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是针对我国新课改而重新编写教材和设定教学科目的统称,是为真正落实我国素质教育而由国家中小学教研组统一编写和设定的课程模式.在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教师要学习新的教学理念,采用新的教学方法,才能适应新课程的教学.
在我们走人新课程的这段时间,我对自己过去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了反思,用新课程的理念,对曾经被视为经验的观点和做法进行了重新审视.现将在反思中得到的体会总结出来,以求与同行共勉.
一、立足教材,用好用活
教师要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融人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深加工,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课来,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形成有教师教学个性的教材知识.教学内容的范围是灵活的,广泛的,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只要是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的材料都可作为学习内容.我们应充分利用教材,开创自由空间.过去的教和学都以掌握知识为主,教师很难创造性地理解、开发教材,现在则可以自己“改"教材了.教材中编人了一些让学生猜测和想象的内容,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各种不同的思维取向.教材中提供了大量供学生自由阅读的栏目以及课题学习.这样做既锻炼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极大地丰富了他们的课外知识.
二、科学评价,全面发展
新课程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情况,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合时代发展需要的身心健康,有知识、有能力、有纪律的创新型人才.评价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发展.淡化考试的功能,淡化分数的概念,使“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这句流行了多年的话成为历史.评价学生应该多几把尺子.尺子是什么呢?就是评价的标准,评价的工具.如果用一把尺子来量,肯定会把一部分有个性发展的学生评下去.评价中应遵循“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原则.学生在这种“只有更好”的评价激励下,会不断地追求,不断地探索和攀登,这才是评价的真正目的.
三、转换教师角色,改变教学行为
面对新课程,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作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新课程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这种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在教学中.个别学习、同桌交流、小组合作、组际交流、全班交流等都是新课程中经常采用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这些组织形式就为学生提供了合作交流的时间,同时教师还必须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充足的时间.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做人的价值.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学生迷路时教师不是简单地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辨明方向;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当学生登山畏惧时,教师不是拖着走,而是点起他内在的精神力量,鼓励他不断向上攀登.如在教学线段的长短比较时,我一开始设计询问学生平时如何比较身高,并请两名学生演示.再让其他学生仿照比身高来比较两支笔的长短,由此引导学生找到比较两条线段长短的方法.这样.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这个问题.在学习角的大小比较时,不再需要我的引导,学生从线段的比较中就找到了角的比较方法.教师应从“师道尊严”的架子
中走出来,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教师参与学生学习活动的行为方式主要是观察、倾听、交流.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可以调控教学,照顾差异.发现“火花”.教师倾听学生的心声,是尊重学生的表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既有认知的交流,更有情感的交流,既可以通过语言进行交流,也可以通过表情、动作来实现交流.
四、尊重学生现状
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体现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知识的意义.学习的过程是自我生成的过程,这种生成是他人无法取代的.是由内向外的生长,而不是由外向内的灌输,其基础是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我在教学中始终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了解他们已知的,分析他们未知的,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目的、教学方法.如教学立体图形时,这一节接近于实际生活,我在了解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基础上,让他们自己总结、交流他们对立体图形的感受、自己动手制作熟悉的立体图形,并根据自己的想象利用丰富的图形构造生活实景.这样,避免了我一味地讲解,学生一味地记忆,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掌握了知识.
论文中心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chuzhong/313251.html
相关阅读:三角函数的全部诱导公式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