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
1.了解文言文的常识和方法。
2.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3. 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重点:目标1、2
教学难点:目标3
教学过程:
一.布置预习?导学
1. 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论( )语 不亦说( )乎 人不知而不愠( ) 三省( )吾身
传( )不习乎 学而不思则罔( ) 思而不学则殆( )
诲女( )知之乎 不知为( )不知 是知( )也 弘( )毅
松柏之后凋( )也 其恕( )乎
2.结合具体语言环境,处理好停顿和语速、语调。
示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3.积累通假字:
(1)不亦说(yuè)乎(“说”同“悦”,愉快。)
(2)诲女(rǔ)知之乎(“女”同“汝”,你。)
(3)是知(zhì)也。(“知”通“智”,聪明。)
4.解释加点词语:
时习 不亦说乎 不愠 吾日三省吾身
不信 传不习 温故 学而不思则罔
殆 诲女 是知 弘毅
后凋 其恕乎
5. 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作品及孔子。
6. 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韵味。结合注释试着翻译。思考本文内容
主要包括哪几个方面?除此之外,你还有哪些地方没有弄懂?还有什么问题?也一
并写在下面。
二.指导学习?研讨
1.导入(由预习.导学导入 ),简介作者有关知识(学生答,师做适当补充)。
简介文言文的常识和方法。
2.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⑴范读、自读、领读、齐读,要求用普通话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韵味。在读中
领悟文意、在读中积累词汇、在读中质疑思辨、在读中陶冶性情。
⑵结合注释理解课文。
⑶读后讨论:
★课文在学习态度上强调什么?学习方法上又强调什么?
★在本文论述的教育思想中,你认为最有价值的是哪一点?为什么?
3.研读课文,探究问题。
在了解了作者的思想后,你对这篇文言文的内容、语句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
请列出,我们共同解决(生提问或师引导学生提问,培养其主动探究的习惯,
生答或师点拨,培养其合作学习能力)。
示例:⑴在新知与旧知、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上,孔子是怎么看的?
⑵在学与思、学与问的关系上,孔子是怎么看的?
⑶松柏有什么样的品性?要求学生讨论交流这句话的现实意义。
⑷怎样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⑸从《论语十则》中,选取你最喜爱的一则,谈谈你的理解或感受。
小结:《论语》的思想博大精深,我国古代就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我
们今天初步了解到关于《论语》的思想内涵,但这种学习是不够的,一方面,我们
要将它作为指导自己实际行动的一种航标,另一方面,我们要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
多掌握一些文言文知识,来更好的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文化,陶冶自
己的情操。
4回读课文,根据你的理解,选择你最欣赏的一则读一读,要求读准语气、节奏。
三.巩固?延伸
(一)基础运用
1. 孔子名____, 字_____,_____时期的鲁国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_____ 家,
__ __ 家,是 家学派创始人。《论语》是___ 家学派经典著作之一,内容
是记录 及其门徒的 ,与___ __,___ __,___ __合称“四书”.
2.解释加点的字:
时习 不亦说乎 不愠 吾日三省吾身 不信 传不习 温故
罔 殆 诲女 是知 弘毅 后凋 其恕乎
3.理解填空
①《论语》中认为能保持君子风格的一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谈“学”与“思”辨证关系的句子 __________, ____________.
③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
中孔子的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在全国中学生夏令营大连会场开营仪式上,主持人说“孔子说过__________,
__________!”对远道而来的朋友,我们感到由衷的高兴欢迎大家来大连!“
⑤孔子认为认识事物的正确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曾子以为治学的人应该重视品德修养的句子________ _______ ________.
⑦《论语》中说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
⑧论述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⑨曾子鼓励门人要一生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⑩ 孔子认为可以终身奉行的一个字是 并阐述为________,__________
4 翻译下列译句
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⑵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⑶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⑷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⑸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⑹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⑺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5.按要求从本文找出例句
学习方法
学习态度
品德修养
6.《〈论语〉十则》中流传至今的成语有:
7.本文的“而”字有两种用法:顺接和转接。下列句子中的“而”:
①表顺接关系的有________,②表转接关系的有________。
A.学而时习之 B.人不知而不愠 C.温故而知新D.敏而好学
E.学而不思则罔 F.择其善者而从之 G.学而不厌
8.语段点将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①.对文中两个“其”、两个“之”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两个“其”含义相同,两个“之”含义也相同。
B.两个“其”含义不同,两个“之”含义也不同。
C.两个“其”含义相同,两个“之”含义不同。
D.两个“其”含义不同,两个“之”含义相同。
②.对文中四个带“ ”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三人”指三个人 B.“焉”是语气助词,可不译。
C.“择”是选择之意。 D.“从”是跟从,意译为学习。
(二)迁移过关
子曰:“由(姓仲,名由,字子路,孔子的学生),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
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选自《论语?为政》)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选自
《论语?述而》)
1.找出文中的通假字,给它注音并解释。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知”字的意思。
①人不知而不愠( )②温故而知新( )③诲女知之乎( )
④知之为知之( )( )⑤是知也( )
3.翻译下列句子。
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两则语录哪则是论述学习态度的?哪则是论述学习方法的?它们表明了孔
子怎样的教育思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后感
10.论语十则
学习目标:
1.了解文言文的常识和方法。
2.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3. 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学习重点:目标1、2
学习难点:目标3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
1. 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论( )语 不亦说( )乎 人不知而不愠( ) 三省( )吾身
传( )不习乎 学而不思则罔( ) 思而不学则殆( )
诲女( )知之乎 不知为( )不知 是知( )也 弘( )毅
松柏之后凋( )也 其恕( )乎、
2.结合具体语言环境,处理好停顿和语速、语调。
示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3. 积累通假字:
(1)不亦说(yuè)乎(“说”同“悦”,愉快。)
(2)诲女(rǔ)知之乎(“女”同“汝”,你。)
(3)是知(zhì)也。(“知”通“智”,聪明。)
4. 解释加点词语:
时习 不亦说乎 不愠 吾日三省吾身
不信 传不习 温故 学而不思则罔
殆 诲女 是知 弘毅
后凋 其恕乎
5. 查阅资料,了解作品及孔子。
6. 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韵味。结合注释试着翻译。思考本文内容
主要包括哪几个方面?除此之外,你还有哪些地方没有弄懂?还有什么问题?也一
并写在下面。
二.学习?研讨
1.简介作者有关知识。简介文言文的常识和方法。
2.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⑴自读、跟读、齐读,要求用普通话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韵味。在读中
领悟文意、在读中积累词汇、在读中质疑思辨、在读中陶冶性情。
⑵结合注释理解课文。
⑶读后讨论:
★课文在学习态度上强调什么?学习方法上又强调什么?
★在本文论述的教育思想中,你认为最有价值的是哪一点?为什么?
3.研读课文,探究问题。
在了解了作者的思想后,你对这篇文言文的内容、语句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
请列出,我们共同解决。
示例:⑴在新知与旧知、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上,孔子是怎么看的?
⑵在学与思、学与问的关系上,孔子是怎么看的?
⑶松柏有什么样的品性?要求学生讨论交流这句话的现实意义。
⑷怎样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⑸从《论语十则》中,选取你最喜爱的一则,谈谈你的理解或感受。
小结:《论语》的思想博大精深,我国古代就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我
们今天初步了解到关于《论语》的思想内涵,但这种学习是不够的,一方面,我们
要将它作为指导自己实际行动的一种航标,另一方面,我们要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
多掌握一些文言文知识,来更好的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文化,陶冶自
己的情操。
4回读课文,根据你的理解,选择你最欣赏的一则读一读,要求读准语气、节奏。
三.巩固?延伸
(一)基础运用
1. 孔子名____, 字_____,_____时期的鲁国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_____ 家,
__ __ 家,是 家学派创始人。《论语》是___ 家学派经典著作之一,内容
是记录 及其门徒的 ,与___ __,___ __,___ __合称“四书”.
2.解释加点的字:
时习 不亦说乎 不愠 吾日三省吾身 不信 传不习 温故
罔 殆 诲女 是知 弘毅 后凋 其恕乎
3.理解填空
①《论语》中认为能保持君子风格的一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谈“学”与“思”辨证关系的句子 __________, ____________.
③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
中孔子的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在全国中学生夏令营大连会场开营仪式上,主持人说“孔子说过__________,
__________!”对远道而来的朋友,我们感到由衷的高兴欢迎大家来大连!“
⑤孔子认为认识事物的正确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曾子以为治学的人应该重视品德修养的句子________ _______ ________.
⑦《论语》中说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
⑧论述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⑨曾子鼓励门人要一生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⑩ 孔子认为可以终身奉行的一个字是 ,并阐述为________,__________
4 翻译下列译句
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⑵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⑶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⑷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⑸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⑹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⑺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5.按要求从本文找出例句
学习方法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
学习态度
品德修养
6.《〈论语〉十则》中流传至今的成语有:
7.本文的“而”字有两种用法:顺接和转接。下列句子中的“而”:
①表顺接关系的有________,②表转接关系的有________。
A.学而时习之 B.人不知而不愠 C.温故而知新D.敏而好学
E.学而不思则罔 F.择其善者而从之 G.学而不厌
8.语段点将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①.对文中两个“其”、两个“之”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两个“其”含义相同,两个“之”含义也相同。
B.两个“其”含义不同,两个“之”含义也不同。
C.两个“其”含义相同,两个“之”含义不同。
D.两个“其”含义不同,两个“之”含义相同。
②.对文中四个带“ ”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三人”指三个人B.“焉”是语气助词,可不译。
C.“择”是选择之意。D.“从”是跟从,意译为学习。
(二)迁移过关
子曰:“由(姓仲,名由,字子路,孔子的学生),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
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选自《论语?为政》)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选自
《论语?述而》)
1.找出文中的通假字,给它注音并解释。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知”字的意思。
①人不知而不愠( ) ②温故而知新( ) ③诲女知之乎( )
④知之为知之( )( ) ⑤是知也( )
3.翻译下列句子。
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两则语录哪则是论述学习态度的?哪则是论述学习方法的?它们表明了孔
子怎样的教育思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后感
第10课《论语十则》参考答案:
一、1.2.3.4.5.6(略)二、1.2(略)3.⑴在新知与旧知的关系上,孔子认为“温故”可以“知新”。也只有“温故”“知新”的人才能当老师。这里,孔子强调的是“新知”,是那种开拓、创新的精神。在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上,孔子认为“学而时习之”。学,指礼、乐、射、御四门课;习,指实习。学了知识要按时去实习,把所学的东西运用到行动上,在实践中提高对知识的掌
握程度。⑵在学与思的关系上,孔子认为学习与思考必须结合,二者缺一不可。只读书而不通过自己的头脑加以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精神疲惫。⑶ 观点摘要:学习松柏高洁傲岸的品性,要经得起时间和环境的考验。⑷由学习小组推举同学到班上交流,观点摘要: a.这样的处世之道可取,因为人本来就不应该把自己都不喜欢的东西强加于人; b.这样的处世之道不可取,社会这个大家庭是由若干成员组成的,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喜好,有些东西也许我们都不喜欢,但又不得不要,比如监狱、死刑等。如果什么东西都要去考虑个人的喜好,这个社会的秩序就没法维持。c.这样的处世之道既有可取之处,又有不可取之处,看你用这种处世态度来对待什么人、什么事。 ⑸略4. (略)三、(一)1. 丘 仲尼 春秋 思想 教育 儒 儒 孔子 言行 《孟子》《大学》《中庸》2.略3.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③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④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 ⑤ 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 ⑥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⑦三人行 必有我师 ⑧ 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⑨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 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chuyi/76730.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