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
分)
①自从移家朗润园,
每在春夏之交的时候,
我一出门向西走,总是清香飘拂,
溢满鼻官。抬眼一看,
在流满了绿水的荷塘岸边,在高高低低的土山上面,就能看到成片的洋槐,满树繁花,闪着银光;花朵缀满高树枝头,
开上去,
开上去,
一直开到高空,让我立刻想到在新疆天池上看到的白皑皑的万古雪峰。
②这种槐树在北方是非常习见的树种。我虽然也陶醉于氤氲①的香气中,但却从来没有认真注意过这种花树——惯了。
③有一,
也是在这样春夏之交的时候,
我陪一位印度朋友参观北大校园。【A
】走到槐花树下,他猛然用鼻子吸了吸气,抬头看了看,眼睛瞪得又大又圆。
④“真好看呀!这真是奇迹!”
⑤“什么奇迹呀?
”
⑥“你们这样的花树。”
⑦“这有什么了不起呢?我们这里多得很。”
⑧“多得很就不了不起了吗?”
⑨我无言以对,
看来辩论下去已经毫无意义了。可是他的话却对我起了作用:我认真注意槐花了,
我仿佛第一次见到它,非常陌生,又似曾相识。【B
】
⑩在沉思之余,
我忽然想到,
自己在印度也曾有过类似的情景。我在海德拉巴看到耸入云天的木棉树时,
也曾大为惊诧。碗口大的红花挂满枝头,
殷红如朝阳,
灿烂似晚霞,
我不禁大为慨叹:
?
“真好看呀!
简直神奇极了!”
?
“什么神奇?
”
?
“这木棉花。”
?
“这有什么神奇呢?我们这里到处都有。”
?
【C
】陪伴我们的印度朋友满脸迷惑不解的神气。我的眼睛瞪得多大,
我自己看不到。现在到了中国,
在洋槐树下,
轮到印度朋友(
当然不是同一个人)
瞪大眼睛了。
?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一个经验:越是看惯了的东西,便越是习焉不察,美丑都难看出。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是容易解释的:一定要同客观存在的东西保持一定的距离,才能客观地去观察。难道我们就不能有意识地去改变这种习惯吗?
难道我们就不能永远用新的眼光去看待一切事物吗?
?
我想自己先试一试看,
果然有了神奇的效果。【D
】我现在再走过荷塘看到槐花,
努力在自己的心中制造出第一次见到的幻想,
我不再熟视无睹,
而是尽情地欣赏。槐花也仿佛是得到了知己,
大大小小、高高低低的洋槐,
似乎在喃喃自语,
又对我讲话。周围的山石树木,
仿佛一下子活了起来,
一片生机,
融融氤氲。荷塘里的绿水仿佛更绿了;
槐树上的白花仿佛更白了;
人家篱笆里开的红花仿佛更红了。风吹,
鸟鸣,
都洋溢着无限生气。一切眼前的东西联在一起,
汇成了宇宙的大欢畅。
(选自《季羡林散文集》,有删改)
【注】①氤氲(y
īny
ūn
):
形容烟或云气浓郁。
10.
文章第③段至第
?
段写了两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加以概括。(6
分)
11.
下面的句子是文章原句,请选择它在文中的正确位置(
)(3
分)
我在它身上发现了许多新的以前从来没有发现的东西。
A
、【A
】处 B
、【B
】处 C
、【C
】处 D
、【D
】处
12.
第
?
段划线句中“这种习惯指文中的哪一句话”?(3
分)
13.
请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第③段中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6
分)
他猛然用鼻子吸了吸气,抬头看了看,眼睛瞪得又大又圆。
14.
“一切眼前的东西联在一起,汇成了宇宙的大欢畅”,作者认为怎样才能达到这种效果?(4
分)
参考答案:中小学作文阅读答案网整理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chuzhong/487680.html
相关阅读:《童,说不完的故事》阅读答案
周涛《过河》阅读答案
《打春》阅读答案
《西风胡杨》阅读答案
丰子恺散文《蜜蜂(15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