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中,学生往往把目光锁定在课文的主题及重要段落上,教师在教学中也常出现就重避轻的情况。其实,作为范文的课文处处都有可供借鉴学习的地方,而结合对考试阅读理解的问题设计以及对课文解读的经验,笔者认为课文的细微处更应该引起关注。一方面,笔者认为既然作者有所言则必有其目的,我们不容忽视;另一方面,笔者以为,从细微处挖掘课文的内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细致阅读态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一、不容忽视的叙述
往往在一篇课文中,有一些我们感觉不大重要的叙述描写,被学生轻易地忽视了,教师也常常不那么“感兴趣”,似乎那些表达对于课文“大局”无关紧要。倘若我们换位思考,自己是此文的作者,是否会把一些无关紧要的内容穿插于行文中?既然作者加以叙述,则必有其想法,关键是读者是否善于把握。
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有几句这样的话:“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罢,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罢,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罢,……都无从知道。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这是一个不大能引起注意的排比句,作者的意图何在?让我们作这样的解读:前文中描述了百草园的景物及冬天里捕鸟之事,而文首说百草园是“我的乐园”,“我”在园中如何玩乐,似乎文中并不是很详尽,而此处的三个“也许”恰是“玩乐”的情景再现,虽然只是简约表达,却能引起读者对“我”以百草园为“乐园”产生遐想:拔何首乌、向隔壁人家抛砖头、跳石井栏……种种童年趣事应有尽有,三个“也许”既补充了前文之未叙,又反映出作为孩童的“我”的天真幼稚的思想,是对百草园这个“乐园”的阐述说明,以此来回答“我”为何如此怀恋百草园生活便更加明确了。另外,从文章结构上,此句也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再如《最后一课》中的一句话:“其中有郝叟老头儿,戴着他那顶三角帽,有从前的镇长,从前的邮递员,还有些旁 的人。”如果学生对“从前”的使用引起注意并加以理解,那么对此文的主题把握会有更大帮助。
如果说课文的主题是树干,那么文中看起来意义不大的叙述就是枝叶,缺少树叶的树干会显得消瘦甚至无法生存。一篇文章是一个整体,由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组成,次要的叙述、描写往往起到补充说明、铺垫、过渡、衬托等作用,它们的存在使文章更加连贯,更加圆满,更加充实。
二、在细微处寻索意义
在阅读理解考查中,学生经常在细节上犯错,如对说明文、议论文用语准确性的轻视,导致理解上的偏差。从文学体裁上看,学生容易忽视对诗歌中渗透着诗人情绪的“意象”的把握、散文里蕴涵着作者思想感情的描写性句子的理解、小说中环境描写的意义的掌握。其实,由缝隙而窥天地之大,往往一篇文章细微处也能见大风景,不容放过每一个句子,每一个细节,每一处描写,把对它们的理解与文章的主题思想联系起来,就能窥得更丰富的内涵,并能以此培养学生细致入微的阅读习惯。
以小说中的环境描写为例,我们明白,作为小说要素之一的环境描写往往起到衬托作用,能渲染某种氛围,这点成为学生阅读小说的定向思想后,便能更好地结合具体小说作品,加以体会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如鲁迅的《故乡》中描写道:“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蓬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相对于全文来说,这里的描写简洁不详,却给了读者一个大概的“故乡”印象——萧条的景状。这与文中“我”对故乡及故乡的人的迷茫心态一致。
总而言之,对课文细微处不容轻易忽视,抓大放小是在必须取舍的情况下的做法,阅读理解应当“大小”兼顾,处处寻解。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chuzhong/178194.html
相关阅读:初中语文阅读理解技巧辅导之发展性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