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物理学习调查中,发现约占30%的学生存在物理学习恐惧心理。其中一部分同学认为物理情景难理解,自己的迁移能力不够,一学就会,一用就错,一放就忘;另一部分同学则认为初中物理难度大,即使下了功夫、化了精力、作了努力,收效仍不理想,甚至有一种自卑感,认为自己脑子笨,根本学不好,畏难情绪丛生,于是对物理这门课程的学习“怕”字当头,畏首畏尾。而对这些学生的发现他们的智力因素都比较好。为什么会出现智力因素好,而物理学不好的现象呢?个人认为应该从学生和教师双方面找原因。
1正确引导,消除心理障碍
物理对初中学生而言由于小学的科学、初中台阶大了点,一部分同学不适应,认为物理难学,这可以理解。小学科学中的物理重在表浅的定性研究,所研究的现象具有教强的直观性,而且多数是单一的、浅显的、静态的,教学要求以了解为主;初中物理所研究的现象比较复杂而抽象,多数要用定性、定量的方法进行分析、推理和论证,教学要求重在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讨论和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操之过急,对所学的知识不能要求学生一次到位,而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适当放慢速度,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随着认识能力的提高螺旋式上升。
2利用物理学发展史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热情
物理学的发展史中新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层出不穷,科学家成长的历程不尽相同,这正是物理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兴趣的切入口。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这些素材的内涵通过介绍物理学家的事迹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毅力。如讲牛顿是怎样勤奋学习、废寝忘食工作、为人类做出非凡成就的;伽利略是怎样为追求真理与教会作斗争的;法拉第是怎样把人类带入电的世界的;通过讨论会、辩论会等活动,渗透物理知识。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阅读科普读物、编制理论联系实际的习题等扩大学生的视野,树立学习信心,激发学习兴趣。
3充分发挥实验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1通过新奇的物理实验演示,激发好奇心,从而激发他们思考的欲望。
例如,在学习“物体受热膨胀”的现象时,可在装满水的密闭瓶上插入一细小导管,在用力挤压瓶子时,发现细小导管中的液柱在上升,若是不够明显还可以在导管中滴入红色墨水,通过观察液柱让学生确信形变的存在。接着可以把两个有底座的镜子放在桌面上,让一束光从两个镜子间反射到墙面上,然后请学生上来用力压桌面,观察光束在墙面上的移动,使他们感觉到桌面形变的存在,这样就会使学生对这节课感兴趣、印象深、易理解、记得牢。又如在激发学生兴趣实验:“水不善于导热”的现象时,在装满水的圆底烧瓶里,放入一条小金鱼,并用网状物将其隔在试管的底部。当在试管上部加热直到沸腾时,底部的鱼还在自由自在地游动,说明水不善于导热。当在试管底部加热时,不一会小金鱼就会肚子朝天--死了,这说明水传热主要是通过对流(在高中阶段学习)来实现的。通过实验演示,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2用实验导入新课的方法,使学生产生悬念,然后通过授课解决悬念。
每节课的前十几分钟,学生情绪高昂,精神健旺,注意力集中,如果教师能抓住这个有利时机,根据欲讲内容,做一些随手可做的实验,就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如在学习“大气压”时,可以用饮料瓶装满水用中间带有玻璃管的塞子塞紧瓶口,口朝下,发现水不会流出,然后请一位力气大的学生吸玻璃管的一端,发现水依旧不会被吸出出,从而引入课题:大气压。再如在学习大气压的应用时,可用玻璃杯做“覆杯实验”实验,将玻璃杯里注满水,然后用硬纸板盖住,按照常规认识,当玻璃杯倒立时,水必往下洒,但从实验结果看却出乎意料之外,水并没有流出。接着提出问题:水为什么不流下来,必须满足什么条件?从而引入大气压的应用,使学生在好奇心理的驱使下进入听课角色。
3.3用具有惊险性出乎学生意料之外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类的兴趣与好奇心紧密相联。培养好奇心的关键在于使新信息的刺激出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之外,即出乎学生的意料之外。例如,在讲授机械能的相互转化时,可用一个单摆来做实验。先将摆球拉个较大的角度使之贴近眼睛,人站着不动,然后放手,使单摆摆动起来。很多学生都替老师担心,生怕摆球会碰到老师的眼睛。实验结果却出乎学生的意料之外。通过实验,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为下一步解决"为什么"作好准备。
3.4把生活与物理联系起来,使学生感悟实际生活的奇妙。
根据学生求动、求知、求趣、求异、求新等心理特点,精心组织和设计课堂讲授内容和实验内容,把课本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例如,在讲到惯性时,可以让学生想像坐公共汽车时的情景,在汽车启动和突然刹车时身体的倾倒方向,可以利用电影《铁道游击队》里跳下火车的例子,思考为什么要向前跳?在讲到圆周运动的线速度方向时,利用电影《刘三姐》里"抛绣球"的故事,并准备好"绣球"进行实验,一定会引人人胜、妙趣横生。抛"绣球"时,只有"绣球"和接球人的连线是"绣球"在该时刻的切线方向时,才能够接到"绣球",这个方向就是"绣球"在该时刻的线速度方向。通过这个实验,通过这个例子学生很快就理解和掌握了,而且也记得牢,直到很长时间后,有些学生可能还对这个例子印象深刻。
通过演示实验,使抽象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而富有刺激性,可以使学生感兴趣,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参与学习,增加"实用时间",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4定向诱导,做好师生的互动
物理学习基点在于观察,理解是从观察开始的,一个学生如果有较强的观察能力,则他就能在日常观察,课堂上看演示,实验室中进行实验以及课外科技活动中发现问题的本质特征,并通过比较、分类、对比想象、推理等各种方式对所观察到的物理现象、物理过程和物理事实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达到接受和理解的境地。在物理教学中,培养与训练学生的物理理解和接受能力是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开始。为此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鼓励学生勤于观察、大胆质疑、勇于发问。教育心理学认为课堂教学是师生心理交往的过程,应是情感交往。师生平等交往共同探讨教学,往往会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使同学们在愉快的心态下不知不觉地主动参与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更体现了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
例如:在学习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时,老师可以先展示情景,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然后提出问题。思考一下:两个学生对面蹲马步击掌,哪个学生向后退?这时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积极思考,抢着发表自己的观点。接着可以让大家来实际操作一下,来证明观点是否正确?这可以使学生在下边的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解惑过程。这样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5讲清讲透物理概念和规律,培养学生的能力
首先,课前的准备要充分。培养学生能力是物理教学的落脚点,要做到这一点课前教师应精心设置相关内容,将本节课所涉及到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查找最适当的例题,并标明教学目标在课前发给学生,使学生准备学习起来有方向,学有目标,学有动力。
其次,要讲清讲透物理概念和规律。对每一个概念和规律要弄清它的内涵和外延,弄清来龙去脉,弄清规律的性质、单位、适用条件及注意事项。并且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在教与学的连接点上,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认真、正确地阅读课本,培养自学能力、钻研课本的能力,鼓励学生边看、边想、边思考,多练、多总结,养成一题多解、多问几个“为什么”的习惯。
再次,要注意解题思路和方法的指导。讲解习题时,要把要把重点放在物理过程的分析上,让学生建立正确的物理模型,形成清晰的物理过程,并逐步介绍中学物理中常用的类比法、等效法、对称法、估算法、假设法、设值法等解题方法。解题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答物理问题的能力。学生解题时的难点是不能把物理过程转化为抽象的数学问题,再回到物理问题中来,使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教学中要帮助学生闯过这一难关。如在学习合力与分力的关系时,有些学生认为合力一定大于分力,其实,合力大于或等于两分力之差
来源:新东方网整理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chusan/278133.html
相关阅读:教育心得:应对初三孩子学习起伏四大锦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