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历史自主学习模式的思考与实践】自主学习成为一个人适应信息时代必备的能力。这要求我们的教育必须由培养学生学会知识以应付考试转变培养学生会学知识以适应社会。
构建历史自主学习模式的思考与实践
【摘要】完成自主教育,还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不断的实践交流、思考探索。本文依据本人在历史教学实践中的研究、在研究中的历史教育实践,进行总结概括,介绍了本人在教育工作中构建历史自主学习模式的思考与实践,及在此基础上总结的具体实施办法。以期引起教育同行们更多的交流和探讨,促进我国教育事业健康、稳定、持续的发展。
【关键词】自主学习 平等民主 非智力因素 舞台
一、问题的提出──自主学习势在必行
当今社会是一个知识爆炸的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世界范围内的物质的、观念的许多形态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化,科技知识日新月异,人们凭着曾经拥有的知识想赶上信息时代的步伐,已经变得越来越困难。因此,自主学习的能力对每个人来讲,就越显重要了。有了自主学习的能力,无论知识更新速度如何加快,科学技术综合化的趋势如何强烈,我们都可以通过自己不断的学习,及时有效地掌握新的知识和信息,提高自己,使自己更好地适应社会。
随着时代的洗礼,传统的教育模式的弊端充分暴露出来,教师完全是课堂的中心、学生学习的主宰,学生只能围着教师的讲、问、练团团转,只能被动地接受学习,学生的主体性受到严重的压制和损害。传统教育下,有一个令人悲哀的现象出现了,每一个呀呀学语的小孩,求知欲望都非常强烈,总有问不完的为什么,正是在这样强烈的自主思考中,他们能够很快很好的学到许多知识。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习阶段的提高,他们反而再也不去主动的思考,他们习惯了从老师那儿接受“是什么”,再也没有那么多“为什么”了。殊不知,这正是传统的教育模式磨灭了这些孩子先天的自主性,最终使他们成为老师的“应声虫”,至多也只不过是前辈科学家或知识分子的“应声虫”。因此,教育改革迫在眉睫,把学生的自主学习权力还给学生势在必行。
二、问题的思考──自主学习的理解
“自主”就是学习者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自主学习”就是学习者自觉主动地去发现、探索、理解知识的过程,即“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新《》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着力培养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是素质教育区别于传统教育最显著、最根本的特征。这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把研究学生的、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努力使学习成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活动、自我拓潜的过程,从而使学生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当然,要打破根深蒂固的传统教育的影响,我们还有许多工作要做。这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教育观念的转变,也需要学生学习观念的转变,最重要的是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是指学习者在自主学习活动中所必备的一种综合能力,包括强烈的求知欲、能够合理地安排自己的学习活动,刻苦的钻研精神,并且能够对自己的学习效果进行科学的评价。自主学习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具备的,必须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长期的努力下,使学生经过不间断的培养,才能达到的。为此,我在历史教学实践中不断的研究、在研究中不断的历史教学实践,进行总结概括,提出了构建历史自主学习模式。
三、问题的解决──自主学习实施办法
1、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
现阶段,中学历史教学的课程安排,一般为每周2-3课时,这与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相比,相去甚远,这使历史老师与学生接触沟通的时间较少。另一方面,一般历史老师任教班级又较多,多者甚至同时任教8-9个班级,这与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的老师相比,又超之甚多。时间少,要接触的对象又多,要建立一个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好像就更加困难了。其实不然,师生关系的建立并不在于接触的时间多少,当然更不在于那些说服教育。每个学生心中都有一杆秤,当老师在学生心中那杆秤上的分量达到一定程度时,建立一个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就变得容易多了。所以,我们老师应努力增加自己在学生心中那杆秤上的分量,尤其是我们历史老师,更不能忽视每一个与学生接触沟通的机会。我们要及早的摒弃传统教育观念,放弃“师道尊严”,用一颗真诚的心,就像对待朋友一样,理解和信任每一位学生。
正如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对学生来讲,最好的教师是在教学活动中忘记自己是教师,而把学生视为自己朋友的那种教师”。只有当我们老师做到这些,真正用一颗真诚的心,理解、信任每一位学生,把每一位学生都看着朋友,热情爱护、平等对待,对每一位学生自始至终都要充满期望,充分相信,对学习困难者更要倍加关心,适时启发点拨,才能通过学习的过程让每一位学生都相信自己、感到自己能行。在这样的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下,构建历史自主学习模式才能具有可行性。
2、非智力因素──好奇心、求知欲的培养
好奇心是由新奇刺激所引起的一种朝向、注视、接近、探索心理与行为活动。是人类行为最强烈的动机之一。其强弱与外界新奇性和复杂性密切相关。求知欲是一种认识世界、渴望获得文化知识和不断探究真理而带有情绪色彩的意向活动。人们在实践活动中,感到自己缺乏相应知识,就会产生探究新知识或扩大、加深已有知识的认识倾向,这种情境多次反复,认识倾向就逐渐转化为个体内在的求知欲。有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人就能比较早的表现出对知识的渴求,对学习的浓厚兴趣和爱好。
首先应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问题的难度是形成问题情境的重要因素之一。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等人指出:“当感性认识与人的现有认识结构之间具有中等程度不相符时,人的兴趣最大。”例如在历史课上讲河姆渡、半坡居民生产状况时,可以让学生看书,然后让学生回答:“河姆渡、半坡居民已经掌握了哪些生产技术?”但是,这么讲学生就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失去求知欲望。所以,我在上课时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考古学家在挖掘河姆渡、半坡遗址时,出土了若干打磨得非常光滑的骨器、石器、陶器,有箭头、鱼叉、鱼钩盆、碗等物品,在一个窖穴里,还发现了稻谷、蔬菜子、麻布等物品。请根据以上材料想象河姆渡、半坡居民当时的生活情况?”这样就用一个启发、探究式的问题代替了枯燥的问答,既刺激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提高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又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发挥想象、创造思维、展示自己的平台,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其次应支持学生好问的积极性。学生只有对他感兴趣的问题,才有着强烈的探索精神,喜欢追根究底。所以,如果学生能够提出问题,就说明他对这一学科的某些内容产生的兴趣。在此基础上教师应该正确引导,积极鼓励,使他们的兴趣进一步滋长、扩大,从而让他们在以后的学习中提供强大的动力,使学生自强不息,努力学习。因此,老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管问题的质量如何,一定要有热情、耐心,正确引导。任何厌烦、搪塞和斥责的态度,都会挫伤学生好问的积极性,扼杀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精神,严重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
再次应鼓励学生自己寻找答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我们要经常注意学生提出的不寻常的问题和有价值的想法。例如历史课上讲大汶口文化时,学生发现:“大汶口居民之前社会没有贫富差别,而大汶口居民出现了贫富分化。”随后提出“这一时期为什么会出现贫富分化?”作为教师首先应对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给予表扬鼓励,但面对问题时不能直接解答,而应该有意识的启发学生自己思考问题,寻找答案。面对问题,我给学生举了一个例子:“如果你有一千块钱,我一分钱没有,让你分我一半,你愿意吗?”有的同学马上就明白了:“当然不会,那是私有财产,这就出现了贫富分化。”紧接着学生又提出:“那么大汶口居民以前怎么没有私有财产呢?”我又给他举了一个例子:“如果你在一个原始森林,又冷又饿,想打只野兔充饥,可你一个人又打不着,这时你看见一个陌生人,他跟你一样,你会怎么办?”这样,学生在我的引导下,自己不断的思考寻求答案,而且就把一个非常枯燥的问题变得非常生动有趣,进一步提高了他们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
在学生想知道还不知道时,及时、热情、耐心、巧妙的引导学生自己寻找答案,不但满足、强化和鼓励了学生的求知欲,也使他们在自己的活动中增长了才干,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3、自主学习指导
阅读指导。历史课程的特点就是知识涵盖量大,纵贯古今中外。所以阅读能力是学习历史最基本的能力。教师帮助学生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历史史料、历史地图对学生进行指导,培养学生掌握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
在开始的时候仍然可以先由老师提出问题。对教材中重要的,应该适当的转化为问题,使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样才能牢固掌握;对不容易掌握的理论、历史现象、历史规律等内容,可以转化为讨论性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讨论,发散性思维、横向纵向联系、多层次比较,达到正确、全面、深刻理解,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接着要对学生阅读的习惯和方法进行纠正。不少学生由于抓不住重点或者阅读不仔细,致使答题不准确或者用词不规范,每逢出现这种情况,就应该及时组织学生阅读教材中有关内容,帮助他们理解教材中文字、图片等各种历史材料使用意图,分析问题与内容的联系,正确的答题思路,在教材大量历史材料中迅速提取有用信息的技巧,使学生从中找出自己的差距和不足,真正懂得怎样正确阅读和理解历史材料。
思维指导。历史的每一部分内容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共同构成完整的历史学科知识体系。学生在学习中,要把零散的知识纳入知识体系,进行系统的掌握。一是掌握专题线索,如政治、经济、文化各大专题,在大专题下又可分为若干个小专题,如政治专题下的政局、制度、政体、政策、阶级、民族、对外关系等;经济专题下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文化专题下的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各方面等。二是掌握历史阶段特征,要从政治、经济、文化涉及的诸方面进行抽象的概括和掌握。三是掌握历史的横向的、纵向的联系。学生可参照相关辅导材料中对知识体系的概括,结合自己学习特点进一步加工改良,用“集合”的方法,确定层次和隶属关系,探索出系统掌握历史学科知识的最佳方法。
探究指导。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此,历史在教学中在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怎样发现问题。在学生掌握一定历史学习方法,敢于讨论、善于发表自己见解时,教师就应该注意指导学生挖掘历史学习中隐藏的“发现”因素,逐步鼓励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己提出问题、相互之间提出问题、学生提问老师等多种提问方式组织学生学习、讨论,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多方面能力,做到了集思广益,同时也让学生在自读、自问、自悟、自解中初步体验到自主学习的成功喜悦,从而唤起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内驱力,完成“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过渡。
4、让课堂成为学生的舞台
既然要构建的是历史自主学习模式,就要摆脱传统教育的束缚。那么传统教育下,专门供老师滔滔不绝讲课的地方──讲台也应该成为历史了。因此,我提出构建历史自主学习模式,应该让课堂成为学生的舞台。
当然,这并不是说,课堂上就不要老师了,而是老师在课堂上的作用转变了,由原来的“授鱼者”变为“授渔者”。这其实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老师依靠拥有的“鱼”已经不行了,老师必须不断地研究“渔”之法,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一开始,老师可以为学生搭建舞台和表演节目。如针对原始人类的学习,开展一堂想象课,学生根据书本内容并利用计算机查找相关资料,想象原始人的一天是怎样度过的;又如针对秦朝历史的学习,开展一堂辩论会,以“秦始皇是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为辩题,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利用计算机查找相关资料,全班分为两组展开辩论;再如针对中国古代历史遗址与建筑的学习,开展社会调查,学生利用北京拥有历史悠久的人文优势,进行社会调查和实地考察,对北京各处的历史遗址和古建筑进行档案整理,在课堂上进行成果汇报等等。
经过一定的培养训练后,指导鼓励学生自己寻找课题内容、自己来设计课堂形式,并可以邀请各个班级之间互相观摩学习。这既有相互竞争,增强积极性,又有彼此学习,共同进步之效。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工”,为了能够收到良好的效果,学生的历史学习的内驱力空前提高,教室、老师办公室、图书馆、计算机房到处可以看到学生学习历史的身影,三五成群,或排练着历史小品、或探讨着历史学习中的新发现、或查找资料编纂着历史小论文等等。经过他们自主学习,付出艰辛而得来的学习成果,他们深受着学习成功的喜悦,同时又迫不及待地想在课堂上与同学和老师交流。所以,课堂上,每个学生都非常兴奋,汇报着、探讨着、辩论着,有的时候甚至老师都插不上嘴,而且有时老师的言论也会遭到学生们“肆无忌惮”的反驳。虽然老师从讲台上“退位”,虽然老师的“师道尊严”不复存在,但这不正是我们所要构建的历史自主学习的模式吗?
总之,在我实践研究、研究实践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构建历史自主学习模式给学生学习带来的巨大变化。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中,学生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有机的结合起来,潜能得到发挥,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锻炼提高,最重要的是培养了使学生一生受益的自主学习能力。当然我构建的这一模式还需不断充实、完善。希望与教育同行们更多的交流和探讨,以促进我国教育事业健康、稳定、持续的发展。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chuzhong/186220.html
相关阅读:九年级历史总复习提纲:文艺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