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7课《短文两篇》学案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初中语文 来源: 高中学习网

内容预览:

27.短文两篇 学案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根据注释翻译课文,掌握文言词语的用法。

2.了解文章中的优美意境,严密结构和凝练的语言。

3、理解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会用旷达的心态对待生活

【预习导学】

● 走近作者

陶弘景(456~536年),字通明,号华阳居士,是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又是养生家,他斋戒自摄,修炼诚笃,寿至81岁。他推崇道家养生思想,提倡调神、养性、保精、导引、按摩等方法。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县)人。他是欧阳修以后的文坛领袖,多才多艺,诗、词、文、书、画都是一代大师,著述十分丰富。

● 基础积累

1、初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给出下列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棱( )陵 与其奇者( )荇( )

寝( ) 夕日欲颓( )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

(1)欣然起行( )

(2)水中藻荇交横( )

(3)如吾两人者耳( )

(4)月色入户( )

(5)但少闲人( )

(6)晓雾将歇( )

(7)沉鳞竞跃( )

● 文体常识

3、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 性文体。多记事陈情,具有 和 相结合的特点。

● 整体感知

反复读文,思考解决如下问题

4、《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表达了作者 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 的得意之感。

5、《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作者被贬 期间。文章仅84字,却创造了一个 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

【合作研讨】

● 疏通文意

1、反复读文,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

● 思路梳理

2、默读课文,小组合作,完成思路梳理。

把《答谢中书书》划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总领全文):

第二部分(接下来的十句):

第三部分(以感慨收束):

把《承天寺夜游》划分为三层。

第一层(记事):

第二层(写景):

第三层(抒情):

● 文本探究

3、《答谢中书书》文章虽然短小 ,但佳句迭出,你能选出其中的一句做点赏析吗?

4、《答谢中书书》最后一句话“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有什么言外之意?

5、默写出《承天寺夜游》中描写庭中月光澄澈的句子,并对其写景的妙处试作简要的分析

6、说说课文《记承天寺夜游》中哪些语句表现了“闲”?

7、文中并未直接叙述作者与张怀民的友情,但字里行间却可以看出两个人的亲密无间。请找出相关的词语加以体会。

8、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你又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9、联系两位作者的境遇,比较两篇文章所表达的感情有何不同?

● 拓展延伸

10、《答谢中书书》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美不胜收。你能否再写出两句写山或水的优美诗文?

11、“看人生豪迈,一切只不过是从头再来”你还记得这句歌词吗?是啊,人生难免有失意之时,学习《记承天寺夜游》后,你认为它对我们的人生有什么启发意义?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进一步积累文言字词,进一步感知文意,品味语言。

2、深入研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们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复习导学】

1、常识填空

.(1)《答谢中书书》选自《》,作者,字,号。

(2)《记承天寺夜游》选自《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字_______,号__________。北宋_______家,_______家。和父亲_______、弟弟___________同列于“唐宋八大家”,合称“___________”。

2、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五色交辉(交相辉映) 晓雾将歇(消散)

B、夕日欲颓(坠落) 沉鳞竞跃(争相跳)

C、月夜入户(窗户)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和)

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但少闲人(只是)

3、翻译下列的句子。

⑴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译文:

⑵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文:

(3)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译文: (4)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译文:

【合作研讨】

品读课文,合作探究如下问题:

1、《答谢中书书》全文抓住哪一个字去写?共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哪些特点?

2、《答谢中书书》一文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答谢中书书》中所提到的“康乐”是指谁?作者举他有什么深意?

4、找出《答谢中书书》中的议论句,并说说其作用。

5、《记承天寺夜游》中“月色入户”很有人情味,这里运用了什么手法?谈谈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

6、《记承天寺夜游》中把“寻张怀民”中的“寻”改为“访”好不好?为什么?

7、“积水空明,藻荇交横”分别比喻了什么?表现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8、《记承天寺夜游》文尾通过“闲人”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怎样理解“闲人”的含义?

9、《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表现出了作者怎样的心理变化?

● 拓展延伸

10、试比较下面两段文字在写景抒情上的异同。

(一)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二)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当堂检测】

一、基础题

1、给加点的字注音。

①夕日欲颓( ) ②未复有能与奇者( ) ③藻、荇交横( )

2、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①五色交辉: ②晓雾将歇:

③夕日欲颓: ④沉鳞竞跃:

⑤念无与为乐者: 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⑦相与步于中庭: ⑧庭下如积水空明: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2)“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描写的对象是___________,“藻、荇”、是指___________,此句运用了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

4、指出下面的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1)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二、阅读题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文后问题。

(一)记承天寺夜游

苏 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5、找出文中的比喻句、拟人句。

6、把全文划为三层,并写出各层大意。

7、古人爱把竹柏比作君子,比作好友。苏轼写竹柏的用意是什么?

8、找出文中的议论句。结合苏轼被贬的情况,说说这些句子表现了苏轼怎样的心境?

(二)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9、本文第一句话“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10、文中哪些语句写水?哪些语句写水?请在原文上用波浪线画出。

11、划分层次并概括各层大意。

27. 《短文两篇》参考答案

第一课时

【预习导学】

1.mò yù xìng qǐn tuí

2.(1)愉快地,高兴地(2)交叉错杂(3)语气词,相当于“而已,罢了”(4)单扇的门,一说指堂屋的门(5)连词,只是,不过(6)消散(7)竞相跳出水面

3.应用 实用性 审美性

4.沉醉山水 共赏美景

5. 黄州 清幽宁静

【合作研讨】

1.(1)山河的壮美,是自古以来人们共同谈赏的。这里的高峰插入云霄,清流澄澈见底,河流两岸悬崖峭壁,在阳光下各种光彩交相辉映。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竹子,一年四季常青葱翠。每当早晨,夜雾将要消歇,可听到猿猴长啸,鸟雀乱鸣;每当傍晚,夕阳将落,可见到水中的鱼儿竞相跳跃。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谢灵运之后,还没有人能置身这佳美的山水之中。

(2)《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窗户(十分优美),我高兴地起来走出户外。想到没有人与我同乐,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啊。

2. 《答谢中书书》“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作者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 首尾呼应,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记承天寺夜游》第一层:(开始至“相与步于中庭”。)叙月夜至承天寺与友人散步。

第二层:(庭中如积水空明……盖竹柏影也。)写月下承天寺庭中的景物。从实感而来,令人宛然若见。第三层:(何夜无月……吾两人者耳。)中以惋惜无人赏月作结。

3.示例;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俊俏的山,直直耸立,有白云轻绕;俊美的水,清澈见底,有鱼儿嬉戏。溪水两岸的石壁,更是美妙绝伦:绿树、青草、翠竹、红花、蓝天、白云……四时不同、景色各异,五彩缤纷、交相辉映,美不胜收;特别是青翠的丛林,碧绿的修竹,四季常青、生机盎然。这一句是概括描写,作者紧紧抓住江南景物的特点:高山、流云、溪水、青林、翠竹……用白描的手法,稍加点染,便组成一幅江南山川秀美图。

4.这句话表达了作者要像谢灵运那样,陶情怡乐于这美妙的山水之中,抒发了归隐林泉的终身志趣。

5.描写月夜庭中景色的句子是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月光照在院子里,好像水一样空明澄澈,水中藻、荇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6.入夜即“解衣欲睡”,“闲”;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闲”;与张怀民“步于中庭”,连“竹柏影”都看得那么仔细,那么清楚,两个人都很“闲”;结尾的“闲人”是点睛之笔,以别人的不“闲”反衬“吾两人”的“闲”。

7. 从文中“遂至承天寺”可看出他去“寻张怀民”的不假思索。而“怀民亦未寝”则显示出两个人“心有灵犀”。两个人的关系甚笃,通过“相与步于中庭”体现得极为充分。结尾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更是直接表明了作者与张怀民的志同道合。

8.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

9.《答谢中书书》表达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记承天寺夜游》表达被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等复杂而微妙的感情。

10.示例:①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②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王湾《次北固山下》) ③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郦道元《三峡》)

11.示例:我们应有正确对待挫折的态度,明白“顺逆皆自然”的道理,并把自己融入到美好的大自然中去,领略美的一切!(只要积极健康,言之有理即可)

第二课时

【复习导学】

1、(1)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陶弘景 通明 华阳居士 (2)《东坡志林》 苏轼 子瞻 东坡居士 文学 书画 苏洵 苏辙 三苏

2、C(户:门。与:参与,此指欣赏)

3.⑴ 张怀民也没有就寝,(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⑵ 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的藻、荇。(3)早晨的雾气将要消散,猿和鸟都一同叫了起来。(4)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合作研讨】

1.“美”字。山峰,河流,石壁,青林,翠竹,猿鸟,鱼儿;有静有动,有声有色。

2.“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3.谢灵运;说明能够欣赏领略山川之美的人很少。

4.最后一句;表明能欣赏山水美景的人很少。

5.这里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写出月光似乎懂得作者的失意,悄悄进门慰藉失意的人,这样写使状物自然生动,情感真挚感人。

6.不好。“寻”有一种急于找到失物的迫切感,确切地写出了作者渴望与知心好友共同赏月的急切心理。

7.“积水空明”比喻月光,表现了月光的皎洁、透明。“藻荇交横”比喻月影,表现了月影斑驳,摇曳多姿。也表现了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全句渲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8.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欢喜、漫步的悠闲、寻求解脱的旷达……各种难言之情尽在其中。“闲人”两字是作者对世俗之人汲汲于富贵功名的讽刺,同时也表达了作者随缘自适、虽遭贬谪仍作轻松的豁达心态。

9.欣喜--有点遗憾--不假思索中有点激动--心有灵犀的喜悦--从容闲适

10. 写景上都写令人赏心悦目之景,但前者是融天下美景于一文,而后者是洞庭湖一处之景。抒情上都抒发欣喜之情,但前者表达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后者则表达迁客骚人宠辱皆忘的愉悦之情。

【当堂检测】

1.①tuí ②yù ③xìng

2.①交相辉映 ②消散 ③坠落 ④潜游在水中的鱼 ⑤考虑、想到 ⑥参与,这里指欣赏 ⑦在 ⑧形容水的澄澈

3.(1)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2)月光 竹柏影 比喻

4. (1)对偶 (2)反问

5.比喻:庭下如积水空明。拟人: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6.(1)点明夜游的起因、时间、同游的人及游览的地点。⑵运用比喻描绘庭院月色⑶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情感。

7.借景抒情,表达和张怀民的深厚友情。

8.何夜无月?……两人者耳。。心境略

9.全文的引子,引出下文的写景、议论。

10.写山:高峰入云、两岸石壁、青林翠竹;写水:清澈见底,沉鳞竞跃。

11.……共谈‖高峰……仙都‖…… ①层:引子,引出写景 ②层:具体写景 ③层:议论、抒情,点明中心。

......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chuzhong/1198054.html

相关阅读:初一语文:生命生命课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