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活动教学所关心的不是活动的结果,而是活动的过程,让不同思维水平的儿童去研究不同水平的问题,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开发智力。活动是以问题为载体,通过活动的开展使学生获得直接经验和知识。数学课堂活动教学问题资源可以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也可以深入挖掘教材中现有的实际数学问题,还可以让学生在活动中提出实际数学问题等。活动的教学主要应考虑哪些问题?通过对新教材的实践我有以下的体会:
一、考虑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
知识和思维是互相联系的,在进行某种思维活动的教学之前,首先要考虑学生的现有知识结构。在教学中只有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才能进一步了解其思维水平,考虑学习新知识的基础是否够用,用什么样的教法来完成数学活动的教学。
例如:在学习七年级《数轴》这一课时,教师要了解学生在小学学习数轴的情况,对数轴的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了解情况,那么上课前教师要清楚这些知识学生是否已经掌握,掌握程度如何,这样,活动教学才能顺利进行。
二、考虑学生的思维结构
要使数学教学成为数学活动的教学必须了解学生的思维水平。
1.初中学生思维能力特点
我们知道,中学生的运算思维能力处于逻辑抽象思维阶段,尽管思维能力的几个方面的发展有所先后,但总的趋势是一致的。七年级学生的运算能力与小学四、五年级有类似之处,处于形象抽象思维水平;八年级与初三学生的运算能力是属于经验型的抽象逻辑思维;从概括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命题能力和推理能力四项指标来看,七年级是逻辑抽象思维的新的起步,是中学阶段运算思维的质变时期,是这个阶段的关键时期。总的来说,中学生思维有如下特点:首先,整个中学阶段,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迅速发展,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处于优势地位,但初中学生的思维和高中学生的思维是不同的。初中学生的思维,抽象逻辑思维虽然开始占优势,可是在很大程度上还属于经验型,他们的逻辑思维需要感性经验的直接支持。其次,八年级是中学阶段思维发展的关键期。从八年级开始,中学生抽象逻辑思维开始由经验型水平向理论型水平转化。
2.学习数学的几种思维形式
(1)逆向思维。与由条件推知结论的思维过程相反,先给出某个结论或答案,要求使之成立各种条件。比如说,给一个行程问题,我们列出一个方程来;反过来,给一个方程,就能编出一个行程方面的题目。后者就属于逆向型思维。
(2)仿造例型思维。
某些条件或结论常常要用例子说明它的合理性,也常常要用反例证明其不合理性。根据要求构造例子,往往是由抽象回到具体,综合运用各种知识的思考过程。
(3)归纳型思维。通过观察,试验,在若干个例子中提出一般规律。
(4)开放型思维。即只给出研究问题的对象或某些条件,至于由此可推知的问题或结论,由学生自己去探索。
了解了学生的思维特点和数学思维的几种主要形式,在教学中,结合教材的特点,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思维活动的教学定能收到良好效果。
首页上一页12下一页末页共2页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chuzhong/263769.html
相关阅读:“差生”如何学好初中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