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7日,风暴潮侵袭悉尼。
2008年已然过去,《自然》杂志刊登文章,总结了过去一年各界对气候变化的五大认知。
1.其他温室气体同样令人担忧
二氧化碳并不是科学界和公众面对的唯一困扰。2008年发表的多数研究报告表明,其它温室气体也值得关注。
7月,美国加州大学欧文分校的迈克尔?普拉瑟尔(MichaelPrather)及其研究小组首次提出,随着MP3播放器和平板显示器等设备的需求量增多,其制造过程中产生的三氟化氮气体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可能远远超过此前预期。
这一猜想随即在10月得到了证实。斯里克普斯海洋研究所的雷?韦斯(RayWeiss)及同事发现,过去30年来,大气中三氟化氮的浓度翻了20番。多个独立研究小组也在今年报告说,甲烷的排放也在不断激增,其温室效应是二氧化碳的20倍,但甲烷的确切排放来源目前仍是个谜。
2.北极夏季海冰正急速缩减
与去年创纪录的最低值相比,今年夏季北极的海冰面积尽管有所恢复,但仍然保持了自1979年有卫星数据以来的第二低值。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2007年预测,按照目前的排放趋势,2040年起到2100年之后,夏季随时可能出现一个无冰的北极。但过去两年海冰大面积缩减的状况将令这一预测时间提前。
科学家10月报告说,冬季海冰的厚度远低于2007年的最小值,表明冰层不仅覆盖率在缩小,而且整体冰量也在减少。这一结果带来的恶性循环效应令人担忧,因为薄冰更容易消融,颜色深暗、开阔无遮盖的海水会吸收更多阳光,反过来加速冰层融化。北极夏季海冰流失带来的影响不仅仅是地区的,也是全球的,它被公认为是一个潜在的"引爆点",哪怕只是来自自然因素的驱动,都可能导致全球变暖进入快速发展乃至失控的状态。
3.全球变暖已经造成影响
今年,人为引起的气候暖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比如物种迁移模式及季节性更替等,明显成为关注焦点。一个国际小组针对近30000种生物物种和物理现象进行了广泛分析,研究内容涉及授粉时间、鸟类筑巢、冰层融化趋势。这是第一次研究人员将这些体系所发生的显著的、全球性的变化归咎于人为造成的气候变化。由于栖居的冰层不断流失而受到威胁的北极熊也成为第一个被列入美国《濒危物种法》"受气候威胁"的被保护物种。出于对物种和生态系统可能无法承受这些变化的担忧,保护主义者开始严肃探讨重新规划这些物种以帮助它们适应环境的问题。
4."曲棍球棒"曲线持续上升
气候学家迈克尔?曼恩(MichaelMann)于1998年就气温变化所提出的"曲棍球棒"曲线一直在持续上升,证明过去的20年是近期历史上最温暖的时段。这个颇具争议的曲线图形只利用了树木年轮这一气候指标来重建过去1000年中北半球气温变化,因此在科学界备受诟病。今年9月,有研究小组向其中增加了海洋沉积物、冰芯、珊瑚及历史记录等指标,重新修改了对过去2000年来全球表面温度的评估。更正后的评估结果表明,如果不包括树木年轮指标,近期的地球暖化程度是至少过去1300年来之最;而如果加上树木年轮指标,这一程度则是过去1700年来之最。
5.怀疑论者仍然存在
尽管几乎全球都已经达成科学共识,气候变化怀疑论者在今年仍继续坚持认为全球变暖是一场闹剧。阿拉斯加州州长萨拉?佩林在参与副总统竞选时声称,"我不是愿意将(全球变暖)归结于人为的人"。最近,Politico网站发表的两篇文章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讨伐。其中一篇质疑全球变暖背后的科学;另一篇则指出,极端寒冷天气事件与美国前副总统戈尔的出现正巧吻合。关于气候变化是否是一个严肃的问题,美国公众的观点会左右摇摆一点也不奇怪。
下一页 1 2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chuzhong/1002650.html
相关阅读:板块构造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