魂
刘向东
①从小在山里长大,自然和山有着别样的情愫。于是我常常会去亲近大山,把自己当作一棵草、一棵树、一块岩石去观山色、听山泉、沐山风。
②盛夏,四川成都的青城山云霭缭绕清凉宜人。尽管满眼是苍润叠翠、钟灵毓秀的景色,而我却心绪纷乱,怎么也抹不去那个背脊有点佝偻的影子。
③那天中午,我在一岔道处为选择景点路线而犹豫不决,正想找人询问时只见一位手拄木棍的壮汉目视着台阶吃力地朝我走来。可能背上的东西太重吧,他的步履沉重又缓慢。等走近了,我才看清他背的是大半袋水泥。沾满泥灰的背心早已被汗水浸透,裸露的肩膀泛着通红的印痕,仿佛山巅坡脊上一片赤红的岩壁。莫非他要等我问路,便停下脚步背靠身边的大树,再将手中胳膊粗的木棍移向后背顶着水泥袋底部的木条横档,以支撑背上的重量。看他稳当了,我便向他问路,他也十分详细地给我作了指点。
④出于好奇,我问他为何要背水泥上山呢?他说,都江堰地震时山上的台阶有损坏,需要水泥、黄沙等材料修补。除了这些,山上的食物和用品都是靠人背上去的。我问他背一次有多少报酬时,他却微微一笑伸出三个指头。我说是
300
吧?他淡然地说
30
元。或许他见我有点愕然,便接着说:“钱多少不要紧,要紧的是修好路,走上去就安全。”在攀谈中我还了解到他是山上的背夫,两个孩子读书和赡养患病母亲
的开销就靠每天的来回背货。
⑤凝视着他满脸的汗珠和憨厚的面容,我随手掏出
100
元钱递给他,可他连忙挥手说:“谢谢你,我决不会收的。我们山里人走惯了山路,靠力气吃饭还是可以的。”说完,他握住背后的木棍挺了下背脊,拄着棍子继续拾级而上……
⑥望着他负重的背影,我油然觉得他那山脊般的肩膀背负的不只是一袋普通的水泥,而是山里人那种坚韧、豁达和担当。
⑦离开四川,走进西藏。在念青唐古拉山的某隘口,我遇上了一位名叫巴桑的藏族同胞。他宽阔雄健的胸膛、蓬松刚劲的乌发和黝黑纵横的皱纹似乎都蕴藏着雪域高原那特有的粗犷浑厚,苍凉遒劲的阳刚之气。
⑧当向导陪着我们走进他那插有五彩经幡和哈达的毛毡帐篷时,让我感喟不已的是帐篷里除了一堆
用于燃料的干牛粪、一盆炒熟的青稞粉和一桶清水之外,居然连一根照明的蜡烛也没有。然而,就在这海拔
4000
多米的高山隘口,他却度过了十多个春秋。
⑨原来,隘口公路有一处十分狭窄的急转弯,经过的车辆如无人指挥就有坠落山谷的危险。有天,巴桑途经此地发现险情后就毅然决定要把全家安扎在这里。一来可以为过路的同胞供应饮水和食品,二来又可以为转弯车辆提供安全警示。于是巴桑和家人在这温差多变、山险荒蛮的路边搭起了帐篷。从此,凡有车辆经过,他都要义务示意,直到车辆平安驶过。凡有牧民或路人经过,他都会把他们视为家人热情相待。
⑩如今他已近半百,他欣悦地告诉向导说,今后会有儿子继续守护下去。因为念青唐古拉山是神山,我们都是山的儿子。
11
是啊,都是山的儿子!
这种朴素的表白、执著的博爱不就是永远的大山之魂吗!
15
.第③段划线句在表达上有何特色?这样表达有何好处?(
4
分)
16
.第④段中加点词语“微微一笑”“伸出三个指头”很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
3
分)
17
.本文写了两个事例,第二个能删去吗?为什么?(
3
分)
18
.第
11
段划线句有何作用?(
4
分)
参考答案:中小学作文阅读答案网整理
15
.这句运用了比喻修辞(
1
分),将青城壮汉的背比喻为山巅坡脊,裸露的肩膀比喻为一片赤红的岩壁,表现出壮汉身体的强健(
1
分)与工作的劳苦艰辛(
1
分),突出了壮汉的坚韧。(
1
分)
16
.“微微一笑”和“伸出三个指头”分别运用了神态与动作描写(
1
分),表现了青城壮汉对待工作报酬之少的淡然态度(
1
分)。和壮汉干活的劳累艰辛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壮汉豁达的人生态度(
1
分)。
17
.不能删去。青城壮汉的事例虽然表现了山之子的坚韧、豁达和担当,但他的行为本身就是他的工作(
1
分),这种朴素的表白、执著的博爱还是较浅的;而藏胞巴桑的行为和工作无关,这就升华了那种坚韧、豁达和担当,这是一种无私奉献、坚守信仰的朴素的表白、执著的博爱(
1
分)。这是内容的深化,主题的升华(
1
分)。
18
.结构上:总结全文(
1
分);内容上:是对青城壮汉和藏胞巴桑形象的高度概括(
1
分);主题上:表现出对大山之魂的高度认同、热爱和敬畏(
1
分),也表现出对人性之美的颂扬(
1
分)。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chuzhong/464413.html
相关阅读:《发芽的心情 林清玄(台湾)》阅读答案
《冬日看山》阅读答案
《行者 陈》阅读答案
《云雀》阅读答案
《最美丽的谎言》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