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导学案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七年级 来源: 高中学习网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导学案
十八、斜塔上的实验
亨利?托马斯 达纳?李?托马斯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伽利略追求真理的可贵精神。
2.体会文章用倒叙手法开头的巧妙构思。
学习重点:
目标2、
学法指导:
1.学生学会多渠道搜集整理资料。
2.学生学会分析讨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学生学会在实验中感受语文的魅力。
学习过程:
预习导学
大千世界,充满着神奇和奥秘,很普通的自然现象中往往蕴含着永恒的规律,牛顿从苹果落地中得到启示发现了万有引力,瓦特从沸腾的茶水壶中得到启示发明了蒸汽机,今天,我们也来做个小实验,看看同学们能否发现其中的规律。
这是两个铁球,一大一小,当它们同时从同一高度落下时,哪个球会先落地呢? (学生回答)
其实,四百多年前,一位年轻人曾经在意大利著名建筑比萨斜塔上做过这个实验,后人称这个实验为“著名的斜塔实验”。这个年轻人是谁呢? (学生回答)
能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伽利略吗? (学生介绍)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课文《斜塔上的实验》,进一步了解这位伟大的科学家身上所具有的精神和品质。 (揭示课题――《斜塔上的实验》)
(一)查资料或网上搜索如下信息。
1.伽俐略
2.亚里士多德
3.比萨斜塔
4.人物传记的一般常识。
5.其他科学家创造发明的小故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查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
2、学生在家做“自由落体”实验,观察比较结果,准备上课演示并交流。
3、文章写了伽俐略的哪两个发现?为什么会有这两个发现。
学习研讨
(一)导入
(二)小组交流讨论,师生共同探讨预习成果。
1.介绍比萨斜塔。
2.介绍伽俐略、亚里士多德。
3.请一生做“自由落体”实验,其他学生仔细观察,交流发现的规律。
4.写人物传记一般是按时间顺序,从小时候写起,但课文却首先描写了伽利略发现摆的规律的经过,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师生小结本课内容
作业:同步导学
第二课时
目标:
1、体会语言的丰富内涵。
2.学习文章记叙和描写相结合的写法
重点:同上1,2
学法指导:
1.学生学会分析讨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学生学会在实验中感受语文的魅力。
预习作业:
1,熟读课文,把握人物精神。
2,圈点相关语句,把握语言特点。
过程:
一、导入:复习检查
二、深入研讨,把握重点
首先,请同学们速读浏览课文,仿照黑板上给出的填空题,完成对课文内容的概括。
《斜塔上的实验》这篇课文主要写了 ,表现了 。
三、研究重点。
阅读一篇文章,关键是找出文章的重点内容,也就是那些值得我们去重点研究的内容。请同学们通过小组合作,确定学习重点。
(确定重点内容)
通过同学们的讨论,我们确定的学习重点为斜塔上的实验部分,那么在伽利略专心于实验时,学生和教授们对伽利略的态度怎样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13-19节,找出相关语句,抓住关键词,分析他们的含义和表达效果。
出示问题:
伽利略专心于实验时,学生和教授们对伽利略的态度是怎样的?请找出相关语句,抓住关键词,分析他们的含义和表达效果。
讲解范例:学生们听了他的讲课,不客气地嘲笑他。
这句话中“不客气”和“嘲笑”说明了学生看不起伽利略,对伽利略做法的一种不理解,对伽利略是一种嘲讽和讥笑的态度。
(小组交流语句,分析,)
提示:在分析语句时,要抓住关键词,体会词语含义,分析句子作用。
学生试评析:
1、有些教授也骂得他狗血喷头,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后生小子想要干什么?
分析:“也”和“骂”说明学生们对老师是如此,连教授,有思想的人也对伽利略的做法持坚决反对态度,“狗血喷头”说明骂得很凶。“天高地厚”指事物的复杂性,“不知天高地厚”说明在这些人的心目中,伽利略是个天真无知的人,
这些词都是贬义,表明伽利略当时所面对的反对势力之巨大。
2、“制止这种胡闹”他们威胁说,否则,他们将给他一顿教训,叫他永不会忘记。
分析:“胡闹“说明教授们认为伽利略的实验是小孩子的把戏,“威胁”说明教授们心中也有点恐慌。
3、表演的地点在比萨斜塔,教授们穿着他们的紫色丝绒长袍,整队走到塔前,学生们和镇上的人则走在这些人的前面,大家吵吵嚷嚷,兴高采烈,准备看伽利略出洋相,对他的人品宣判死刑。
分析:“表演”说明对伽利略来说这只是一次公开演示,从另一侧面反映伽利略很有信心,这已不是一次实验。
教授们穿着长袍反映了他们对这件事的郑重,从另一侧面可以看出他们想看看伽利略会在这具有代表性的建筑――比萨斜塔上做出怎样荒唐的“游戏”,学生“不客气地嘲笑”使得他们最想看到这个可笑的老师会怎样出丑。
“大家“说明观看这次实验的人数之多,场面之大。“吵吵嚷嚷,兴高采烈,”说明议论之声很多,大家兴致很高,神采飞扬。
前面是“给他一顿教训”后面变成了“对他的人品宣判死刑”说明所有的人对这次实验都抱定了一定会失败的想法。这“正是揭穿伽利略的荒唐,叫他永世不得翻身的时候了”。说明教授们认为伽利略的思想和言行错误到使人觉得荒唐的程度,他们要彻底败坏伽利略的名声,让他永远抬不起头来。
4、当伽利略一步一步爬上斜塔时,大家都嘘他。……大家先是一阵嘲弄的哄笑――然后随之是大吃一惊的窃窃私语。难以相信的事情真的发生了!
分析:“嘘”说明就在实验的最后关头,人们都不忘给伽利略施加压力,想迫使伽利略在最关键的时候放弃。当实验进行时,人们的态度从一阵“哄笑”到大吃一惊的“窃窃私语”反映了他们愿望的破灭。
5、他居然把亚里士多德的神圣的卷帙从书架上搬走,而代之以绳索……这样那样滑稽玩意儿。
分析:“神圣”反映了当时人对亚里士多德著作的评价很高,奉为至高无上的真理和经典,“滑稽”是令人发笑的意思,这里指那些教授对伽利略的实验及实验器材的鄙视。
他们的态度动摇了伽利略的想法了吗?
面对来自周围的巨大压力,伽利略表明了自己怎样的态度?请找出相关语句,抓住关键词,分析他们的含义和表达效果。
(学生阅读相关语句、分析)
1、他说“他的目的是重新检验亚里士多德有关科学的学说,而不是把这些学说当作福音真理来接受,他发现真理的道路,不是靠背诵亚里士多德的著作,而是通过学习”大自然这本宝书“。
分析:“重新检验说明是再次检验,也反映了以前有人检验过,但没能推翻亚里士多德的结论,说明伽利略不是把前人的结论当作真理,而是要用实验去证明。反映了伽利略注重实验、实践,不迷信权威的精神。
2、伽利略拒绝停止他的实验,伽利略乐于接受这个挑战。
分析:“拒绝”说明伽利略的坚持,“乐于”说明伽利略愿意用实验来证明自己的结论。
刚才大家分析得都不错,其实,在语文课的学习中,我们要能坚持用这样的方法去阅读和分析课文,就一定会有所收获。
认真阅读文章,把握重点内容,结合关键词语,体会语句的深刻内涵,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得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我想,此时的你一定对伽利略有了更深的印象和了解了,你认为伽利略是个怎样的科学家呢?
我认为伽利略是一个 科学家。 (学生回答)
四、拓展延伸
其实在科学发展史上像伽利略这样的科学家有很多,你最喜欢的科学家是谁呢?
老师赠言:科学的灵感,决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如果说,科学上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学有素养的人,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的精神的人,而不会给懒汉。---华罗庚(中国)
作业:同步导学
板书: 斜塔上的实验
发现自然节奏原则

追忆孩童、中学时代

自由落体实验

十九、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罗迦?费?因格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阅读文章,掌握本文的中心论点。
2.体会文章谋篇布局的特点。
3.能通过对文章的学习,了解作者观点,学会如何进行创造性思维。
学习重点:
1、议论文的一般结构。
2、本文的论证方式及其方法。
3、新颖的开头艺术与鞭辟入里的结尾艺术。
4、创造性思维在实际生活中的重大意义。
学法指导:
青少年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发展阶段,对自然界对科学充满了好奇和幻想,学习本课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意识地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议论文,对议论文的知识术语应点到为止,不宜过分深入,以此来化解难点。本文观点鲜明、结构谨严,学生理解起来不是太难,教学中应注重学生在读中体味,注重学生自我发现,真正把“主动权”交给学生。
学习过程:
预习导学
(一)掌握下列词语的含义(注意加横线字的意思)。
根深蒂固 孜孜不倦 汲取 一事无成 持之以恒 推敲
不言而喻 轻而易举 锲而不舍。
(二)根据课文注释填空。
①贝多芬是德国 家、 家,作品有 、 、 等。
②爱因斯坦是 家,最重要的成就是 、 。
③莎士比亚是 国 时期的戏剧家、诗人。主要作品有喜剧 、 ,历史剧 、 ,悲剧 、 等。
(三)思考:如果你是老师,你最想让同学们研究的问题是什么?请提出来。
学习研讨
(一)情境导入
请同学们快速地说出答案:
2+1=?
3+4=?
看看这样的结果可能吗?[括号的内容在讲解时展示]
2(月)+1(月)=1(季度)
3(天)+4(天)=1(周)
从这个小练习中,你有什么启示?
[学生讨论,全班交流]
教师评价归纳:面对生活里那些看似不可思议的东西,只要调整一下思维方式,换一个思考角度,跳出习惯的思维圈圈,就会得到异乎寻常的答案,使不可能变为可能。
今天我们来学习美国实业家罗迦?费?因格的一篇文章《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学习如何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过渡:在课前我们请大家做一回小老师针对文章提出问题,现在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朗读课文,在小组内将问题进行整理,写在纸上,准备在全班进行交流。
2.学生集中纸片,由全班同学选择最想研究的问题分小组进行研究、讨论
[老师可指导学生将相关问题再次整合,小组讨论时,教师可巡回指导]
3.学生以小组为单元讲解、陈述小组研究的成果
补充:教师参考讨论问题
(1)怎样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除了书上所说的,你觉得还应该注意些什么?
(2)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索这一点非常重要,为什么?(可举例说明)
(3)本文为了证明“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列举两个事例?试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补充一两个事例。
三.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过渡:有人认为,“创造力仅仅是属于贝多芬、爱因斯坦以及莎士比亚这些名人的”,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你能举出例子吗)
[学生思考、回答,老师评价]
创造思维不是名人的专利,让我们大家也来锻炼自己的创造性思维,成为一个有创造力的人吧,请看下面的练习:
1.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请说出下列题目的答案,多说几种。
1+1=?
4+9=?
5+7=?
6+18=?
附答案:
1(里)+1(里)=1(公里)
4(点)+9(点)=1点(13点即下午1点)
5(月)+7(月)=1(年)
6(小时)+18(小时)=1(天)
2.思维体操:请说出回形针的用途?尽可能多说。
[展示回形针的图片]
3.你来评一评:
一群小学生在空地上踢球。一个孩子不小心,一球砸坏了一位长者家的窗玻璃。这个孩子跑到长者家里,当头就是一句“一块玻璃多少钱?”人们对这件事情看法不一,归纳起来有三种:
(1)没有逃走,主动上门赔钱,应予以表扬;没有道歉可以原谅。
(2)赔钱就是认错、道歉的表现。
(3)首先应该道歉,同时应该赔钱。
你赞成哪一种?事物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各人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理由。有其他看法也可以提出来。
四、小结本课
作业:同步导学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方法。
2.进一步了解作者观点,学习作者针对现实生活中很多局限于“事物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认识,提出了相反观点的创新思维。
3.体会本文语言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特点。
4.分析课文第三层次并总结全文。
学习重点:
1、课文结构严谨、过渡自然。
2、理解本文的思辨特点
3、语言欣赏:通俗易懂、深入浅出。
学法指导:
1.学生在上一节课学习的基础上,自己阅读、体味、探究、交流作者的论述及观点。
2.指导学生学会自主阅读,从而理解本文思辨的特点。
3.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加深对观点的理解。
学习过程:
温故知新
(一)填空
1.“事物的正确答案 ”,很多人都局限于这一观念,本文作者却从一道 说起,提出了生活中 的观点。本文选自 ,作者―是 国 家,曾发表过 等著作。
2作者介绍了约翰?古登贝尔克和罗兰?布歇内尔的发明创造,这是运用了 的论证方法。作用是什么? 。
学习研讨
(一)导入
(二)自主阅读,合作探究
1.上节课,我们回答了创造性思维必须具备的要素这一问题,作者还向我们提出了哪两个问题。
2.请一学生读第二、三两个问题。
3.请同学们针对问题,自己阅读,体味,探究,小组之间进行交流小结。
(三)交流思辨,与文本对话
1.创造性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
2.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人的外在表现有没有太大的区别呢?
3.我们怎样才能成为富有创造力的接班人?
(同学们可以畅所欲言,针对①②两题老师可以稍作点拨:从古人谈到今人,从国内谈到国外)。
4.带着思辨的语气朗读七、八自然段,体会作者语言的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特点。把握其中的论证方法。
(四)小结课文
回顾全文,课文开头先引用材料,引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话题,这是提出问题;主体部分从“创造性的思维必需要素”和“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的角度进行分析,这是分析问题;结尾部分归给总结出:“怎样才能成为具有创造性思维的人呢”,这是解决问题。课文写得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结构严谨。
作业:同步导学
板书设计: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寻找第二种答案)

创造性思维 ( 论题 )
↓ ↓
必需的要素 ( 论点 )
↓ ↓
自信 渊博的知识 探求新事物并为此活用知识的态度、意识
持之以恒尝试 留意细小的想法
↓ ↓
富有创造力的人 ( 结论 )


二十、宇宙里有些什么
郑 文 光
学习目标:
1、了解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方法的特点。
2、初步学会辩识课文中用到的说明方法。领会课文语言准确、简明、生动形象的好处。
3、感受无穷无尽的宇宙的辽阔和人们认识征服宇宙的信心。
学习重点:
1、这是一篇科学小品,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请同学们能找出例子并体会。
2、对于“整个宇宙都在运动,在发展”的理解。
学法指导:
1、用圈点阅读法,了解宇宙里有些什么,认识宇宙的本质特征。
2、在讲解讨论中把握本文的说明方法,在朗读分析中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学习过程:
预习导学
由学生讲述民间故事《后羿射日》而引入。 (指生讲故事)
问:后羿真的能射到太阳吗?请讲出理由。
(指生回答:不能,因为太阳离地球太远了,而且太阳表面温度很高。)
是的,在很早时候,由于人们对宇宙的认识有限,因此只能用这种方式来表达人们的美好愿望。随着人类科技的发展,人们正在逐渐揭开宇宙神秘的面纱。请看课文《宇宙里有些什么》。
(一)查资料或网上搜索如下信息,整理归纳后写在下面。
1、科学小品:
2、指生介绍作者郑文光。(注释2)
3、指生回答何为宇宙?(注释1)
(二)自查工具书,扫清生字词障碍。
(三)填空
《宇宙里有些什么》是一篇 ,因此,本文除讲究科学性外,还做到 ,用漫谈的方式和亲切的语气跟读者交谈。读了本文后,我们知道宇宙里有 、 、 、 。宇宙的特征是 、 、 。
学习研讨
(一)导入
(二)自主学习反馈,和学生交流预习情况。
(三)亲近文本,共同探讨
这是一篇科学小品,属于说明文,对于说明文的学习我们在这学期已学过两个单元,该学些什么大家有了点经验,请同学来说说学习说明文应抓住几点来学? (说明事物要抓住特点,要有说明顺序,要有恰当的说明方法。)
今天我们的学习也要从这几个方面入手,具体的学习任务是(出示小黑板):
1.理解宇宙的特点。
2.掌握文中运用多种说明方法来说明宇宙的特点。
(四)读疑研练过程:
1.请大家结合课后练习一,快速浏览课文,然后回答课后练习一。 (指生回答。)
学生在回答第三小题时可能有争论,可引导学生看课文从哪里说起的。(从肉眼“看得见的星星,绝大多数是恒星”说起的,再写到行星,写到星云中暗黑的暗星云等。从而判断这篇说明文的说明顺序是从近到远。)
2.请大家找出有关分别介绍恒星、星云、银河系、恒星系的段落。
(学生回答。恒星2――9,星云10――11,银河系12――14,恒星系15――19)
3.课文从我们肉眼看得到恒星写起,那么我们先来学习恒星的特点吧。请一学生朗读2――9自然段。要求:
A.在课文中画出恒星的特点。(第6自然段)
明确恒星是一个 的星体。(自身会发光发热的)
B.文中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来说明的,请举例分析。(句式为:我认为哪一句话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它说明了什么。) (读后讨论,交流,点评)
学生在分析“大约1000亿颗以上的恒星组成一个铁饼形状的东西,我们把它叫做银河系。”这一句时,可能会认为是运用了下定义的说明方法。教师引导学生与以下两句进行比较:
(1)恒星是一个自身会发光发热的星体。
(2)生态系统内各个环节彼此保持着一定的相对稳定的状态,这就是生态平衡。
从比较中让学生明确下定义是:在说明事物时,用简明的叙述,准确地提示概念的含义。因而判断此句没有运用下定义的说明方法。
4.用同样的方法自读下面的段落,要求能在文中找出星云、银河系、恒星系的特点,并且用不同的符号划出运用说明方法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列数字用“――”,作比较“()”,打比方“===”)
(学生自学――交流――点评)
5.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它是无穷无尽,运动发展的,同时也可以让我们认识和征服的,请齐读最后一段。
6.文章主要运用了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方法,使我们对于这深奥的科学知识容易理解、接受,让我们觉得文章既生动形象又准确。
7.小结延伸:
A.请学生到黑板前补充板书。(斜体字部分)
B.这篇文章是1957年出版的,离现在有40多年了,在这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对于宇宙一定还有更多的发现,请同学们来谈谈。 (学生有准备地发言)
结束语:宇宙的奥秘还有许多,它有待于我们去发现和研究,今天的学习就是为了明天的探索打下扎实的基础。
作业:同步导学
板书:
《梦溪笔谈》二则
沈 括
第一学时
学习目标:
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学会“岁”、“穰”、“患”、“贻”等常见文言实词及“之”、“其”、“以”、“悉”等文言虚词意义或用法,熟练翻译课文。
2、掌握本文简洁、详略得当的写作手法。
3、了解《梦溪笔谈》及作者沈括
学习重点:
目标1、2
学法指导:
1、生自主学习,感知课文,引导学生对照注释了解课文大意。
2、分组学习,相互质疑,学生分小组进行合作探究。
3、师生互动,欣赏分析,教师和学生相互问答,共同解决悬而未决的问题。
4、学习本文简洁生动,详略得当的写作手法。
学习过程:
预习导学
  导入新课,请学生展示各自收集的有关本课的图片、资料,教师作总结,并点评准备材料,准备得最详细。
(一)查阅资料或网上搜索关于沈括和《梦溪笔谈》的资料。
(二)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学课文。完成下列练习。
 1、请你正确无误地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方为秋田之害(  ) 如土中狗蝎(  ) 其喙有钳(  )
岁以大穰(  ) 千万bì地(   ) 其虫旧曾有之(  )
 2、填空
(1)《梦溪笔谈》内容涉及广泛,其中自然科学部分,总结了我国古代,特别是     时期的科学成就。作者是     ,    科学家、政治家。
(2)《以虫治虫》中,第一个虫是指“    ”,第二个虫是指“    ”。
 3、文言文朗读时要注意正确断句。请对下列几句需停顿的地方用“ / ”标出。
  (1)忽 有 一 虫 生,如 土 中 狗 蝎。
(2)则 以 钳 搏 之,悉 为 两 段。
(3)其 虫 旧 曾 有 之,土 人 谓 之 “傍不肯”。
 4、对字义和句义有疑惑的地方请用铅笔标出。
学习研讨
(一)导入
中国古代在科技文化方面一直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为人类文明发展和进步作出巨大的贡献。“活字印刷术”就被记录在《梦溪笔谈》中。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同样选自《梦溪笔谈》的两篇文章,感受我们古代科技成就,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二)学生自主学,疏通文意。
1、学生根据手中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自读课文,分小组交流:字音、字形、字义、语句意。
2、集体讨论探究,教师作归纳。
(1)字音、字形部分:
喙(hui) 穰(rang) 梵(fan) ?(qu) 箧(qie) 履(lu) 贻(yi) 钗(chai)
(2)字义部分
大穰:庄稼大丰收 方:才 级:层 患:嫌、担心 贴:赠给 但:只
盖:因为 伏:通“服” ?箧:从旁边打开箱子 以:用 悉:全 之:结构助词的
其:代词,它的
(3)语段意:(重、难点)
方为秋田之害:
译:正要成为秋田里庄稼的祸害。
则以钳搏之,悉为二段:
译:就用嘴上的钳子跟子方虫搏斗,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
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
译:十天后,子方虫全部杀尽,年成因此而获得大丰收。
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
译:才建了两三层,钱帅登上木塔,嫌它晃动。
未布瓦,上轻,故为此。
译:木塔上没有铺瓦片,上面轻,所以才这样。
匠师如其言,塔遂定。
译:工匠师傅遵照他的话办,塔身就稳定了。
人皆服其精练
译:人们都佩服喻皓的高明。
三、根据大家刚才的集体探讨对课文的了解、学生在次自习课文,简述文章主要内容。
答案:《以虫治虫》记叙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秋田中“傍不肯”消灭“子方虫”,从而使作物获得丰收。
《梵天寺木塔》记述了北宋著名建筑家喻皓用“布板”、“实钉”来加强结构整体性以解决“塔动”问题的生动事例。
四、听老师读课文,再次整体感知课文,注意停顿和重音,学生交流互读。
作业:识记相关文言字词
第二学时
学习目标:
1、了解古代的科学成就。
2、理解文中“患”、“贻”等文言实词和“之”、“其”、“以”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3、掌握本文简洁生动、详略得当的写作手法。
学习重点:
目标2、3
学法指导: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
2、分组学习、相互质疑,进行小组合作探究。
3、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熟读课文。朗读时要注意文言断句,断句应根据句意来确定。
4、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感受我国古代和科学成就以及文章简洁生动、详略得当的特点。
学习过程:
预习导学
一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学课文。完成下列练习。
 1、请你正确无误地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梵天寺(   )  贻以金钗(   )  但逐层布板讫(   )  
人lǚ(   )其板   六幕相联如qū qiè(   )(   )
 2、填空
对梵天寺“塔动”,匠师所用的方法是“           ”,而喻皓所用的方法是“               ”。(请用文中的语句来回答。)
 3、文言文朗读时要注意正确断句。请对下列几句需停顿的地方用“ / ”标出。
  (1)密 使 其 妻 见 喻 皓 之 妻,贻 以 金 钗,问 塔 动 之 因。
(2)但 逐 层 布 板 讫,便 实 钉 之,则 不 动 矣。
(3)人 皆 伏 其 精 练。
 4、对字义和句义有疑惑的地方请用铅笔标出。
学习研讨
一、作业检查:小组间互相提问(字、段翻译,课文背诵)。
二、合作探究,赏析课文,完成问题。
1、用自己的话说说“傍不肯”这种虫子的形状和消灭“子方虫”的办法。
2、岁以大穰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害虫天敌的出现,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促进了农业增产,保护了生态环境。
3、动物中还有哪些天敌,学生比赛发言。
例如:猫――鼠 青蛙――害虫
4、那么,请同学们谈谈你们对现代农业的看法。
要点:粮食增产,农药的使用对人体有害。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提倡绿色农业。
5、论《梵天寺木塔》中如何表现当时解决“塔动”问题之难?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要点:“动如初”表现建筑工匠的认识和实践都未能解决问题,“无可奈何”一词也写出了大家对“塔动”无计可施。
作用:为后面喻皓轻易解决难题作了铺垫,反衬其技艺高超。
6、《梵天寺林塔》写人着墨不多,却很生动。
“密使其妻”写出匠师怎能样的心态?一个“笑”字透露出喻皓什么样的心理活动?
讨论要点:匠师认为“塔动”的原因是“未面瓦”,“上轻”,可实践的结果让匠师很难堪。为了向钱帅交待而又不失面子,于是“密使其妻”见喻皓的妻子,请求喻皓解决塔动难题。“密使其妻”写出了匠师的难堪和良苦用心,喻皓的“笑”一方面透露出他对匠师无能的嘲笑,另一方面表现出他对解决“塔动”胸有成竹。
7、用自己的话说说喻皓采用了什么方法解决了“塔动”这一难题?
8、学生讨论,举例说明本文写作特点。
要点:(1)详略得当如《以虫治虫》观突出以虫治虫这一中心,对“傍不肯”外貌、特征、剿灭子方虫的情况介绍比较详细而对“子方虫”为害则一笔带过。
《梵天寺木塔》对如何解决塔动,对人物动作、语言、神态作了传神的描写。
(2)生动简洁
如:“方” “笑” “密使其妻”
9、《梵天寺木塔》体现了我国古代在建筑技术上的伟大成就,你还能说出我国古代还在哪些方面的科技水平长处于领先地位。
10、本课总结,学习了这两篇课文对你有哪些启发,各抒己见。
要点:A:绿色农业 环保 可持续性发展
B:为国家的过去的发达自豪的一种责任感,使命感,为使现代科技水平领先世界而自强不息。
作业:同步导学
诵读欣赏          
《论语》八则
学习目标:
1.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说出语录的意义。
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并能融入学习态度、方法及品德的养成之中。
3.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4.学习分类整理笔记的方法;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学习重点:
 目标2、3
学法指导:
1.搜集资料:了解孑L子及其儒家学说的概况;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
2.借助工具书,通读全文,把握内容梗概。
学习过程:
预习导学
导人(质疑激趣)
(一)自查资料或网上搜索关于孔子以及《论语》的资料。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完成下面“冲关”练习。
1、读准下列加点的字。
不亦说乎?( ) 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 )学而不思则罔( )
思而不学则殆( )诲女知之乎( )( )默而识之( )不悱不发( )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
2、填空
 (1)《论语》是记录      的书,是由孔子弟子和再传弟子收集编纂而成。“论语”的“论”读    音,是      的意思。
 (2)孔子,名  ,字   ,  末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家学派的创始人。
3、对字义和句义有疑惑的地方请用铅笔标出。
4、在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朗读课文。
学习研讨
(一)、导入
同学们,我国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因为《论语》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相信大家通过先前的预习,一定会对学习态度和方法有了更深的认识吧。
(二)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古人谈学习的成语、明言警句,抓住其中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温故知新”“不耻下问”“举一反三”等成语引入《论语》。
(三)、教师简介《论语》、孔子等有关文化常识,播放朗读磁带,指导学生自读课文,并要求学生利用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
(四)、诵读欣赏。
1. 学生齐读。
2. 教师针对齐读中存在的问题一一指正;范读;领读。
3. 听朗读磁带,自读两遍;齐背一遍。
4. 教师指导美读,指名学生朗读。
(五)、指名学生翻译,教师适当点拨,扼要分析,最后归纳总结。
(六)、巩固。进行背诵默写比赛。
当堂训练
1.给加点的字注音。
论( )语不亦说乎( )人不知而不愠( )诲女知之乎( )是知( )也罔( )殆( )
而内自省( )也默而识之( )何有于我哉( )
2. 解释加点的词。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 )
(2)人不知而不愠( )( )
(3)温故而知新( )( )
(4)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
(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
(6)见贤思齐焉,则不贤而内自省也( )( )
(7)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 )
3. 下面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B. 诲女知之乎?
C. 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D.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
E. 思而不学则殆。
拓展延伸
1、根据提示,用课文中的语句填空。
(1)阐述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也是一种乐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2)论述“学”与“思”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认为应该虚心求教、博采众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作
简单地说明小制作
学习目标:
1、初步掌握写作这类说明文的一般的方法。
2、初步学会写作这类说明文。
学习重点:
目标2
学法指导:
  1、认真阅读“简单地说明小制作”这个知识短文,初步体会此类说明文章的通常写法。
  2、加强课外相关说明文的阅读,体会此类说明文的特点。
课时:2课时
学习过程:
预习导学
1、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说明文的相关知识。
2、认真阅读“简单地说明小制作”这个知识短文。
3、课余做一个小制作,并做好做这个小制作所需要的材料、工具以及制作的步骤、方法等情况收集整理工作。
学习研讨
(一)导入
(二)自主学习反馈,展示交流预习成果。
(三)合作探究
1、写说明文,在说明事物时最基本要求是什么?(说明事物要准确、通俗)
2、介绍小制作:先想想自己曾经制作的小物品,如小动物、小车辆、小文具等等。
3、介绍制作过程。
当堂训练
一、布置写作训练题。
简单地介绍一个小制作,尽量运用比喻说出这个小制作的结构和特点。
要求:1、说明条理清晰。 2、语句通顺、通俗。 3、字数不少于500字。
二、阅读同类例文,取长补短。
三、写作
专题 狼
学习目标:
1.朗诵文言课文。
2.了解狼贪婪、凶残和狡诈的本性,懂得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3.积累文言词汇。
4.理解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性活用等古汉语现象。
5.理解句意、文意。
学习重点:
目标2,5
学习课时:
三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学时

学习目标:
1、了解蒲松龄及其《聊斋志异》。
2、积累文言词汇:止、敌、顾、前、去、犬、意、洞、隧等
3、理清情节结构,体会其中蕴含的道理。
4、揣摩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学习在叙事基础上发表议论的写法。
学习重点:
目标2、3、4
学法指导: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
2、分组学习、相互质疑,进行小组合作探究。
3、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熟读课文。朗读时要注意文言断句,断句应根据句意来确定。
4、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感受在困难面前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道理。
学习过程:
预习导学
三分钟演讲,创设情境:要求学生讲一则狼的故事。
教师讲解:狼可怕吗,表面上看,狼凶恶、狡诈,贪婪,但狼却没有人所具有的智慧勇气和力量,人只要动脑筋就一定会战胜像狼一样的恶人,下面就看《狼》这篇课文是怎么描述的。
(一)自查资料或网上搜索关于蒲松龄、《聊斋志异》以及《狼三则》的资料。
(二)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读课文,整体感知,完成下列“冲关”练习。
1、请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zhuì( )行甚远 屠大窘( ) 积xīn( )其中 苫( )蔽成丘chí( )担持刀 眈( )眈相向 少( )时 目似瞑( ) 意暇甚( ) 意将suì( )入
止露尻( )尾 假寐( ) 狼亦黠( )矣
2、填空。
课文选自《 》,作者是 , 代文学家。
3、朗读课文。朗读文言文要注意正确断句。请对下列几句需停顿的地方用“ / ”标出。
(1)后 狼 止 而 前 狼 又 至
(2)而 两 狼 之 并 驱 如 故
(3)其 一 犬 坐 于 前
(4)意 将 隧 入 以 攻 其 后 也
(5)禽 兽 之 变 诈 几 何 哉?
4、对字义和句义有疑惑的地方请用铅笔标出。
学习研讨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在小时候一定听说过许多关于狼的故事吧,还知道许多关于狼的成语和谚语。谁来给大家说说。
从这些故事、成语和谚语中,你对狼的感受是什么?
二、自主学习反馈,展示交流预习成果。
三、合作探究,品味鉴赏。
 1、疏通字句义。
(1)请说出你在字义或句义有疑惑的地方,让大家共同来解决。
  (2)请你将课文再逐字逐句理顺一遍,并记住“缀”、“驱”、“窘”、“顾”、“苫”、“弛”、“瞑”、“洞”、“隧”、“寐”、“黠”等文言实词和“之”、“其”、“以”、“止”、“矣”、“耳”等虚词的意思。
(3)试用自己的话简述文章主要内容(能说出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矛盾双方、故事的过程)。
2、探究思考。
(1)理清故事的情节(从屠户的角度来归纳)。
(2)揣摩屠夫当时的心理和狼当时的心态,并概括出屠夫的性格和狼的特性。
(3)你读了这个故事有什么感悟?
(4)体会课文中对屠夫和狼的神态、动作、心理描写的作用,以及在记叙的基础上发表议论的写法。

第二学时
母狼的智慧
学习目标:
1、理清文章的脉络,分析并理解母狼的性格特征,感受母狼的智慧。
2、正确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正确辨证的认识狼,进而学会一分为二的看待和处理问题。体会狼作为动物所具有的人性的一面,全面认识狼的兽性与人性的和谐统一。
3、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重点:
目标1、2
学法指导:
1、在诵读的基础上,理清文章的脉络。
2、抓住相关段落,分析并理解母狼的性格特征。
3、阅读相关“狼”的资料,结合人们对狼的普遍感受,重新认识狼。
学习过程:
预习导学
1、查阅有关资料或合理并有效利用网上资源搜集有关狼的小故事。
2、自读课文,完成后面练习。
(1)、请你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gōu( )火 黏( )稠 叼( ) 伺( )机 抹平( ) 兜( )
(2)、填空
课文的作者是 ,当代作家。
学习研讨
(一)、导入新课 标第 一 网
同学们,在刚刚学过的蒲松龄的《狼》一文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机智勇敢的屠夫的形象。虽然文章以“狼”为题,但作者通过这则故事更多地还是寄托了对人类智慧的赞美。狼在文中不过是作为反衬人类智慧的一个对立面而存在的。其实,狼作为一种动物,也有其兽性与人性的两面。让我们来感受一下毕淑敏笔下那只母狼吧。
(二)、自主学习反馈,展示交流预习成果
(三)、合作探究,品味鉴赏
1、快速默读课文,完成下列练习:
(1)作者是通过哪些例子来具体体现母狼的智慧的呢??
(2)找出课文中感人肺腑的句子或语段,细细品位其中的韵味,并尝试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向大家阐述你对此的理解。
(3)概括出课文中母狼所表现出的性格特征。
2、探究思考:
(1)比较蒲松龄《狼》与毕淑敏《母狼的智慧》中的狼,你感触最深的是什么?
(2)蒲松龄《狼》中的两只狼,对于它们分工捕食的行为,你能从其中发掘出什么深意来?
(3)老猎人说“仅次于人的聪明的动物是狼”,你赞同他的观点吗?说说你的理由。
巩固练习
根据你现在对狼的认识与感受,请你选取一个角度,写一篇关于“狼”的小文章。
第三学时
学习目标:
1、更为全面地认识狼及其生存价值。
2、理解科学家和文学家对狼的态度的不同之处。
3、学会辩证地看待周围的事物,培养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学习重点:
目标1、3
学习指导:
1、阅读资料时,要注意比较资料间的不同之处,注意感受作者的情感。
2、要能从自然法则、人性的角度来认识事物。
学习过程:
预习导学
1、 自查资料或网上搜索关于“狼”的不同资料,尤其是对于狼的不同认识。整理归纳后写在下面。
2、阅读课本P187~189中关于狼的资料,并将阅读后的感受写在下面。
学习研讨
(一)导入
(二)自主学习反馈,展示交流预习成果
(三)合作探究
1、在先前学习的文学作品中,我们已经感受到了作者对于狼的情感倾向,无论是嘲讽狼还是赞赏狼。而大家在阅读了《中国大百科全书?生物学》“狼”词条的文段后,是否也发现这些科学家的文章中也带有感情倾向呢?说说你的看法。

2、应该说科学家们还是能够比较客观公正地看待狼这一动物的,但是绝大多数的人对狼仍然充满了恐惧与厌恶。甚至有人认为: 狼的食肉性、凶残性对人类以及家畜造成了不少伤害,应该把这种动物斩尽杀绝,让它从地球上消失。你是如何看这个问题?你认为人类对狼应当是以猎杀为主呢,还是以保护为主? (注意结合P188资料3来思考哟!)

3、阅读新闻,结合自己的认识发表观点:
学校实施“狼”的教育,狼雕变为少年偶像
――6月24日广州日报报道,昨日上午,一个狼群雕塑在深圳市南山区一小学揭幕,这组雕塑的底座上刻有说明:“东方似‘羊’的教育,培养的是温文尔雅、逆来顺受、安于现状的人。西方似‘狼’的教育,培养的是个性张扬、敢于挑战,不断超越的人。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世界里,我们通过对狼的性格剖析,教育我们的孩子要成为强者。”该校校长表示,目前他们倡导的是对孩子进行“狼”的教育,建一座狼群雕塑也是为了让孩子们学习“狼”的精神。
在如今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我们要不要学做一只狼?
拓展延伸
1、请写出汉语里有关狼的成语和谚语(看谁写的最多)。
2、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写出自己的阅读感受(至少两点)。
泰肯等人认为,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人类甚至从狼群那里学会了许多和社会学有关的知识。
我们现在已经知道,狼对于领地的意识是十分强烈的。对于它们来说,属于自己的领地,是不能与其他动物一起分享的。它们的这种天性,渐渐地被人类学会了。当然,人类不可能像狼一样,用小便作为标记,来圈定自己的领地,而必须采用一些看得见的、相对持久固定的标记,作为自己领地的标志。这些方法可能是摆放一些石块,或者是印上手印。于是,人类渐渐形成了领地不可侵犯的意识,形成了最初的“领土”的观念。不仅如此,那些用来标示地盘的标记经过长期的发展变化,大约在四万年前,最终演变成了各种形式的早期艺术,如绘画等等。
同时,人类还效仿了狼群中森严的等级制度,在日后建立起了阶级社会。而狼群在狩猎生活中的协作方式,也被人类学去,建立了人类社会最初的基本行为规范和公共秩序,这也是人类种群能够在无情的自然选择面前战胜其他物种得以延续和发展的最重要的基础之一。
然而,在与狼的共同生活中,更重要的意义在于,人类通过与狼的和睦相处,学会了人类彼此间如何进行友好交往。
虽然人类具有本能的母子亲情,但是,最初在人与人之间的交际交往当中,还存在着许多障碍。通过与狼的友好相处,人类学会了在群体生活中,以及在一群人和另一群人的交往中,友善地进行思想的和物质的交流,甚至是在各种族之间进行基因的交流。可以说正是这种交流,才使我们人类能够取得今天这样伟大的成就。 (《师从于狼》)
成语或谚语:
阅读感受:



通过这几节课的学习、讨论和探究,我们对狼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请选取一个角度,从各种参考书和网络上进一步搜集资料,写一篇有关小论文或简单的调查报告。
题目可从下面两个示例中任选一个,也可自定题目。
可以从以下角度畅谈: 狼的生存能力 狼的本领 狼的思维方式
狼的命运 狼与人的关系 狼的传说 狼与自然的关系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chuyi/66921.html

相关阅读: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导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