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测试卷(人教版附答案和解释)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七年级 来源: 高中学习网


七年级语文(上)(人教实验版)(天津专用)第一单元检测题
                       (90分钟   100分)
一、(本大题共24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霎时(shà)   依偎(wèi)   嫩芽(nèn)   粼粼(lín lín)
B.瘫痪(tān)     憔悴(zú)      诀别(jué)     捶打(chuí)
C.怦怦(pēng)    脸颊(jiá)     逮住(dǎi)    攥着(zuàn)
D.匿笑(nì)      菡萏(hān)     ?斜(jí)      祷告(dǎo) 
2.下列各组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各得奇所  自做主张  形影不离    B.絮絮叨叨 喜出望外 水波粼粼 
C.翻来覆去 不可抗拒 流转无力   D.热情四溢 为富不仁  闻风丧胆 
3.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不准确的一项是(    )(2分)
A.他得罪了我,当我说要告诉老师时,他变得暴怒无常,开始向我求情。
B.我在床上翻来覆去地想了这件事很多遍,但还是没有想出其中的道理。
C.谈起电脑、互联网,这个孩子竟然说得头头是道,使在场的专家也惊叹不已。
D.想不到昔日的“浪子”今天却成了英雄,这就不得不令人刮目相看。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由于受阴雨天气影响,使得部分地区的天文爱好者没能欣赏到“金星凌日”的奇观。
B.《校车安全管理条例》的实施,可以有效避免校车交通安全事故不再发生。
C.“网络造词”是当前经济发展时期的产物,但它能不能延续下去,还需要时间的检验。
D.能否真正保护好著作权,关键在于全面树立公众的著作权保护意识。
5.下列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他看上去十七、八岁,一副瘦骨伶仃的样子。
B.人的一生,总是在不停地尝试,尝试拥有,尝试放弃;人的一生,又始终在不断地追求,追求自由,追求幸福。
C.“够了,”船长说,“让每个人都下到小艇上去。奥克勒福大副,你的手枪在吗?”
D.闲聊之中,我忍不住问她,为什么还要回到这曾让她伤心流泪的地方?她摇摇头,无奈地笑了。
6.用原文中的句子填空。(4分)
(1)《咏雪》中对雪进行比喻的句子是“                                ”和“                 ”。
(2)《陈太丘与友期》中元方用来反驳友人的是:                             。
(3)《陈太丘与友期》中表明元方不肯原谅友人的句子是:                     。
7.文学常识填空。(2分)
(1)《咏雪》和《陈太丘与友期》都是                中的文章,该书是由南朝的       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
(2)《金色花》的作者是      (国别)的泰戈尔,在他的影响下        开始创作哲理小诗,后结集成《繁星》《春水》。
8.翻译句子。(6分)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2)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9.某班要举办一次“文学沙龙”活动,其中有个项目是“读名著,对对子”。现在邀请你参加这个项目的活动。请你根据上联,完成下联。(2分)
[参考人物] 孔明、悟空、武松、林黛玉……
上联:废寝忘食香菱苦学诗
下联:                 
二、(本大题共36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10~12题。(9分)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0.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4分)
(1)尊君在不(        )      (2)去后乃至(        )
(3)相委而去(        )      (4)元方入门不顾(        )
11.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12.通过本文可知元方是怎能样的一个孩子?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请谈谈你对元方这一行为的看法。(3分)
                                                                               
(二)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3~15题。(9分)
①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②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③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
④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
⑤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13.“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的意思是(    )(2分)
A.母亲老了,她依赖长大了的“我”,就像小时候“我”依赖她一样。
B.母亲老了,没有自己的主见,就像小时候“我”没有自己的主见一样。
C.生活的担子已经从母亲肩上转到了“我”的肩上,母亲依赖“我”,就像小时候“我”依赖她一样。
D.母亲老了,只能听从“我”的安排,就像小时候“我”只能听从母亲的安排一样。
14.第③段主要采用了________(语言、行动、心理、细节)的描写方法。文中画线句子反映了人物________的品质,体现了_______                              _的家庭关系。(4分)
15.如何理解文中最后一句话中加点的词语?(3分)
                                                                                        
(三)阅读史铁生《秋天的怀念》,完成16~19题。(10分)
①双腿瘫痪以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锤打这两条可怕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②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刷刷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③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④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⑤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⑥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16.第一段中“母亲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对这句话的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母亲充分体谅儿子的痛苦心情,所以在儿子发脾气时悄悄躲出去,让儿子彻底发泄心中的痛苦,但又担心儿子做出“傻事”,偷偷地听着儿子的动静。
B.母亲非常疼爱儿子,看见儿子痛苦时的举动,母亲忍受不了,悄悄躲出去,自己暗自伤心,但又怕儿子做出“傻事”,所以偷偷地关注着儿子的动静。
C.母亲了解儿子的倔强性格,可是面对儿子瘫痪的双腿,却又无可奈何,每当儿子折磨自己时,为了不伤他的自尊心,就悄悄躲出去,等着儿子恢复平静的心态。
D.母亲理解儿子的痛苦,心疼他,但又受不了儿子“暴怒无常”的脾气,就悄悄躲出去,等着儿子恢复平静的心态。
17.对第5段中“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说明了母亲的病很危险        B.揭示了母亲不幸的命运
  C.侧面表现了崇高的母爱        D.揭示了母亲性格形成的主要原因
18.简要分析文中;两处景物描写的作用。(4分)
①窗外的树叶“刷刷啦啦”地飘落。
②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①                                                                       
②                                                                       
19.这篇小说的主旨是                                              。(2分)
(四)阅读下文,完成20~24题。(18分)
我的暖,一寸长
葛 闪
①这是个身着工作服,满身油漆和泥土,满面灰尘,约莫40岁的中年男子。
②他隔着车窗,朝我弯弯腰,腼腆地笑着,给我递了根香烟。
③看我接了烟,他大喜过望,慌忙从兜里摸出打火机帮我点上,咧开大嘴一笑,说:“大哥,您是几天来第一个接俺烟的呢。”
④我一听,有点蒙。
⑤他好像瞧出了我的心思,憨憨一笑,说:“俺这烟差,你们城里人瞧不上眼。您是第一个接俺烟的人,俺激动哩。您绝对是一个瞧得起俺们乡下人的好人。”
⑥“有事吗?”我笑笑,为这个中年男子的“油嘴滑舌”。
⑦“是这样的,大哥,”男子搓搓手,不住地点头,“俺就是想,能坐坐您的车不?”
⑧“你要到哪里?”我轻轻皱了皱眉,不是我小气不让他搭车,而是他那一身的油漆和泥土,实在是让我心有芥蒂。
⑨“不不不,”他把头摇得像拨浪鼓,“俺哪儿也不去,就在上面坐一会儿就行。今儿不坐,就明天坐一回就行,还是今儿这个时间。”
⑩说完,他那布满血丝的大眼睛,充满着乞求。
⑪我犹豫了一下,还是点了头,说:“行!”我话音刚落,还没来得及问他我心中的疑惑,他就一连向我说了几个谢谢便离开了。临走前,还特意向我的前车牌望了一眼。
⑫第二天,他准时到了学校门口。看我在,他一脸兴奋,轻轻坐上了副驾驶座位,和我聊了起来。
⑬还没聊五分钟,放学的孩子们便冲出了校门。他透过玻璃,紧张地看着人流。过了一阵,他飞快地推开车门,站在车旁大喊着。不一会儿,一个小男孩跑到他的面前,他让小男孩喊了我一声“叔叔好”,然后还介绍说我是他在城里刚认识的朋友。他递了根香烟给我,便带着孩子匆匆离开了。临走的时候,他望向我的眼神里充满了感激。
⑭我实在不明白,他为什么只坐这么一小会儿。直到三天后,在学校门口又遇上他,他才告诉了我答案。
⑮原来,孩子刚进城读书,因为农村和城里的生活习惯存在很大的不同,所以一些同学很瞧不起他的孩子。孩子的心理因此出现了阴影。
⑯“其实俺明白,大多数城里人也像您一样,待俺们如亲兄弟般的好,只是孩子小,暂时还不能理解。”他笑笑说,“俺上次坐您的车看着孩子向我跑来,然后我就告诉孩子,您和我是顺路的,常免费载着我一起来学校!”
⑰他搓着手,又憨憨地补充道:“别的家长给自己孩子的温暖那么长!”他张开双臂,比画了一段很长的距离,然后又接着说,“俺不中用,俺只能给孩子这么点的暖!”说完,他用手指比画了一个大约一寸的长度。
⑱“一寸长的暖!”这形象的比画瞬间击中了我的灵魂,我深深地震撼,被它的朴实,又被它的深沉!
(选自葛闪新浪网博客,有删改)
20.文中的“他”为孩子做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文章第①段使用了人物描写的哪种方法?其作用是什么?(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联系上下文,说说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3分)
您是几天来第一个接俺烟的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本文情节安排上最大的特点是设置悬念,试举一例并说说其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一寸长的暖”深深地震撼了“我”,请结合全文说说你对“一寸长的暖”的理解。(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本大题共40分)
25.请以“只是因为        ”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从“那本书”“那条路”“那个人”三个短语中任选一个,填在横线上,将题目补充完整;②文体自选,不少于500字;③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七年级语文(上)(人教实验版)(天津专用)第一单元检测题
参考答案
1.C[A.依偎(wēi) ; B.憔悴(cuì);D.菡萏(hàn)、?斜(qī)。]
2.A(A.“奇”错,应为“其”,意为“自己的”。)
3.A(正确运用词语,必须要结合具体语境,在本题中,“暴怒无常”与“开始向我求情”不符,可换为“焦躁不安”。)
4.C(A.缺少主语,去掉“使得”;B.否定词误用,导致语义改变,将“不再”改为“的”;D.主谓搭配不当,去掉“能否”。) 
5.A(“十七八岁”是邻近两个数字连用,表示大概年龄。既然是概数,便不能加顿号。因为概数无须停顿,一加顿号便成了“十七”和“八”并列了。这不符合表述原意。)
6.(1)撒盐空中差可拟 未若柳絮因风起
(2)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3)元方入门不顾
7.(1)《世说新语》  刘义庆  (2) 印度   冰心
8.(1)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集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论诗文。 (注意“儿女”是古今异义词,在句中指子侄辈的人。)(2)他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注意“未若”是“比不上”的意思。)
9.示例:伤春悲秋黛玉泪葬花  神机妙算孔明巧借风  披荆斩棘悟空勤开路  赤手空拳武松勇伏虎  (对联要求上下两句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相关、运用对偶等,本题中可根据人物的性格特点,选用合适的词语与上联对称。)
10.(1)“不”通“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  (2)才  (3)丢下、舍弃 (4)回头
看(解释词语,要注意文言词语与现代汉语的区别。)
11.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人家儿子骂他父亲,就是无礼。  (翻译时以直译
为主,对句中的关键词要一一落实。翻译时还要注意句子的语气和语序。)
12.陈元方是一个聪明机智、诚实守信、待人有礼貌、能言善辩的小孩。客人无礼在先是事实,元方年仅七岁,懂得指出客人的不对,维护父亲的尊严,已属不易,不应对其要求过高。(联系选文,结合实际分析概括即可。)
13.C(这是有深层次含义的句子,说明生活的重担已经转到了“我”的肩上,不能仅从字面上理解。)
14.心理  尊老爱幼  亲密和谐 (分析此填空,要结合上下文来考虑。)
15.“整个世界”是指:一个是老人,代表着业已过去的时代和世界;一个是孩子,代表着刚刚开始的时代和未来的世界。背着这整个世界的“我”和妻子——一代中年人,肩负着承前启后的重大责任。这带有象征性的句子,深化了全文中心,表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美德。(这是带有象征性的句子,理解此句要多注意其象征意义。) 
16.A(母亲躲出去,是让儿子彻底发泄心中的痛苦,是十分体谅儿子的痛苦心情,因而A项是正确的)
17.D(揭示了母亲坚韧、顽强的性格正是经历过千辛万苦的磨炼才形成的。)
18.(1)以动衬静,突出“我”孤独、痛苦、无望的心情。(2)写出了菊花蓬勃的生命力,渲染出悲壮、深沉的氛围,突出了“我”的心理从痛苦、无望转向明朗、坚强的变化。(景物描写是指对日月山川、树木花草、季节气象等自然景物的描写。景物描写在记叙文中的主要作用有: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展示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等。此处描写了菊花蓬勃的生命力,衬托了“我”的心理从痛苦、无望转向明朗、坚强的变化。)
19.本文塑造了一位忍着肝病的巨大痛苦,帮助双腿瘫痪的儿子重新鼓起生活勇气的母亲的形象,歌颂了母爱的崇高伟大。(归纳主旨,可采用文章描写了……,表现了……歌颂了……的形式。)
20.为了消除孩子的心理阴影,“他”请求坐一次“我”的车,对孩子进行心理疏导。(意对即可)(文章第②~⑬段,主要写中年男子请求坐一次“我”的车,至于坐车的原因在第⑮段中交代出来:“一些同学很瞧不起他的孩子。孩子的心理因此出现了阴影。”)
21.外貌描写(肖像描写)。作用:①交代了主人公的身份;②暗示了他工作的艰辛;③暗示了“几天来”他被拒绝的原因;④为后面“我”的“皱眉”“犹豫”做了铺垫。(外貌描写即对人物的外貌特征,包括人物的身材、容貌、服饰、打扮等的描写。“身着工作服,满身油漆和泥土,满面灰尘”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农民工;正因为“满身油漆和泥土”才被拒绝坐车;也说明他工作非常艰辛,顾不上洗刷干净就来接孩子;他的这种脏兮兮的样子也让“我”“皱眉”“犹豫”过。)
22.“几天来”说明中年男子为此努力了好些次,表现出中年男子的艰辛努力和坚持,以及父爱的执着深沉。(中年男子希望借助有钱有权的朋友来抬高自己的地位,以保护孩子的自尊,消除孩子的心理阴影,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几天来”他一直在寻找这样的“朋友”,再难也要坚持,也要尽力而为。) 
23.(悬念举例)他为什么无缘无故给“我”香烟?他为什么对“我”油嘴滑舌?他为什么要坐“我”的车,而且只坐一会儿?为什么他的孩子出来他就“飞快地推开车门,站在车旁大喊着”?(作用)利用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使情节有波澜。(设置悬念的方法有三种:一、倒叙法,就是先写事件的结果,再写事件的起因和经过。如他为何要无缘无故给“我”香烟?为何要坐“我”的车,而且只坐一会儿等。二、误会法,就是不正确的判断。如 “我”认为他“油嘴滑舌”。三、欲扬先抑法,想褒扬某个人物,却不从褒扬处落笔,而是从相反的贬抑处落笔。如文章开头对他的脏乱的外貌描写是为了后面赞扬他是一个优秀的父亲。)
24.这个父亲认为自己为消除孩子心理阴影而做的事情是微不足道的,给孩子的爱是很少的。但是他想出办法,不惜委屈自己,来消除孩子的心理阴影,这样的父爱是深沉的,是伟大的。(意合即可)(“温暖”是抽象名词,此处用“一寸”来加以修饰,是为了更加形象具体地突出父亲给孩子的爱太少,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父爱的伟大与无奈。)
25.思路点拨:
    这是一道半命题作文,题目本身拓展了同学们的写作空间,给了我们多种选择的可能。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思考,从“那本书”“那条路”“那个人”三个短语中任选一个填空,然后写作。而哪一本书、哪一条路、哪一个人,以及与其相关的任何一点,都可以成为写作内容。对哪种生活体验更深刻,就可以选择写哪种生活体验。比如,“那本书”是写书中的内容,还是写获得书的过程?“那条路”是写现实中的路,还是写求学之路、理想之路?“那个人”是写熟悉的,还是写陌生的?都可由我们自主选择。这个题目也为我们提供了多样的写作文体。既可以捕捉生活的细节写人记事,也可以观察生活写景状物,还可以阐发自己对生活的思考。可写记叙文、议论文,也可写散文、小说。比如写“只是因为那条路”,如果写路上的故事,也可以写成记叙文;如果写那条路引发自己的思考,还可以写成议论文;如果写路上的风景,则可以写成抒情散文。
    例文:                    
只是因为那个人
我未曾行过许多地方的桥,未曾看过许多形状的云,也未曾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在我最好的年龄里遇到了那么一个人。
她叫娟儿,一个让你内心感到温暖的女孩儿。我遇到她的时候,是我最消沉的时候。那个时候,早晨和傍晚我会一个人跑到河滩听不认识的鸟儿发出“唧唧”的声音。白色或者褐色的鸟群,和着它们的鸣唱,在群山之中环绕,在环绕之中辽远。只有在那一刻,与自然万物合一,我才感觉到自己的内心是舒坦的。娟儿是那个把我从自我封闭的世界里拉回到现实的人,并且告诉我,现世的生活需要我们勇敢面对。
第一次见到娟儿,会有一种郊寒岛瘦的感觉,内心会觉得她是一个楚楚可怜之人。你不语,她便也不说,只是在沉默中用恬静的微笑来面对彼此。久而久之,这种微笑化为我们之间的隐语,渐渐地我们开始活跃起来了。
雀跃在山花烂漫之时,带着一颗出走的心一起行走在江南的水边。江南的水,温润细腻,于曼妙的流淌之中,流出一抹缱绻的笑意。我告诉娟儿,我讨厌不厌其烦的考试,讨厌没有自我的生活,讨厌固执己见的大人。所有裹缚在我身上的枷锁,我统统抛出来了,像一个顽童愤怒地盯着戏弄自己的玩伴。一旁的娟儿只是浅浅地一笑,说了一句:其实带着镣铐可以跳出最好的自己,只是你要摆正自己的心态,勇于面对当下的困难。此后的日子便是日复一日的复习,她帮我辅导数学,我帮她修改英语作文。我们彼此聊着各自的未来,在星星未曾发光的日子里,我们温暖着彼此的内心。
只是因为娟儿的出现,我明白了生活是需要勇气的。旁人的生活无法言说,做好自己便是最好的。我和娟儿,一直笃信江南的水最温柔,而我总觉得她便是那水,温润了我的心。
    点评:小作者以奇妙的构思、丰富的想象力向我们揭示了一段心路历程。小作者描写语言活泼,对话符合人物特点。整篇文章结构合理,用语生动,引人入胜。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chuyi/253389.html

相关阅读:2015年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期终考试语文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