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技巧助推探微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初中历史 来源: 高中学习网


17世纪的英国哲学家培根说的"读史使人明智",确为至理名言。人类在经历重大历史变故之后,总要考察其发生的前因和后果,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思考如何避免重犯历史错误的途径和方法。唐太宗说过,"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人的活动总是自觉的、有意识的,读史能使人们更好地思考自己的过去,认识自己的现状,把握自己的将来。只有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理解历史,才能真正成为把握人生的一把金钥匙。作为探索与总结人类已往活动的一门基础学科,历史课的鉴古知今效果应该随着学习的深入愈来愈明显,但近几年笔者通过对历史教学视导、历史课堂观察和对学生的调查问卷,发现不少学生存在对历史学科学习兴趣不浓、积极性不高的问题。问题产生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种。

一是社会、家长、学生潜意识中给历史学科戴上"副科""古板""乏味"的帽子,这一偏见导致历史学习效果不佳。二是部分历史教师的课堂预设不充分,整堂课只是照本宣科,形式呆板、僵化,就像一台知识填鸭的机器,致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缺乏学习的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提高兴趣离不开教学技巧的助推。笔者从实践中总结出以下教学技巧,供参考。

一、讲故事:为历史教材的学习推波助澜

在历史教学中,教材中正规的知识往往犹如水滴,飘落在学生脑海中激不起半点波澜,甚至转瞬消失;倒是那些"野史故事"却像瓢泼大雨,常常在学生的心里激起层层涟漪。以笔者所见,是野史不乏人性、没有官腔的特质,更能让学生产生情感的共鸣。而这种共鸣,恰恰是学习重要的推动力,它在不知不觉中拉近了学生和历史的距离。

(一)导入历史名人的趣闻轶事以励志

中学生正处于成长的重要阶段,有待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历史人物带领群众拼搏进取的生平和品格,能为学生形成正确的好恶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的个性提供必要的参考和借鉴。例如,近几年来,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红极一时,极大地丰富了民众的精神生活。对有关专家、学者的观点虽然褒贬不一、众说纷纭,但这一讲史形式却得到了老百姓的普遍欢迎,其收视率非常高。据此,笔者在历史课堂中尝试通过讲历史故事提炼人物品格的教学,收到了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例如,人教社《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第8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一)"第43页讲扁鹊时,说他能用针刺、按摩、汤药治疗疾病。于是,笔者引入了以下一则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加深了学生对扁鹊人品的认识。

最高明的医术

魏文王问名医扁鹊:"你们家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到底哪一位最好呢?"

扁鹊答说:"长兄最好,中兄次之,我最差。"

文王再问:"那为什么你最出名呢?"

扁鹊答说:"我长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发作之前。由于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铲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气无法传出去,只有我们家的人才知道。我中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初起之时。一般人以为他只能治轻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气只及于本乡里。而我扁鹊治病,是治病于病情严重之时。一般人都看到我在经脉上穿针放血、在皮肤上敷药等大手术,所以以为我的医术高明,名气因此响遍全国。"

文王说:"你说得好极了。"

通过这个故事,学生对扁鹊实事求是、认真负责的人品有了深刻的印象,并从扁鹊的话语中得到启发:事后控制不如事中控制,事中控制不如事前控制,可惜大多数的事业经营者均未能体认到这一点,等到错误的决策造成了重大的损失才寻求弥补,有时已是亡羊补牢为时已晚。

(二)引进历史小故事体味深刻哲理

引进和诠释历史小故事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深入了解历史人物,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智慧。中国历史中的许多成语故事,如"背水一战""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三顾茅庐"等,短小精悍,蕴藏着深刻的哲理,能让学生悟出不少的道理。

例如,在《中国历史》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第16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一)"中,对华佗的介绍寥寥一小段,犹如蜻蜓点水般一带而过。于是,笔者引进了下面一则故事。

对症下药

东汉末年,有一个杰出的医学家叫华佗,他的医术非常高明。有两个病人,一个叫李延,一个叫倪寻,都得了头痛发热病,找过很多医生也没治好,于是来找华佗。华佗经过细心诊断,给他们各开了一个药方。给李延开的药方是发散药,给倪寻开的药方是泻药。他们俩一看,心里就嘀咕起来:都是一样的病,怎么用药完全不同呀?便问华佗这是什么道理。

华佗说:"吃药要看具体情况,你们症状相同,可是得病的原因却不同。倪寻的病是从内部伤食引起的,李延却是从外部受寒造成的。病因不同,当然用药就不能相同了。"

两人虽然心存疑惑,但仍按照华佗的药方服药,病果然很快就好了。

通过笔者讲解成语"对症下药",学生懂得了故事中的"症"原指病症,现在扩展了这则成语的用法,不光指治病,凡是针对具体情况、具体问题采取恰当措施和方法的,都可以用这个成语来比喻。不仅如此,笔者还引导学生动脑思考还有哪些四字短语有类似的意思。有的学生联想到了"有的放矢":"的"指靶子,"矢"指箭,意思是要有目标地射箭,强调办事要有目的性、针对性;有的学生联想到了"因材施教": "因"指根据,"材"指资质,"施"指施加,"教"指教育,指针对学习的人的志趣、能力等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以及"言传身教""尊师重教"……尽管其中一些与"对症下药"并不完全贴切,但学生敞开了心扉、开阔了视野,在相互学习和认真倾听中增长了知识、培养了能力,对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了解更宽广、更深入了。

二、角色扮演:充分展示学生历史学习的悟性

初中生活泼好动,整节课让他们一动不动地坐在座位上听教师讲课不现实。怎么办?让学生有效地动起来是个好办法。在教学历史相关内容时引进趣味野史后,可以让学生动手动嘴动脑进行角色扮演。如在教学人教社《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第9课"中华文化的勃起(二)"中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时,针对其"仁"的学说,笔者引进了下面内容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

三季还是四季?

有一天,孔子的一个弟子在大门外扫地,来了一个穿绿衬衫的客人,问该弟子:"你是谁呀?"弟子很自豪地说:"我是孔老先生的学生呀!"客人说:"那太好了,我能不能请教你一个问题?"弟子很高兴地说:"可以呀!"

客人问:"一年到底有几季啊?"弟子心想,这种问题还用问吗?于是便回答道:"春夏秋冬四季。"客人摇摇头说:"不对,一年只有三季。""哎,您搞错了,四季!""三季!"最后两个人争执不下,就决定打赌:如果是四季,客人向弟子磕三个头,如果是三季,弟子向客人磕三个头。

恰好孔子正从屋里走出来,弟子向前问道:"老师,一年有几季?"孔子看了一眼客人,说:"一年有三季。"这个弟子快吓昏了,可是他不敢马上问。客人马上说:"磕头,磕头!"弟子没法,只好乖乖地磕了三个头。

客人走后,弟子迫不及待地问:"老师,一年明明有四季,您怎么说只有三季呢?"

孔子说:"你没看到刚才那个人全身都是绿的吗?他是蚂蚱变的,蚂蚱春天生,秋天就死了,他从来没有见过冬天,你讲三季他会满意,你讲四季他懂吗?就是吵到晚上和这样的人都讲不通。你吃点亏,磕三个头,无所谓。"

学生惟妙惟肖的表演充分展示了学生历史学习的悟性,赢得了阵阵掌声。在此基础上,我们以小组为单位,各个小组自行选择一个人物,进行讨论、总结,并根据其行为,寻找其性格品质。

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及讨论总结,学生品味了孔子作为思想家和教育家的风范,对为什么"孔"文化能长久地占据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席位有了更多的理解。

罗杰斯认为,教育应该把学生培养成富有灵活性、适应性和创造性的人,教育应该注重引导孩子成为具有主动性、独创性和创造性的人。概括地说,教育所培养出来的人应该是个性充分发展的人。这种人具有了主动性和责任感,具有了灵活地适应变化的能力,才能为社会的发展作出贡献,才能是自主发展的人,实现自我价值的人。将历史引入没有"高压"的学习环境中,学生的思维才会异常活跃,才会很愿意地投入到历史的学习中去。因此,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思考,尊重学生的感悟,尊重学生的发展,科学艺术地把握互动生成,创造一个便于思维飞跃、个性张扬的广阔课堂,历史课才会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而变得灵动、鲜活、美丽!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chuzhong/1109912.html

相关阅读:“导学条”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