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语文《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设计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初中语文 来源: 高中学习网

[教学目的]

1.本文在比照与映衬中写景的特点。

2.体会本文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艺术特色。

3.了解“为”、“穷”的不同用法。

[教学重难点]

1.学习在比照与映衬中写景的特点。

2.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

教学

诵读法、点拨法、质疑法、讨论法。

媒体设计

计算机课件(包括难词句理解,比较阅读文章)。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步骤 ]

一、导语 设计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然不动;?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多么令人留连忘返的境界呀!这是谁创作的佳句?出自哪篇文章?

这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在《小石潭记》中为我们描绘的迷人景色。柳宗元在被贬永州十年间,遍 游佳山秀水,借以排遣心中的愁闷,并创作了一系列山水游记,其中尤为人们传诵的是《永州八 记》,我们已经学习了《小石潭记》,今天将再次和柳宗元一起登上西山之巅,感受其高峻峭拔 的特立之景,体会作者抒发的内心感受。

(解说:已学习过《小石潭记》,由文中佳句导入 ,便可引起共鸣,温故知新,激发。)

二、介绍

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县)人,世称河东先生。自幼聪慧好学,21岁中进士第,26岁中“博学宏词”科,授官集贤殿正字。后改任监察御史里行, 与韩愈、刘禹锡同事。永贞元年,柳宗元积极参加王叔文为首的革新活动,罢“宫市”,免 杂税,打击贪官,但遭宦官、藩镇等腐朽保守势力反对。革新集团失败了,其成员遭到迫害,叔 文被杀,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在永州长达10年,后虽奉召回京,旋即又被贬为永州刺史。在 柳州任职时,主持开挖水井,兴办学校,废除奴婢制度,深受当地民众爱戴。病逝于柳州住所,世称柳柳州。柳宗元在思想上受儒家民本思想影响;曾提出“官为民役”的观点。上他 是失意者,但在文学创作上却成就卓著,表现在寓言、传说、山水游记等散文方面,是唐宋散文 八大家之一。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对后世游记散文的发展有重大影响,《永州八记》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即《始 得西山宴游记》《钴?潭记》《钴?潭西小丘记》《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 记》《小石城山记》。他写的游记不仅文笔简洁,描摹生动真切,富有诗情画意,而且处处渗透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寄托着对生活遭际的感慨和对黑暗现实的不满。《》是《永 州八记》的第一篇,作者寄情山水,写偶识西山的欣喜,写西山形势的高峻,写宴饮之乐,写与 自然的融合,表露自己的傲世情怀。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 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读课文,消灭文字、词语等障碍。

①学生自读:圈出生字、生词,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标记解决。

②教师范读:补充注释。

斫(zhuó):砍伐。

遁(dùn)隐:躲避、隐藏。

③学生朗读:读准字音、停顿、语调。

(解说:反复读课文,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以便读准字音,熟悉课文内容。)

(2)疏通全文大意。

①同桌合作,参照工具书及课下注释疏通全文大意。

②圈画疑难词句,并质疑。

③集体解疑,教师点拨。

④复述主要内容。

(解说:学生合作理解,培养合作学习意识,让学生养成查工具书看课下注释的习惯,培养自学 。互相质疑、解疑,是为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互相启发,提高。)

(3)了解课文的内容与形式。

①说说作者围绕“始”“游”叙写了哪些内容?

②抓住了西山的什么特点?

讨论解决:

第1段写游西山前,自以为永州的奇山异水自己都游遍了,面对幽泉怪石饮酒娱乐自然洒脱。第2 段写游西山,通过望而见其异,登高知其隐,醉而忘归突出西山之怪特,及作者始得胜景的喜 悦。第3段点明游西山的时间。

文章过渡自然。第1段“未始知西山之怪特”为过渡句,第2段“望西山,始指异之”领起西山之 游,结尾“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与前文相照应。

(解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有了前面的反复诵读,学生很容易明白主要内容,教师应鼓 励中国学习联盟胆发言,对内容与形式的理解应提倡学生提出个人见解,不要被的观点所左右。)

2.具体研习,突出重点、难点

(1)作者为什么说“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2)文章中心内容是记叙西山之游,作者为何开篇从他处着墨?

(3)作者借西山之游,抒发了自己怎样的人生感受?

(4)文中两次写满酌而醉,有何作用?

(5)作者怎样用比照映衬来写西山之景?

(解说:教师先提出五个问题,学生自由讨论解答,教师要及时肯定表扬学生的理解,鼓励学生 积极。问题的提出可以根据学生理解程度及时应变处理。)

提示:

(1)作者游奇山异水是想聊以忘忧。文章开头即写明自己不幸的遭遇和贬谪南荒后“恒惴栗”郁 闷痛苦不堪的心情,因此“幽泉怪石,无远不到”,以至“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 虽然他几乎走遍了永州的奇山异水,但却没有给他带来特殊的感受,没有感到此山此水有何“怪 特”之处。然而当作者“坐法华西亭,望西山”时,“数州之壤”尽收眼底,方觉西山是任何地 方都无法相比的,这高峻的西山卓尔不群的人格是何其熟悉,渐渐地作者不知不觉与天地万物融 为一体,欣喜之情溢于言表,“引觞满酌”,沉醉于自然之美中,“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深切体会到天人合一的至理。因此作者认为西山之游才是真正游览山水的开始,以往的游览算不 上真正的游览。文题“始得”恰好点明此游之意义,并以“始”与“未始”结构全文。

(2)本文中心内容是记叙西山之游,但作者开篇却从他处着墨,先写以前永州异山秀水的游览, 以此作为铺垫,来比照映衬西山之游不同于以往。以往所见的幽泉怪石没有给作者带来精神的愉 悦与解脱,虽然畅游酒醉,却不能把自己的全身心投入大自然中,因此“觉而起,起而归”,心 中的烦闷依然无法排遣。而西山之游却不同,作者首先是被那高悬下望的景象所震惊,所有的景 物都聚集在视野之内,浮云萦绕群山,与天空连成一体,此时作者才真正感受到与自然同呼吸 初中英语, 与天地同游的快慰。从高峻的西山中作者感受到卓尔不群的人格之美,“心凝形释,与万化冥 合”,作者终于找到了自己的知音,他仿佛与西山心心相印,自己志高品峻的情操恰恰在西山那 高峻峭拔之貌中得以体现。作者在这物我交融之中得到了解脱与审美享受,以至醉不思归。

(3)文章开始写以往游览“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觉而起,起而归”, 记叙之中流露出被贬失意抑郁不平的心态。而后文写游西山则表现出偶识西山之喜,沉醉之乐, 借西山的高峻气势,表现自己高洁的人格,所记游山水景物无不融人自己的感情,表露自己的傲 世情怀。

(4)第一次出现是往日游览时,作者“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 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这短促紧凑的语句反映了作者单调乏味的生活及苦闷抑郁的 内心感受。虽然他想在游览山水中得以解脱,但酒醉之后仍一切如故,心中的压抑烦闷并未减 少。而西山之游却使作者感到从未有过的快慰,他要“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只是美酒醉 人,更是这高峻峭拔的西山使其感受到物我相融,醉而忘归,心中的欢喜愉悦不言而喻。前后对 比更突出西山之游给作者带来的独特感受。

(5)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刻画细致,寄托深远,情景交融,具有极高的艺术感染力。作者对西山之 景的描摹,不直接写眼中西山,而从多角度写登西山所见所感,采用比照映衬手法突出其高峻峭 拔之貌。如先写“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再写登上西山始感高险难测,云天相连。 由“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衬其高。高悬下望所见之山,好像土堆洞口,千里之外的景 物尤如近在咫尺亦衬其高,青云萦绕,云天相连浑然一体更衬其高。由此写出“然后知是山之特 立,不与培?为类”的感受。我们自然如身临其境,仿佛和作者一同饱览这高峻西山,发出相同 的感慨。在这比照映衬之下,西山之景更显其美,西山之游更觉其异,作者卓尔不群之人格才更 具感染力。

3.欣赏品味

本文虽记写西山之景、西山之游,但却句句写景,字字见情,真正体现了“一切景语皆情语”的 特点。现在我们就来品味作者写作的精妙之处。

(1)学生自由诵读课文,品味文中精美词句的描写。

(2)推荐自己喜欢的语句,并简要分析喜欢的理由。

①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苹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 同趣。觉而起,起而归。

此五句语气急促,并运用顶针的修辞手法,即后一句的第一个字与前一句的末一字相同,强 调“到”、“醉”、“卧”、“起”等动作,造成一种单调、无味的效果,表现出以往的游览大 多心不在焉,未能真正投入其中,也没有形成真正的精神上的共鸣,并照应了前文的“施施而 行,漫漫而游”。

②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抓住西山的特点:怪、特,为后文写西山之貌给作者带来的精神上的共鸣作铺垫。

③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为类。悠悠平与灏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 穷。

作者由西山的特立之貌,喻自己卓而不群的人格,表现自己志高不俗的志向。此时他仿佛觉得脚 下的西山及大自然中的一切与自己完全消融在一起,物我合一。

④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作者为自己找到知音而欣喜,为目睹西山之高峻而自慰。醉而忘归,流连忘返,更表明此刻沉醉 于西山之美,陶醉于西山之游的欢悦。真可谓?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会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⑤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作者全身心投入自然万物之中,与天地之气相融,泯灭了主客之差异,在物我同一中获得巨大的 精神愉悦。因此把西山之游视为真正的游览。

⑥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 四望如。

作者将主观感受融人景物描写,通过恰当的比喻,映衬西山的高峻。可见柳宗元写景之传神,文 笔之幽丽,用词之精致。

(解说:这个环节,是在前面朗读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一步欣赏品味文章写作的精妙之处,提 高学生的欣赏水平,培养文学素养。)

4.训练

(1)完成课后练习二,并背诵妙语佳句。

(2)词语古今用法比较,完成练习三。

(3)分析“为”、“穷”在本文中的不同用法。

(4)试比较本文与《小石潭记》在写景时的不同之处。

(解说:以上四项既有字词句的理解,又有中心内容把握,并ü?冉显亩练治觯?莆毡疚男淳?的特色。通过训练反馈学生对课文理解的程度,突出重点难点,便于积累,也进行能力的迁 移培养。)

5.翻译句子

(1)余自为?人,居是州,恒惴栗。

我自从成了受刑被侮的人,住在这个永州常惊恐不安。

(2)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深青的夜色,从远处而来,直到什么都看不见了,还是不想回家。

(3)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心凝住了什么都不想了,形体散开不复存在了,与万物暗暗合成一体。

(4)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

这之后才知道我自己从前还没有开始游览。

6.课堂小结

(1)学生谈学习收获。

(2)教师再小结。

四、布置作业

1.柳宗元的山水诗文都流露出借游解忧的情绪,试找出有关诗文加以体会。

2.背诵全文。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chuzhong/45539.html

相关阅读:初中语文第三册第二单元检测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