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人教实验版)(天津专用)第二单元检测题
(90分钟 100分)
一、(本大题共26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3分)
A.迁徙(xǐ) 钥匙(shi) 譬如(bì) 利爪(zhǎo)
B.酷热(kù) 栖息(qī) 涨红(zhàng) 穿梭(suō)
C.遨游(áo) 企盼(qǐ) 给予(gěi) 怦怦(pēng)
D.茁壮(zhuō) 喷水(pēn) 截然(jié) 膝盖(xī)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 )(3分)
A.自出机抒 居高临下 气势碑礴 虚无缥缈
B.披枷带锁 连绵不断 荆棒遍地 喘息不定
C.眼花缭乱 化险为夷 载沉载浮 瞬息万变
D.珊珊来迟 娓娓动听 立竿见影 横征暴敛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篇文章见解深刻,切中时弊,提出了一些严峻的社会问题,让人感到匪夷所思。
B.同学们问我学习的方法是什么,依我的门户之见,上课一定要专心听讲,有不懂的问题要及时向老师请教。
C.直到锒铛入狱,这个贪污犯才痛定思痛地说了句心里话:“世界上没有后悔药可吃,我落到今天这个下场,教训真是刻骨铭心。”
D.有些为别人作序或作跋的人,不但对书稿内容缺乏研究,甚至只浏览书稿的一鳞半爪,便率尔成文。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如果不重视网络道德建设,一些道德败坏现象及消极落后思想就可通过网络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违反正常的社会秩序,损害改革发展的大局。
B.“蓝牙”是一种短距离无线传输技术,它能以内置的蓝牙芯片取代传统的线缆,让不同的设备在10米左右的距离之内,以无线的方式连接起来。
C.李局长在新学期工作动员会上特别强调,思想政治课要改革,要结合实际,讲求实效,应该把政治常识和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结合起来。
D.青年组的设计方案令人耳目一新,整座大桥横跨河面的部分,没有一个桥墩,桥身全靠铁索拉起,这在国内还是先例。
5.按要求用课文中的原句默写填空。(7分)
(1)阐述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也是一种乐趣的句子是 ?
(2)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 ?
(3)孔子阐述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的语句是 。用来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的语句是 。
(4)与“学而时习之”内容相近的句子是 ?与“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
(5)两千多年前,孔子发出了“逝者如斯夫, ”(《论语•子罕》)的人生感言,告诫人们要珍惜光阴。
6.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我的老师》通过几件具体的事情,表现了小学时的蔡云芝老师对“我”和同学的挚爱,抒发了对温柔美丽、慈爱伟大的蔡老师的感激和思念之情。
B.《再塑生命的人》语言精美而流畅,富有诗意,感情真挚而深沉。
C.《王几何》一文,通过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手法,描写了一个热爱教学,教学有方的平凡中学教师形象。
D.《我的早年生活》中的丘吉尔用调侃的语调,写出自己早期的幸运,但有点悲观。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后面的问题。(4分,每小题2分)
成都市中小学正掀起“国学经典诵读活动”的高潮,不少学校,正大力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让孩子们与经典相伴。
材料一 某小学在校园环境文化的营造中,充分利用书香长廊、橱窗、墙壁、黑板报等空间,以多种艺术表现形式渗透国学经典的文化元素,让孩子们在耳濡目染中快乐成长。
材料二 某学校提倡快乐学国学。校园内众多的楹联、教学楼墙上的《弟子规》、经典美文以及出自经典的指路牌(“三乐苑”“积步轩”)等等,都让学生随时能接触到经典。
材料三 某中学让古诗文、名言警句上墙、上板报。只要走进校园,就可以看到孔子、孟子、老子等圣贤的经典名句把各个角落的橱窗装点一新,可以看到同学们以国学经典为内容的书法展,可以看到以国学经典为主题的板报,处处显现出同学们与传统文化的亲近。
(1)从以上材料可以得出一个什么结论?
(2)你对学校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的建议是什么?
二、(本大题共44分)
(一)阅读《〈论语〉十二章》,回答后面的问题。(17分)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8.下列对第⑨章两个“其”、两个“之”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两个“其”含义相同,两个“之”含义也相同。
B.两个“其”含义不同,两个“之”含义也不同。
C.两个“其”含义相同,两个“之”含义不同。
D.两个“其”含义不同,两个“之”含义相同。
9.第①章主要讲了哪三个方面的内容?请简要分析。(3分)
10.第⑤章是为了告诫弟子什么?(4分)
11.怎样理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的深刻含意?(3分)
12.通过学习本文,你得到了哪些教益?(4分)
(二)阅读下文,回答文后问题。(11分)
白梅无价
韩静霆
①当代大画家李苦禅撒手人寰驾鹤西游的时候,我的老师许麟庐正在山东旅行。许老听到噩耗,立即登车,直奔北京。到了苦禅灵堂,满头白发的老人,长跪不起,恸哭不止。他和苦老,同是齐白石大师的弟子,手足之情,比一奶同胞还亲。师兄师弟,年轻时在白石先生左右,一个是左膀,一个是右臂。贫困的时候,他们一个烧饼掰作两半儿充饥。艺术上更是志趣相投,画画儿画疯了的时候,两个人一夜之间画一刀纸,一百张,酣畅淋漓。这会儿苦禅一去不归,许老恨不能跟随而去。那哭声,真是撕心裂肺,好几个年轻人才把他从灵前拉起来。透过老人迸溅的泪花,我能感受到两位画家半生坎坷、相濡以沫的深厚情感,感受到这种渗透着深深文化气息的友谊是何其珍贵。
②第二天,许老到我家来,进门就说:“静霆啊,苦禅兄走了啊……”接着又嚎啕起来,这回是在“家”里哭,而且当着我和我妻子的面儿。许老失去了大师兄,那种绝望的悲伤,那种真情的倾泻,让我永生永世都忘不掉。
③那天,妻子做了老师爱吃的饼,弄了几样好菜,还有好酒,可老师吃不下饭去,看许老骨瘦形销的样子,我们执意请他休息一会儿,睡个午觉。谁知,许老刚躺下,又爬起来,大叫“拿宣纸来”。我那时经济不大宽裕,哪里有好宣纸存用?翻箱倒柜,才找到两张质量低劣的四尺宣纸,两支破毛笔。许老捉了笔就在四尺宣纸上横扫。他哪里是在作画,简直是要划破阴阳之界。他笔笔中锋,含泪挥笔画梅花。只听见宣纸沙沙地响,力透纸背,情透纸背。毛笔直冲斜行,犹如剑器在许老手中挥舞。他把痛悼师兄之情,倾洒在纸上,朵朵梅花都是泪!老师画枝干的时候,一言未发,该点蕊了,说了四个字“泥里拔钉”。梅蕊虽“拔”了出来,可他却无法从情感中自拔。
④这张四尺宣纸上的白梅花,干湿浓淡,墨色淋漓,疏影横斜,笔意纵横。笔墨狂放霸气,不仅世间难得如此珍品,就连许老自己也绝对不可能再画出第二张。就像人不可能诞生两次一样,这幅佳作不能克隆,不可重复,甚至不能临摹。那个年代,那个下午,许老那种横扫千军的运笔速度,那种大悲大恸之后,寻觅到的恣意宣泄情感的方式,也绝对没有第二回。
⑤那天,许老收了笔,兀自对着那张白梅看了好半天。我大气也不敢出。心里痒,想要这幅画儿,可是不敢说。沉吟半晌,许老说:“带上,到我家盖上章子,给你了。”我张着嘴喘气,不知道说什么好。
⑥白梅,已经成为我的传家之宝。只有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我和妻子才会小心翼翼地把这张画儿展开,来一番精神享受。我不敢拿到裱画店里去裱褙,怕裱坏了。仔细想想,许老的这幅画昭示了一个道理:在中国画界,松竹兰梅笔情墨意,难免重复,可至珍至宝的神品,不是百无聊赖时的遣兴,也不是文人的笔墨游戏,而是在笔端凝注了浓烈的情感,集人生和艺术的体验,在某个特别的时间创作的东西。正因为如此,神在,许老的白梅在。开卷总有一股真气扑面,那种感觉,常常是唯见神采不见梅花。那些神来之笔,甚至画家自己也始料不及。
⑦我记得白石老人曾赠给许老一幅画,上面题了一行字,大意是:是许姓好子孙,当宝之。许老没有在这幅白梅上题这些字,可我会珍藏好的。因为,白梅无价。
(有删改)
13.本文主要用五个场景来写人叙事,请依次概括前四个场景。(每个场景用5个字回答)(4分)
场景一: 场景二:
场景三: 场景四:
场景五:深夜赏白梅
14.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为什么作者认为“白梅无价”。(4分)
15.本文的描写和议论都饱含感情,请以第③段的相关内容为例,作简要赏析。(不超过150字)(3分)
(三)阅读下文,回答文后问题。(16分)
怎样的“水土”才养人
游宇明
①不久前听了一场演讲,演讲者引用了一句俗语,叫“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听了之后就在反复问自己一个问题:怎样的“水土”才养人?
②中国人习惯于将“天”“地”“人”相提并论,其实,“天”与“地”就是自然的“水土”。这“水土”给了我们生存的凭靠。我们可以想象一下,没有天空、高山、河流、原野,我们从何处获得光雨、木料、饮水、粮食,人怎么去生活?这“水土”也给了我们心灵的慰藉。看到天空之远,我们会放飞梦想的翅膀;看到大地之美,我们会产生愉悦之情。然而,我们也应该想到,能养人的“水土”一定是好“水土”。如果我们的天空被雾霾笼罩,如果我们的高山从地底被掏空,如果我们的河流被各种废水污染,如果我们的原野四处荒芜,这样的“水土”不仅不能养人,还会害人。
③大自然的“水土”是这样,社会的“水土”也同样如此。假若一个社会人文生态和谐,人的心灵就会被养得活泼开朗;假若一个社会风气乖戾,人的心灵必然变得狭隘偏激。
④在我看来,社会的好“水土”至少需要具备这样几个条件:第一是诚信,第二是良善,第三是能让每个人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才能。
⑤人不是孤立的个体,他必须与社会的其他成员相联系。成员间的诚信是构建社会大厦的粘合剂,没有了它,社会就会瓦解,大厦就会坍塌。有了它,我们上学不担心拿到假通知,做生意不忧虑被欺诈,上医院不会收到“大处方”,社会矛盾就会大量减少,社会就会变得和谐,我们对这个世界就有了信心,人们就会被养育成大写的人。
⑥任何社会都不敢保证没有作恶之人,但社会的总体必须是良善的。孩子摔倒了,陌生人扶一把;有人出了车祸,旁观者帮助送一下医院;学生无钱读书,有能力的人捐上一点。这都不需要我们付出太大的代价。然而,有了这样的温暖,得到救助的人感受到了社会的关心,日后就能传递这份爱心。当社会总体的良善养成了,我们的言行也就会变得绅士良淑。
⑦心理学理论认为,人最高层次的需求是自我实现。所谓自我实现,就是想做的事最终做成。一个人的自我实现一方面固然依赖个体的努力,另一方面也依赖社会给予必要的帮助,换句话就是,一个人有了某种才华,社会应该给他提供必要的舞台,使他可以及时展示自己。社会这样做了,人们的上进心才会被激发,我们的社会才有了持久前行的推力。
⑧养人需要社会的好“水土”,但这好“水土”不会从天上掉下来,也不会从地底生出来,它说到底还是要依赖两种力量,一是个体力量,二是社会力量。每个个体都有人人是别人的“水土”的意识,尽可能给这“水土”注入正能量,社会的“水土”自然会越来越好。社会有足够的责任感,能够认识到自己肩负的使命,才会抓好社会体制、机制的设计,将绝大多数人的美好愿望变成政策、法律,让社会的列车在良性的轨道上运行。
(选自娄底新闻网,有修改)
16.下列对文章中心论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自然的好“水土”才养人。
B.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C.好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生态和谐的社会环境才养人。
D.社会的总体是良善的,人们的言行就会变得绅士良淑。
17.联系上下文,回答括号里的问题。(4分)
(1)大自然的“水土”是这样,社会的“水土”也同样如此。(“这样”指代的内容是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社会应该给他提供必要的舞台……(“舞台”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第②段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具体证明了什么观点?(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文章第④段与⑤⑥⑦段在结构上是什么关系?请简要分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在打造“养人”的“水土”的过程中,个人应该怎么做?请结合文章内容和自身实际,谈谈你的看法。(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本大题共50分)
21.在现实生活中,面对正义、面对危难、面对挫折、面对诱惑,我们该以怎样的勇气和精神去拷问自己的灵魂?是直面还是退避?是迎击还是躲让?是承担还是推辞?
请以“面对 ”为话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作文。(不要写成诗歌)
七年级语文(上)(人教实验版)(天津专用)第二单元检测题
参考答案
1.B(A.“譬”读“pì”。C.“给”读“jǐ”。D.“茁”读“zhuó”。)
2.C(A项中“自出机抒”中的“抒”应为“杼”,“气势碑礴”中的“碑”应为“磅”;B项中“荆棒遍地”中的“棒”应为“榛”;D项中“珊珊来迟”中的“珊”应为“姗”。)
3.D(D项,一鳞半爪:比喻零星片段的事物。A项,匪夷所思:指事物怪异或人的言行离奇,不是一般人按照常理所能想象的。B项,门户之见:指学术、艺术等领域中由宗派情绪产生的偏见。C项,痛定思痛:指悲痛的心情平静之后,回想以前的痛苦。)
4.B(A项说网上的“道德败坏现象及消极落后思想就可……违反正常的社会秩序”,主谓搭配不当。C项“把政治常识和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结合起来”,并列不合逻辑,且成分残缺,应在“政治常识”后加上“的教学”。D项“还是先例”动宾搭配不当,“先例”一词,只能和表示否定的谓语结合使用。应改为“还没有先例”或“还是首例”。) X K b1. Co m
5.(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传不习乎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5)不舍昼夜(此题考查对文言名句的积累与运用能力,所填语句必须与原句完全一致。)
6.D(丘吉尔是自信、乐观、幽默的。)
7.(1)各校非常重视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注重营造国学经典诵读的环境氛围。(意思相近即可) (2)示例:开展“国学经典知识”问题大奖赛,用抢答的形式强化学生的阅读意识。[(1)对三则客观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鉴别其内涵的相同点,然后对其进行概括提炼即可。同时,要注重对材料前引言的分析,找到提取准确信息的捷径。(2)这是一道开放性题目,回答时只要能扣住题干要求,所提建议有针对性,且语言表达通畅即可,答案不唯一。]
8.C(两个“其”都指“他们”;第一个“之”指“优点”,第二个是“缺点”。)
9.①学习方法:学后要时常复习。②学习乐趣: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探讨学问。③为人态度:对不了解自己的人,毫无怨言。(根据文意概括,三个问句,三个方面:学习方法、学习乐趣、为人态度。)
10.要掌握好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二者不能偏废。(第5章主要是谈学习方法问题。“学”是“思”的基础,“思”又能使“学”不断深化和扩大。)
11.这两句话比喻学习知识或本领,知道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接受得快,爱好它的人不如以此为乐的人接受的快。(就学习而言,我们常说,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围绕这一点来回答。)
12.示例:作为学生不应死读书本,应该掌握恰当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更应加强思想品德修养,使自己全面发展,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以适应社会的需要。(开放性题目, 答案不唯一。结合课文,能自圆其说即可。)
13.示例:场景一:灵堂哭苦老 场景二:家中哭苦老 场景三:挥笔画梅花 场景四:白梅赠爱徒(解答概括文段要点类题目,理解文意是前提,可遵循以下步骤:首先根据题干的要求,明确答题的区间及答题的角度;其次能在文中准确地提取相关信息;最后化繁为简,摄取精要,准确地整合答案。回答这个问题要抓住相关段落的内容来概括,注意“5个字”的要求。文章第①段写李苦禅去世,许麟庐到灵堂恸哭;第②段写许老在“我”家痛哭苦禅兄;第③段写悲痛中的许老挥笔画了一幅白梅画;第④段写许老画的白梅画为世间珍品;第⑤段写许老赠“我”白梅画;第⑥段写这幅画成为“我”家的传家宝。)
14.示例:因为“白梅”这幅画是许老痛悼师兄的宣泄情感之作,是他与师兄之间深厚情谊的见证;是许老集人生和艺术的体验,创作出的独一无二的、具有极高艺术价值的珍品。所以,作者认为“白梅无价”。(分析、体味重点语句和关键性词语是中考记叙文阅读的常见题型。正确分析记叙文中的重点语句和关键性词语,有助于我们把握文段的意思和全文的主旨。回答时要注意结合特定的语境去理解。从文中看,“白梅无价”是因为白梅这幅画的由来。这幅画作于许麟庐老师痛悼画家李苦禅去世之际,象征着二人之间深厚的手足之情,同时,这幅画由于在特定的情境、心境之下作成,“不仅世间难得如此珍品,就连许老自己也绝对不可能再画出第二张”,所以是独一无二的,艺术价值极高,被作者视为珍宝。)
15.示例一:第③段描写了许老在“我”家作画的过程,用“捉”“横扫”“挥舞”的动作描写,写出了许老作画时恣意挥洒的样子;用“可他却无法从情感中自拔”的议论,表达了许老作完画仍沉浸在悲痛之中的状态令“我”既感动又担忧的复杂感情。这些描写和议论都饱含感情,表现了两位画家之间的深厚友情,感人至深。
示例二:本文寓丰富的情感于描写和议论中。第③段用“刚躺下,又爬起来,大叫‘拿宣纸来’”的动作和语言描写,表现了许老想通过作画来悼念师兄的急切心情;用“他哪里是在作画,简直是要划破阴阳之界”的议论,点出许老作画时笔笔着力、悲痛万分的状态带给“我”的震撼。(赏析语句包括“欣赏”和“分析”两个过程。所谓“欣赏”就是感悟语句的优美、奇妙之处;“分析”就是通过辨句式,品析其表达方式、修辞方法、重点词语等,理解句子的内涵,品味其美妙所在。此题答案不唯一,回答时要仔细阅读第③段,注意段落中描写和议论的句子。可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如里面有对老师的动作描写:“刚躺下,又爬起来”;有对老师作画时的细节描写:“笔笔中锋,含泪挥笔画梅花”;也有侧面烘托:“只听见宣纸沙沙地响”;还有语言描写:“大叫‘拿宣纸来’”“说了四个字‘泥里拔钉’”。还可从表达的思想感情来赏析。好饭、好菜、好酒吃不下,“刚躺下,又爬起来”,说明老师与李苦禅感情深厚,李苦禅的去世让老师十分悲痛;作画时“简直是要划破阴阳之界”“力透纸背,情透纸背”“朵朵梅花都是泪”,说明借作画悼念李苦禅的许老画画时带给“我”的震撼。)
16.C(“水土”在这里实际上指的是“环境”。根据题目判断,本文是介绍什么样的环境才能“养人”。而文中“大自然的‘水土’是这样,社会的‘水土’也同样如此”一句承上启下,将“养人”的两种环境(好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生态和谐的社会环境)联系起来,所以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好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生态和谐的社会环境才养人。)
17.(1)指好的自然“水土”才能养人,不好的自然“水土”还会害人。(2)指展示才华的环境和条件。[(1)我们可以从第②段中寻找答案,“这样”指代 “好的自然环境才能养人”,不好的自然“水土”还会害人。(2)“舞台”在此处使用的是其比喻义,指施展才华的环境和条件。]
18.举例论证。证明了自然的“‘水土’也给了我们心灵的慰藉”这个观点。(此句运用了举例论证。运用论证方法是为了证明论点或分论点,判断举例论证证明的观点,可以以所举例子为起点,往前找或往后找,针对前后两部分概括性的观点,结合例子内容进行校验即可解答此题。)
19.总分关系。第④段总说社会的好“水土”需具备的三个条件,⑤⑥⑦段分别对这三个条件加以阐述。(第④段总体写社会的好“水土”具备的三个条件:诚信、良善、能让每个人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才能。⑤⑥⑦段分别写这三个条件:第⑤段写的是三个条件之一——诚信;第⑥段写条件之二——良善;第⑦段写条件之三——能让每个人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才能。)
20.(示例)每个个体都应有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和行为;应有人人是别人的社会“水土”的意识,从自己做起,给社会的“水土”注入正能量。例如我们外出旅游时要爱护自然环境,不要随地乱扔垃圾或攀折花木;做人要讲诚信、良善,与别人和睦相处。(意合即可)(把握住文章中心论点,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谈自己的具体观点和做法,注意一定要与作者的观点保持一致。)
21.思路点拨:这是一个比较宏阔的话题。每个人面对的事物,可以说是不可胜数,但是要选择一个有“意义”的对象,恐怕就不是那么容易了。如何使自己所写的对象变得有“意义”呢?首先要心中有“我”,即选择那些自己最感兴趣或者最想说的事情。因为只有自己长期埋藏在心里的话,说起来才比较得心应手。一般而言,最好不要将这个对象定得太具体,因为太具体的对象极容易使我们的思考空间变得局促起来。相反,选择那些相对“虚”一些的事物,比如金钱、名誉、利益、危难、诱惑等等,会使我们的思维在运作时,拥有比较大的开阔界面。其次是要让“我”的经历或感受进入。因为比较“虚”的对象容易让我们的表述变得枯燥、空泛、干瘪,缺少必要的情感滋润。让自己的经历或感受进入,就能让文章的材料变得鲜活起来,也使文章的观点比较具有说服力。三是要注意升华主题,不要就事论事,使主题局限于自己感性的见解内。要升华,也就是要往一些人类普遍的认识上延伸和引申。这样就能使文章由“我”的见解拓展开来,站到一个比较高的高度,去审视自己的“行为”,从而让读者从中领悟到文章中所蕴涵的一些规律性的认知,也为文章获得“深刻”发展等级打下基础。
例文:
面对生活
时间用忙碌拒绝蹉跎,让拼搏夺取成功;岁月用繁茂拒绝荒凉,让耕耘接纳收获。
时间不停地走,生命不停地走,而我们也要不停地走。人生如一杯浓茶,初虽苦涩,越到后面,越觉醇香;人生如一艘帆船,扬起风帆,乘风破浪一往无前;人生也好比是一段行程,上山下坡,一路风景应接不暇。
但人生绝不会是止水,总有许多的不可预料。对于这些“不可预料”,我们是否做好面对它的准备了呢?生活需要“磨斧子”,生活需要想一想。所以当我们面对生活的困扰时,应用高超的心智,坚定的意志,挺直铮铮铁骨,走出失误的陷阱,走出烦恼的阴影,踏出一条平直大道。
北方有一种树,每到冬天,当树脱尽身上最后一片叶子后,便要接受人们无情的刀。一刀砍下去,树心裸露在冰雪中,但正是因为这刀伤,使树默默地积蓄养分,到来年春天再孕育出绿色的生命。
那么生活呢?生活的刀无情,让人痛彻心扉。当那一把把无情的“刀”砍在你身上时,你是否会像北方的树那样承受刀伤,积蓄养分,在逆境中打造自己,等到属于自己的季节酝酿出芬芳的花朵?伤短爱长,生活的“刀”又何尝不是生活赐予你的一笔财富呢?
“就算翅膀折了,心也要在高空飞翔”,我们正年轻,不要因为一时的迷惘而放弃曾经的努力,也不要因为一次的打击而停下前进的脚步。烦恼只是一时的情绪,把它当做推进器,远比埋怨它、逃避它明智得多。让它成为自己前进不竭的动力,战胜自我,战胜烦恼,你最终会赢得硕果累累的秋天。
人生如乘公车,一路驶来,许多人往往为了紧盯一个小小的座位而忽略了窗外绝佳的风景,正如使人疲惫的往往不是远方的高山,而是你鞋里的一粒沙子。前行者,请你停下来倒掉这粒沙子继续前进吧!
【点评】本文文字优美,文笔流畅,用比喻“生活需要‘磨斧子’”来说明人在经受困苦时,应当像北方的树那样,在受到生活的刀伤时,应当积蓄养分,在逆境中打造自己。作者的态度是积极进取的,高扬着奋斗的旗帜。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chuyi/263000.html
相关阅读:2015年七年级语文下册期中试卷(含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