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寿
课文分析:
课文是人物传记节选,但它的核心部分却是一篇才华横溢的对策──诸葛亮对刘备为“信大义于天下”而问“计”所作的回答。因为对策的地点在诸葛亮的隐居地隆中,所以后人称它为“隆中对”。对策的主要内容是,劝说刘备先夺取荆、益二州作为王业的根基,然后跟西南少数民族和睦相处,并外结孙权,内修政理,使战略后方得到巩固;待到时机成熟,再从荆、益二州出兵,北定中原。这是诸葛亮在精辟分析当时形势特点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是对发展前景所作的天才预见。人们常说的“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三分”,就是指这篇对策而言。
历史人物传记主要是表现主人公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突出作用。这篇课文虽属节选,但仍可从中看出诸葛亮在推动汉末的纷乱局势向三国分立的方向发展上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全文大致分四部分:第一部分(第1
段)按传记的一般体例写主人公轻时代的事情,着重表现诸葛亮的抱负,为下文写他的天才预见张本,其余无关的细节则一概略去。第二部分(第2
段)写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这件事本来也有一个复杂的过程,但作者只写徐庶对诸葛亮的赞语和向刘备提出“枉驾顾之”的建议,由此引出刘备“三顾茅庐”一事,从侧面烘托了诸葛亮的才能。第三部分(第3
至5
段)写刘备问计,诸葛亮对策。这是全文的重点,刘备怎样问、诸葛亮怎样答,都写得相当详细,充分表现了诸葛亮的天才预见。第四部分(第6
段)是刘备以“鱼之有水”为喻,说明诸葛亮对于他的重要性,也是从侧面烘托诸葛亮的才能。
课文选材精当,详略分明。历史人物传记,叙事既要重点突出,又要保持事件的完整性,有些事情不可不说,但又不宜多说,这就要求选材得当、语言精炼。课文这个特点十分突出。例如刘备访诸葛亮源于徐庶的推荐,这本来需要说明徐庶为什么推荐诸葛亮、刘备为什么接受徐庶的推荐,为什么亲自去邀请等等。对这些问题作者都以高度概括的语言作了回答:“先主屯新野”,说明刘备当时处境极其困难,需要贤人来帮助他;“卧龙”一喻和上文的“谓为信然”,说明诸葛亮在徐庶心中的地位;“先主器之”则表现了刘备对徐庶的重视和信任。又如刘备三顾茅庐,仅用“凡三往,乃见”一句带过,略去了前两次的情形不说;而对策的密谈性质则仅用“屏人”一语就指明了。
一、词语解释
1
、亮躬
耕于陇亩
亲自
2
、好为
《梁父吟》
喜欢
3
、身
长八尺
身体
4
、时人莫之许
也
承认、同意
5
、惟
博陵崔州平
只有
6
、谓
为信然
说;确实这样
7
、屯
新野
驻扎
8
、先主器
之
器重
9
、谓
先主曰
对……说,告诉
10
、此人可就
见
接近、趋向
11
、不可屈致
委屈(他),召(他上门)来。
12
、宜枉驾顾
之
屈尊;拜访
13
、先主遂诣
亮
于是;拜访
14
、凡
三往
总共
15
、因屏人
曰
于是;命人退避
16
、汉室倾颓
崩溃、衰败
17
、孤不度
德量
力
衡量;估计
18
、欲信
大义
“信”通“伸”,伸张
19
、遂用猖獗
因此;失败
20
、然志犹
未已
仍、还;止
21
、君谓计
将安出
计策;怎样;产生
22
、自董卓已
来
“已”通“以”
23
、非惟
天时
只是
24
、今操已
拥百万之众
已经
25
、此诚
不可与争锋
的确
26
、此可以
为援而不可图
可以凭借;谋取
27
、利尽
南海
物资;全部取得
28
、此殆
天所以资
将军
大概;资助、给予
29
、民殷
国富
而不知存恤
兴旺
富裕;爱抚、爱惜
30
、帝室之胄
后代
31
、总揽
英雄
广泛地罗致
32
、外结好
孙权
友好
33
、命
一上将将
荆州
将领;率领
34
、将军身
率益州之众
亲自
35
、百姓孰
敢箪
食壶浆
谁;用箪盛饭,用壶盛浆
36
、以
迎将军
来
37
、诚
如是
果真;这样
38
、于是与亮情好日
密
一天天
39
、岂有意
乎
有(
这种)
打算
40
、岂愿
见之乎
是否(可)
41
、每
自比于管仲
常常
42
、君与俱
来
一起
43
、抑亦
人谋
而且
44
、挟
天子
挟持、控制
45
、因
之以成帝业
凭借、依靠
46
、若跨
有荆益
占据
47
、愿
君勿复
言
希望;再
48
、所以
资将军
用来……的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chuzhong/433397.html
相关阅读:人教版八下课内文言文复习要点《送东阳马生序》
八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写作“说明事理”导学案
八(下)第三单元延展阅读“人与自然”
《桃花源记(15分)》阅读答案
《卖油翁》(七级上)复习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