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学生答卷中语言模糊,思路混乱,答非所问,追问其答题时为什么会如此,多数学生都说既读了材料也看了问题,看完问题后就按着问题的意思下笔答题。为什么答题总是出错误?笔者抽查了近年高考文科综合试卷,从试卷答题中分析可知,问题症结在于学生审题、构思环节不到位。怎样审题,寻找问题中的关键词语、限制说明短句的相关文章很多,本文不予展开讨论。本文试图以当年得分率较好的2002年全国高考文综卷37题为例,从学生在各考查能力层次方面的得失情况,从学生容易失分的问题环节及原因予以分析,说明审题过程中构思环节的重要性。
2002年全国高考文综卷第37题共有四个小问题,学生甲在前三问中,第一问16分得15分,第二问6分得满分,第三问8分得7分,但在第四问中10分只得了3分。学生乙第一问16分得7分,第二问6分得4分,第三问8分得6分,第四10分得4分。相比较而言是第一问和第四问得分偏低。学生丙第一问16分得15分,第二问6分得4分,第三问8 分得2分,第四问10分得2分。该生失分主要在第三问和第四问。
第四问:“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说明各大国在中国领土主权问题上持何态度?实际上采取了什么做法?”学生甲答案是:“①英苏美似乎是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稳定世界局势。②材料二实际上是大国的绥靖下策并且相互勾结,相互斗争。③材料三则是大国的强权政治与霸权主义,是大国对世界势力范围的重新瓜分。”其答案明显忽略了问题的关键语——“各大国在中国领土主权问题上”所持态度及采取的措施,答案重心偏向了空泛地议论大国间妥协、争霸关系,前三问都能紧扣题意得分,最后一问显然是审题不到位,构思混乱,结果因离题而失分。学生乙第四问答案是:“材料二,俄国占旅顺、大连表明侵华计划要实施把住要塞,吞并中国,不承认中国有主权。材料三各国共同支配中国,使各国分享战利品,承认中国主权,但中国主权名存实亡。
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来进行经济贸易,都为本国利益着想,吞并中国使中国成为大国的殖民地,为各国野心家称霸全国的实力大增。”其答案能够围绕俄国及各大国在旅顺大连问题上的具体做法和态度进行分析,但材料三中并没有承认中国主权内容,属无中生有,从材料到问题与美国门户开放政策无关,是画蛇添足,结果却转移了自己的答题重心,远离题目中对“态度”与“做法”的深入分析,答案不可能把各大国的共同态度和做法表述出来。学生丙第四问答案是:“各国对中国领土大量瓜分和占领,强迫中国各项不平等条约,在中国建立大使馆,开通通商口岸,大量开凿自然资源,化(划)分租地,俄国在中国领土修建铁路,以便输出资本。”这一答案与材料二和材料三内容相去甚远,更与题目中心要求“对中国领土主权”的“态度”和“实际做法”不沾边,显然学生丙在写此答案时就没有审明题意,没有仔细阅读材料内容,没有经过审题构思,失分是必然的。从上述三份学生答案得分看,第四问都相对较低,从上述答案内容分析,都没能对问题进行全面综合思考,不是抓不住问题中心,就是离题,答非所问。
2002年高考文综37题所设四个小问题的考查难度层次中,第一问“结合相关历史背景,简述旅顺、大连的主权受到损害和得到恢复的基本过程。”因其考查的能力要求是叙述事件过程,事件发展过程的内容又能在材料字面找到,所以答起来相对较容易。学生乙之所以失分较多,请看其答案:“旅顺、大连伯为经济交往和要塞之地,成为日俄先占之地,开始俄先占,后来日本占领,把俄在中国部分主权抢中手里,旅顺大屠杀使国人倍受污蔑,开放的港口和码头也被破坏。直至新中国成立收回主权。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chuzhong/459919.html
相关阅读:初中历史知识点:鸦片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