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铁志
电脑的普及,使文字书写急剧退场。用惯了纸笔的中老人,还在挣扎着试图挽住书写的臂膀。而轻一代,已然习惯了无纸化的生存。提笔忘字,渐成常态;书法之美,只在少数书家手中流连。在手机和电子信箱越来越便捷的当下社会,能够收到一封手写的信件已是一种幸运,能够收到一封文辞淳美朴实、书法俊逸洒脱的书信,简直就是一种奢望。传统尺牍信札中所包涵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似乎正渐行渐远,使即使不算老派的中人,也不免感到一丝惆怅。
我算幸运的,因工作和个人写作的关系,使我常常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熟悉或不熟悉的朋友的来信,其中不乏理论大
家和文学名家的信札。有的文白间杂,言近旨远;有的雅淡平和,娓娓道来;有的词锋犀利,一语中的;有的嘘寒问暖,饱含温情。信封和信札抬头、落款的书写,无不十分讲究,不论是称谓的选择,还是书写工具的使用,都能看出文字的背后所蕴含的学养功底和书写者的气质风神。
与此同时,我也收到大量别样的来信,其中尤以来自报刊者居多。有的在我名字之后不再有任何称谓,迹近被通缉;有的信封书写七扭八歪,偌大的天地间几行纠缠在一起的米粒小字,仿佛捆绑的螃蟹。至于行文的直白浅陋、甚至粗暴无礼,也是不时要面对的无奈现实。
翻看老一辈学者作家的书信,“先生”“足下”“斧正”“雅教”“拜辞”等敬语谦辞随处可见,浸润在字里行间的那份优雅和谦和,透露出长期文明熏陶下谦谦君子所特有的从容和自信,正是“尺牍书疏,千里面目”,“虽则不面,其若面焉”。
而今,传统的书信文明似乎已成远去的雅乐,只能在杂乱无章的信息洪流中若有若无地存在,只能在先人的收藏中依稀可辨。而在新潮的“穿越剧”中,别人的父亲成了“家父”,自己的爸爸却变为“令尊”。经过“反右”“文革”等文化浩劫,中以下的朋友旧学功底无从谈起,新学修养也难尽如人意。粗鄙文化盛行,庸俗观念当道,肉麻成有趣,流氓成英雄。听一听身边人的谈吐,看一看手边的报刊,文明含量几许、文化水准若何,相信大家会有自己的判断。至于网络语言,新则新矣,有的甚至不乏有趣,但说到底,
无非是一种缺乏文化含量的戏说而已。
文化的发展繁荣离不开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和自省,而自觉自省的前提,是对传统文化基本的认知和积累。胸无点墨,何以自觉?就像黄牛,肚子里没有青草,拿什么反刍?网络时代,点击率成了判断标准和不二法门,而在杂多的
信息当中飞来飞去的眼球,其实并未收获几多真知。网络人的头脑,基本是杂乱信息的跑马场。缺乏这种自觉的所谓知识分子,充其量不过是“知道分子”而已。
毛笔、宣纸作为文字书写主要载体的时代或许已经过去,但文明的传承不能因此中断。为什么直到今天我们依然怀念前秦散文、楚辞汉赋、唐诗宋词、明清小说?为什么我们常常默念诸子百家、孔孟老庄
?
因为我们的血管中流淌着优秀传统文化的血液,对前辈思想家、文学家的传世之作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
,心向往之。这样一种祈愿和情怀,寄托着几千来中国传统文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美好理想和对优雅文化的无限怀想。
剪不断,理还乱。要用中国语言、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理论体系和话语系统来解读当今中国社会的发展秘密,解开中国道路的内在密码,要想在市场经济的冷酷背景下保留一份温暖的人文情怀,不能靠午夜梦回、撕扯自己的头发冥思苦想,不能指望查阅文件、对比口径找寻思想捷径。唯有继承传统、不忘经典,在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中,才能发现博大精深的优美存在,才能触发自己愚钝很久的灵感和才华,找到通向世界、与各种文明有效对话的渠道和钥匙。
(选自《人民日报》
.6.25
,有删改)
21.
作者为什么说在当下社会收到文辞淳美朴实、书法俊逸洒脱的书信是“一种奢望”?(
2
分)
22.
分别概括作者收到的两类来信的特征。(
2
分)
23.
结合具体语境,理解下面句子。(
4
分)
①传统的书信文明似乎已成远去的雅乐。(
2
分)
②网络人的头脑,基本是杂乱信息的跑马场。(
2
分)
24.
作者指出“找到通向世界、与各种文明有效对话的渠道和钥匙”“唯有继承传统、不忘经典”,
我们该如何把这一观点运用到学习生活中去?试从三个方面具体说说。(
3
分)
25.
“云中谁寄锦书来”,这一文题寄托了作者内心哪些复杂的情感?请结合全文概括。(
3
分)
参考答案:中小学作文阅读答案网整理
21.
(文字书写急剧退场,人们习惯了无纸化的生存。)现实中提笔忘字,渐成常态;书法之美,只在少数书家手中流连。所以很难收到一封文辞淳美朴实、书法俊逸洒脱的手写书信了。(大
意相同即可)(
2
分)
22.
第一类:蕴含着书写者的学养功底和气质风神。(
1
分)
第二类:格式不规范,书写不工整,文辞浅陋。(大意相同即可)(
1
分)
23.
①因为当下杂乱无章的信息泛滥,许多人旧学功底差,社会上粗鄙文化盛行,庸俗观念当道,而书信文明正在逐渐消失。(大意相同即可)(
2
分)
②网络人尽管接受了许多的信息,但这些信息杂乱无章,如不加以整理,就收获不
了多少真
知,头脑也就变成任意踩踏的场地。(大意相同即可)(
2
分)
24.
提示:可从经典诵读、书法训练、文明礼仪等方面作答,一个方面
1
分,言之成理即可。(
3
分)
25.a
.对当今文化现状的焦虑(惆怅);(
1
分)
b
.对一些中华文明(传统文化)逝去的怀念;(
1
分)
c
.对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企盼。(
1
分)
(答到要点即可)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chuzhong/450333.html
相关阅读:《石墨烯:未来材料宠儿》阅读
《太阳也会刮风吗-》阅读答案
《蛛网奥秘新探》阅读答案
摘选自许嘉璐《中国古代衣食住行》阅读答案
北斗:助推国力,导航生活 阅读答案(湖北仙桃、潜江、天门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