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这首诗为什么题为“
星星变奏曲”
?
变奏曲,是音乐术语。变奏为作曲基本技巧之一,即通过装饰、改变时值或节奏、改变音符进行方向或次序、改变和声或调性色彩等手段,使音乐保持原有的基本轮廓而以变化的面貌出现,谓之变奏。系统地运用变奏手法作成的乐曲称“
变奏曲”
,其结构为“
变奏曲式”
。
《星星变奏曲》一诗的上下两节,共同以“
星星”
为主要意象,来表现追求光明的主题,并且结构对称,基本句式、修辞手法和一些用语也是相同或近似的,因而具有同样的韵律。但诗的下一节与上一节相比,情境、意味发生变化并形成强烈对照,基本句式和一些用语也有所变异。这种情形就如同音乐,既保持原有的基本轮廓而又以变化的面貌出现,使上、下两节构成主题与变奏的关系。所以,诗题叫“
星星变奏曲”
,可谓名副其实。
2
.“
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
,此处星星为什么要颤抖呢?
“
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
用暗喻的手法,表明“
苦难的诗”
所受到的束缚,这种不自由带来的就是心灵的寒冷孤寂。星星的颤抖,是人心灵的颤抖,因生活的压抑和束缚而得不到自由,使人心得不到温暖。
3
.怎样理解“
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星”
?
“
瘦小的星星”
比喻并象征人们对光明的微茫的希望。不仅太阳失去了,连“
瘦小的星”
也被“
一颗又一颗”
地吹落,可见“
夜”
的黑暗沉沉、猖獗肆虐和冷酷无情。
4
.“
寂寞地燃烧”
是什么意思?
在寻求自由和光明的过程中,在周围都是黑暗的时候,只能燃烧自己去寻找光明。寂寞突出了孤独,燃烧代表了牺牲。
关于“
朦胧诗”
朦胧诗,作为一个独特的诗学概念,它指称的是以舒婷、顾城、江河、杨炼、芒克、方含、食指、多多、梁小斌等为代表的一批“
文革”
中成长的青诗人的具有探索性的新诗潮。胧诗孕育于“
文化大革命”
时期的“
地下文学”
。食指(郭路生)、芒克(姜世伟)、多多(栗世征)等在“
文革”
中就已经开始了新的探索,其后有江河等诗人加入。他们的诗以手抄形式流传。1979
《诗刊》发表了舒婷的《致橡树》《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等,1980
又以“
青春诗会”
形式集中推出了17
位胧诗人的作品和诗歌宣言。胧诗随即成为一股诗歌潮流,并且涌现了一大批广为流传的代表性作品。
朦胧诗作为一种新诗潮,一开始便呈现出与传统诗歌不同的审美特征。对人的自我价值的重新确认,对人道主义和人性复归的呼唤,对人的自由心灵奥秘的探索构成了朦胧诗的思想核心。舒婷以搁浅的船概括一代人的悲剧命运(《船》),面对神女峰这千流传的人间神话“
煽动新的背叛”
(《神女峰》);梁小斌以一把钥匙的丢失来象征理想的失落(《中国,我的钥匙丢了》);杨炼在大雁塔的历史中观照人民的命运(《大雁塔》);江河把自己垒进“
纪念碑”
感受民族的苦难(《纪念碑》)。诗人在觉醒与叛逆、迷惘与清醒、痛苦与庄严、失落与寻找、追悔与重建的感伤诗情中试图建构一个新的诗学主题。
朦胧诗对传统诗歌艺术规范的变革和反叛,为诗歌创作提供了新鲜的审美经验。意象化、象征化和立体化,是朦胧诗艺术表现上的重要特征。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chuzhong/351560.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