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逍遥右脑记忆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伤仲永》课后练习及答案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初中阅读指导 来源: 逍遥右脑记忆


练习说明 一 仔细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本题引导学生熟悉课文,理清文章脉络,把握作者观点。 1. 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 第一阶段:仲永生五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写 练习说明

仔细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本题引导学生熟悉课文,理清文章脉络,把握作者观点。
1.
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仲永生五……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写方仲永幼时天资过人,具有作诗才能;
第二阶段:“……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写十二三岁时的方仲永才能衰退,大不如前;
第三阶段:“又七……泯然众人矣。”写方仲永又过七后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
2.
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从道理上来说,原因是作者在后面的议论中所认为的那样,方仲永“卒之为众人”,是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3.
最后一段的议论讲了什么道理?
见“课文研讨”。

熟读全文,参照以下示例,注意句中的停顿。
这是一道诵读训练题,重在培养学生掌握句中停顿的诵读能力,但也可以培养理解句意的能力。
1.
借旁近/
与之,即/
书诗四句,并/
自为其名。
2.
其诗/
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3.
余闻之也/
久。

翻译下列句子,注意其中加线的词的意思。
这些句子中加点的词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用法特殊的(
“奇”“宾客”“利”)
,一种是文言常用虚词(
“于”)

1.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奇:对……感到惊奇。宾客:以宾客之礼相待,把……当作宾客。
2.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利:认为……有利可图,把……看做有利可图。
3.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于:比。
于:被。

△以“由方仲永所想到的”为题,在课堂上即席发言,自己确定发言的角度和观点。
本题意在训练学生确立观察角度、从材料中提炼观点的能力,以及阐述观点的语言表达能力。要求发言中心明确,层次清楚,语言简练。限定时间,是要求迅速思考、快速组织语言。要启发学生从方仲永的事例中提炼观点,不拘一格。
教学建议
一、让学生自己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并独立完成作业,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略加点拨,适当答疑。
二、虽然本课没有要求背诵,但仍要重视诵读。课文一定要熟读,最好能背下来。
三、要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四、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有关资料
一、补充注释
1.
收族:《仪礼·丧服》郑玄注:“收族者,谓别亲疏,序昭穆。”《礼记·大传》孔颖达正义:“‘收族故宗庙严’者,若族人散乱,骨肉乖离,则宗庙祭享不严肃也;若收之,则亲族不散,昭穆有伦,则宗庙所以尊严也。”因此,“收族”的意思是:以上下尊卑、亲疏远近之序团结族人,使不离散。方仲永的试笔之作“以养父母、收族为意”。“养父母”,是“孝”的表现,“收族”,是“仁”的表现。五岁的孩子能有这样的志向,这在封建时代是很了不起的。因此,难怪人们在赞扬之余,还特地把这首诗送给本乡的读书人去看,让他们来评定。
2.
传一乡秀才观之:“秀才”,在唐宋时是对一般读书人的称呼,跟明清两朝经过县试及格的生员不同。“一乡”,全乡。这句话应理解为传给全乡的读书人看,不是只给某个秀才看。
3.
指物作诗:即作“咏物诗”。过去训练儿童作诗,常常指定一件物品为题,要求在诗中既能说出该物品的特点,又能借此表达某种思想感情,是作诗的起步训练。
4.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明道”,宋仁宗号(1032
~1033)
。“先人”,这是对已故父亲的称呼。按:王安石父亲名益,字损之,天圣八(1030)
曾以殿中丞知韶州(
现在广东省韶关市)
,三后以丁忧离职还家,王安石(
当时13
岁)
随行。据此,这次还家当在明道二(1033)
。宝元二(1039)
,王益卒于江宁(
现在属江苏省)
通判任上。王安石此文写于庆历三(1043)
,故称“先人”。
二、译文
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种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不曾认识笔、墨、纸、砚,(
有一天)
忽然放声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
仲永)
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为内容,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
他能)
立即写好,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
他)
学习。
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明道间,我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里见到他,(
他已经)
十二三岁了。让(
他)
作诗,(
写出来的诗已经)
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又过了七,(
我)
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
他已经)
才能完全消失,成为普通人了。”
王先生说: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是天赋的。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的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够吧?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chuzhong/423038.html

相关阅读:记叙文的阅读指导
《云南的歌会》课后练习答案
《音乐之声》课后练习答案
初中现代文阅读专题复习设计第九、十课时:迁移拓展
初中系列知识点歌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