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李逵见宋江》教案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初中语文 来源: 高中学习网

内容预览:

12、《李逵见宋江》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与《水浒传》的相关内容。

【过程与方法】:

⒈ 弄清小说的结构安排,把握行文线索,学习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

⒉ 反复默读课文,欣赏体验精彩的语言、动作、细节描写,把握文中李逵和宋江、戴宗等人的性格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⒈ 激发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情感。

⒉ 从古典文学作品中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重点难点:

1. 了解作者及《水浒传》相关内容。

2. 学习个性化的语言,刻画人物性格。

教具准备:《好汉歌》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同学们可能都听过这么一句流行语:该出手时就出手,风风火火创九州……。它就是电视连续剧《水浒传》的主题歌,现在我们就共同欣赏一下《好汉歌》。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这其中的一小段--《李逵见宋江》(板书课题)。

清代著名小说理论家金圣叹曾说“别一部书看过即休,独有《水浒传》,只是百看不厌……”

我们今天要共同学习的这篇文章选自《水浒传》第38回,原题:及时雨会神行太保,黑旋风斗浪里白条。

2.了解作者及《水浒传》:

①施耐庵(生卒年不详)元末明初小说家,一般认为是钱塘(杭州)人;

罗贯中(约1330-约1400),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元末明初小说家。相传是施耐庵的得意门生,才华出众。他的作品还有《三国演义》、《隋唐志传》、《三遂平妖传》、《残唐五代史演传》、等小说和《风云会》等杂剧。

②《水浒传》又名《忠义水浒传》、《江湖豪客传》,是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的小说,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白话小说。全书围绕“官逼民反”这一线索展开情节,表现了一群不堪暴政欺压的“好汉”揭竿而起,聚义水泊梁山,直至接受招安致使起义失败的全过程。这部小说最闪光的思想在于:它对被封建统治者视为“盗贼草寇”的起义农民给予了充分肯定,并深刻提示了农民起义的社会根源--上至皇帝和高逑这样的大臣,下至大大小小官吏的横行霸道、昏庸无能,致使民不聊生,尖锐的阶级矛盾逐渐加深。

3.学生读全文,画出李逵的语言以及不懂的字词。思考:李逵在什么样的场景,面对什么的人,说了哪些话,这些话表现了李逵是什么样的人?

鸟(diǎo):通?,男性生殖器,多用作骂人的粗话。 冒渎(mào dú):冒犯。

卤同鲁。 肴馔(yáo zhuàn):<书>宴席上的或比较丰盛的菜和饭。

比如李逵第一次见宋江,就问戴宗:“哥哥,这黑汉子是谁?”戴宗责备他,他不服。等戴宗向他介绍了情况,他还说:“莫不是山东及时雨黑宋江!”他心里怎么想,口里就怎么说,他是粗人,不懂得客套和应酬之事,不受礼节的约束。

4. 给文章划分层次

第一部分(①):宋江凭吴用之信和戴宗见面。

第二部分(②-④):李逵和宋江的初次见面。

第三部分(⑤):李逵借宋江钱去赌,赌输赖账打人。

第四部分(⑥-⑧):宋江等三人到浔阳江边喝酒。

5.分成小组讨论:

⑴李逵为什么要说谎?

希望不被他崇拜的宋大哥年轻,而轻银子是为了好去宴请宋江,二次“不直”更见其直的可爱形象。

⑵了解什么是忠直的言行。

小说中“忠直”指李逵对宋江的忠心耿耿、心直口快、粗鲁使性。当然包含李逵对自己的崇敬赤诚作出“忠直汉子”的评价。(如“这黑汉子是谁?”宋江就是从这些言行中了解了的。)

⑶举例说明李逵的性格。

李逵的性格是“忠、直、粗”。忠为忠信侠义,也是赤诚之心、讲信守;直为爽直天真;粗,是粗鲁使性。忠信侠义、爽直天真都属于性格可爱。(当然,也可回答无礼、粗鲁、直、耿直、忠直、心粗胆大、仗义、粗俗、粗野等)

所谓“人有其性情,人有其声口”。《水浒传》成功地适应了百姓的审美趣味,使“粗鲁”一词在该小说语境中形成了独特的语言修辞和人物塑造的审美效果--正义美、率真美。

⑷找出写戴宗的词语与李逵的词语,对比。

如:在戴宗那里有“冒渎”“万望恕罪”“小弟”“仁兄”;李逵自称“铁牛”“这黑汉子是谁?”按戴宗告诉他的文雅的语言就应为:“这位官人是谁?”

6.研究文章细节(从参考书中找,略)

7.教后计:

宋江和李逵的关系:宋江对李逵恩威并施,李逵为宋江当走狗、充鹰犬,他们有点儿似乎为同性恋的味。

8.作业:课后题及李逵故事。

板书设计

李逵见宋江

原题:及时雨会神行太保 黑旋风斗浪里白条

选自《水浒传》又名《忠义水浒传》《江湖豪客传》

戴宗遇宋江 引出李逵

语言明快洗练 宋江见李逵 粗鲁爽直

人物性格丰富 李逵赌打人 武功高强

浔阳江边饮 个性十足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chuzhong/1294729.html

相关阅读:中考语文考点分析:《行路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