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积累与运用(共lO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
A.汲取(jí)根深蒂固(dì)持之以恒(héng)
B.诘难(nán)锲而不舍(qiè)味同嚼蜡(jiá0)
C.滞碍(zhì)吹毛求疵(cī)狂妄自大(wàng)
D.诓骗(kuāng)豁然贯通(huò)袖手旁观(guān)
2.下列词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2分)()
A.一帆风顺模式地大物博B.不知所措创意怀古伤今
C.孜孜不倦灵感前扑后继D.不言而喻推敲自欺欺人
3.根据句意依次填空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1)是否存在____________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呢?
(2)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____________事物的真相。
(3)我们今天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典著作,也应该____________虚心的态度。
A.富余发现拿B.富有发现抱
C.富有发明拿D.富余发明抱
4.中央电视台每天的开播语是“传承文明,开拓创新”;山东卫视的开播语是“泰山从这里崛起,黄河由这里人海,孔子在这里诞生”。请你为你们学校的电视台拟一个开播语。(2分)
5.请你仔细观察题为“僵持”(鸟与蚯蚓)的这幅漫画,发挥想象,为鸟和蚯蚓各配一句话。(2分)
鸟说:
蚯蚓说:
二、阅读扩展(50分)
阅读下边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一
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实也不尽然。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他在《五柳先生传》这篇短文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人们往往只抓住他说的前一句话,而丢了他说的后一句话,因此,对陶渊明的读书态度很不满意,这是何苦来呢?他说的前后两句话紧紧相连,交互阐明,意思非常清楚。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完全不应该对他滥加粗暴的不讲道理的非议。
应该承认,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如果根本不读书或者不喜欢读书,那末,无论说什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都毫无意义了。因为不读书就不了解什么知识,不喜欢读也就不能用心去了解书中的道理。一定要好读书,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特别是完全读懂重要的经典著作,那除了狂妄自大的人以外,谁也不敢这样自信。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对于这一点,陶渊明尤其有独到的见解。所以,他每每遇到真正会意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都忘记吃了。
这样说来,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可见这不求甚解四字的含义,有两层:一是表示虚心,目的在于劝诫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得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好好体会。
6.作者批驳的论点是什么?(2分)
7.请概括第二段的内容。(3分)
8.应该怎样理解“不求甚解”?(3分)
9.作者对读书的观点是怎样的?(3分)
10.结合你的读书实践,谈谈学了这篇文章对你的启示。(3分)
二
读书与思考
钟敬文
①读书,顾名思义,就是同书本打交道。也许有人会问,这也需要方法吗?当然需要。假如一个同学天天读书,投入的精力很多,读什么记什么,这是不是最好的阅读之道呢?这样读书,也是一种读书法,古人叫做“记诵之学”,他这样用功地读书,绝对比不读书、不记诵要好。但这种读书,不能成为一种学问,不算是上乘的读书。因为他得来的学问是死的。读书多是好事,但还要用种种科学知识来帮助理解书本的,内容。如果要使书本上的知识“活”起来,这就要想,要思考。
②在读书的过程中,要给思考留下余地。你在求知时,学进来的东西,如果没有同你原有的知识碰头,就只能摆在那里,不发生“化学作用”,无法变成你自己的养料。人的胃能够处理各种食物,自动地把它们划分为营养和废料,再根据人体的需要,分别输送给不同的器官。读书者需要动脑思考,吸收书本上的知识,为增长学问所用,这也和胃功能的原理是一样的。读书而能消化,书本知识就能与原有的知识融合在一起,产生化学变化,然后把需要补进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学问,把不需要的东西排除掉,当作垃圾处理。
③改革开放以来,国外的思想、学说涌进了国门,一时令人应接不暇。青年人对新事物敏感,这当然是好现象。但也有些青年学生对外来的理论没有经过认真的思考和消化,就盲目地追逐,结果让自已的头脑成了外国理论的跑马场。里面即使有好东西也不能好好地加以利用,更不要说分辨良莠了。这种情况,应当引起警惕。古人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堂则殆。”这些青年人,对自己不熟悉的东西,几近“不思”“不学”,那不可避免地要陷入“罔”和“殆”的危机。我看是不能这样继续下去的。大家要有清醒的意识,要在读书上多用脑。读外国书如此,读中国书也如此。因此,在读书中,思考,才能剔除糟粕;思考,才能吸收营养。
④总而言之,在读书中,思考特别重要。
(选2002年3月6日《中国教育报》,有删改)
1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12.第③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2分)
13.选文在论述读书时引用了名言警句。请你根据平时的积累,另写三条有关读书的名言警句。(3分)
读书卡片
类别:文化教育编号:001
题目:作者:
出处:
内容摘要:
14.结合选文,填充下面的读书卡片(其中“内容摘要”一项要求用你自己的语言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3分)
15请简要介绍一种你的读书方法。(3分)
三
以德治国与读书求知
①高尚品德的形成,是离不开读书的,只有精于读书的人,才能使自己的品德高尚,成为“以德治国”的模范。
②读书,既是对人类知识营养的吸收,又是对自己人格的完善。读书,是人生的艺术享受,其乐无穷,美不胜收。要做到自觉地读书,既是一种文明的习惯,又是一种境界。进入新世纪后,新问题层出不穷,知识领域不断更新,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正在给人类社会带来一场深刻的变革。不读书,就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国际科学竞争,实际上是人才竞争。要在这种竞争中抓住机遇,发展自己,就必须读书求知。
③读书求知,对道德大厦的塑造,更是必不可少的“心灵工程”。《今世说》上有名言日:“静坐自无妄为,读书即是立德。”读书与德,确实不可分开。无德是一种愚昧,“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说苑》)。不读书的人,只会在黑暗中摸索,不可能脱离愚昧的苦海。无德,是一种邪恶的品性,是兽性的一种表现。“学则正,否则邪”(杨雄《法言·学行》);“学则治,不学则。乱”(黄宗羲《明儒学案》)。由此可见,读书对人的道德品质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我们要成。为“以德治国”的模范,必须认真读书。
④当然,读书要有选择。我们不仅要读书,而更重要的是要读好书。“****”痴迷者的一个沉痛教训,一是不读书,心灵愚昧;二是虽读书,但读的是李洪志《转法轮》一类鼓吹邪说的坏书。陈果、刘思影就是受李洪志歪理邪说的毒害而走上绝路的。到目前为止,已有239名“****”练习者为上“天国”而自杀身亡。这种悲剧的产生,便是愚昧的产物。事实证明,读好书,能使人走向光明,进入德的境界;读坏书、邪书,会使人走向绝路;不读书则会导致人进入黑暗的深渊。只有多读好书,才能治邪、治恶,促使美善之树长出文明的花朵;无德,是灵魂的卑鄙,是干坏事、办错事的一种动因。“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说话”(笛卡尔语),“种种蠢事,在每天阅读好书的影响下,仿佛烤在火上一样,渐渐熔化”(雨果语)。“腹有书气自华”,多读好书,可以使自己的人格高尚,灵魂伟大,不干坏事,少办错事。孙中山、毛泽东、周恩来等革命先驱和鲁迅、茅盾、邓拓等有作为的作家,都是一生手不释卷、博览名著的知识渊博者;反之,历史上那些昏君*臣、邪恶歹徒、民族败类一类人物,很少有喜欢读书的,更谈不上读好书。例如:慈禧太后丧权辱国,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这些人能够读点好书,他们会成为历史罪人吗?“常玉不琢,不成文章。君子不学,不成其德”,要培养高尚的道德,应当从读书开始。一个不读书的国家,只能是一个愚昧的国家,而愚昧的国家是不能进行“以德治国”的。
⑤要落实“以德治国”的战略思想,须营造好“以德治国”的社会环境。而倡导读书求知,使读书成为国人的“国风”,便是营造好这种环境的根本途径。让我们人人都拿起书来,汲取人类宝贵的精神营养吧!
16.读完全文,概括出全文的中心论点。(2分)
17.第③自然段主要采用_______________论证方法,阐明了______________关系。(3分)
18.第④自然段主要采用_____________________论证方法,阐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3分)
19.请你为第③自然段另外选择一条有关读书的名言作为论据。(2分)
20.请你从历史上或现实生活中选取两个典型事例填在下面空白处,与上下文意思相联接,构成一个排比句,作为第④段的论据。
例如:慈禧太后丧权辱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四I
第一等学问
①什么是第一等学问?北宋哲学家程颐认为:“遇到事情肯替别人着想,这是第一等的学问。”这句很朴素的语言,不仅通俗地道出了深邃的哲理,而且点出了做人的第一要素。
②遇事肯替别人着想,不单是一种博爱,更是一种境界。那些功利主义者,世俗之人,凡夫俗子是绝对做不到的,只有那些超尘拔俗,心慈好善,像白求恩、焦裕禄、孔繁森那样,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一事当前先替别人打算的人才真正算是掌握了程颐所讲的第一等学问。
③当然这第一等的学问绝非只是高人雅士们的专利,只要具有一颗仁厚之心,一颗在为自己着想的同时,也为他人想一想的平常心,无名小卒,平头百姓也同样可以学得。学会辩证看问题,你就会发现,你为别人着想。别人同样也会为你着想。常言所说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讲的就是这个理儿。有这样的一个故事:有一个盲人在夜晚走路时,手里总是提着一个明亮的灯笼。别人看了很好奇,就问他:“你自己看不见,为什么还要提灯笼走路?”那盲人满心欢喜地说:“这个道理很简单,我提灯笼并不是给自己照路,而是提供别人光明,帮助别人。如此一来,别人也就容易看到我,不会误撞到我,这样就可以保护自己的安全,也等于帮助自己。”我们且不急于给这位盲人戴上顶高尚之人的高帽子,但他确实称得上有思想、懂得人生哲理的人。
④个人作为社会的一分子,无论如何也离不开别人帮助,这一点不要说人类,就是在动物界也是如此。达尔文经多年的研究发现,动物界也有同类互助的表现。如果说同类互助是人性中最原始的本性,那么为别人着想则是人类历经磨难,抗争自然,战胜自身的美好品德的升华。你为别人着想或许并不希冀得到等价的回报,然而使你料想不到的是,越是这样恰恰越得到了回报。慷慨无私地为人着想,就像播种,总能看到收获,尽管这种收获有时是直接的,有时是间接的,但有良心重情义的受益者终究会把爱的种子珍藏于心,直到永远。
2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22.第②段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围绕中心句采用的论证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23.作者用盲人的故事阐明了一个什么道理?(3分)
24.请写出一句与“助人”有关的名言警句。(2分)
三、写作实践(40分)
25.高尔基说:“我扑在书籍上,象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这说明了高尔基对书的嗜好;马克思说:“书是我的奴隶,应该服从我的意志,使我使用。”这表明马克思读书的目的是为了运用;屠格涅夫说:“不要阅读信手拈来的书,而要严格加以挑选,要培养自己的趣味和思维。”这是告诉我们对书要善于选择……名人的言论犹在耳旁,近十年的学习生活几乎天天与书籍打交道,感受一定很深。请拿起你的笔,以“谈读书”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议论文。发表你对读书的独特感悟、体验和见解。
能力提升平台
一、1.B(“难”注音应是“nàn”。)
2.C(“朴”应为“仆”。)
3.B
4.示例:“这儿有良师,这儿有益友,这儿是乐园”××中学电视台。
5.示例:小鸟说:“再不放手,小心脑袋!”蚯蚓说:“美的你?想自由,先交械!”(幽默版示例:小鸟说:“我就不信扯不断你,小样!”蚯蚓说:“我就不信累不死你,鸟样!”)
二、(一)6.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7.从“不求甚解”的出处,说明人们曲解了“不求甚解”的意思。陶渊明的读书态度是正确的,值得我们学习。
8.“不求甚解”有两层意思:一是表示虚心,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领会要旨。
9.读书的要诀在会意,读书要虚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
10.略(此题为开放性试题,从对“不求甚解”的理解,对自己实践的评析来谈都可以。)
(二)11.在读书中,思考特重要。
12.道理论证(或引证法)
13.示例: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
——托尔斯泰
读书无嗜好,就不能尽其多。不先泛览群书,则会无所适从或失之偏好;广然后深,博然后专。
——鲁迅
人是活的,书是死的。活人读死书,可以把书读活。死人读活书,可以把书读死。——郭沫若
14.题目:《读书与思考》;作者:钟敬文;出处:2002年3月6日《中国教育报》;内容提要:本文论述了读书方面的问题,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论证在读书中思考特别重要的观点。
15.略(提示:此题为开放性试题,根据自己读书实践,介绍一种常用的读书方法即可。)
(三)16.以德治国必须读书求知。
17.引证或道理论证读书与个人道德品质形成之间的
18.对比论证、事例论证读书一定要有选择(读书要选好书)
19.示例: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
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莎士比亚
(只要有关读书的名言即可。)
20.示例:汪精卫充当汉*;李洪志邪教害人;成克杰贪污受贿;张君杀人抢劫等。
(四)21.遇到事情肯替别人着想,这是第一等学问。(或“做人最重要的是要学会遇事肯为别人着想。”)
22.遇事肯替别人着想,不单是一种博爱,更是一种境界对比论证、举例论证
23.遇事能替别人着想这一学问,平头百姓也能做。(或“你为别人着想,别人同样为你着想。”“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24.示例:辛苦我一个,幸福千万人。(只要符合要求即可。)
一、常见错别字举例(16×1)
1、手屈一指()2、丰功伟迹()3、残无人道()4、挺而走险()
5、殉私舞弊()6、心旷神移()7、声色俱历()8、天翻地复()
9、声名狼籍()10、穿流不息()11、一愁莫展()12、一口同声()
13、批发另售()14、因地治宜()15、出类拔翠()16、破爷沉舟()
二、比较训练(3×3)
三个读书人凑在一块聊读书。甲说:“读书好。”乙说:“好读书。”丙说:“读好书。”请问他们各自的意思是什么?
[4]
答: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下列两小题,难度各异,请任选一题作答。(5)
①请用“烟尘滚滚”造句。
②你会细致地阐述观点吗?要求用两种比喻和两个四字词语阐述某一观点。试试看。
四、用简明的语言,表述图表的含义。(10)
人→从→众答:
↓利↓用↓
森→林→木
五、作文(2×10)
(1)小作文(10分)
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完成下面一段对话。200字左右。
甲同学:真羡慕你啊,作文写得这么好。
乙同学:哪里,我还很不够。
甲同学:
乙同学:
甲同学:真谢谢你,给我介绍了这么好的写作经验。
乙同学:不用谢,这只是我的一点写作体会罢了。
(2)以《我最欣赏的一种品质》为题,试着解释题目,并简单列出你的写作提纲,包括用到的材料的大意的根据及结构详略的安排等。(10)
破题:(2)
提纲:(8)
维度B(30)
比较阅读下面文章后做题。(30)
(甲)
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
对于别人的话,不经过思考,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著者的意思。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起来的。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现,一切学术也就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乙)学贵有疑
①学问学问,要有所学,必先有问,要有所问,必先有疑。疑是发现问题,问是提出疑问,疑问解决了,就获得了学问。
②古今许多大学问家,都是学
中有疑,善于发问的人。清朝乾隆年间,有一个学者,名叫戴震。他幼年读书时,就曾接二连三地向老师提出疑问,由于他读书总是打破沙锅问到底,勤于思考,敢于提问,所以戴震在学业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最后成了一个著名的思想家。
③在人们求知的道路上,怀疑犹如一粒学问的种子,没有它就决不会开出知识的花,结出智慧的果。没有对“物种不变论”的怀疑,就不会有达尔文“进化论”的创立;没有对“地心说”的怀疑,就不会有哥白尼“日心说”的产生。法国伟大的作家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问地是问号,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
④但是应当指出的是,有效的怀疑,都必须以大量的实际材料为基础。比如达尔文对“物种不变论”所进行的挑战决不是一时的发明,而是他做了历时五年的环球旅行,收集了大量的动植物标本,潜心研究的成果。没有大量丰富的资料,达尔文决不会提出有价值的怀疑。
⑤疑之所以贵,就贵在敢于思索,敢于设想,敢于怀疑,敢于提问。让我们举着问号这把钥匙,去打开知识宝库的大门吧!
1、通读(甲)文,依内容和表达要求把下列句子补充完整。
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
是。(2)
2、根据(甲)文中论述的内容,简要写出“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的过程。
(2)
3、(乙)文中第③、④两段都有关于达尔文创立“进化论”的事例。请在原文中划出。再说说它们各自论证了作者哪一观点。
(1)第③段事例证明了:
(3)
(2)第④段事例证明了:
(3)
4、(甲)(乙)两文都用了戴震事例作论据,请从(甲)文的事例中找出与(乙)文中“接二连三”一词相对应的语句。
(2)
5、(甲)(乙)两文中都运用了和的论证方法。除此以外,(乙)文中还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再就其中的一种说明其作用。(2×1+2+1)
论证方法:
作用:
6、请写出一句与(甲)(乙)两文所写内容有关的名言,并注明作者。(2)
7、结合文章,谈谈议论文的记叙与记叙文的记叙有和不同。(2)
8、“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一句中的大学问家、大哲学家能否调换?为什吗?(3)
9、“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一句中怀疑、辩论、评判、修正能否调换?为什吗?(3)
10、请结合自身实际,谈谈怀疑与学习的关系,字数100字左右。(4)
维度C(10)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下面的问题。(10分)
科学家不是“算命先生”,不能“预言”自己的研究结果,但漫无目标地“寻寻觅觅”也是科学工作者的大忌。进行科学研究时,为了从总体上更好地把握研究方向,应重视最终结果的预测。著名科学家卢嘉锡把这种预测叫做“毛估”,并提出了一个著名论断,毛估比不估好。
念大学时,卢嘉锡在一次考试中,基本上做出了一道其他同学都不会做的题目,可老师只给了1/4的分数,他感到很委屈。老师耐心地开导他:假如设计一座桥梁,小数点点错一位就要出大问题,犯大错误了。今天扣你3/4的分数,就是扣你把小数点点错了地方……
经过认真的思索,卢嘉锡理解了老师的一片苦心。他认识到,出现小数点点错地方之类的不应有的错误,问题不仅仅在一时的疏忽上,主要是没看出计算结果在数量级上明显的不合理;如果解题时能够认真地对照分析一下题目所给的条件,错误是完全可以及时发现并纠正过来的;出“岔子”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对解题目的目标没个“谱”。
从那以后,不论是考试还是做习题,他总是千方百计地根据题意提出简单而合理的物理模型,毛估一下答案的大致数量级。这种做法,使他有效地避免了差错。
卢嘉锡曾跟随后来两度荣获诺贝尔奖的鲍林教授学习和从事结构化学研究。他注意到,这位导师具有一种独特的化学直观能力;只要给出某种物质的化学式,鲍林教授往往就能大体上想像出这种物质的分子结构。他常常揣摩导师的治学与研究的思维方法,探究那非凡想像的根基与奥秘。他发现,导师的过人之处在于善于把握事物本质并进行毛估性判断。这一发现使他进一步认识到毛估比不估好。
运用“毛估”对于正确地把握研究方向、避免走弯路是很有意义的。“毛估”需要非凡的想像力,想像力只能产生于拥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的头脑;“毛估”需要全面地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否则,就不可能正确运用毛估,甚至可能变成“瞎估”。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2-4段是怎样通过举例来证明中心论点的?(3)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第5段看,鲍林教授那非凡想像的“根基与奥秘”是什么?(2)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最后一段看,怎样才能正确运用“毛估”?(限30字以内)(3)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单元测试(100)
维度A(60)
一、常见错别字举例(16×1)
1、首;2、绩;3、惨;4、铤;5、徇;6、怡;7、厉;8、覆;
9、藉;10、川;11、筹;12、异;13、零;14、制;15、萃;16、釜
二、比较训练(3×3)
甲:客观地评价,读书是一件对人有益的事情
乙:自己是一个喜欢读书的人,主观地讲个人的态度和观点
丙:自己喜欢读有价值有意义有品味的书,主观地讲个人的观点
三、下列两小题,难度各异,请任选一题作答。(5)
①烟尘滚滚中,我看到了远处驶来的一辆推土机。
②所谓自信,就像是鸟儿身上的翼、鱼儿身侧的鳍,没有了自信,人无法屹立于天地间。抚今追昔,自信是历史上任何一个成功的人都不可获缺的最宝贵品质,这种品质支撑人从弱小走向强大,从困苦走向挺拔不屈,它是人心中最坚定的对自我的信念。
四、用简明的语言,表述图表的含义。(10)
图表讲述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主要以人与森林的关系为例。当人类从单个人逐渐发展到人类社会时,人们在生存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利用周围的各种能源,森林就是人们必然要利用的一种能源,人们的生存的延续、人口数量的增加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以这些自然资源的不断减少为代价的,就如同这些绿色植被一样,人越来越多了,利用到的被破坏的植物就越来越多了,剩下的幸存的森林面积和数量都越来越少了。两者成反比例关系。
五、作文(2×10)
略
维度B(30)
比较阅读下面文章后做题。(30)
1、从积极的方面锻炼自己的头脑,寻找新发现的过程(2)
2、怀疑──辩论──评判──修正──产生“更新更善的学说”(2)
3、(1)没有怀疑就没有新的学说的建立(2)有效的怀疑必须以大量的的实际材料为基础(3)
4、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著者的意思。(3)
5、举例论证;道理论证(2×1)
比喻论证;使问题在论证过程中浅显易懂,生动有趣,易于读者理解和接受(2×1)
6、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鲁迅(怀疑没有路的时候,你可以尝试着去走,你走过了,就会有其他人跟着你走过,于是,最后也便有了路,你怀疑的事情便可以通过自己的方式得到验证或解决。)(2)
7、议论文的记叙是为议论观点服务的,它只是在文章中充当了一个事实论据的角色,因而它在篇幅上就不会占主要位置,同时,它在选材上也一定要与论点严丝合缝才行,还不能够使用过多的修饰,以免喧宾夺主,影响了论点的阐述。
记叙文的记叙则是文章的主要部分,它不是某一部分,而是主体,因此,它在叙述的过程中,必须把事情说清楚讲明白,就可以采用各种各样的文学手法,选材上只要符合文章的主题就可以了。记叙文通常会在文章的结尾加上一些议论或抒情的句子,用以表达作者记叙的目的和意义,这些也只是一小部分。(2)
8、不能。学问家是指一切在各个领域里取得一定成绩的人,这个“各个领域”就包括医学、哲学、数学等等,所以要先说大学问家,然后再说大哲学家,这是一个逻辑层次的问题。(3)
9、不能。这四个词语是人类认识问题思考问题的四个阶段,它们是前后联系,铺垫的,是一个连续的发展的过程,不能颠倒其中的顺序。(3)
10、略(4)
维度C(10)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下面的问题。(10分)
1、进行科学研究时,应重视对最终结果的预测(或:毛估比不估好)。(2)
2、(1)第2、3段从反面论证中心论点(1)(2)第4段从正面论证中心论点(或:从“教训”和“经验”两方面论证中心论点,意思对即可)(2)
3、善于把握事物本质并进行毛估性判断。(2)即答出“把握事物本质”,1分;答出“进行毛估性判断”,给1分要有非凡的想像力,全面地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3)
一、知识积累(26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星宿(xiǔ)斋公(zhāi)阎王(yán)轩敞(xuān)
B.兀自(wù)报帖(tiě)侥幸(jiǎo)簿子(bù)
C.掼在地下(guàn)带挈(qiè)相公(xiāng)行事(xíng)
D.解元(xiè)碇子(dìng)拙病(zhuō)桑梓(zǐ)
2.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3分)
A.唯唯连声腻烦窥见庖官
B.恃才放旷逞辨商酌麾军
C.尖嘴猴腮磕头沉吟诈败
D.面面相觑作揖讳言嗔怪
3.给下列形近字注音并组词。(4分)
?()寻()
谆()峙()
4.下列句子使用了比喻修辞方法的句子是()(3分)
A.(范进)被胡屠户一口啐在脸上,骂了一个狗血喷头。
B.你自己只觉得中了一个相公,就“癞虾蟆想吃起天鹅肉”来!
C.像你这尖嘴猴腮,也该撒抛尿自己照照!
D.张乡绅急了,道:“你我年谊世好,就如至亲骨肉一般;若要如此,就是见外了。”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智取生辰纲》选自《水浒传》。《水浒传》是一部以北宋末年宋江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
B.《范进中举》节选自《儒林外史》。《儒林外史》是我国古典第一部短篇讽刺小说。
C.《杨修之死》节选自《三国演义》。《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小说。
D.《香菱学诗》节选自《红楼梦》。《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
6.依次填人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1)中国考察队员首次对南极海冰进行了跟踪,获得了海冰变化的第一手资
(2)中国政府一贯致力于世界和平与稳定,主张通过政治手段解决国际争端
(3)春光之下,微风吹拂,两岸的杨柳更出迷人的风姿。
A.监测维护显现B.检测维护显见
C.检测维持显现D.监测维持显见
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对他不负责任的态度,单位领导决定铺张扬厉,在会上公开批评。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B.大家认为他提出的这条建议很有价值,都随声附和表示赞成。
C.这些伪劣药品造成的危害骇人听闻,药品市场非整顿不可。
D.最近几年,各种各样的电脑学习班越来越多,简直到了汗牛充栋的程度。
8.从句式的角度看,填人横线上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4分)
①老师非常严厉地对他说:“这样糟蹋,太不像话了,”
②他急匆匆地跑来告诉我:“太可惜了,由于最后一个球没有踢好,”
A.①难道你不知道粮食来之不易吗?
②我们的球队被他们打败了。
B.①难道你不知道粮食来之不易吗?
②他们打败了我们的球队。
C.①你知道粮食是来之不易的。
②我们的球队被他们打败了。
D.①你知道粮食是来之不易的。
②他们打败了我们的球队。
二、阅读理解(44分)
(一)(24分)
操屯兵日久,欲要进兵,又被马超拒守;欲收兵回,又恐被蜀兵耻笑:心中犹豫不决。适庖官进鸡汤。操见碗中有鸡肋,因而有感于怀。正沉吟间,夏侯?入帐,禀请夜间口号。操随口日:“鸡肋!鸡肋!”悼传令众官,都称“鸡肋”。
行军主簿杨修,见传“鸡肋”二字,便教随行军士,各收拾行装,准备归程。有人报知夏侯?。?大惊,遂请杨修至帐中问日:“公何收拾行装?”修日:“以今夜号令,便知魏王不日将退兵归也。鸡肋者,食之无肉,弃之有味。今进不能胜,退恐人笑,在此无益,不如早归:来日魏王必班师矣。故先收拾行装,免得临行慌乱。”夏侯悖日:“公真知魏王肺腑也!”遂亦收拾行装。于是寨中诸将,无不准备归计。
当夜曹操心乱,不能稳睡,遂手提钢斧,绕寨私行。只见夏侯悖寨内军士,各准备行装。操大惊,急回帐召悖问其故。悖日:“主簿杨德祖先知大王欲归之意。”操唤杨修问之,修以鸡肋之意对。操大怒日:“汝怎敢造言,乱我军心!”喝刀斧手推出斩之,将首级召令于辕门外。
操第三子曹植,爱修之才,常邀修谈论,终夜不息。操与众商议,欲立植为世子。曹丕知之,密请朝歌长吴质入内府商议;因恐有人知觉,乃用大簏藏吴质于中,只说是绢匹在内,载入府中。修知其事,径来告操。操令人于丕府门伺察之。丕慌告吴质。质日:“无忧也。明日用大簏装绢,再入以惑之。”丕知其言,以大簏载绢入。使者搜看簏中,果绢也,回报曹操。操因疑修谮害曹丕,愈恶之。
操欲试曹丕、曹植之才干。一日,令各出邺城门;却密使人分付门吏,令勿放出。曹丕先至,门吏阻之,丕只得退回。植闻之,问于修。修日:“君奉王命而出,如有阻当者,竞斩之可也。”植然其言。及至门,门吏阻住。植叱日:“吾奉王命,谁敢阻当!”立斩之。于是曹操以植为能。后有人告操日:“此乃杨修之所教也。”操大怒,因此亦不喜植。
修又尝为曹植作答教十余条。但操有问,植即依条答之。操每以军国之事问植,植对答如流。操心中甚疑。后曹丕暗买植左右,偷答教来告操。操见了大怒日:“匹夫安敢欺我耶!”此时已有杀修之心。今乃借惑乱军心之罪杀之。修死年三十四岁。
1.“操屯兵日久,欲要进兵,又被马超拒守;欲收兵回,又恐被蜀兵耻笑:心中犹豫不决。”此句反映了曹操怎样的心理?(3分)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2.“鸡肋”本是曹操随口说出的口号,但杨修却马上收拾行装,这表现出杨修怎样的性格?(3分)
3.曹植与杨修关系甚好,选文中能看出杨修为曹植作了几件事?从这几件事可看出杨修有什么性格特点?同时也看出曹操对杨修什么态度?(9分)
4.选文中写了杨修被杀的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杨修、曹操各是怎样的人?(6分)
5.历史对曹操评价众说纷纭,世称“*雄”。你如何看待这一问题?(3分)
(二)(20分)
①就读书而言,泛读浏览是不可少的,但读书要取得理想的效果,还必须选择一部分最重要的著作加以精读和背诵。
②这是被古今中外许多人的成功经验证明的。
③宋朝欧阳修的散文继承了韩愈等散文大家的风格,语言平易清新,更富于抒情色彩和诗的蕴味。他的后人说他小时候是在背诵了古人许多优秀诗作后才开始写诗的。稍大后靠借书来读,对有些书则是边抄边读,细细咀嚼,如此,书未抄完,已能成诵。毛泽东曾介绍他五读《红楼梦》的经验:“先当故事读,后当历史读。”并且告诉身边的同志说:“《红楼梦》要读五遍才有发言权。”列宁曾指出:“应该有系统地学习一些东西,否则像这样泛泛地‘读书’是没有什么益处的。”又说:“第一次阅读时不明白的地方,下次再读的时候,或者后来从另一方面来研究这个问题的时候,就会明白的。”前人的这些实践和论述都深刻地阐明了精读背诵在读书中的重要地位。具体而言,精读和背诵有助于你透彻地理解著作的内容,从而丰富你的学识。
④我自己在十几年的实践中常常感到,对于有些重要著作,必须反复阅读,甚至达到“背诵如流、烂熟于心”的程度,才能得心应手地运用其中的观点解决教学与研究中的实际问题。我曾多次有过这样的经验:想用某本书中某一观点说明某一问题时,发现那个观点在自己的记忆中并不清晰,又没有作下笔记,那感受就像要开门又找不到钥匙一样。我后来下决心精读背诵了一批重要著作,这种“找不到钥匙”的现象才大大减少了。
⑤精读和背诵典范著作对于写作能力的提高也有显著的效果。第一,可以吸取典范作品先进的思想和美学理想,充实自己写作的内容。第二,可以积累丰富的词汇和多样的句式,使自己笔下消去简陋,增添文采。第三,可以学习布局谋篇的技巧,加强自己作品的表现力。古人将这个规律总结为:多下苦功夫读些书,作文时就从容不迫。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3分)
2.“但读书要取得理想的效果”句中的“理想的效果”在文中具体指的是什么?(6分)
(1)
(2)
(3)
3.选出与毛泽东、列宁有关读书的论述意旨最相近的一项()(3分)
A.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B.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C.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D.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4.“那感受就像要开门又找不到钥匙一样”中的“门”和“钥匙”各比喻什么?(4分)
(1)“门”:
(2)“钥匙”:
5.第三自然段中使用的几个论据是依据什么顺序安排的?用文中的一个短语回答。(4分)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三、表达交流(30分)
生活是广阔的,是丰富多彩的,当你投身到生活中时,学校、社会、家庭中都会有一些事情,引起你的注意和关心,有的你还参与其中,甚至全身心的投入,总会有一两件使你难忘,让你深思,给你启迪。请你以“生活给我的思考”为题,写一篇夹叙夹议的文章。
要求:1.记叙议论文体不限。
2.选取自己感受最深的素材,写出真情实感。
3.600字左右。
参考答案
一、1.B2.B3.略4.B5.B6.A7.C8.A
二、(一)1.写出曹操进退维谷的矛盾心理。
2.表现了杨修聪明过人,能猜透曹操心思。
3.三件事分别是告发吴质却反遭诬告、教植斩门吏、替植作答教。这三件事都表现出杨修才智过人。曹操对杨修深恶痛疾。
4.杨修才智过人、恃才放旷。曹操刚愎自由、阴险*诈。
5.略(只要谈出自己的看法即可)
(二)1.读书要取得理想的效果,必须选择一部分最重要的著作加以精读和背诵。
2.(1)透彻地理解著作的内容,从而丰富知识。(2)解决教学与研究中的实际问题。(3)有效地提高写作能力。
3.B4.(1)某一个问题。(2)某一个观点。
5.时间顺序古今中外
三、略
一、知识积累与运用。(30分)
(一)根据提示默写。(每空1分,共10分)
1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___________________;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2、出自《桃花源记》一文,常用来比喻心里突然悟出道理而感觉明朗的成语是“__________”,常用来比喻理想中环境优美、生活安乐的世界的成语是“__________”,常用来比喻没人过问、受到冷落的成语是“____________”。
3、读下面每句话,都会想起一个名句。根据你的理解,任选其中二句,填写在横线上
陶渊明那朵菊花温暖了宁静深远的峰峦;李白的愁情汇成了滔滔江水;杜甫的雄心量出了泰山的高度;李清照憔悴如风中的一株黄花;苏拭矫健弯弓,梦想射下天上的星座。
①,。
②,。
4、更深月色半人家,。今夜偏知春色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20分)
1、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2分)
A.笔记本电脑显示了快捷、稳定、方便而成为奥运新闻报道的重要工具。
B.事实证明,经过艰苦生活磨炼的人更善于战胜各种困难和挫折。
C.庆祝“国庆”演讲比赛将于今晚七时半在学校大礼堂开始举行。
D.今年学校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是全校师生共同努力的结果。
2、根据拼音写汉字(2分)
在任长霞同志先进事迹采访中,我们一次次地感受到她无私无畏、打黑除恶的hào①然正气;一次次地感受到她爱民、亲民、敬民、为民的zhōn?②肠柔情,也一次次地感受到人民群众对这样的好干部的拥dāi③。她是共产党员的杰出代表、公安局长的kǎi④模,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①②③④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3、名著阅读根据下面这幅图画和旁边的文字,写出A、B两个人物的名字。(2分)
A扯出戒刀,把索子都割断了,便扶起B叫:“兄弟,俺自从你受官司,又无处救你。打听得你刺配沧州,便来开封府前寻你,却撞见酒保来请两个人,说话,酒家疑心,恐这厮们在路上害你,就一路跟了来。”
A、B、
4.教师节,有位同学给老师送了这样的贺词,以表达自己对老师的赞美和敬意:
你博古通今,像滔滔不绝的历史长河,引导我们追求无穷知识。(历史老师)
请你仿照上面的句子,写一句话,送给某门学科的老师。(2分)
答:
5、仿写。要求句式相同,字数一样,内容新颖独特,有创意。(4分)
例句:青春是多彩的朝霞,映照着广阔的大地;青春是智慧的火花,点缀着灿烂的星空;青春是美丽的鲜花,装扮着绚丽的人生。
仿句:宽容是
。
6、请运用对仗知识对下联。(4分)
A.绵绵春雨润万物;。
B.现在多流汗;。
7、赏析: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4分)
①、这是一首写景小诗,也是一幅优美的图画。诗的前两句所写的是,后两句所写的是。(填“远景”或“近景”)(1分)
②、诗中哪一句说明这首诗是写秋天景色的?(1分)答:。
③、“霜叶红于二月花”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突出了什么?(2分)
。
二、现代文阅读题(40分)
(一)地球的“脐带”(10分)
①地球的脐带——北纬30°线,是一条神秘而又奇特的纬线,也是灾难集中的地带。
②这条线贯串了四大文明古国:中国、巴比伦、印度和埃及。著名的埃及金字塔、古巴比伦空中花园,古代许多名城和建筑就在这条线附近。
③这条线古往今来,多灾多难。几千年前,在今天的安纳利斯群岛、巴哈马群岛及墨西哥湾地区一块巨大的陆地沉没于海底,史书中记载的大西洲也下沉于大西洋中。被视为魔鬼三角区的百慕大,自16世纪以来,有数以百计的船只和飞机在这里相继失踪,被这块海域吞噬的人更难计其数。在川藏北纬30°线上美军共损失军用飞机468架。青藏高原上的西藏,从古至今有记载的6.9级以上的地震达86次。
④这条纬线地下是地球内部的最不平静的地区之一。青藏高原隆起的速度是地区之最,每年平均上升一厘米。地球地壳平均厚度为35千米,而青藏高原下地壳厚达70千米,因而导致它的地质构造极为奇特,地震活动频繁。
⑤地球上有大地的沉没,便会有高原的隆起。远古时代,喜玛拉雅山还处在古特提斯海的一片汪洋之中,位于南纬40°线,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古特提斯海板块,向北运动了7000千米,冲到北半球亚欧大陆板块之下,在距今三四千万年前崛起而成为今天的喜玛拉雅山——地球上最年轻最高的山。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⑥北纬30°线的磁场、电场、重力场与地球其他地区不同,与太阳和其他行星的对应关系也很特殊。这是造成它奇特、神秘现象的根本原因。
1、本文采用了什么的结构?答:
2、请为选文第③段中加点的“吞噬”注音、释义。。
3、选文为说明问题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举例说明。
4、地球北纬30°线的神秘奇特在哪里?作者为什么又说其是多灾多难的地带?
答:。
5、造成地球北纬30°线神秘奇特、多灾多难的原因是什么?
(二)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如果单据这一点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10分)
6.《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了吗》是____先生写的一篇_____(议论文的一种类型),作者在文中要反驳的论点是____________
7.“如果单据这一点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这一点”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
8.所选语段的第一自然段中采用了____的修辞手法,如把这段中“是事实”,“也是事实”,“却也是事实”都去掉,在这一段结尾笼而统之加一上句“这些都是事实”,好不好?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文中加黑点的词语,是最初发表在《太白》月刊时被国民党书报机关删去的,请问他们当初为何要删去这些话?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对这句话正确的理解是()
A一些群众忧国忧民,表现出对当时中国现状的不安。
B一部分人在散布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指责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实际上是为了混淆是非,掩盖国民党当局的罪责。
C那时的中国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人人但求自保,民族的团结精神正迅速解体,因而有识之士发出了感慨。
D国民党上层官僚无心抵抗,以此论调掩盖自身罪责。
(三)“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地根深蒂固。事实上,若是某种数学问题的话,说正确答案只有一个是对的。麻烦的是,生活中大部分事物并不像数学问题那样。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由于情况的变化,原来行之有效的方法,到了现在往往不灵了。正因为如此,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因此,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然而,寻求第二种答案,或是解决问题的其他路径和新的方法,有赖于创造性的思维。那么,创造性的思维又有哪些必要的要素呢?
有人是这样回答的:“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从古代到现代技术。从数学到插花,不精通各种知识就一事无成。因为这些知识随时都可能进行组合,形成新的创意。这种情况可能出现在六分钟之后,也可能在六个月之后,六年之后。但当事人坚信它一定会出现。”
对此我完全赞同。知识是形成新创意的素材。但这并不是说,光凭知识就能拥有创造性。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创造性的思维,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10分)
11、根据文段内容,解释下列文中加横线的词语。(2分)
根深蒂固:孜孜不倦:
12、作者为什么反对“‘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3分)
13、“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中“此”指代什么?(2分)
14、要想自己有创造性思维,你应该怎样做?(3分)
(四)读书·养气·写作
①人究竟为什么读书?读书对人到底有什么作用?
②说读书是为了升学,为了获取知识,为了改变命运,为了做官,为了就业,为了成名成家,为了报效祖国等等,各人有各人的见解。但我觉得,最根本的一条是,读书可以养气。
③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对于人来说,就像吃饭喝水一样不可缺少,我们可以从书中汲取无尽的精神力量——一种激荡在我们的血管,充盈于我们的周身,又从我们的每一个毛孔里散发出来的气。同时,读书也要像吃饭那样,吃各种蔬果和五谷杂粮,摄取多种营养——阅读各式各样的书,汲取各种各样的气,以补充先天不足,避免后天失调。不过,血气方刚的少男少女,不仅要杂学旁收,大量读书,还要有目标、有选择地读书。读不同的书,可以养不同的气。豪气,灵气,平和之气,浩然之气,可以养;邪气,戾气,迂腐之气,狭隘之气,也可以养。因此,在读书时,要吸取精华,剔除糟粕,读天下好书,养人间正气。就像孟夫子所说的那样:吾善养吾浩然之气!
④如果说读书是养气,是输入,那么写作则是释放,是输出。作者把气注入文章,读者通过读书,感受到文章的气,吸收了文章的气。人们平时常说的“回肠荡气”,不正是说一种读书的体验,不就是说文气在我们的胸腹之间流转激荡吗?什么样的人,读了什么样的书,便会写出什么样的文章来。气不同,文章的味道就不同,形成的风格也就大不相同。所谓韩愈文风如潮,柳宗元文凤如泉,欧阳修文风如澜,苏轼文风如海,就是指韩柳欧苏四大文豪的禀赋、气质、学养,渗透于文章中的具体表现。⑤曹丕说“文以气为主”。韩愈也强调“气盛宜言”——就是说,写文章的人,只要气足了,想怎么写就怎么写。读书少的人,自身气弱,器小力薄,容易被书拿住,成为死读书的“两脚书橱”,作文时就会捉襟见肘、力不从心。读书多的人,自身气足,学养丰富,不仅读书养气,而且善于融会,善于吐纳,作文时自然就会运用自如、得心应手。
⑥人虽有先天的禀赋、气质上的差异,然而读书可以养气,则是共同的,也是共通的。庄子在《逍遥游》中说过,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读书不足,养气不够,写出文章来只有出的气,没有入的气,就像游泳的人不会换气,用不了多久,便三魂荡荡,七魄悠悠,蹬小腿儿翻白眼儿了。真正的文章好手,必然读书多,养气厚,厚积而薄发。(10分)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③段中加点词“气”具体指的是。
2、第④段画线句运用了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的修辞方法。你读过“韩柳欧苏”的作品吗?请写出其中一位文豪和他的一篇作品。____________(作者名);《》(篇名)
3、作者在文中对学生的读书提出了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的要求。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全文的主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④段中说:“读者通过读书,感受到文章的气,吸收了文章的气。”请你从课外阅读中举出一例,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三、写作活动(30分)
走进网络,拥抱自然,关注特点,研究课题,参加竞赛,服务社会,善待他人,学做家务……生活处处是课堂,这些多姿多彩的课堂能开阔视野,增长才干;能锻炼体魄,磨练意志,能使心灵得到净化,智能得到开发……请以“这也是课堂”为题,写一篇字数不少于500字的文章。
九(上)四答案
一、(一)省略(二)1、B2、①浩②衷③拥戴④楷模3、A、鲁智深B、林冲3省略4、例如:宽容是辽阔的大海,蕴蓄着不尽的情思;宽容是深邃的湖泊,孕育着无限的希望;宽容是广袤的星空,绽放着智慧的花朵。运用比喻,喻体必须恰当;另外,从给定的例句来看,两个比喻句是并列关系,在每一个比喻句的内部,前后的语意必须衔接。
5、①远景近景
②、霜叶红于二月花
③、比喻突出了秋色中的春意。
6、①、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②交代时间、地点及作词缘由,领起全篇
③、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④、《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千古传诵,大致原因是:1、艺术魅力:由于结构精巧、想像奇特,使这首词所展示的形象广阔而深刻,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魅力;2、思想内容:所抒写的“此事古难全”的离愁别恨能激起各个时代、各种类型的读者的共鸣;词中对美好生活的祝愿已越过苏轼兄弟的界限,“变为一切热爱幸福生活的人的共同希望”。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一)1、总分总。2、tūnshì;吃掉。3举例子、作诠释、列数据、作比较等,举例略。4神秘奇特表现在这条线贯穿了四大文明古国,而且古代许多名城和建筑就在这条线附近;说它多灾多难是因为从古至今悲剧在那里发生、上演。5原因:①这一线的磁场、电场、重力场与地球其他地区不同。②这一线与太阳及其他行星的对应关系特殊。
(二)6.鲁迅写的驳论文,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7“这一点而论”指的是“两年以前……却也是事实”(第一段)
8.排比。不能去掉,不能起突出强调的作用。
9.答:这些话击中了国民党反动当局的要害。
10.选项是(B)(2分)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三)11、难于或不能改变。勤奋刻苦,毫不懈怠。12、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13、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14、汲取知识,运用知识,探求新事物,持之以恒地尝试。(言之有理也可,能联系自己情况来谈)
(四)1、精神力量2、排比比喻(后两空答案略,作者名与篇品必须对应,否则不给分。)
3、.多读书读好书(或“杂学旁收,大量读书”“有目标,有选择地读书”)
4、.读书可以养气,养气有利于写作(或“读书多,养气厚,厚积而薄发”;如抄写“真正的文章好手,必然读书多,养气厚,厚积而薄发”,给1分)
5、、.要点:(1)课外阅读的篇名(书名)(2)从中的得益(3)表达完整(三个要点各1分,如以课文为例,不给分)
三、作文略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chuzhong/1290687.html
相关阅读:七年级语文学习:关于雪的成语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