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利用元认知理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模型构建
中学建模的元认知理论认为,建模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实际去体会、领悟、总结、概括,也就是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经历一个主动构建的过程。在初次植物细胞模型(类比模型构建)制做过程的实践中,笔者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遵循先大后小、先简后繁的原则,由表及里、先框架后细节进行逐步建构,将课本知识与模型相结合,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大胆创新。在学生建构好模型后,开展小组交流、展示并讨论。在突出基础知识的同时,教师肯定学生的活动成果。
由于是初次制做模型,学生制做的模型只能反映出他们对模型建构的原有认识:外形相似。此时,教师要及时指出其优点与不足,并要求他们进一步审查模型的科学性和美观性:如细胞器的大小比例、数量是否科学?能不能选择更适合的材料,更形象地说明细胞各结构的功能?做好的模型如何固定、保存?学生学在其中,乐在其中。讨论总结之后,学生根据教师的评价,重新修正模型,进而初步完成动物细胞的模型。同时,教师把课堂活动制作的模型的照片上传到班级QQ群,让学生在课后继续讨论、完善。
在“动物细胞”课堂上,令人惊喜地看到,学生用五花八门的材料制作出了各种极富想象力的模型。在小组汇报中,学生详细地阐述了模型制作的过程,并对其他同学提出的质疑进行了现场解答,同时还谈了制作过程中的体会与感受。通过建模实践,学生既实现了完整的知识体系构建,也体会到小组合作与共享的快乐。课后交流中,许多学生还谈及,模型制作因为要与同学合作而冲淡初入中学的陌生感和不适应。从学生对生物建模课的期待可以发现:有尝试就有收获,有兴趣就充满希望。
当然,要提高建模的课堂教学效果还应注意3个方面。首先,教师必须在建模之前,引导学生明确建模的目的:是侧重生物体的外形和基本结构组成,还是要帮助人们了解生物体及其运行机制,然后根据目的选择模型的表征形式。其次,在建模过程还要关注选定的模型与所学知识是否相关,构建模型的材料是否熟悉、常见,教师和学生能否用最直接的视觉、最简单的语言来表达模型。最后,学生基于自身构建模型而开展小组或全班的讨论后,依据评价对模型进行修正、完善。教师在建模之后,根据学生反馈的情况,反思模型是否清楚、有用,能否有助于学生形成概念。
2筛选教学内容,构建灵活多样的建模教学模式
模型的构建就是通过模型,抓住事物的最主要的特征和功能,以简化的形式去再现原型的各种复杂结构和功能,是连接理论和应用的桥梁,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客观世界中最本质的东西,以便预测和指导实践。不同模型在构建过程中有所区别,但主要步骤还是一致的:①明确模型建构的目的;②选择模型表征形式;③构建模型;④对模型进行检验评价和修正。在初中生物课堂建模教学中,常用到的模型有类比模型、尺度模型、系统模型。学生在课堂上构建生物学模型,会挤压课堂上基础知识的教学时间,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课前完成模型建构,课上结合教学实际需要,重点选择模型建构的某个步骤,进行课堂教学。
当然,不是所有的知识点都可以实施建模教学。所以建模教学之前,教师应根据模型建构的目的,结合教学内容,筛选出适合建模教学的典型知识,形成教学案例。结合教学实践,初中生物学适合建模的内容见表1。
一般,当知识内容涉及到解释现象发生过程和机制时,教师可以适时进行建模教学。如水是如何在植物体内运输的?血液循环的途径、尿液是如何形成等内容。当知识内容用建模教学更形象易懂时,教师也可以进行建模教学。如建构肘的运动模型帮助学生理解肘部的运动;建构心脏模型帮助学生理解心脏内部结构和运行机制等。而有些内容其实没有必要进行建模教学,例如植物的分类、动物的分类、生物和非生物的区别等内容。
不同的模型具有不同的功能和优势,在一些情况下,为了解释复杂现象,需要同时使用多种模型。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依据不同模型的功能,以一种模型为主、多种模型并用的方式进行建模教学设计。例如,人教版“输送血液的泵??心脏”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语言、视觉、实物等表征方式对心脏的外部轮廓和结构进行类比模型构建,用构建示意图方式(系统模型)来讲解心脏的运行机制,学生构建的循环系统模型(图1)来形成初步概念,最后在修正模型和呈现用动态图(系统模型)的过程中,完成整节课的知识体系构建。
3建模与游戏化教学相整合,实现教与学共同成长
感知觉是学生认识外界事物、增长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初中阶段的孩子仍然习惯于用现象、声音、色彩以及动作来思考问题,而游戏就是一种通过操作物体来感知事物的过程。人教版初中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形态功能部分、原理部分和关系部分。但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学生不可能都通过观察与实验,做到事事亲历,而建模课恰好能有效地弥补这一缺憾。此外,在构建过程中如果教师融入游戏化教学,往往还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形态部分教学中,动植物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生物体器官的位置、形态等,教师可以通过绘制生物简图、拼图等方式来构建类比模型。如在“心脏的结构”授课中,师生可以一起绘制心脏结构简图(图2),并在简图上注明各个结构名称,通过这种方式形象地说明生物体的形态构造、生理特征,使教与学的过程“活”起来,进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知识点小结时,教师可以利用课前准备的纸片进行拼图游戏(图3),来巩固提升课堂的教学效果。由于整节课充分调动学生多感官合作,孩子们参与的兴趣和热情高昂,彻底地改变了传统的教与学,学生观察、动手、模拟等感知能力得到充分的体现;同时,他们对知识的记忆也得以巩固和发展,更好地保证了教学目标的实现。在生理学知识传授中,如肾单位的组成、尿液的形成,教师可以通过模拟游戏、设计制作原理模型的方式构建类比和系统模型(图4)。学生制做模型的过程,实际上是个不断试误、判断、思考的过程,他们在合作、交流、修正的过程中,也大大提升了在具体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在生态系统教学中,学生则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方式,完成生态系统的组成、食物链、食物网等知识的教学,这也是最受学生欢迎的课堂授课模式。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自强也。在实践中,教师将游戏和模型构建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开展合作和探究学习,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提高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有效引导学生生成生物学科核心素养,从而实现了教与学的共同成长。
当然,由于初中生物教学内容有一定的特殊性、局限性,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上,要实现课标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要求,建模教学模式只是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模型的构建和使用实践中,还存在一些有待完善的地方,比如,建模与教学进度上的冲突,建模的具体实施细节有待教学中进一步探索、实践、修正和完善等。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chuzhong/1113514.html
相关阅读:对植物学教学方法改革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