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学习环境发展多元智能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初中地理 来源: 高中学习网


与新课标教材《地理》配套的新版图册自使用以来,深感新版图册“可知”、“可感”、“可亲”。

1.“可知”,即知识性强。新版图册实实在在地遵照“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的新理念,选择了与课本有关、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知识,如七年级上册P20页的“气温与生活”、P22页的“降水与生活”、P32页的“聚落与环境”等,开拓了师生思路,有利于发散思维的培养。

2.“可感”,即注重师生的感觉,以实境、实物出现,读后值得回味,并以此为基础展开更深入的调查、研究。如七年级上册P13页的“车载电子地图”,讲课前后,适逢中国第一辆带DVD航系统的威驰汽车上市,通过教师讲解,学生特别感兴趣,课后还制作了“GPS位系统与电子地图”的演示文稿,知道了GPS的定位方法、广泛的用途等,扩展了学习内容,增强了学习兴趣。

3.“可亲”,即适合学生认知特点,学生爱看、爱学,且学有所得。如七年级上册P7页“地球自转”中各国学生的生活、P15的──笔画“世界”等均符合学生的认知习惯,使学生通过图明白了地理与生活息息相关。下面就新版图册可否在以下方面做新的尝试谈一点看法:

一、增加带有各种轮廓的描图纸

“地理一张图”,它能将地理事物的时间、空间分布及其状况等尽收眼底,是地理教学必不可少的工具,但在具体教学中,往往是教师指图,学生寻找、教师指正,时间一长,学生索然无味,识图效果大打折扣,图文转换能力难以提高,自主学习更得不到体现。

增加描图纸后,可改变教学地图所展现的地理事物重点不突出的缺陷,教师可利用已有轮廓的描图纸对学生进行分层、叠加式指导,先“描”后“识”,识后分析,以此略图为据,归纳总结地理事物的特点,使学生手、眼、脑并动,既节省时间又便于理解、记忆;还可利用初一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组织小竞赛,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初步形成积极参与学习的意识,符合地理新课标的要求。

二、增加带有地理事物名称的不干胶片与背景图

初中地理教学中游戏性质的教学内容大受师生欢迎,具体表现为学生愿意学且接受快、印象深,教师后期教学轻松,易发现存在问题,便于及时“补救”,生生之间亦相互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与新课标要求相吻合。然而由于课时限制,不可能做到人人参与,使地理的“教”与“学”有了“断层”。

新版图册增加带有地理事物名称的不干胶片与背景图后,便于学生在课堂上辨别省区、地区和国家、大洲的轮廓、地形、河流等,明确彼此之间的相互位置,使师生在愉快的活动中完成“教”与“学”,符合地理新课标的要求。

三、增加与课本有关的地图光碟

这样,不仅能减轻教师搜集、扫描、整理的时间,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利用电子地图的意识,亦为发展地理电子作业打下良好的基础,有利于学生的进一步探究。

认知心理学表明:学生对于提供的认知材料,由于出现的形式不同,认识和理解的速度也就不相同。只有当学生对所呈现的材料与呈现的方式发生兴趣时,才能最有效地引起学生的注意。把实际参与看成学习的最高水平,地图册增加以上内容,并以此为基础,架起“玩”与“习”的桥梁。

有研究指出:学生在12岁前,对抽象事物的认知层面只有10-30%,在此阶段,创设游戏形式,有利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

首先,游戏可以满足初中学生的生理发展需要。好动是学生的特点,游戏中他们不再静静的坐着听、看,能够自由地变换动作、姿势,可以多次重复所感兴趣的动作而不受限制。

其次,游戏可以满足初中学生认知发展的需求。他们总是充满兴趣和好奇心,这种好奇心正是探索问题的出发点,游戏中可以进行各种各样的、自主自发的探索,最大限度地发展想像力和模仿能力,在游戏中以自己的生活体验来理解地理事物。

再次,游戏还可以满足初中学生社会性发展的需要。以地图册为媒介,在遵守一定的游戏规则和秩序前提下共同游戏,过程公平、公正、公开;彼此感受不同性格、面对不同矛盾、解决交往中自己与他人的关系。这些都能让学生的各种潜能得到锻炼和提高。

另外,游戏还可以满足初中生的自我表现、自我肯定的需要,游戏对于他们不仅是简单的“好玩”或娱乐,更重要的是在游戏中他们能获得影响他人的能力,可以建立起自信心,当他通过自己的行动对别人产生了影响时,会感到自己是有能力的人,会获得成功的喜悦,体验到克服困难达到目的的快乐,在游戏中获得的成就感和主体感,能满足孩子自我实现的需要。

综上所述,本人认为通过图册所创设的游戏环境,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chuzhong/350968.html

相关阅读:城市形态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