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
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8
.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渔人甚
异
之(异:认为
……
奇特非凡)
B
.
无论
魏晋(无论:不要说)
C
.处处
志
之(志:记住)
D
.
寻
病终(寻:不久)
9
.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欲穷其
林
其
人端视容寂
B
.有良田美池桑竹
之
属
犹鱼
之
有水也
C
.不复出
焉
万钟于我何加焉
D
.
乃
不知有汉
乃
重修岳阳楼
10
.下面对选文内容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误入桃花源的渔人惊异地看到,这里土地肥美,生活和乐,没有压迫,没有纷争,老幼幸福愉快,人人融洽友好,这完全是中国农耕文明时代“大同社会”的形象体现。
B
.在听了渔人对外界的介绍后,桃源人叹惋不已,从上下文可以推知,他们感叹的是“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的韶光易逝和逃脱了外界的纷争与祸乱。
C
.作者既描绘了桃花源里一幅鲜活的人间生活的图景,又极力表现了它的似有似无,寻觅而不可得,反映了作者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
D
.这篇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记叙层次清楚,环环相扣,结构严谨,语言简洁平易,朴实自然。
11
.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1
)见渔人,乃
大惊,问所从来。(
2
分)
(
2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2
分)
【答案】
8
.
C
(
通“
讠
志”,做标记)
9
.
A
(A.
指示代
词,那B.
前者代词,这;后者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无实义C.
前者兼词,“于之”,从这里;后者助词,表疑问语气D.
前者副词,竟;后者
连词,于是)
10
.
B
(“‘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的韶光易逝”错误。)
11
.
⑴村里的人见到渔人,就大吃一惊,问渔人从哪里来。
(主要评分点为省略的“村里的人”、“乃”、省略的“渔人”、“所”,每点0.5
分,共2
分)
⑵村里人的祖先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
(主要评分点为省略的“
村里人的祖先
”,“妻子”、“绝境”、“焉”, 每点0.5
分,共2
分)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chuzhong/423259.html
相关阅读:《醉翁亭记》“欧阳修初谪滁山”比较阅读答案
八级(下)文言文高效训练《马说》(韩愈)
《醉翁亭记》复习整理(九级上背诵篇目)
《醉翁亭记》知识点整理及练习
布丰《马》课内语段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