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逍遥右脑记忆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历《桃花源记》专题训练(附答案)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初中课内阅读 来源: 逍遥右脑记忆


中考题《桃花源记》专练 一、 ( 2006 安徽非课改)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 中考题《桃花源记》专练
一、(2006
安徽非课改)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隔绝。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然白发,颓乎其间者,太守醉也。(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16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3
分)
(1
)悉如外人悉:

(2
)无论魏晋无论:

(3
)临溪而渔渔:

17
.翻译下面句子。(4
分)
(1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2
)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18
.根据选段内容,在下面的空格处填入适当的成语。(4
分)
欲脱尘网,陶渊明志寄□□□□
;□□□□
,欧阳修情醉滁西琅琊。
19
.【甲】【乙】两段文字都描写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请说说它们所表现的生活有哪些共同之处。(4
分)
答案 :
16
.(3
分)(1
)“
全”
或 “
都”
(2
)“
不要说”
或“
更不必说”
(3
)钓鱼 (每小题1
分)
17
.(4
分)(1
)村中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
(2
)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每小题2
分)
18
.(4
分)世外桃源 与民同乐 (各2
分)
19
.(4
分)共同之处:①
人民生活安逸。②
民风淳朴。③
人与人和乐相处。(答出两点就得满分,意思对即可)
二、(2006
长春)
(
甲)
阅读《桃花源记》,回答问题。(10
分)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1
.《桃花源记》的作者是 (
朝代)
著名诗人 。(1
分)
12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
分)

芳草鲜美( ) ②
屋舍俨然( )

便扶向路( ) ④
寻病终( )
13
.成语皆言简意赅,许多成语都语出有典,如成语

,就是浓缩本文的故事而来,意思是

。(2
分)
14
.留白,是绘画艺术的一种手法,文学创作中也不乏“
留白”
,它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你认为本文何处运用了这种手法,试简要分析。(2
分)
15
.渔人偶遇桃源,“
处处志之”
,最终却“
不复得路”
,其中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3
分)
答案:11
.晋代(
东晋)
.陶渊明
12
.①
鲜艳美丽②
整齐的样子③
沿、顺着④
随即,不久
13
.世外桃源 比喻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理想中的脱离现实的美好场所或境地。或环境幽美的地方。
14
.只要所选之句为读者留下了一定的想象空间,并能对此句作简要分析即可。示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具言”
的内容和“
叹惋”
的内容文中都没有具体体现,但读者结合文章可以想象到“
具言”
和“
叹惋”
的是桃源外世事变迁,人们饱经战乱之苦。
15
.此题只要能围绕作者的矛盾思想来答,语言表述清晰流畅即可。示例:寄寓了作者对美好的理想社会的追求,以及在当时社会条件下理想无法实现的矛盾思想。“
桃源”
即代表了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文中的渔人虽“
处处志之”
,但终“
不复得路”
,暗示了桃源并不存在,这样的理想无法实现。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chuzhong/383510.html

相关阅读:九级(下)文言文高效训练: 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大道之行》阅读答案及翻译
《荷叶母亲》阅读练习及答案
《孤独之旅》阅读精选(附答案)
《童趣》语段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