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堂练习设计
1
.体会下面的字词,正确掌握其用法。
戳皲裂锲而不舍释然狡黠彬彬有礼幂思苦想温文而雅
2
:小说的三要素是
_______
、
_______
、
_______
。
答案与提示:人物、情节、环境。
3
.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有:
_______
、
_______
、
_______
、
_______
、
_______
及
_______
、
_______
等。
答案与提示: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环境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4
.小说的情节一般包括
_______
、
_______
、
_______
、
_______
四部分,有时前面有序幕,后面有尾声。
答案与提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
◇
个性练习设计
1
.结合教师的讲解和自己的理解,画出自己心目中的母亲或其他亲人的图画。
答案与提示:结合课前预习和课堂讲解完成,使之成为推进教学活动的重要手段。
2
.
“
公园买票
”
这件事情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
答案与提示:承上启下,为作者升华母爱作了重要的铺垫。
3
.如何理解文中多处对陶影心理活动的描写
?
找出一两处,并说说这对刻画人物有什么作用
?
答案与提示:对陶影心理活动的描写是理解文章的关键。理解了它,能真正体会一个普通母亲心中的苍凉,以及对孩子锲而不舍的真爱。这有助于丰满人物形象。
4
.请你课外再阅读几篇关于此类的文章,将其与本文进行比较,看看他们有什么异同,并尝试着写一篇评论性文字。
教学探讨与反思
小说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水平有着很重要的作用。教给学生阅读、欣赏小说的方法,是教学的关键。引导学生掌握欣赏小说的知识,让学生阅读一定数量的名家名篇,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刺激学生学习的兴趣,鼓励
f
也仃
]
多发言,多发表观点。在教学中,教师要坚持诵读、品味的原则,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小说的语言之美和作者思想的深邃所在。
补充资料
毕淑敏,女,
1952
出生于新疆,中学就读于北京外国语学院附属学校;
1969
入伍,在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喀喇昆仑山交汇的西藏阿里高原部队当兵
11
;
1980
转业回北京。
毕淑敏从事医学工作
20
后,开始专业写作,共发表作品
200
万字;曾获庄重文文学、小说月报第四、五、六届百花奖、当代文学奖、陈伯吹文学大奖、北京文学奖、昆文学奖、解放军文艺奖、青文学奖、台湾第
16
届中国时报文学奖、台湾第
17
届联报文学奖等各种文学奖
30
余次;国家一级作家;内科主治医师;北师大文学硕士。她的代表作有《昆仑殇》、《补天石》、《血玲珑》。
课堂点击
1
、课文中哪些情节表现了陶影为成为一个
”
完美而无可挑剔的母亲
”
所做的艰辛努力
?
作为一个普通女工
,
一个普通母亲
,
她为什么要这么做
?
。
2
、文中多处描写了陶影的心理活动
,
试找出一两处
,
并说说这些心理描写刻画人物有什么作用
.
3
、课文用了许多独特而形象的比喻
,
试举出一二句
,
结合上下文
,
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
、
1
、情节略。她这样做的目的是要把儿子培养成城实、正直、善良、有责任感、有教养的人。正是因为这些,才使这位母亲在平凡中显出伟大。
2
、略
3
、略
三、
1
、买票
2
误会起因:红衣青认为陶影应该多买一张票。误会发展:陶影向红衣青解释未买票的理由。误会高潮:当测量结果出乎陶影意料之外,陶影为此误会了小也,甚至打了儿子,这更招致了红衣青和围观者的指责和嘲笑。误会加深:卖冰棍的老太太的狡黠又让陶影的努力适得其反,误会越来越深。、
3
、
①
安静、自信、镇定、有点洋洋得意。
②
诧异、惊慌、孤立无援、目瞪口呆。
③
恐惧。
4
、忍。
5
、陶影可能会和红衣青大吵一架,可能会说一些难听的话。
6
、可她不愿意孩子看见这一幕。为了小也,她忍。
7
、好不容易领孩子出来一天,她不能毁了情绪,要让天空重新灿烂。今天这张票,她是不能买!。若买了,她将永远说不清。
8
、如果文章不加入此情节,陶影在儿子心目中的形象就不会很惨,这也是对陶影坚持讨回公道、挽回尊严的情节非常有帮助。
9
、优点:对工作负责任,认》
四、
1
.(
1
)比喻流行的价值准则。(
2
)成为一个有别于众多的理性生活者的心灵生活者。
2
.形象地阐述了作者所主张的
“
诗意的生存观
”
;不以得失作为取舍生活的主要依据,而更多注意心灵的感受。
3
.追求情感化的生活,追求美与丑、幸福与感动。
4
.
C
、
E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chuzhong/448586.html
相关阅读:《满井游记》阅读答案【?广东省东莞市中考】
《伟大的悲剧》拓展延伸《永不再来(节选)》阅读答案
《送东阳马生序》(明朝:宋濂)复习整理
纪伯伦《雨之歌》阅读答案
九级(下)文言文高效训练: 曹刿论战《左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