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
①
茱萸在中国诗中的地位是十分特殊的。屈原在《离骚》里曾说:“
椒专佞以慢?兮,?(shā
)又欲充夫佩帷。”
显然认为?是不配盛于香囊佩于君子之身的恶草。?就是茱萸。千之后,到了唐人的笔下,茱萸的形象已经大变。王维的“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杜甫的“
明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
,都是吟咏重阳的名句。屈原厌憎的恶草,变成了唐人亲近的美饰,其间的过程,是值得追究一下的。
②
重九,是中国民俗里很有诗意的一个节日,诸如茱萸,菊花,登高等等,都是惯于入诗的形象。登高带茱萸囊的传统,一般都认为是源于梁朝人吴均《续齐谐记》所载的这么一段:“
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长房谓曰:‘
景如言,齐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
此可代也。’
今世人九日登高饮酒,带茱萸囊,盖始于此。”
③
根据《续齐谐记》的说法,登高带茱萸囊,饮菊花酒等习俗到梁时已颇盛行。吴均虽是梁朝人,相传桓景和费长房却是东汉人。《西京杂记》中也有记载,汉高祖宫人“
。据此推测,重九的习俗起源则在东汉乃至汉初了。有意思的是,重九吟诗的传统中,从东晋至南北朝,却唯独少见咏茱萸之作。
④
到了唐朝,情形便改观了,茱萸已为诗人所乐道。王维所谓“
遍插茱萸”
,说明佩花之盛。杜甫所谓“
醉把茱萸”
,可能是指茱萸酒。重九二花,菊与茱萸,菊花当然更出风头,因为它和陶渊明缘结不解,而茱萸,在屈原一斥之后,却没有诗人特别来捧场。虽然如此,茱萸在唐诗里面仍然是很受注意的重阳景物。杜甫全集里,咏重九的十四首诗中便三次提到茱萸。李白的诗句“
九日茱萸熟,插鬓伤早白”
说明此树的红实熟于重九,可以插在鬓边。佩戴茱萸的方式,可谓不一而足,或如赵彦伯所谓“
簪挂丹萸蕊”
,或如陆景初所谓“
萸房插缙(jìn
)绅”
。至于李峤“
萸房陈宝席”
和杜甫的“
缀席茱萸好”
,则是陈花于席,而李?(yì
)的“
捧箧萸香遍”
该是分传花房或赤果。
⑤
佩缀茱萸之风大盛于唐,大概是宫廷倡导所致。当时每逢重阳佳节,皇帝常常率领一班文臣登高赋诗,同时把一枝枝的茱萸分赠群臣作佩饰,算是辟邪消灾,应付桓景的传说吧。
⑥
茱萸辟邪除害,并非纯由传说,乃有医学根据。我们统称为“
茱萸”
的植物,其实更分为三类:山茱萸属山茱萸科,吴茱萸和食茱萸则属芸香科,功能杀虫消毒,逐寒去风。李时珍《本草纲目》里说,井边种植此树,叶落井中,人饮其水,得免瘟疫。至于说什么“
悬其子于屋,辟鬼魅”
,自然是迷信,大概是取其味辛辣性烈之意。其花、茎、叶、实均可入药,还可制酒。白居易所谓“
浅酌茱萸杯”
,恐怕正是这种补酒。
⑦
然茱萸何以独独见鄙于屈原呢?可能茱萸味特辛辣,不合屈原口味,甚至引起过敏之症,也未可知。曹植诗句:“
茱萸自有芳,不若桂与兰”
,也许正说中了此意。
5
.下面对文章标题“
茱萸之谜”
的解说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揭开重阳节佩戴茱萸登高之谜。
B
.揭开茱萸辟邪除害有医学根据之谜。
C
.揭开唐代诗人喜爱茱萸并大量引入诗中之谜。
D
.揭开茱萸由“
屈原厌憎的恶草,变成了唐人亲近的美饰”
之谜。
6
.下面关于“
登高带茱萸囊的传统”
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登高带茱萸囊的传统起源于唐朝。
B
.登高带茱萸囊的传统起源于梁朝。
C
.登高带茱萸囊的传统起源于汉朝。
D
.登高带茱萸囊的传统起源于先秦。
7
.下面的说法不符合作者原意的一项是(
)
A
.屈原不喜欢茱萸的原因是茱萸味特辛辣,不合屈原口味,甚至引起过敏之症。
B
.佩缀茱萸之风大盛于唐,大概是宫廷倡导所致。
C
.重九吟诗的传统中,从东晋至南北朝,却唯独少见咏茱萸之作。
D
.茱萸辟邪除害,并非纯由传说,乃有医学根据。功能杀虫消毒,逐寒去风。
参考答案:中小学作文阅读答案网整理
D
C
A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chuzhong/421261.html
相关阅读:《时光啊,请你饶了他吧》阅读答案
徐刚《森林写意》阅读及答案
《尊重》阅读答案
《金字塔感言》阅读答案
《寒冷的味道》详细答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