ②③⑤

考点: 开花和结果的过程;花的结构.
分析: 一朵花要经过传粉受精过程后,雌蕊的子房继续发育,最终发育成果实.
解答: 解:雄蕊的花药中含有许多花粉粒,雌蕊的子房中含有胚珠,雄蕊和雌蕊与果实和种子的形成有直接的关系,是花的主要结构,一朵花要经过传粉受精过程后,雌蕊的子房继续发育,最终发育成果实,子房中的胚珠发育成种子,因此②④⑤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 解题的关键是熟悉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过程.
 
4.(2015•内江)有关免疫的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有些免疫是人生来就有的
  B. 免疫是人体的一种生理功能
  C. 免疫不能在人出生后获得
  D. 种牛痘预防天花属于特异性免疫

考点: 免疫的概念.
分析: 保护人体健康的三道防线是:第一道防线由皮肤和粘膜组成,能够阻挡和杀死病原体,阻挡和清除异物;第二道防线由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组成,能够溶解杀死病原体;第三道防线包括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能够产生抗体来抵抗抗原.其中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是人人生来就有的,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功能因此叫做非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是后天获得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因此叫做特异性免疫.
免疫是人体的一种防御功能,人体依靠这种功能识别“自己”和“非己”成分,能够破坏和排斥进入人体的抗原物质,清除自身产生的损伤细胞和肿瘤细胞,维持人体内部环境的平衡和稳定.
解答: 解:A、非特异性免疫包括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是人人生来就有的,A正确.
B、免疫是人体的一种防御功能,人体依靠这种功能识别“自己”和“非己”成分,B正确.
C、特异性免疫包括人体的第三道防线,是后天获得的,C错误.
D、接种牛痘使体内生产抗体,预防天花,属于特异性免疫,D正确.
故选:C
点评: 具体的关键是知道免疫的概念和区分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5.(2015•内江)关于动物行为的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蚂蚁和蜜蜂不具有社会行为
  B. 鹦鹉学舌属于后天性行为
  C. 动物越高等,学习行为越复杂
  D. 猫捉老鼠的行为能遗传给后代

考点: 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区别.
分析: 先天性行为指动物生来就有的、由体内遗传物质决定的行为,而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在成长的过程中通过环境因素的影响,由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是在先天性行为的基础上建立的一种新的行为,也称为后天性行为.
社会行为是群体内形成了一定的组织,成员间有明确分工的动物群集行为,有的高等动物还形成等级.
解答: 解:A、蚂蚁和蜜蜂群体内形成了一定的组织,成员间有明确分工的动物群集行为,具有社会行为,A错误.
B、鹦鹉学舌由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属于后天性行为,B正确.
C、动物越高等,学习行为越复杂,C正确.
D、猫捉老鼠的行为是生来就有的,先天性行为,能遗传给后代,D正确.
故选:A
点评: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各种行为的特点,较为基础.
 
6.(2015•内江)关于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的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原始大气成分中不含氧气
  B. 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的最直接证据
  C. 原始生命诞生于原始海洋
  D. 生物进化的方向与环境变化无关

考点: 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分析: 生物是不断进化的,生命起源于原始海洋;原始大气中没有氧气;生物进化的原因是环境的变化;可结合生命的起源??化学进化论进行分析.
解答: 解:A、原始大气包括水蒸气、氢、氨、甲烷等,与现在大气主要的区别是没有氧气,A正确;
B、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重要的、最直接的证据,因为化石是保存在岩层中的古生物遗物和生活遗迹.直接说明了古生物的结构或生活习性.因此生物进化的直接证据是化石证据,B正确;
C、原始大气(包括水蒸气、氢、氨、甲烷等)在高温、紫外线以及雷电等一些自然条件的长期作用下,逐渐形成了许多简单的物,最终经过复杂的变化、漫长的时间在原始海洋里终于演变出原始的生命.因此生命起源于原始海洋,C正确;
D、生物进化的外在原因是环境的变换,如果环境没有变化,生物与环境之间就没有了生存斗争,自然选择也就不会进行,D错误.
故选:D.
点评: 了解原始地球条件是学习生物起源的“化学进化论”的关键.
 
7.(2015•内江)下列各项中,属于有性生殖的是(  )
  A. 将油菜种子种下,使之长成新个体
  B. 水螅和酵母菌以出芽方式产生新个体
  C. 把大丽花的块根种在土里长成新个体
  D. 蘑菇和葫芦藓通过孢子萌发产生新个体

考点: 有性生殖与无性生殖的区别及应用.
分析: 不经过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叫做无性生殖.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成为受精卵(也叫合子),再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叫有性生殖.
解答: 解:A、小麦用种子繁殖的过程中有精子和卵细胞结合成受精卵(发育成胚)的过程,A正确;
B、水螅酵母菌通过体壁出芽,产生新水螅个体,没有经过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属于无性生殖,B错误;
C、依靠植物的根、茎、叶繁殖新个体等的过程中无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属于无性繁殖,C错误;
D、孢子的形成没有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属于无性生殖,D错误;
故选:A
点评: 判断有性生殖还是无性生殖主要看是否经过两性细胞的结合.
 
8.(2015•内江)W 茜茜同学看不清远处的物体,经检查医生说她患了近视,下面是茜茜同学根据所学知识画的近视眼成像情况及矫正方法图,其中正确的是(  )
  A. 甲和乙 B. 甲和丙 C. 乙和丙 D. 乙和丁

考点: 近视、远视形成的原因及矫正方法.
分析: (1)近视眼:如果晶状体的凸度过大大,或眼球前后径过长,形成的物像就会落在视网膜的前方,形成近视眼.戴凹透镜加以矫正.
 .
(2)远视眼:如果眼球晶状体的曲度过小,远处物体反射来的光线通过晶状体折射后形成的物像,就会落在视网膜的后方造成的.戴凸透镜进行矫正.
解答: 解:图甲光线在视网膜前汇聚,表示成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因此表示的是近视眼;
  图乙光线在视网膜上,表示成像落在视网膜的上,因此表示的是正常眼;
  图丙,表示近视眼用凹透镜矫正;
  图丁表示远视眼用凸透镜进行矫正
  所以近视眼成像情况及矫正方法图正确的是甲、丙.
故选:B.
点评: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近视、远视的成像特点和矫正措施.
 
9.(2015•内江)下面是李奶奶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做法,请你运用所学的关于生物应用技术的知识分析判断,其中做法错误的是(  )
  A. 将苹果放在冰箱的冷冻室保存
  B. 利用酵母菌酿制糯米酒
  C. 将竹笋晒干后抽真空袋装保存
  D. 利用乳酸菌制作酸奶

考点: 食品保鲜的一般方法.
分析: (1)食物腐败变质是由于微生物的生长和大量繁殖而引起的.根据食物腐败变质的原因,食品保存就要尽量的杀死微生物或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和大量繁殖,传统的食品保存方法有盐腌、糖渍、干制、酒泡等.现代的贮存方法主要有罐藏、脱水、冷冻、真空包装、添加防腐剂等.对于不同的食品特点有不同的贮存出方法和灭菌原理.
(2)生物技术是指人们以现代生命科学为基础,结合其他科学的原理,采用先进的科学手段,按照预先的设计改造生物体或加工生物原料,为人类生产出所需产品或达到某种目的.
解答: 解:A、新鲜水果放入冰箱中,降低温度,使水果的呼吸作用减弱,以减少呼吸作用对有机物的消耗,可延长保鲜时间,达到保鲜的目的.保存新鲜水果常采用冰箱冷藏的方法,若冷冻保存会使新鲜水果变质.A错误.
B、微生物的发酵在食品的制作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如制作甜酒时要用到酵母菌,酵母菌是一种单细胞真菌,在无氧的条件下,酵母菌能分解糯米中的葡萄糖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B正确.
C、将竹笋晒干后抽真空袋装保存使用了脱水法,C正确.
D、酸奶是以鲜牛奶为原料,加入乳酸菌发酵而成,乳酸菌是一种厌氧菌,在无氧气的情况下,乳酸菌发酵产生乳酸.D正确.
故选:A
点评: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生物技术的应用原理.
 
10.(2015•内江)下面是萌萌学习了显微镜的使用后进行的有关叙述,你认为其中错误的是(  )
 
  A. 在光线较弱的情况下对光时,应将[9]的凹面镜对准[7]
  B. 浴使图中结构[4]大幅度上升,应反响转动图中结构[1]
  C. 低倍物镜换用高倍物镜时,应首先转动[5],再调节[2]
  D. 视野的放大倍数等于[3]的放大倍数与[6]的放大倍数之和

考点: 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和使用方法.
分析: 如图所示:1是粗准焦螺旋,2是细准焦螺旋,3是目镜,4是镜筒,5是转换器,6是物镜,7是通光孔,8是遮光器,9是反光镜.
解答: 解:A、光线较弱时,应选用反光镜的凹面镜和遮光器上的大光圈对准通光孔,故A正确;
B、要使镜筒上升,应反方向转动转动粗准焦螺旋,故B正确;
C、物镜安装在转换器上,当低倍物镜换用高倍物镜时,应首先转动粗准焦螺旋,再转动细准焦螺旋调出更加清晰的物像,故C正确;
D、物像(视野)的放大倍数是物镜放大倍数和目镜放大倍数的乘积,故D错误.
故选:D
点评: 解题的关键是熟悉显微镜的结构和各部件的功能.
 
11.(2015•内江)下列与遗传有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与环境没有关系
  B. 基因位于DNA上,一个DNA分子上有一个基因
  C. 男性精子中的“X”和“Y”染色体决定后代的性别
  D. 若夫妇双方都是双眼皮,他们不可能生出单眼皮的子女

考点: 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染色体、DNA和基因的关系;基因的显性和隐性以及它们与性状表现之间的关系.
分析: (1)染色体是细胞核中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两种物质组成;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DNA分子为双螺旋结构,像螺旋形的梯子;DNA上决定生物性状的小单位叫基因.基因决定生物的性状.一条染色体有一个DNA分子组成,一个DNA分子上有许多个基因.
(2)人的体细胞内的23对染色体,有一对染色体与人的性别有关,叫做性染色体;男性的性染色体是XY,女性的性染色体是XX.人的性别遗传过程如图:
 
(3)生物体的某些性状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而成对的基因往往有显性和隐性之分,当控制生物性状的一对基因都是显性基因时,显示显性性状;当控制生物性状的基因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时,显示显性基因控制的显性性状;当控制生物性状的一对基因都是隐性基因,显示隐性性状.
解答: 解:A、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也受环境影响,如长期在野外工作的人肤色较深,A不正确.
B、基因位于DNA上,一个DNA分子上有许多个基因,不是只有一个基因,故B错误
C、从性别遗传图解看出,男性精子中的“X”染色体和“Y”染色体决定后代的性别,C正确.
D、人有单眼皮与双眼皮之分,这一特性在遗传学上被称为一对相对性状.人的双眼皮为显性基因控制,单眼皮为隐形基因控制,若双眼皮为显性基因A控制,单眼皮为隐形基因a控制.因此双眼皮的基因组成可能是纯显性基因AA,也可能是杂合的Aa,而单眼皮一定是纯隐性基因aa.从图解中也可以看出一对双眼皮夫妇可能生出单眼皮的子女. D错误.
故选:C
点评: 解答此类题目要理解染色体、DNA、基因的关系.关键是牢固掌握基础知识不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12.(2015•内江)下面是芳芳同学对如图四种生物进行了认真观察后所作的记录,其中错误的是(  )
  A.  图是苔藓植物虽然植株矮小,但有根、茎、叶的分化
  B.  图是蕨类植物,叶片下表面有孢子囊,用孢子进行繁殖
  C.  图是单细胞藻类,细胞内有叶绿体能自己制造有机物
  D.  图是被子植物,种子外面有果皮包被,用种子繁殖后代

考点: 植物的分类.
分析: 图中1是苔藓植物、2是蕨类植物、3是单细胞藻类、4是裸子植物.
解答: 解:A、1是苔藓植物,植株矮小,有茎、叶,没有根,A错误;
B、蕨类植物有根、茎、叶的分化,不结种子,叶片的下表面有孢子囊,用孢子繁殖后代,B正确;
C、衣藻,是单细胞藻类植物,细胞内有杯状的叶绿体,没有根、茎、叶的分化.C正确;
D、银杏能产生种子,用种子繁殖后代,但种子外无果皮包被着,种子裸露,不能形成果实,因此属于裸子植物,D正确.
故选:A
点评: 熟练掌握图中植物所属类群的主要特征,分析图中各植物的主要特点,进行正确的分类.
 
13.(2015•内江)流行性感冒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呼吸道传染病,春天是高发季节,要加强体育锻炼、做好个人卫生、保持室内通风、体质较弱的人可适时注射丙种球蛋白,若出现流感症状,要及时就诊,并采取隔离措施,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保持室内通风是切断传播途径
  B. 给病人注射丙种球蛋白属于抗原
  C. 加强体育锻炼是保护易感人群
  D. 对病人采取隔离措施是控制传染源

考点: 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
分析: (1)传染病流行必须同时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个环节,所以预防传染病的措施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2)引起淋巴细胞产生抗体的抗原物质就是抗原.抗原包括进入人体的微生物等病原体、异物、异体器官等.
(3)抗体是指抗原物质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产生的一种抵抗该抗原物质的特殊蛋白质,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主要分布在血清中,也分布于组织液及外分泌液中.
解答: 解:A、保持室内通风可以减少室内流感病毒属于切断传播途径,A正确;
B、给病人注射丙种球蛋白属于抗体,B错误.
C、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是保护易感人群,C正确.
D、出现感染症状者是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属于传染源,因此采取隔离措施是控制传染源,D正确.
故选:B
点评: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预防传染病的措施.
 
14.(2015•内江)如曲线图表示血液中某种成分含量变化趋势,下列各项中,该曲线不能表示的是(  )
 
  A. 血液流经肺部时对氧气含量的变化
  B. 血液流经小肠时氨基酸含量的变化
  C. 血液流经大脑时葡萄糖含量的变化
  D. 血液流经垂体时生长激素含量的变化

考点: 血液循环的途径.
分析: 血液在血管内的流动方向是:动脉→毛细血管→静脉;血液在流经的器官不同,血液从该器官流出后,血液的成分会发生不同的变化.据图可以看出:图中的成分流经某器官时,含量增加了.
解答: 解:A、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当血液流经肺部的毛细血管时,肺泡中的氧气向肺毛细血管中扩散,因而流出的血液氧气含量增多,故A正确;
B、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当血液流经小肠时,消化道中的水、无机盐、葡萄糖、氨基酸、维生素、甘油和脂肪酸会通过消化道壁进入血液,血液中氨基酸等养料的含量增高.故B正确;
C、血液流经大脑后,大脑进行生理活动要消耗营养物质和氧气,所以氧气和营养物质都会相应减少,故C错误;
D、垂体能够分泌生长激素,所以血液流经垂体时,垂体分泌的生长激素就会进入血液,从而使的血液中生长激素含量增加,故D正确.
故选:C
点评: 回答此题的关键是要明确血液流经各种器官时成分的变化.
 
15.(2015•内江)下面是某校生物兴趣小组同学在小组讨论中,对有关实验中选择实验试剂及用具的叙述,请你仔细想一想看看其中有无错误,若有,请将错误的一项找出来(  )
  A. “观察小雨尾鳍内的血液流动”试验时要用放大镜进行观察
  B. 可用澄清的石灰水检测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二氧化碳
  C. “探究唾液时淀粉的消化作用”实验中可用碘液检验淀粉的存在
  D. 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时应先在载玻片中央滴一滴生理盐水

考点: 观察蛙蹼或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现象.
分析: (1)“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实验中,应当选择显微镜观察
(2)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3)淀粉遇碘变成蓝色;
(4)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的临时装片时的注意事项,先滴的是0.9%生理盐水,细胞吸水的原理:细胞的浓度大于周围溶液的浓度时吸水.反之失水
解答: 解:A、低倍物镜观察的范围大,方便找到要观察的物体,所以用显微镜观察时一般先用低倍镜观察,观察鱼尾鳍的血液流动时,应使显微镜的通光孔正对尾鳍,用低倍显微镜进行观察.A错误;
B、二氧化碳能和石灰水中的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白色碳酸钙和水,碳酸钙不溶于水,因此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所以要证明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可以向澄清的石灰水中吹气,而后能见到溶液变浑浊.B正确;
C、检验淀粉是否存在所用的试剂是碘液,现象是变成蓝色,C正确;
D、如果将取下的口腔上皮细胞放在载玻片的清水中,口腔上皮细胞的浓度大于清水的浓度,因此会吸水膨胀甚至涨破影响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的浓度是0.9%,故要用0.9%生理盐水,目的是维持口腔上皮细胞的原有形状,便于观察.D正确;
故选:A
点评: 明确不同的实验选择实验试剂是不同的.
 
16.(2015•内江)下面是阳阳同学学习了《生物进化的原因》一节后,依据达尔文生物进化论进行的有关叙述,其中错误的是(  )
  A. 达尔文生物进化论,其核心是自然选择学说
  B. 狼和鹿能迅速奔跑是两者长期互相选择的结果
  C. 恐龙的灭绝是因为不能适应生存环境骤变的结果
  D. 在暗洞中生活的盲鼠因长期不用眼睛而逐渐失去视觉

考点: 达尔文和自然选择学说.
分析: 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源于达尔文于1859年发表《物种起源》,其主要内容有四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也叫生存竞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自然选择学说与能量守恒和转换定律、细胞学说被恩格斯誉为十九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
解答: 解:A、达尔文的进化论,其核心是自然选择学说,A正确;
B、鹿和狼各自的特征是在长期的生存斗争过程中形成的,鹿跑的不快、转弯不灵活便容易被狼吃掉,狼跑的不快就不易捕获食物(鹿),在长期的生存斗争和相互选择中,鹿和狼发展了自己的特征,B正确;
C、恐龙由于缺乏适应环境的有利变异,在自然选择中被淘汰,导致恐龙的灭绝.因此恐龙的灭绝是自然选择的结果,C正确;
D、盲鼠因长期不用眼睛而逐渐失去视觉,这是它对环境的一种适应,D错误.
故选:D.
点评: 生物的变异是随机产生的,是不定向的,而自然选择是定向的,选择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淘汰的过程.
 

 

二.解答题(共52分)
17.(2015•内江)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2011年我国的世界环境日主题是“共建生态文明、共享绿色未来”,草原是绿色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图是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示意图,请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从生态系统的成分看,草属于      .
(2)若此生态系统的土壤中含有某些难以分解的有毒物质,这些有毒物质在体内含量最多的生物是      .
(3)在如图所示的生态系统中,加入某种原因使蛇的数量减少,则在一定时期内数量将会显著增加的生物是      .
(4)请你数一束,该草原生态系统中共有      条食物链.
(5)该生态系统在没有人为干扰的情况下,蛇和吃虫鸟的数量能够保持相对稳定,这是通过生态系统的      能力来实现的.
 
 
考点: 生态系统的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分析: (1)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而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2)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这种关系的,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3)物质能量沿着食物链、食物网流动并逐级递减;有毒物质在生物体内不易分解和排出,随着食物链和食物网逐级积累.
解答: 解:(1)生态系统中的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图中的草是绿色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它们利用光能,通过光合作用,把无机物制造成有机物,并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
(2)有毒物质沿着食物链传递积累的,营养级越高,有毒物质越多.图中营养级最高的是猫头鹰.因此,如果该草原受到重金属汞的污染,体内汞积累最多的生物是猫头鹰.
(3)如果大量捕杀蛇,青蛙、吃虫的鸟和鼠会因失去天敌而迅速增加.
(4)食物链是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由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链状结构.该图中的食物链分别是:草→食草昆虫→青蛙→蛇→猫头鹰;草→食草昆虫→蜘蛛→青蛙→蛇→猫头鹰;草→食草昆虫→蜘蛛→吃虫的鸟→蛇→猫头鹰;草→食草昆虫→吃虫的鸟→蛇→猫头鹰;草→食草昆虫→吃虫的鸟→猫头鹰;草→鼠→蛇→猫头鹰;草→鼠→猫头鹰;草→鼠→狐;草→兔→狐;草→兔→猫头鹰共10条.
(5)在没有人类干扰的情况下,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叫做生态平衡,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如果,人类的干扰超过了这种能力,生态平衡就会受到破坏.
故答案为:(1)生产者
(2)猫头鹰
(3)鼠、吃虫的鸟、青蛙
(4)10
(5)自我调节
点评: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牢固掌握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生态系统的组成和自动调节功能.
 
18.(2015•内江)人作为生物圈中的一员,只有科学地认识自身结构,了解其活动规律,才能健康地生活.下面图甲是人体心脏结构模式图,图乙是膈肌的舒客与呼吸运动的关系示意图,图丙是反射弧模式图,图丁是肝、胆、脾、小肠的相互关系示意图,请据图认真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统计资料表明,心血管疾病已称为对人类健康和安全威胁最大一类疾病,观察图甲时,圆圆同学发现,在心脏的四个腔中,壁最厚且内流动脉血的是[      ]      .
(2)小宇同学认真观察图甲后发现,在正常情况下,心室收缩血液由心室流向动脉,而不会倒流想心房,其原因是心室与心房之间有      .
(3)小明同学认真分析图乙后得出结论是,该图模拟的是呼吸运动的      过程,图中的[10]和[11]分别模拟的结构是      ,[8]模拟的结构能使到达[9]的气体变得清洁.
(4)在图丙中,若[14]处损伤,其它部位正常,磁极[18]时,病人有感觉      (天“能”或“不能”)缩手.
(5)在丁图中,能将脂肪乳化成脂肪微粒的液体是由结构[      ]      分泌后储存在结构[20]中,由于图中的结构[      ]      有多种消化液汇集在这里,因此该结构是消化食物的主要场所.
 

考点: 心脏的结构;各种消化腺的位置和功能;呼气和吸气;脊髓和脑的结构及其功能.
分析: 如图所示,图甲中:1是主动脉、2是右心房、3是右心室、4是肺动脉、5是肺静脉、6是左心房、7是左心室.
图乙中:8模拟气管、9模拟肺、10模拟胸廓、11模拟膈肌.
图丙中:12白质、13灰质、14传出神经纤维、15效应器、16神经中枢、17传入神经纤维、18感受器.
图丁中:19是肝脏、20是胆囊、21是胰腺、22是小肠.
解答: 解:(1)人的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由左心房、右心房、左心室、右心室四个腔,其中左心房接收肺静脉注入的血液,右心房接收上下腔静脉注入的血液;左心室收缩将血液射入主动脉,经各级动脉流向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路径较长;右心室收缩将血液射入肺动脉,流经肺,路径较短;因此,心室壁较心房壁厚,左心室壁比右心室壁厚.
(2)心房和心室之间有瓣膜,称为房室瓣,朝向心室开,保证了血液只能从心房流向心室.
(3)吸气时,膈肌与肋间肌收缩,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及上下径均增大,膈肌顶部下降,胸廓的容积扩大,肺随之扩张,造成肺内气压减小,小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内,形成主动的吸气运动.
(4)反射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完成,缺少任何一个环节反射活动都不能完成,如传出神经被破坏,即使有适宜的刺激人体也不会作出反应,即不能运动.因为效应器接收不到神经传来的神经冲动.但是感受器产生的神经冲动能通过传入神经传到神经中枢,在经过脊髓的白质上行传到大脑皮层,形成感觉.
(5)脂肪的消化在小肠里进行,小肠里有胆汁、胰液和肠液等多种消化液,胆汁中不含消化酶,但对脂肪有乳化作用,能促进脂肪的消化.
    小肠长约5~6 m,小肠内具有肠液、胰液和胆汁等多种消化液;小肠内壁有环形皱襞,皱襞上有小肠绒毛,增大了消化和吸收的面积;小肠绒毛内有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小肠绒毛壁、毛细血管壁、毛细淋巴管壁都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进,因此小肠是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
故答案为:(1)7左心室
(2)房室瓣
(3)吸气;胸廓和膈肌
(4)不能
(5)19肝脏;22小肠
点评: 解题的关键是综合掌握心脏的结构、呼吸的过程、反射弧的结构、食物的消化过程.
 
19.(2015•内江)下列图1?图5均是与生殖发育有关的示意图,请请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图1所示昆虫,其体表的外骨骼不能随幼虫圣体的长大而生长,所以在幼虫的生长发育过程中有      现象
(2)图1和图2两图反映了昆虫的发育过程,其中图1属于      发育,图2发育经历了四个阶段,比图1多了有关[      ]      的发育阶段.
(3)图4所示结构是由图3所示结构中的[      ]      发育而成的,当图4所示种子在萌发时,首先突破重皮的结构是[      ]      .
(4)图5中的结构[11]是由图4中的结构[      ]      发育而来的.

考点: 植物的有性生殖;种子萌发的条件和过程;昆虫的生殖和发育过程.
分析: (1)昆虫的生殖发育有完全变态和不完全变态两种方式:
一生经过卵、幼虫、成虫三个时期,幼虫和成虫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差别不明显,这种发育过程属于不完全变态;
一生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等4个时期,其幼虫与成虫在形态构造和生活习性上明显不同,差异很大,属于完全变态发育
(2)图1中A为卵,B为幼虫,C为成虫,突中a为受精卵,b幼虫,c为蛹,d为成虫,图3中1为柱头,2为花粉管,3为子房壁,4为胚珠;图4中9种皮,8子叶,6胚根,5胚轴,7胚芽,图5中10是根,11是茎和叶.
解答: 解:(1)图1所示昆虫,其体表的外骨骼不能随幼虫圣体的长大而生长,所以在幼虫的生长发育过程中有蜕皮现象
(2)1中A为卵,B为幼虫,C为成虫,突中a为受精卵,b幼虫,c为蛹,d为成虫,图1和图2两图反映了昆虫的发育过程,其中图1属于 不完全变态发育,图2发育经历了四个阶段,比图1多了有关[c]蛹的发育阶段.
(3)图4所示结构是种子,由图3所示结构中的[4]胚珠发育而成的,当图4所示种子在萌发时,首先突破重皮的结构是[6]胚根.
(4)图5中的结构[11]为茎和叶,是由图4中的结构[7]胚芽发育而来的.
故答案为:(1)蜕皮
(2)不完全变态;c蛹
(3)4胚珠;6胚根
(4)7胚芽
点评: 解题的关键是知道昆虫的发育和种子的萌发.
  
20.(2015•内江)某校探究性学习小组同学为了探究植物的生命活动,他们设计了如图所示实验装置,装置中玻璃板与钟罩之间用凡士林密封,每个钟罩内放一只盛有某种液体的小烧杯,甲、乙、丙三个装置内放油生长状况相同的同一植物,实验在夏天某一晴朗的上午进行,请你与该小组同学一起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前,将甲、乙、丙装置中完全相同的三株植物放在黑暗处一昼夜,其目的是将      .
(2)上述实验装置中,若要探究光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必备条件,应该选择的实验装置组合是      .
(3)针对甲、乙两装置,要去的科学的实验结论,处理      这一变化不同外,其余实验条件均相同.
(4)重物,阳阳同学观察图甲和图乙时发现,在钟罩壁上有许多水珠,芳芳同学说这些水珠是植物通过      作用散失的水分凝聚而成的.
(5)将甲、乙、丙三个钟罩同时放在光下,几小时后,甲装置试管中收集的气体可用使带火星的卫生香复燃,说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释放出      .
(6)分别取在光下放置几个小时的甲、乙、丙装置中相同大小的一片叶子,放在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隔水加热,使叶片中的      溶解到酒精中,叶片变成黄白色,用用清水漂洗后,滴加电液,叶片变蓝的是      装置中的叶片.
(7)受该实验的启发,在农业生产中,为了促进温室里植物的生长和提高产量,应该采取的措施是      (答出一条即可).
 
考点: 探究光合作用的条件、原料和产物.
分析: (1)《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步骤:暗处理→部分遮光→光照→摘下叶片→酒精脱色→漂洗加碘→观察颜色.实验要点:光合作用需要光、光合作用制造淀粉、碘遇到淀粉变蓝色,酒精溶解叶片中的叶绿素.关键是确定控制实验变量、设置对照实验.
(2)图示中的实验装置设置的对照实验是:甲与乙,变量是二氧化碳,目的是探究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甲与丙,变量是光,目的是探究光合作用的条件是光.
解答: 解:(1)实验前要对植物放到黑暗处一昼夜,目的是除去叶片内原有的淀粉,如果叶片内残留有以前光合作用制造的淀粉,实验结果就会不明显,为了排除原有淀粉的干扰,放到黑暗片一昼夜,植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只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淀粉,原来的淀粉消耗完后,就不会干扰实验,使实验结果更加明显.
(2)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它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对照实验;一组对照实验只能有一个变量,甲和丙的变量是光照,因此若要探究光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必备条件,应该选择的实验装置组合是甲、丙.
(3)图为探究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否需要二氧化碳的实验装置,就要把二氧化碳设计成变量,甲装置中是清水,不能吸收二氧化碳,图三装置中就要装入能够吸收二氧化碳的氢氧化钠溶液,与甲组形成对照实验.
(4)水分以气体状态通过叶片表皮上的气孔从植物体内散失到植物体外的过程叫做蒸腾作用;实验过程中,装置中的植物进行蒸腾作用散失的水蒸气会凝结在塑料袋的内壁上.
(5)氧气有助燃的特性,甲装置试管中收集的气体可以使带火星的卫生香复燃,说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释放出氧气.
(6)酒精能溶解叶绿素.这样处理后,摘取一片部分遮光的叶片,除去不透光纸片后,将叶片放入酒精中隔水加热.使叶片中的叶绿素溶解到酒精中,叶片变成黄白色.酒精逐渐变为绿色溶液,因此,是叶绿素溶于酒精.
在实验甲、乙两装置中,叶片甲的装置内是清水,乙装置内是氢氧化钠溶液,由于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二氧化碳,所以甲、乙两装置的变量是二氧化碳.比较甲与乙,甲遇碘变蓝,乙遇碘不变蓝,可得出结论是: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甲与丙,变量是光,比较甲与丙,甲遇碘变蓝,丙遇碘不变蓝,可得出结论是:光合作用的条件是光.
(7)植物的光合作用原理是在叶绿体里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并放出氧气,同时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制造的有机物里.呼吸作用的原理是在线粒体里在氧气的作用下把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能量.可见要想提高作物的产量就要想办法促进光合作用,并抑制呼吸作用,因此为了促进植物的生长,应该适当增加温室里的二氧化碳.在农业生产中,为了提高产量,还可采取的措施是延长光照时间;增加昼夜温差;合理密植,间作套种等.
故答案为:(1)将原有的淀粉运走耗尽;
(2)甲、丙;
(3)二氧化碳;
(4)蒸腾;
(5)氧气;
(6)叶绿素;甲;
(7)延长光照时间;增加昼夜温差;合理密植,间作套种等.
点评: 实验中,控制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是设计实验方案必须处理好的两个关键问题.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chusan/259999.html

相关阅读:资阳市2015年中考生物试题(含答案和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