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学习古文?翻开《唐才子传》,在唐朝,七八岁的孩子不仅能读懂古文,还会写古文。是不是当时人特别聪明呢?再看近代人,康有为“七岁能属文”,梁启超六岁学完《五经》。可见今古人的聪明是相似的。那么为什么现代人读古文会成问题呢?这应当跟读法有关。前人读书,刚启蒙时,对读的内容几乎完全不懂。读了若干年,豁然贯通,完全懂了,而且是“立体的懂”。其关键就在于熟读背诵,把所读的书全部装在脑子里。假如不是如此,读了一篇课文,记住了文中一些生字和句子,这只是“点线的懂”。生字是“点”,句子是“线”。“点线的懂”是不够的,因为一个字的解释在不同的句子中往往因上下文的关系而有变化,在不同的结构里也会改变原有的词性,有了不同的用法,碰到这个字的解释或用法有变化时就不好懂了。记住了一篇课文中所有的生字和句子,这叫“平面的懂”,“平面的懂”只记住了这篇课文的生字和句子,在别的课文里,同样的字,假如它的意义或用法有了变化,就看不懂了。因此,“平面的懂”也还是不够的。而把一部书全部读熟就不同了。比方“仁”字在《论语》中出现了104次,开始不懂,当读到十几次时,渐渐懂了;读到几十次、上百次时,懂得就更多了。如,在《学而》篇里:“孝弟(孝敬父兄)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同‘欤’)。”这个“仁”是指一种很高的道德标准,即仁德。在同一篇里,说:“泛爱众,而亲仁。”这个“仁”指具有仁德品行的人。在《里仁》篇,说:“里(居住)仁为美。”这个“仁”指有仁德的地方,相当于好的环境。在《子路》篇里说:“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意思是假使有王者兴起,一定要经过三十年才能推行仁政。这个“仁”解释为推行仁政,改变了原有的词性,成了动词。在这些句子里,“仁”字作为仁德的基本意义没有变,只是由于上下文的不同,具体的解释或用法有了变化。懂得了这些具体的变化,这就是对“仁”字的“立体的懂”。到了“辛亥革命”以后,废科举,兴学校,学校里不读《论语》,改读教科书了,但是从学校里毕业出来的学生,还是会读古文,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当时的学校也教文言文,一到中学,就教传诵的古文,不但教,还要熟读背诵。当时的中学生,熟读背出了不少篇古文,他们对读熟背出的不少篇古文中的字,也就有了“立体的懂”;因此要会读古文,熟读背出足够量的古文也行。学会读古文跟学会读外语相似。语言学大师吕叔湘先生小时候读外文,老师挑出书中的精彩段落来要学生背,这次背一段,下次再背一段,积少成多,就背出不少段落了。这是吕先生他们所以对英文有“立体的懂”的原因。朱熹讲读史书,挑重要段落来读,跟吕先生的讲法相似,可以参考来使我们达到对古文或外语的“立体的懂”。结合熟读背诵来讲“立体的懂”,还有一层含义,即培养语感。学习古文也是学习语言。把方言区的孩子送到北京来念书,不用教他北京话,过几年,他的北京话就讲得好了,从发音到用词都北京化了。他回到家里,听到大人讲话不合北京话的标准,还会起来纠正,因为他已有了北京话的语感了。学习古文也这样,熟读背诵了一定篇目的古文,对于古文的用词造句,尤其是虚词的运用都熟悉了,也就会理解了。 (作者 周振甫 选自《中华活页文选》2006年7期,有删改)11.有哪些具体做法可以达到“立体的懂”?仔细阅读全文,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3分) 12.第三段的四个例句中,“仁”的用法发生变化的一项是【 】(2分) A.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B.泛爱众,而亲仁 C.里仁为美 D.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 13.根据最后一段方言区的孩子学北京话的例子类推,谈谈“文言文语感”的大致意思。(2分) 14.有的同学学古文,主要靠背记课文中的词语注释和句子翻译,你是否赞同这种做法?今年中考,扩大了文言文的考查范围,你认为是否有必要?结合上文,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3分) 怎样学习古文 阅读答案
怎样学习古文 阅读答案
答案:
11.途径(1)读熟背诵整部的书;(2)读熟背出许多篇文章;(3)读熟背出许多精彩段落。(3分。第一问1分,答到与“融会贯通”相近的意思即可。第二问3条全答对得2分,答到2条或(1)(2)两条中任1条得1分,只答出第(3)条或全没答对不得分;意思相同即可)
12.D (2分)
13.不设统一答案。答题要点:(1)它是在熟读背诵很多文言文基础上(或在特定的学习环境和氛围中)形成的一种语言感受能力;(2)它是自己体悟到的不是教出来的;(3)能自觉理解运用,辨析正误。(2分。答到2点即可得2分,答到1点得1分)14.没有标准答案。只要有自己的真实想法,联系选文内容,言之成理即可。参考:这些做法不可取,因为那只是点线的懂,最多达到面上的懂,不会灵活运用;扩大考试范围,有利于增加积累,促进达到立体的懂。如持反对意见,必须有一定的道理和事实,对文中的观点提出质疑。(3分。观点鲜明,能运用文中的知识,语言通顺,得3分;有一点欠缺得2分;只要作答,一般不判0分)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chuzhong/1330385.html
相关阅读:阅读《一个人的奔跑》答案
比诺贝尔奖更重要的阅读答案
历练后的飞翔 阅读答案
向生命鞠躬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奔跑的火焰》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