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逍遥右脑记忆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期末复习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初中课内阅读 来源: 逍遥右脑记忆


五柳先生传 ( 陶渊明 ) 先生、 。。。。。。。。氏之民欤? 8.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1)亦不 详 其姓字( ) (2)每有 会 意( ) (3) 期 在必醉( ) (4)其言兹若入之 俦 乎( ) 8 . ( l )知 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

先生、 。。。。。。。。氏之民欤?
8.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1)亦不详
其姓字(
)
(2)每有会
意(
)
(3)期
在必醉(
)
(4)其言兹若入之俦
乎(
)

8 . ( l )知道; ( 2 )休会.领会;(3 )期望,希望;(4)辈,同类。(4分,每题 1 分)
9.翻译下列文言语句。(2分)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我的译文为贫贱而忧心忡忡,不热衷于发财做官。(2分,如关键词语漏译或错译,酌情扣分)
10.文章结尾提到“无怀氏之民”、“葛天氏之民”,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2分)

我的理解:希望人类社会返璞归真,人们过上淳朴无争,怡然自乐的生活。( 2 分,意近即可)
11.根据文中提供的信息,用自己的语言以小传的形式,向你的家人或同学简要介绍五柳先生(含生活状况、性格特点、志向情趣等方面)。(3分)

我的介绍:
参考示例:五柳先生,因住宅旁有五柳树,而得号为“五柳”。他家境贫寒,不慕名利,安贫乐道,为人闲静,少言寡语。他一生好读书,喜喝酒,常写文章自娱自乐。 ( 3 分,能从生活状泥、性格、、志向情趣三个方面介绍,且语言简洁、流畅即可)
答案:

先生,不。。。。。。。。。。。。。。?葛天氏之民欤?


18
、下面各组中加点的词与其它三项意思或用法相去甚远的一项分别是:

1

A

2

B

3

D



1

A
、期
在必醉

 
B
、君问归期
未有期

C
、盈缩之期
,不但在天

 
D
、度已失期


2

A
、或置酒而招之

  
B
、怅恨久之

C
、楚人怜之

  
D
、又数刀毙之


3

A
、亲旧知其
如此

 
B
、其
两膝相比者

C
、以彰其


      
D
、其
真无马邪

19
、根据文意,翻译下面的句子


1


好读书,不求甚解。喜欢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


2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

20
、五柳先生有哪三大志趣(用文中原句或词语回答)?刻画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答:三大志趣)好读书,性嗜酒,著文章;刻画了一个虽然贫穷却悠闲自适的隐士形象。

21
、陶渊明

好读书

,我们今天的青少更应该继承前辈的这种优良传统,做到

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请你写出一部你读后受到感染与熏陶的作品名称、作者、人物形象(应写出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

作品名称:《

》;作者:


2
分)

人物形象:

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言,兹若人之俦乎
?
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
?
葛天氏之民欤
?
7
.下面句子中加点的“以”字意义不同于其它项的是(

)。
(2

)

A
.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B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C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D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8
.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4

)

1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房屋四周的墙壁空空的,房子挡不住寒风和太阳

2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不为贫贱而忧虑不安,不急于追求荣华富贵
9
.文章叙述了五柳先生有两个主要的爱好:一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达到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程度;二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达到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程度。
(2

)
10
.陶渊明通过写五柳先生的“醉”,反映了他自己怎样的内心世界
?(2

)
仕途失意,内心痛苦,也是一种消极的反抗

11
.有人说:“当今社会,经济地位决定一个人的生存质量,陶渊明的理想追求早已与时代格格不入了。”对此你是怎么看的?
(2

)
示例:物质固然重要,但不能取代一切。

陶渊明不慕荣利,洁身自好的思想值得肯定。

参考答案
7

A
9
、好读书

欣然忘食

性嗜酒

期在必醉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chuzhong/410390.html

相关阅读:《鱼我所欲也》《岳阳楼记》比较阅读答案
《论语》十则翻译及课时精练
《福楼拜家的星期天》学案(有答案)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12分)阅读答案
《爱莲说》阅读精选(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