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逍遥右脑记忆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桃花源记》复习整理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初中课内阅读 来源: 逍遥右脑记忆


桃花源记 陶渊明 作者在文中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那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安居乐业,自由安乐,彼此和睦相处。这是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 桃花源记 陶渊明
  作者在文中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那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安居乐业,自由安乐,彼此和睦相处。这是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陶渊明的社会入政治理想,也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美好意愿。“桃花源”是个虚构的理想初会,既反映了人民反对剥削压迫、反对内战的愿望,也批判了当时的黑暗现实,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这在当时阶级社会中只是一种不能实现的空想,又是作者的隐逸、逃避现实的思想反映。
1
、作者:陶渊明,朝代:晋宋诗人,散文家。本文选自《陶渊明集》。学过他文章有《归园田居》(其三)《饮酒》《五柳先生传》等
2
、文章知识:(
1
)线索:渔人(武陵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发现
——
访问
——
离开
——
再寻,贯穿起来。


2
)顺序:时间先后
3
、重点字词

1
)通假字:要通
"

"
,邀请。


2
)古今异议:交通,交错相通。

无论:不要说,要不必说。

妻子:妻子和儿女。

绝境:与世隔绝之地
.
鲜美:鲜艳美丽


3
)一字多义:志:

处之志之;

标记,寻向所志。


4
)重点词:欲穷其林穷:穷尽。

具答之具:详尽。

悉如外人,全部、完全。

咸来问讯咸,都。

黄发(老人)垂髫(小孩),并怡然自乐,都。
4
、成语:(
1
)世外桃源:与世隔绝,没有战乱,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后用此成语指虚构的超脱现实的安乐美好的地方。


2
)豁然开朗:豁然,开阔明亮的样子。形容有狭窄阴暗突然变为开阔敞亮。也比喻心理突然悟出道理而

感觉明朗。


3
)无人问津;津:渡口。没有人来问渡口。后用此成语比喻没有人过问受到冷遇。


4
)落英缤纷;落英:落花。缤纷:繁多凌乱的样子。鲜花纷纷飘落,形容春天美好的景色。也指花儿凋谢的暮春天气。
5
、理解背诵;(
1
)本文中描绘桃花林中草美花繁(桃花林奇异景象)的语句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
)本文中是什么吸引渔人
"
欲穷其林
"
的?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3
)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003
河北省中考填空题)


4
)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社会环境的安宁的句子: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5
)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人民安居乐业、和平幸福的境况(或:描写老人和小孩神情)的句子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6
)本文最能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有:
a.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

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B.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7
)本文
"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
桃花源人为何叹惋不已?问今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8
)交代桃源人来历的句子: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6
、思考、(
1
)本文中第三段描写了桃花源人社会风尚的哪两个方面?(简答):生活幸福;民风淳朴。


2
)本文的哪两件事能说明桃花源是虚构的理想社会?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未果,寻病终。


3
)从文章那些地方知道内容是虚构的:从
"
桃源世界
"
,结果
"
不复得路
"
,而后
"
无人问津
"
可知。


4
)虚构目的:描绘无剥削,压迫,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宁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同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照,表达了作者和广大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5
)作品意义:尽管这种理想不可能实现,但它体现了人们的追求和向往,也反映出人们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
7
、讨论、

回答下列问题


1
)为什么
"
此中人语云:
'
不足为外人道也
'"
?(设下悬念,使故事更加离奇)


2

"
桃花源
"
是作者虚构的理想世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它呢?
(为了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广大人民的意愿。或:为了寄托美好理想,追求自由生活)


3
)渔人离开桃源后,还写太守与刘子骥先后探访未果的情形的作用是什么?



增添神秘色彩。

暗示这是一个虚构的无法实现的理想世界)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chuzhong/405858.html

相关阅读:《假如生活欺骗了你》阅读及答案
人教版七?九级现代文成语辑录
《邹忌讽齐王纳谏》中考文言文阅读精选(附答案)
课内阅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附答案
《雨之歌》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