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理化生实验操作考试越来越近了,众所周知,考入一所好的高中不容易。对于竞争激烈、分分必争的中考来说,每一分都显得格外重要。想拿高分?这份学习秘籍你一定要看!
【特点】
理化生实验操作考试的目标与原则
想取得好成绩,首先要了解这场考试要考查什么。不同于别的单科笔试考试,理化生实验操作考试有着自己的特点。
据省实验中学的王海老师介绍,理化生实验操作考试有三个特点:1.基础性;2.全面性;3.均衡性。
“基础性”是指题目以课程标准为基本依据,注重在实验环境中考查学生对理科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掌握的情况,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侧重于考查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和科学探究的能力;“全面”则是指:考试内容涵盖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掌握的所有仪器、基本实验技能和实验方法,全面考查和提升学生的实验能力;而“均衡”主要是指各试卷中试题操作数量、完成时间以及难易程度相对接近。
【举例】
想拿好成绩,细节部分别大意
实验操作能不能得高分,需要注意的细节有很多。
比如一道分值为16分的物理实验题——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距与物距的关系。
其中,选择器材占2分,评分要点为:能选出玻璃板和两个带半圆形红斑的塑料人作为实验器材。摆放器材占4分,评分要点为:将玻璃板竖直固定在方格纸上(2分),玻璃板镀半透膜的一面与方格纸的中央(或某一)刻度线重合(2分)。观察记录占8分,评分要点为:能两次确定小塑料人经平面镜成像的位置,测量并正确记录对应的物距和像距。实验结论占2分,评分要点为:像距等于物距,结论正确。
【秘籍】
这些都是考查要点,可别失分
王海老师的教学科目是化学,因此,他对化学实验有着更深入的了解,并对其考查要点进行了总结。
01
固体取用
在取用粉末状固体时,需要做到“一斜、二送、三直立”,且“无撒落、擦净药匙”,“送”指的是送到试管底部;在取用颗粒状固体时,需要做到“一横、二放、三慢滑” ,且“无撒落”,“放”指的是放在试管口处。
02
液体取用
在倾倒液体时,需要做到“一倒、二向、三挨、四漫流”,且“无洒落”。倒完液体后,需要“盖塞、复位、标向”;在滴加液体时,用胶头滴管滴加时要垂直悬空,不能平放或倒置。公用胶头滴管在烧杯里放着,使用后要将废液挤入废液缸,清洗3次左右,再放回原处;在量取液体时,若取49mL,先倒入至少46mL,若取多了,先倒出来一部分,再滴加。若刚好倒了所要求量(49mL)时,就不用再进行滴加液体的操作了。
03
加热液体
夹持试管时,试管夹从试管底部向上夹,夹在距试管口约1/3处;取下试管夹时,也从底部经过。
使用酒精灯时,取下灯帽后正放在桌面上。用火柴点燃后,火柴梗入污物杯。先用外焰进行预热,再集中加热。有时,集中加热时也要移动试管(比如对氢氧化铜的加热)。
加热后的试管经冷却后再清洗。蒸发操作后,考生不用清洗蒸发皿。
04
组装装置
一般情况下,要遵循“从下到上,从左到右”的原则。
(1)制取二氧化碳时,连接并检查装置气密性;然后把铁架台放在左边,注意调整铁架台的铁夹高度,右边摆放集气瓶;先固后液加入药品后,用铁夹固定试管;收集气体时,注意用玻璃片半封闭集气瓶口。
(2)组装加热固体制气发生装置时,先在左边摆放酒精灯,然后右边摆放铁架台,最后固定试管。这个实验中不用检查装置气密性,但需要按照试题要求,展示装置,请老师过目。
05
整理器材
“整理器材”包括“洗、摆、擦”等方面。一般情况下,最好是用一种或完成一项实验,即可将器材复位。当然,对于多个试管的清洗,可以在该项操作实验完成后再统一进行清洗。
处理废弃物品时,废弃固体需要放入污物杯,废液需要倒入废液缸,石灰石用过后倒入废液缸上面的筐里即可。洗涤试管时,在水龙头处进行清洗。在试管里接入约半试管水,振荡后将废液倒入废液缸。另外,玻璃棒、玻璃片、集气瓶等用过后需要及时清洗。摆放器材时,注意标签朝向,还有酒精灯、托盘天平的位置等;擦拭指的是用抹布擦拭桌面。
06
易错点
使用托盘天平时,以下操作会扣分:用手直接移动游码、托盘上不放或少放纸片、药品放错托盘位置、开始放药品偏多后取下时放回原瓶等;使用量筒时,以下操作会扣分:读数时俯视或仰视、用手将量筒提起进行读数等;溶解固体时,以下操作会扣分:使用玻璃棒搅拌发出“叮当”声,即连续碰撞声、用后不及时冲洗玻璃棒等。
【建议】
好成绩离不开考场上的发挥
知识的掌握很重要,但考场上的发挥也不可忽视。在考场上要注意什么?王海老师也给出了几点建议:
1.举止文明,尊重监考老师。
2.拿到试卷,沉着冷静。先回忆一下平时练习和模拟考试过程,想一想注意事项。
3.一般要先做16分的实验。边看实验考试卷边规范做实验,及时根据实验现象填写实验报告。
4.用什么拿什么,用后复位;按规定用量取用;洗净试管倒扣在试管架;洗净公用滴管放回原处;天平用后及时归零复位。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chuzhong/1269783.html
相关阅读:研究人员借助纳米技术造植物“台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