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10月份月考考前复习题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初中语文 来源: 高中学习网


一、积累与运用(32分)

1.阅读下面文字,把文中拼音所表示的汉字按顺序写在田字格内。(4分)

悠悠千年,chù立的山峰处处皆情。御风而行,踏访逶yí漫长的山川之路,那在鸟语花香中yín唱出的歌谣,是孩童最烂漫的心语;溯水而上,伴随幽美的天lài之音,那自阡陌稻田间采撷来的诗句,是先民们最质朴的祈祷。

2.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多么令人心醉呀!那一片秀丽恬淡的自然风光。

B.谈到怎样教育青少年一代?如何适应时代的要求?这位教育家有深刻而独到的见解。

C.农谚说:“谷雨前后,栽瓜种豆”。

D.生活像一面 镜子:你朝它笑,它也朝你笑;如果你双眉紧锁,向它投以怀疑的目光,它也将还你同样的目光。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2分) ( )

A、即使故宫里人防、物防、技防全都到位,但如果缺失了心防,恐怕也只能事半功倍。

B、像我这样极为普通的芸芸众生的人,也许不能取得巨大成就,但也可以使生命熠熠闪光。

C、在京剧《霸王别姬》中,梅兰芳以惟妙惟肖的表演,成功塑造了重情重义的虞姬形象。

D、气温骤降,红军官兵身上还是单衣薄衫,一个个噤若寒蝉,还要翻越雪山。

4、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 分)

A、经过三年的努力学习,他对自己能否考上理想的高中充满信心。

B、我们班同学都希望将来成为有作为的人。

C、这篇报道列举大量事实,控诉了人类破坏自然,滥杀动物。

D、《父母的心》的作者是196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日本小说家川端康成的作品。

5.根据提示补写名句或填写课文原句。(8分,①一④每题1分,第⑤题4分)

(1) ,乌蒙磅礴走泥丸。 (2) ,铁马冰河入梦来。

(3)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 ,它跟我们这样的接近哪!

(4)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

⑸古代诗词中,诗人们表达爱国之情的艺术手法各具特色:或直抒胸臆,如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的“___ _, ”表明自己不以己为念,一心为国守边的志向;或委婉抒怀,如文天祥《过零丁洋》中的“ , ”运用形象的比喻描写国家和个人的命运,令人唏嘘不已。

6、名著阅读。(6分)

(1)本学期,课本上要求我们阅读的名著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其作者是苏联作家 ,主人公是 (写全名)。(2分)

(2)在这部名著中,你认为主人公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写出一个与之相关的故事情节。(2分)

(3)假设你的同桌不爱阅读名著,而你又从阅读名著中受益匪浅,你将怎样用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有所收获的事例劝导他或她对阅读名著感兴趣呢?请把你要说的话写在下面。(2分)

7、语文实践活动。(8分)

(1)请阅读下面两则材料,概括一下什么是“长征精神”。(3分)

【材料一】过草地时,一位在战斗中刚刚入党的警卫员,为了抢救陷入泥沼的文件箱,献出了年仅18岁的生命。当他渐渐沉下去的时候,手里紧紧攥着一块银圆,这是他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交党费。长征中,这样的事情几乎天天都有,然而队伍每天都在顽强地向前,向前……

【材料二】当一位红军将领的母亲看到战士们吃的是清水煮的树皮、草根,外加一段牛皮带时,她落泪了。她把自己要饭讨来的生芋头全部倒进了锅里。这竟成了将士们难得的一顿美餐。“牛皮腰带三尺长,草原荒地好干粮,熬汤煮菜别有味,端给妈妈来品尝。”老妈妈听着战士们自编自唱的《牛皮腰带歌》,挂满泪花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2)为弘扬长征精神,班级准备开展以“爱我中华”为主题的晚会,由你担任主持人,现请你为班会设计一段开场白,并根据所给的节目,在节目一和节目二之间设计一段生动的串连词。(3+2=5分)

节目一:诗朗诵 《春望》

节目二:歌曲 《走进新时代》

开场白:

串连词:

二、阅读理解(58分)

(一)、阅读崔道融《溪居即事 》,回答问题(8分)

溪居①即事 (唐)崔道融

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

小童疑②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③。

注: ①溪居:溪边村舍。 ②疑:以为 ③却关:打开门闩。

8、(1)诗歌一、二两句写了一件什么事?作者勾勒出了怎样的村居生活?(2分)

(2)“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中“疑”“急”极富表现力,请简单赏析。(3分)

(3)说说整首诗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3分)

(二)阅读《巨商蓄鹦鹉》,完成9-12题。(13分)

一巨商姓段者,蓄一鹦鹉甚慧,能诵《陇客》诗及李白《宫词》、《心经》。每客至,则呼茶,问客人安否,寒暄。主人惜之,加意笼豢。一日段生以事系狱,半年方得释,到家,就笼语鹦鹉曰:“鹦哥,我自狱中半年不能出,日夕惟忆汝,汝还安否?家人喂饮无失否?”鹦哥谓之曰:“汝在禁数月不堪,不异鹦哥笼闭岁久?”其商大感泣,遂许之曰:“吾当亲送汝归。”乃特具车马携至秦陇,揭笼泣放,祝之曰:“汝却还旧巢,好自随意。”其鹦哥整羽徘徊,似不忍去。

9.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6分)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①半年方得释 ( ) ②就笼语鹦鹉曰( )

③鹦哥谓之曰 ( ) ④似不忍去 ( )

(2)下列各句与“一日段生以事系狱”中“以”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

A、可以为师矣 B、 岁以大穰

C、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D、 而以天下事为己任

10.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2分)

一 日 段 生 以 事 系 狱

11、用现 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乃特具车马携至秦陇,揭笼泣放。

(2)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晏子使楚》)

12、文章说“鹦鹉甚慧”,它的“慧”表现在:①能诵诗文;②向客人问安;③ ;④ 。(1分)

(三). 阅读《改变人们生活的智能技术》,回答问题。(10分)

改变人们生活的智能技术

①智能技术,确切的名称是人工智能,实际上是计算机学科的一个分支。它与基因工程、纳米科学一起被世界学术界称为人类21世纪三大尖端技术。

②智能技术是众多“高科技”中的佼佼者。它不仅是前途无量的“后起之秀”,而且它的几乎无所不在和无所不能令人刮目相看。那么。如同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的新兴智能技术,究竟怎样改变着人们的生活? 下面,我们不妨列举一些事例让大家了解、领悟和体验。

③在大城市里,人们使用交通卡乘坐公交车、地铁和出租车早已是司空见惯的事,但你有没有想过:一张薄如纸片像名片一样大小的交通卡,为何在读卡器上轻轻一刷就如此迅速地为你支付了车资?原来是你看不见的一个庞大而又复杂的人工智能资费系统承担了整个付费过程:读卡器用无线信号读取并确认交通卡集成电路块中的信息,再按预先设定的计算机程序进行诸如上车或进站时间、路程确认、分级扣款等一系列操作,还要进行线路间的费用清算、换乘优惠等处理……这些原本需要大量人力和相当长时间来完成的作业,却在分秒之间由计算机芯片为核心的人工智能系统来代劳,给人们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④你只要留意观察一下,在每个城市、各个行业都能发现人工智能的蛛丝马迹:学校、培训机构里的虚拟现实模拟培训系统;医院里的电子病历、电子查房、专家诊断系统和异地远程会诊及手术;设备制造工厂的无人化自动装配生产线、自动焊接、自动喷漆;发电站、自来水厂和煤气公司的自动控制、处理、显示系统;军队的智能火炮、制导导弹、无人飞机及电子模拟军事演习;体育场馆里比赛用的准确电子计时器、起跑器、芯片足球、鹰眼系统等等。

⑤在世界时装之都巴黎,顾客瑟琳娜走进时装店。店员带她进了一间被称为“电子试衣室”的房间。房间里空无一物,四周是高度达2米左右的巨大电子玻璃幕墙。接下来,瑟琳娜小姐居然在四面的电子幕墙上看到了商店里所有款式的白色长裤,瑟琳娜小姐选中其中一条后,霎时间,电子幕墙上出现了一个和瑟琳娜小姐身形尺寸一模一样的虚拟模特,她穿上了选中的白色长裤,并向瑟琳娜小姐滚动展示了在 不同角度、不同姿态时的整体形象和服饰效果。这让瑟琳娜小姐惊喜万分。因为她不仅再也不用经历那种因为脱衣、穿衣带来的尴尬和麻烦,而且可以更清晰、更自由地欣赏和感受服装的魅力。

⑥专家们表示,作为联系生命科学与信息科学的智能化技术其应用的序幕才刚刚拉开,在21世纪人们将亲眼目睹和体验智能化技术在交通、金融、建筑、娱乐、教育、通信和医疗卫生等领域中的深刻变化,进而进一步影响和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

13、为什么说“智能技术是众多‘高科技’中的佼佼者”?(2分)

14、文中第③划线句子有何作用?(3分)

15、“四周是高度达2米左右的巨大电子玻璃幕”一句中“左右”能否删去?为什么?

(3分)

16、你还能说出生活中哪些领域还体现了智能技术吗?(2分)(至少说出两种)

(四)、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10分)

从香菱学诗谈起

①《红楼梦》里有一段香菱学诗的故事,细读起来,颇受教益。

②香菱本来不懂诗,她随薛宝钗住进大观园后,见贾宝玉与众姐妹结社咏诗,才“苦志学诗”,她“天一亮就忙忙碌碌梳了头,去找黛玉改诗”。学习有了一点心得,就立即谈出来,向别人求救,听取指点帮助。众姐妹们称她为“诗魔”,拿她取笑,她行之若素。经多次请教,几易其稿,“精血诚聚”,终于写成了一首“新巧而又有意趣的吟月好诗”。

③这个故事启示我们,要虚心好学。

④怎样虚心好学呢?

⑤要不耻不知。科学社会主义的奠基人马克思的《资本论》的写作,正是从对政治经济学的“不知”开始的。1842年至1843年间,马克思和他的论敌发生了关于经济问题的论战。因为马克思当时还没有对经济进行深刻的研究,曾一度使他“陷入困难的境地”。他下决心研究它,终于战胜了论敌,并积累了大量材料,写成了《资本论》。马克思这种实事求是的精神,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⑥要不耻下问。 《论语公冶长》载:“子贡问曰:‘孔文于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意思是,要不耻于向地位或学问比自己差的人学习。这就是成语典故“不耻下问”的由来。自古以来,有成就的读书人讲起经验,受过挫折的人谈到教训,往往都会谈到“不耻下问”。我国南北朝时杰出的农业学家贾思勰,一生孜孜不倦,刻苦攻读,知识渊博。他的《齐民要术》闻名于世。但是,这样一位有学识的科学家,还向当时被一些人认为最低贱的农夫求教。一些人知道了这件事,就冷嘲热讽地说:”赫赫有名的贾思勰,怎么还向羊倌求教,岂不 太失体面了吗?”但贾思勰毫不在意,坚持像小学生那样,拜能者为师。

⑦要不耻相师。古人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意思是说,【甲】老师并不一定样样都比弟子高明,弟子也不一定不如老师。【乙】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认为只有样样胜过自己的人才可以拜他为师。是大可不必的。”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一个人要想真有长进,并有所深造,不仅需要梅“逊雪三分白”的谦逊,而且还要有雪“输梅一段香”的雅量,放下架子,不耻相师。我国清代的张曜,因仅有战功而不大识字,在朝上受了些气。他的妻子是个读书人,他决心跟妻子学字。一天他穿了朝服,三拜九叩,拜妻子为师。从此他老老实实、恭恭敬敬地向妻子求教,知识一天天丰富起来,到他任巡抚的时候,有人说他“目不识丁”,他便上奏皇上面试,结果使一些抱有成见的人瞠目结舌,个个叹服。

⑧以上谈到的虚心好学的三个方面,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要从“不耻”开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掌握一些知识,学到一些本领。

17、的中心论点是 。(2分)

18、文章①②两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2分)

19、“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是从原文中抽出来的,它应在文中甲、乙哪一处?为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主要运用哪种论证方法?列举一例并阐述其作用。(3分)

(五)、阅读贾平凹的《泉》,回答问题。 (17分)

我老家的门前,有棵老槐树,在一个风雨夜里,被雷击折断了。家里来信说:它死得很惨,是拦腰断的,又都列开四块,只有锯下来,什么也不能做,劈成木柴烧罢了。我听了,很是伤感

后来,我回乡去,不能不去看它了。

这棵老槐,打我记事起,它就在门前站着,似乎一直没见长,便是那么的粗,那么的高。我们做孩子的,是日日夜夜恋着它,在那里落秋千,抓石子,踢毽子,快活得要死。冬天,世上什么都光秃秃的,老槐也变得赤 裸,鸟儿却来报答了它,落得满枝满梢。立时,一个鸟儿,是一片树叶;一片树叶,是一个鸣叫的音符:寂寞的冬天里,老槐就是竖起的一首歌子了。于是,他们飞来了,我们就听着冬天的歌,喜欢得跑出屋来,在严寒里大呼大叫。

如今我回来了,离开了老槐是多年的游子回来了。一站在村口,就急切切看那老槐,果然不见了它。进了院门,我立即就看见了那里那老槐,劈成粉碎片,乱七八糟地散推在那里,白花花的刺眼,心里不禁抽搐起来。我大声责问家里人,说它那么高的身架,那么大的气魄,骤然之间,怎么就在这天地空间里消灭了呢?!如今,我幼年过去了,以老槐慰藉的回忆再也不能做了,留给我的,就是那一棵刺眼痛心的树桩了吗?!我再也硬不起心肠看这一长沧桑的残酷,蕴藏着一腔对老槐的柔情,全然化作泪水流下来了。

夜里。我无论如何都睡不着,走了出来,又不知身要走到何处,就呆呆地坐在了树桩上。树桩筐筛般大,磨盘样圆,在月下泛着白光,可怜它没有被刨了根去。那桩四周的皮层里,又抽出了一圈儿细细的小小的嫩枝,极端地长上来,高的已经盈尺,矮的也有半寸了。

小儿从屋里出来,摇摇摆摆的,终伏在我的腿上,看着我的眼,说:

“爸爸,树没有了。”

“没有了。”

“爸爸也想槐树吗?”

我突然感到孩子的可怜了。我的小儿出生后一直留在老家,在这槐树下长大,可他的幸福、快乐并没有尽然就霎时消失了。

“爸爸,”小儿突然说,“我好像又听到那树叶在响,是水一样的声音呢。”

唉,这孩子,为什么要偏偏这样说呢?是水一样的声音,这我是听过的,可是如今,水在哪儿呢?

“爸爸,水还在呢!”小儿又惊叫起来,“你瞧,这树桩不是一口泉吗?”我转过身来,向那树桩看去,一下子使我惊异不已了:真是一口泉呢!那白白的木质,分明是月光下的的水影,一圈儿一圈儿的年轮,不正是泉水绽出的涟漪吗?我的小儿,多么可爱的小儿,他竟发现了泉。我要感谢他,他真有发现了新大陆的哥伦布一样的伟大!

“泉!生命的泉!”我激动起来了,仅仅握住了我的小儿,想这大千世界,竟有这么多出奇,原来一棵树便是一条竖起的河,雷电可以击折河身,却毁不了它的泉眼,它日日夜夜生动,永不枯竭,那纵横蔓延在地下的每一根每一行,该是那一条一道的水源了!我有些不能自已了。月光下,一眼一眼看着那树桩皮层里抽上来的嫩枝,是多么的精神,一片片的小叶绽了开来,绿的鲜鲜的,深深的:这绿的结晶,生命的精灵,莫非就是从泉里溅起的一道道水坝柱吗?那锯齿一般的叶峰上的露珠,莫非是水溅起时的泡沫吗?哦,一个泡沫里都有了一个小小的月亮,灿灿地,在这夜里摇曳开光辉了。

“爸爸,这嫩枝儿能长大吗?”

“能的。”我肯定地说。

我说完了,我们就再没有言语,静止地坐在树桩的泉边,谛听着在空中溅起的生命的水声……

21、文章第三自然段中的画线句展开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3分)

22、文章开头说“很是伤感”,第四自然段又说一腔柔情“全然化作泪水流下来了”。作者伤感流泪的真正原因是什么?(3分)

23、小儿将树桩比作一口泉,“我”觉得小儿的发现很伟大,你觉得这个比喻好吗?为什么?请作具体分析。(5分)

24、文章最后说“谛听”“生命的水声”,请结合全文内容说说你对此的理解。(6分)

三、 作文(60分)

25、题目:那天,阳光好暖

要求:1.写一篇记叙文,中心明确、内容具体。

2.在记叙中适当穿插议论和抒情。

3.字迹工整,卷面整洁,600字左右。

语文答案

1. 矗 迤 吟 籁

2. D(2分)

3、 C、(2分)(A、应改为“事倍功半”。 B.芸芸众生:佛教指一切有生命的东西,一般也用来指众多的平常人。与句中“普通的”“的人”均有重复,用在这里不恰当。 D.噤若寒 蝉:象深秋的蝉那样一声不吭。比喻因害怕有所顾虑而不敢说话。)

4、 B (2分)

5、略

6、(1)(2分)奥斯特洛夫斯基 保尔柯察金

(2)(2分)要求:写出人物、形象及相关情节即可

(3)(2分)要求:有称呼,写出阅读名著的益处,语气委婉。

7、(1)(3分)①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②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 ③对党、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 ④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精神 ⑤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答到三 点给全分)

(2)开场白:称呼1分,点明主题1分,宣布开始1分。串连词:点明两个节目的内容1分,加入衔接词1分

8、(1)(2分)不知谁家的船没有系好,随风吹到“钓鱼湾”;表现溪居的那种恬静、平和的生活

(2)(3分)作者用“疑”、“急”二字,把儿童那种好奇、兴奋、粗疏、急切的心理状态,描绘得惟妙惟肖,十分传神。诗人捕捉住这一刹那间极富情趣的小镜头,成功地摄取了一个热情淳朴、天真可爱的农村儿童的形象。

(3)诗人通过描写宁静、优美、充满乡村生活气息的景色,(1分)抒发自己积极乐观的生活情趣(1分)和闲适舒坦的心情(1分)。

9、(1)①才 ②靠近 ③对……说,告诉 ④离开 (2)(1分)B

10、 一 日/ 段 生/ 以 事 系 狱

11、(1)( 2分)于是段生特意准备了车马,将鹦鹉携带到秦陇,揭开笼子,大哭着放出了鹦鹉。(2)略

12、(2分)③思维灵敏,及时倾诉自己的不幸 ④离别时情真意切。

13、它不仅是前途无量的“后起之秀”,而且它的几乎无所不在和无所不能令人刮目相看。

14、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1分)形象说明了交通卡付资的迅速,(1分)体现了智能技术给人们带来的方便。 (1分)

15、不能删。 “左右”是“大约”的意思,表约数,(1分)用在这里说明幕墙的高度并不确指2米。去掉与实际不符,(1分)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1分)

16、示例:银行24小时开放的自动取款机;超市、商场和餐馆中的结帐机、信用卡刷卡机;地铁、轻轨和火车站的自动售票机、电脑自动查询机;宾馆、高级写字楼的自动门禁、房门卡、感应水龙头、冲便器;汽车里的电子导航、倒车自动防撞装置、电子车锁;

17、要虚心好学 (2分)

18、以香菱学诗的故事导入,呼应文题,引出文章中心论点,激发读者阅读兴趣,暗示虚心好学必须付出艰辛,(答出两点即可) (2分)

19、乙处:因为它不是解释“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从“语义连贯”的角度回答也可)。(3分)

20、举例论证(1分) 举例(1分) 作用:要求能根据分论点回答(1分)

21、老槐树上落满了可爱的鸟儿,(1分)鸟儿的鸣叫声使得寂寞的冬天很热闹,富有生气。(1分)表达了作者崇敬、赞赏、喜爱的感情。(1分)

22、老槐树给了作者童年生活无限的乐趣和无穷的遐思(1分);作者同情、可怜老槐树死得很惨,消失得很惨;(1分) 老槐树的消失使作者再也不可能有对老槐树慰藉的回忆了。(1分)

23、好(1分)。月光下树的年轮像泉水的涟漪,所以月光下的树桩很像一口泉;(2分)老槐树的生命没有结束,它像泉一样生命永不枯竭,因为嫩枝又长了出来;所以这个比喻显得生动形象,很新鲜,寓意很深刻。(2分)

24、老槐树死了,但她的生命仍在延续;(2分)嫩枝一定会长大,对未来充满着期盼和信心;(2分)对生命力强大的崇拜与敬仰。(2分)(意思对即可)

四、 作文(60分)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chuzhong/1117034.html

相关阅读: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木兰诗》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