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古人评论含蓄而精彩的作品说“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课文
没有一个“风”字,但是一直在写风;也不见一个“雨”字,但是也写到了雨。
细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
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风的,写出风怎样的特点?
2.
有人说结尾写到大雨了,你是怎么看的?结尾的场景和情调跟前面相比有什么不同?
此题意在让学生
整体感知
课文,抓住课文
主要内容
,概括其
要点
。
参考答案:
1.
全文共8
段,各段所写内容参见“整体感知”。还可以做进一步的归纳和分析。全文
从几大方面描写
了风雨到来的景象:一是对
自然景象
的描写,二是对
动物
(包括羊、苍蝇、鸟、猫)的描写,三是对
人
(牵羊女孩、屋里老头以及玩耍的孩子们)的描写。有
宏观的描写
,如对树林子的描写;有
微观的描写
,如柳条乱得像麻团、杨叶千万次变着模样、芦苇倒伏破裂出声等,但总体上还是
微观描写
更多些。写出了
风的
这样一些
特点
:改变一切景物形态,蹂躏一切生命,造出一切动态。可以总括为:
狂暴、肆虐
。
2.
两处
写到了“
雨
”,一是第
6
段的“
有一只精湿的猫拼命地跑来
”,二是
结尾
“
孩子们却全趴在门缝,惊喜地叠着纸船,一只一只放出去……
”都写得很
含蓄
。课文大部分篇幅都写狂风下的景物模样,凸显风之威猛、情势之紧急、景物之纷乱,有一种“
急
”
的情调
。到了结尾,转而写室内,老人在土炕席上捶腿,小孩惊喜地叠着纸船往门外放出去,
气氛不甚紧急
,
行文节奏舒缓
了,孩子们带来了
欢喜的情调
。
二
作者有着锐利的眼光,能在狂风暴雨中看清景物的细节及其变化,试举课文的一两处,下面列举一部分做鉴赏示例。
此题意在选取课文的
精华
内容,进行
揣摩、品味和鉴赏
。全文各段都有精彩的
细节描写
,下面列举一部分做鉴赏示例。
1.
垂柳
全乱了线条,当
抛举
在空中的时候,却出奇地显出
清楚
,霎那间僵直了,随即就
扑撒下来
,
乱
得像
麻团
一般。
垂柳不垂,条乱如麻,着重写其
一起一落
时的
动态
。
2.
杨叶千万次地
变着模样
:
叶背翻过来
,是一片
灰白
;又
扭转过来
,
绿
深得
黑清
。
突出地写
杨叶的动态
,能清晰地描述杨叶在急速变幻的情景中
正反两面的颜色
,观察和描摹能力非同一般。
3.
那片
芦苇
便全然
倒伏
了,一节断茎斜插在泥里,
响着破裂的颤声
。
这是对微观景物的描写,突出地写芦苇的“那片”、那“一节”和那“颤声”;几个动词用得很好,“
倒伏
”“
斜插
”“
破裂
”,有
形态
描写,又有
声音
描写。
4.
槐树上的葡萄蔓再也攀附不住了,
才
松了一下
屈蜷
的手脚,
一下子
像一条死蛇,
哗哗啦啦
脱落下来,软成一堆。
观察非常细致,看清了脱落的瞬间动态——“才”“一下子”,也看清了葡萄藤的情状——“蜷曲”“像一条死蛇”“软成一堆”,还听到了声音——“哗哗啦啦”。
5.
无数的苍蝇都集中在屋檐下的电线上了,一只挨着一只,再不飞动,也不嗡叫,黑乎乎的,电线愈来愈粗,下坠成弯弯的弧形。
写苍蝇和电线的静态情状。看清了苍蝇的密度——“一只挨着一只”,苍蝇的情态——“再不飞动,也不嗡叫”,苍蝇的颜色——“黑乎乎的”,也看清了电线的情状——“愈来愈粗”,成为“弧形”。苍蝇本是微型生物,但作者也注意到在大风大雨的环境中它们的形态和动静状,实属不易。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chuzhong/485897.html
相关阅读:如何用修辞手法来增加文章的文采
高中阅读答题模板
中考语文不同题型的答题技巧
中考语文高分六大方法
议论文体知识识记及阅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