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的变化:
经过变法,废除了原来的贵族制度,确立了封建制度。具体讲,首先就是重视耕战,提高国力,变法中废除了井田制;其次就是通过奖励军功和颁布新的律令废除了贵族的特权,确立了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总之变法后秦国国力提高。
商鞅变法后秦国主要变化:
1、秦国实力的增强,从战国初期的“七国最弱”变为战国后期的“七国最强”,为秦兼并六国统一打下坚 实的基础。
2、统治阶级的变化:打击了旧奴隶主旧贵族,使地主阶级变为统治阶级。
3、土地所有制的变化:承认土地私有,使新兴地主崛起,井田制逐渐瓦解,封建土地所有制在秦国逐渐形成。
4、政治制度的变化:建立县制,并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吏治理,分封制开始瓦解,确立了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相关初中历史知识点: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春秋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1、春秋时期,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到战国时,铁农具的使用范围扩大。
2、春秋末年,我国已使用牛耕。战国时期,牛耕进一步推广。牛耕是我国农业史上的一次革命。
3、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
铁农具和牛耕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影响:
铁农具和牛耕促进了井田制的瓦解。由于广泛使用铁农具和牛耕,耕地面积和农业产量大幅度提高,使单位生产和个体经营的特色的小农阶层成为社会基础的可能,井田制中“千耦其耕”的奴隶集体耕种的方式已经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而分散的,一家一户制的封建经济形式兴起了。
与过去相比,春秋战国时期人们的劳动工具的变化:
生产工具不断改进;
过去:石器、木器、骨器、青铜器。
春秋战国:铁农具和牛耕的广泛使用和推广。
铁农具和牛耕推广的作用:
1、经济上:提高了生产效率,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2、政治上:使得新兴的地主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状况:
我国最早使用铁农具的记载:
我国铁农具的最早使用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管子》一书中记载,春秋时齐国已经用铁农具耕种土地,这是我国有关使用铁器进行农业生产的最早文字记载。在湖南、江苏等地的春秋墓葬中,曾发现一批铁农具。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山海经》上记载的铁矿山达三十多处。在公元前五世纪的春秋、战国之际,又创造了铸铁柔化处理技术,用来制造韧性铸铁农具,从而使铁农具得以广泛使用,这项发明比西方早2000多年。
相关初中历史知识点:改革的潮流
改革的潮流:
各国的改革与变法:随着七国地主阶级取得夺权斗争的胜利,为了扩大和巩固自己的利益,都先后在不同程度上开展了社会改革,掀起了变法运动,以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其中著名的有:
1、魏文候任用法家李悝变法,首先取得成效,使魏国最先富强。
2、楚悼王任用吴起在楚国变法。
3、秦孝公任用商鞅在秦国变法。
4、赵烈候的改革。
5、韩昭侯任用申不害用“术”改革。
6、齐威王的任用邹忌改革,使齐国成为与魏国并列的强国。
各国的变法运动实质:
各国的变法运动,实际上是一场封建化的运动。各国都在不同程度上打击了奴隶主贵族,废除了奴隶制的政治经济制度,巩固发展了封建制的政治经制度。处在地主阶级下的农民,人身束缚相对减轻,促进了生产力的解放和劳动人民的积极性,所以在各国变法后,社会经济和文化日益繁荣,在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局面。
邹忌讽齐王纳谏:
相关初中历史知识点: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
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开始变法。内容有:
①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准许自由买卖;
②奖励耕织和军功。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因从事商业而贫穷的人,全家罚做奴隶;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
③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④统一度量衡,在秦国颁布度量衡的标准器。这些措施使秦国的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商鞅变法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商鞅变法的性质和特点:
商鞅变法的实质是地主阶级发动的一个比较彻底的封建性质的改革,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秦惠王即位,“宗室多怨鞅”以至于商鞅被害。但是由于变法内容顺应了封建制的发展和历史趋势,加上新法已经推行18年,“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所以商鞅虽死,“秦法未败”。
春秋时期的改革战国时期变法的比较:
春秋 | 战国 | |
目的 | 增强实力,争做霸主 | 确立封建制度,建立地主阶级专制统治 |
内容 | 发展生产,改革内政 | 废井田,承认土地私有,废除旧贵族特权 |
特点 | 维护旧的奴隶制 | 用封建代替奴隶制 |
阶级 | 旧奴隶主阶级 | 新兴地主阶级 |
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
1、商鞅变法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顺应了新兴地主阶级要求推翻奴隶主贵族统治,发展封建经济,适应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这是变法成功根本所在。
2、变法得到强有力的统治阶级秦孝公的支持,变法措施执行坚决,改革全面彻底。
3、法家思想的传播,商鞅个人对守旧势力的论战,奠定了变法的理论基础。
4、商鞅取信与民,厉行法治,赏罚分明,敢于同旧势力做斗争,得到人民的支持。
商鞅变法成功的启示:
1、改革是变革旧秩序、旧制度的一场革命,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动力,是新时代进步的潮流。
2、改革必然会遇到重重阻碍,必须坚持不懈,有牺牲精神。
南门徙木立信:
徙木为信:
西汉史学家司马迁于《史记?商君列传》有这样的记载:“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令行于民。”
意思是:商鞅变法的法令已经准备就绪,但没有公布。他担心百姓不相信自己,就在国都集市的南门外竖起一根三丈高的木头,告示:有谁能把这根木条搬到集市北门,就给他十斤黄金。百姓们感到奇怪,没有人敢来搬动。商鞅又出示布告说:“有能搬动的给他五十斤黄金。”有个人壮着胆子把木头搬到了集市北门,商鞅立刻命令给他五十斤黄金,以表明他说到做到。接着商鞅下令变法,新法很快在全国推行。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chuzhong/338592.html
相关阅读:2016年中考历史复习中应注意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