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是学习文言文的起始阶段,兴趣对于这些初学者来说至关重要。尤其是七、八级,每节课都应该尽可能地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常言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在新课导入时如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一节课来说,重要性不言而喻。生动活泼的导语能促使学生进入积极、愉悦的学习状态,减轻学生的畏难心理,促进学生对词句和内容的理解与积累。用什么方式来导入好呢?一般根据文言文的内容来确定,以下几种方法经尝试都很有效:
1
、成语导入法
成语一般都有出处。有些常见的成语就出自文言课文。教学时,若采用相应的成语来导入,会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初一时教学《<
论语>
十则》,曾试用学生熟悉的成语“温故知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导入新课,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本期教学《桃花源记》时,用“世外桃源”这个成语来导入,学生兴趣盎然。我还顺势由“源”的字形引出课文,总结全篇时候又回到了这个成语,并再次重提“源”的字形。如此这般,之后,发现这个成语的出错率在从教以来,首次降到了最低。我觉得这与本课恰当的导语不无关系。
其实初中文言文中,有不少篇目都可用这种方法导入,如《童趣》可用“庞然大物”、
“明察秋毫”导入,《山市》可用“海市蜃楼”导入,《出师表》可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导入。例子很多,不复赘述。
2
、名句导入法
名句具有语言精练、含意深刻的特点。初中文言课文中有不少名句,用它们来导入,能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加强了语言积累。如,教学《孙权劝学》这篇课文时,用“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导入;教学《爱莲说》时,用“出淤泥而不染”这句话导入;另外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亭记》)、“鱼与熊掌,不可兼得”(《鱼我所欲也》)等,实践证明,这些脍炙人口的名句都可用作它们所在文言课文的新课导语,不仅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而且令其记忆深刻。
3
、故事导入法
用生动活泼的故事、传说导入,同样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用来导入的故事可以是课文本身所叙述的故事,也可以是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故事。如讲授《狼》、《口技》、《伤仲永》等故事性较强的文言文时,教师可先给学生讲故事,然后再引导学生学习相应的文言文,继而落实字词句篇的教学。而像《木兰诗》,都可以让学生自己来讲故事了。再如讲授《小石潭记》可用柳宗元被贬创作“永州八记”的故事导入,讲授《岳阳楼记》可用范仲淹少时穷困苦学的故事导入,讲授《出师表》可用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导入,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4
、介绍作者导入法
一般在课前会大量搜集作者资料,整理后将其浓缩成一小段故事性强的文字,或是几个整齐的句子,上课时生动简洁地讲述,或是声情并茂地朗诵,一下子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了,而且有助于理解文意,因为,知人才能论世嘛。例如,教学刘禹锡的《陋室铭》时,我就准备了这样一段导入语:“他,才华横溢,诗歌文闻名遐迩;他,少及第,志在兼济天下;他,性格率真,为人正直豁达。因为有才,他深受皇帝器重;因为敢于革新,他遭到贬谪;因为讥讽权贵,他二次被贬;因为豁达,他能在被贬谪的二十三里,淡然处之,并为我们留下了一首首脍炙人口的诗篇——‘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墙头万木春’、‘东边日头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学生一下就知道了他是谁,并且对刘禹锡有了更多更深的了解,而不再觉得他是一个符号,或者一个遥远而模糊的影子。
教学《记承天寺夜游》和《杜甫诗三首》时,我都用了这种导入法,效果均不错。不仅一上课就抓住了学生的心,而且特别有助于理解文意。当然,这种导入法一般应用于那种“有故事的作者”。学生很喜欢这种导课法,私下里叫做“感动中国颁奖词法”。
5
、图片视频导入法
搜集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图片与视频,并配以相应的导游词,学生也比较爱看,爱听。例如,教学《三峡》和《答谢中书书》时,展示许多相应的山水图片;教学《观潮》时,播放关于钱塘潮的风光片,视听结合,也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总之,巧设导语,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开启学生思维的大门,为后面的课堂教学开创一个良好的开端。巧设导语的方法也很多,愿以此文抛砖引玉,与各位同仁共同分享教学中的点滴收获。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chuzhong/423034.html
相关阅读:做现代文阅读的必备宝典
中考现代文复习专题一:学会概括要点
中考复习:分题指导及答题要求
阅读教学需要注意的问题
中考现代文阅读四步解题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