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师调查问卷中反思初中化学学困生成因及转化方式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初中化学 来源: 高中学习网


  摘要:为了从根本上找出初中化学学困生的形成原因,提出有针对性的转化建议,为学生以后的学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我在西安市莲湖区几所普通中学对化学教师进行了调研,从化学学困生形成的基本原因、教师对学困生的态度等五个方面详细问卷,试图以教师的角度从教学内容、评价手段、教师个人素质、“帮困”做法等四个方面分析学困生产的原因。并以此得出三点启示:即教学模式的创新化会使学困生的学习更具有针对性;教师对学困生形成原因认识上的理性化会促使我们从更多的角度思考学困生转化方法;教师对学困生态度上的温和化会减少学困生的心理上的障碍,有利于他们的长远发展等。虽然由于水平问题,自己的分析以及思考比较浅显,但仍希望在化学学困生形成原因以及转化方式上能为同行提供一点思路和借鉴。

  关键词:学困生,问卷情况,形成原因,启示。

  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应该体现启蒙性、基础性,让每一个学生都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探究化学的奥妙。但本人在初三年级担任化学课教学工作近二十年来,却发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教学内容虽然不难,但学困生人数较多,其化学学习能力的低下使教师常感困惑。因为学生从初三才开始正式接触化学,之前经过两年的中学学习、生活锻炼,在学习习惯的养成、学习方法的形成上已经有相当的基础,加之数学、物理等学科的学习支撑,化学的学习和接受上应该不成问题,为什么会出现学困生呢?

  本人试图从教师的角度了解学困生的成因,设计了一份简单的调查表,对莲湖区几所中学化学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基本情况如下:

  一、调查问卷统计基本情况

  1、化学教师认为学困生形成的基本原因:80%的教师认为学生不爱学习化学的根本原因是“学习内容与生活实际相距太远” 和“社会影响太多”。40%的教师认为化学学困生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学校评价标准太单一、35%的教师认为作业多、压力大是主要原因。只有15%左右的教师把这一原因归结为学生个体因素和家庭教育的缺失。

  2、化学教师对学困生的辅导情况:只有25%的教师经常单独、耐心对学困生进行辅导,20%的教师偶尔会辅导一下、50%的教师认为自己课太多没时间和精力单独对学困生进行辅导;50%的老师认为班上的学困生通过精心辅导能部分转化、50%的老师认为只有极少部分能转化,没有老师认为能全部实现转化。

  3、化学教师对学困生态度:60%的教师对待班上的学生能一视同仁,不歧视学困生;35%的教师在朝这方向努力;60%的教师能经常和学困生谈心、鼓励他们;成绩下来后,60%的教师对很差学生会及时进行鼓励。

  4、化学教师针对教学活动的做法以及看法:60%的教师认为现在中考化学试题难易适中;40%的教师认为比较难;90%的教师认为自己留给学生的家庭作业量和难度适中; 40%的教师经常看课标指导教学;50%的教师常使用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来促进教学而另50%的教师认为自己课太多成绩压力太大想用不敢用。

  5、化学教师对自己及学生的定位和评价方式: 70%的教师对学生的形成性评价方式是整体素质,没有老师只拿学生的考试成绩来衡量学生;50%的教师觉得自己在学生心中应该是一个尊重关心学生、认真负责好老师;60%的教师觉得自己可能是是一个知识广博、幽默、风趣的老师。

  二、从问卷中分析化学学困生形成的主要原因

  1、学习内容与生活实际相距太远,学生从心理上拒绝接受,导致学困生产生。教学改革虽然进行了很多年,但教师依然觉得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相距甚远,而且认为这是学困生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这就对教育行政部门以及课改机构提出了一个的问题:怎样的教材才是比较切合生活实际的?怎样的教材才是最适合我们学生的?前不久,无意中与一个在加拿大留学的孩子聊起国内外的教育问题。她说:国外的学习也是很紧张的,但是特别有意思。比如我们学习策划营销的时候,老师给我们的课题是“假如你有一万加元,你如何让它升值十倍?”,我们自由组合六人小组,一个月的时间完成。要有完善的策划、可行性报告、调查报告、结果预测理由等等。要想让自己的策划有实现的可能性,就得去做很多的调查,做很多的工作,特忙,但觉得特别有意义,很愿意去做。而在国内,整天就是坐在教室听书、做题,尤其是化学,方程式呀、计算呀感觉学不学无所谓的,很没意思,就不想学,不想学怎么能学好?于是学困生的产生应该是自然而然的了。

  2、教育教学评价手段单一,不能体现出学生的个体差异,导致人为概念上的学困生增加。什么是学困生?其界定的标准应该是什么?依据是什么?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评价学生的方式也在不断完善,但最终的评价准则依然是学业成绩。目前很多幼儿园就对孩子进行应试教育的练习了,由于老师、家长没有注意孩子成长的的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和个体差异性,一味拔高,使很多孩子只感到成绩的压力而享受不到学习的乐趣,早早产生厌学情绪,学困由此而生。还有一部分有其他特长的学生在这种教育体制下,只能沦为“学困生”。我的学生中,有一个孩子从小受家庭的熏陶,会多种乐器。孩子拿起乐器时的那份快乐、喜爱以及弹奏乐器时的那份轻快、投入,让人觉得真是一种享受。可就是这个孩子,化学课简直就听不懂,那些元素符号对他而言犹如一个音乐盲看五线谱一般。化学最低成绩曾经是10分。他一看见数理化书就陷入痛苦状,对我说:学习理科就是折磨他,只有在音乐的世界里,他才能找到自己。看着活泼开朗的孩子,我很不忍心,对他来讲,有必要化学考试合格吗?他是学困生吗?在我们目前的评价体系下,他就是学困生,所以只能花费百倍的精力去学习自己不喜欢的学科,而自己喜欢的音乐,只能在休息的时候享受那么一会儿。与此相似的就是现在很有名气的作家、赛车手--韩寒,在校时理科成绩非常差,高一时选择了退学。按照当前的评价体系,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学困生。幸运的是,他太有个性、有胆量了,选择了退学,最后竟然成为事业成功的范例,这说明了什么?因此评价方式单一,无疑会人为造成更多的学困生。成绩、排名会造成这些学生心灵上的伤害和心理上的扭曲,自卑、胆怯可能会伴其一生,部分学生可能就会永远以一个失败者的面目步入社会,走完自己很失败的人生。但如果我们能设立更多的与社会实际相接近的科目或课题,是否我们就能发现更多的各类人才,减少更多的学困生,使得我们的社会变得更加的多彩、和谐。

  3、教师个人素质的影响。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学困生形成原因方面教师从自身角度的反思不是太多。比如有5%的教师认为化学学困生形成是自己的教学“手段单一,学生没兴趣”;5%老师认为是“学生对所自己教科目不感兴趣”;一少部分教师认为“所教科目学生成绩比较差”是自己的教学上出了问题。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知道,有的教师上课学生喜欢,效果很好,所讲授的科目学困生较少;而有的教师课堂上学生睡倒一片,甚至有的教师让学生“请出教室”,学困生自然就多。从教师自省的角度来讲,25%的老师认为自己是一个“知识广博、幽默、风趣的老师”;35%的老师“觉得在学生心中自己是一个尊重关心学生、认真负责好老师”。可以感觉到部分教师对自身的不自信。试想一个对自身人格魅力缺乏自信的老师,是否在教学中就会少一些感染力?少一些信任度?那教育教学效果应该是会打折扣的,部分自控力较差的学生学困就不奇怪了。从表中可以看出,90%的教师都认为自己的作业量和难度是适中的,那么“学生作业多”到底是谁的造成的?只有40%的老师经常看课标,那么我们是依靠什么来指导教学的?心中没有目标,随意加深教学内容难度、增加考试试题的难度就不奇怪了。多次听课中发现,有的老师上第一节化学课就塞给学生20个元素符号、第三节课就出现了化学反应方程式、第一学期就把全年的化学课教完了…….可是学生呢?对所学内容会越来越黏糊,考试成绩会越来越退步,就会选择放弃学习化学,从一般学生沦为学困生。从这一点来讲,教师个人的责任是不能推卸、忽视的。

  4、由于工作量的问题,“帮困”想法难于实现。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大多数的化学教师对大部分学困生的转化没有信心,抱有悲观的态度。一方面是由于大多数学困生的学习习惯比较差,而初三化学教学时间仅有一年,短时间内教师很难扭转大的局面;二方面是由于大部分学困生学习的基础比较差,不是单纯的化学学困,而是各科学困,改变很难;三方面是教师的精力等问题。初三化学学习很短时间就会发现一些学生跟不上进度,尤其在学习“分子、原子、离子”等物质构成时,表现尤为突出,教师却无法及时逐一进行帮助,致使随着难度的加大,越往后学,学困生越多。教师虽然有帮助的想法,但根本没有时间进行相应的辅导,这也是实际情况。拿西安市城区的中学来讲,一个初三化学教师带四个班的化学课。按要求每周四节课,每周每班有一个两节课的延点,周六还有相应的“培优班”“补差班”等等,一个教师每周的课时量可达24节左右,加上备课、作业批改、应付学校安排的各种检查、自己家庭事情等,还能剩余多少时间对学生进行单独的辅导?所以“帮困”基本上就是一句空话。

  三、从调查表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启示

  1、教师教学模式的创新化会使学困生的学习更具有针对性。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理念的转变,绝大多数教师十分注重个人素养的提高、专业知识的充实、教学模式的创新,经常尝试新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西安莲湖区部分学校导学稿教学模式;部分学校进行的高效课堂“336”“271”教学模式等,在很大程度上从预习、上课、练习等各个环节注重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尽可能使学生融入到课堂上,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减少学困生学习障碍。在与老师的交谈中还发现,一些相对薄弱的学校进行的是小班教学,每班只有20名左右的学生,教师在上课的时候从讲课的速度、提问的概率、关注的程度等各方面基本上能覆盖到所有的学生。所以老师们认为,对学困生,小班教学的模式可能更为适合。

  2、教师对学困生形成原因认识上的理性化会促使我们从更多的角度思考学困生转化方法。初中化学教师对待学困生的形成原因的追溯已经比较理性,只有少部分教师把学困生形成的主要原因归结为 “太笨太懒思想重视不够”或“家庭教育跟不上”等学生个人因素,大多数教师是从学生的“所学、所考、所用、所想”等更深的层面来理性看待。比如学习内容与生活实际关系、社会大环境影响、学校对学生的评价标准以及方式等等这样就为学困生的转化提供了更多的途径。

  3、教师对学困生态度上的温和化会减少学困生的心理上的障碍,有利于他们的长远发展。我们的教育经过很多年的改革,教学法规和师德要求逐步完善,教师的个人素质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学困生。从表中可以明显看出,70%的教师对待学困生没有“唯成绩论”而是能从“整体素质”上进行衡量。因此对待学困生的态度是平和、积极的,基本上能做到一视同仁。60%的教师对学困生能进行经常性的鼓励、帮助。在调查中也发现,教师对学困生的打骂、讽刺、挖苦现象确实已经很少,大多数教师在学生出现问题的时候能够主动与班主任、家长的沟通交流,虽然大多数可能依然是“告状”,但已经能反映出教师教育的理性化、人性化,尤其是大多数教师在逐步认识学生人格的健全、全面发展等对学生未来发展的必要性,这与目前“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相吻合,更重要的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关注了基础教育对学生个体的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更具有延时的价值,这些意识的觉醒对学困生的转化具有很重要的积极意义。怎样才能使自己的课上得精彩?怎样使每一个孩子都能享受到学习化学的乐趣?怎样使学生因自己的课变得更加自信?这是我们每一个教师都在思索的问题。在调查中,我们能感觉到教师们无论从理念上还是行动上都想了很多、做了很多,但依然在探求:面对学困生,怎样才能做得更好?

  在一些学校、一些班级,化学学困生的问题已经变得不容忽视,有些学生心思外用,其负面影响辐射较大,造成了一定的社会问题。但是要对这部分学生进行转化非化学教师之力能完成,需要的是多方面的合力。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更多的人能积极行动起来,“学困生”终将会成为一个历史名词。

  附件:教师问卷调查表

  (老师:您好!这是一份关于对学生学习情况评价的调查表,请在您认为符合的选项上画勾。本卷采用无记名方式,请放心作答。非常感谢您的合作!)

  1、您认为个别学生不爱学习的根本原因是

  A、学习内容与生活实际相距太远   B、社会影响太多

  C、家庭教育跟不上 D、学生对所您教科目不感兴趣

  2、您觉得化学学科学困生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太笨太懒思想重视不够    B、作业多、压力大、厌学

  C、教师教学的手段单一,学生没兴趣   D、学校评价标准太单一

  3、在对学困生的辅导上,您觉得自己是

  A、经常单独、耐心辅导   B、偶尔会辅导一下

  C、只是在辅导课的时候略加关注  D、课太多没时间和精力单独辅导

  4、您觉得班上的学困生通过您的精心辅导能大面积转化吗?

  A、能   B、部分能    C、极少几个可以  D、不能

  5、您觉得您对待班上的学生能一视同仁吗?

  A、能   B、想做到但很难   C、努力在做   D、就不可能

  6、您经常会和学困生谈心、鼓励他们吗?

  A、经常鼓励 B、偶尔 C、很少、没时间 D、没有,这是班主任事

  7、成绩下来后,您对很差学生的态度是

  A、鼓励  B、看见就生气但无奈  C、叫家长  D、与班主任沟通

  8、当您所教科目学生成绩比较差,您首先想到的是

  A、学生的基础素质太差  B、自己没教好 C、题偏  D、查漏补缺吧

  9、您认为现在考试的内容难易如何?

  A、容易  B、适合  C、比较难   D、太难了

  10、您经常看课标吗?

  A、经常  B、偶尔   C、没时间看    D、根本没见过课标

  11、您经常使用一些比较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吗?

  A、经常 B、课太多成绩压力太大想用不敢  C、嫌麻烦  D、不用

  12、您觉得自己留给学生的家庭作业量和难度如何?

  A、少、简单  B、适中  C、稍微多但不难   D、比较多、难

  13、您对学生的形成性评价方式是

  A、考试成绩  B、德育  C、整体素质   D、凭感觉

  14、您觉得在学生心中您是一个尊重关心学生、认真负责好老师吗?

  A、是  B、应该是  C、可能是  D、不会是

  15、您觉得您是一个知识广博、幽默、风趣的老师吗

  A、是  B、可能是  C、不是 D、我很严谨、一般不和学生开玩笑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chuzhong/269770.html

相关阅读:浅谈初中学生化学学习方法的培养_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