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复习修辞格知识,能辨析并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
教学重点及难点
辨析并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辨析几种易混的修辞格
教学时数:三教时
第一教时
教学目标:辨析并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
教学重点及难点:辨析几种易混的修辞格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考试要求:
《考试说明》对常见的修辞方法作了明确的规定,即
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八种。
需要注意的是,学习修辞方法的目的是指导语言运用,而不是仅仅辨认概念,指认文句中运用了何种修辞方法。学生应能够根据语境判断修辞方法使用得是否得当,进而辨其优劣。
二、考查方式
修辞方法重在考查运用,一般从两个方面考查:一是常见的修辞方法的辨认和理解;二是根据表达语意的需要,正确灵活的运用修辞方法,能够理解修辞所表达的内容和表达作用;能够评价修辞运用的优劣;能够根据要求运用修辞方法。后者是高考考查重点,命题时多与扩展语句、选用句式、仿用句式兼顾考查。
高考的选择题中,近几已没有单纯的修辞题。而是放在以下题型中去考:
a
诗歌鉴赏题中,结合诗句内容考查包括修辞方法在内的写法;
b
现代文阅读题中,结合文章内容考查修辞方法所表达的内容及作用;
c
语言运用题(第五大题)中,根据表达需要运用修辞方法写作(造句)。
本环节小结:有效的复习,其前提就是要有明确的复习目标,所以每一个同学在进行每一个知识点的复习时,都应该首先要理清复习目标。从以上的分析操作,我们也基本了解了理清复习目标的方法。
三、几种易混的修辞格的辨析
1
.
借喻与借代的区别
。
分析:借喻与借代修辞手法,稍不留心,就容易误断,二者有相似点和不同点:
相似点:它们都用一事物代替另一事物,事物本体不出现。
不同点:①借喻是比喻的一种,被比与用来作比的两个事物之间有
相似点
,没有
相关性
,借喻的作用是“比喻”,虽然也有代替的作用,但总是喻中有代。因而本体、喻体之间即使没有喻词“像”也可以加“像”字,换成明喻。②
借代是用相关的事物来替代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的作用是“称代”,即直接把借体称力本体,其只代不喻,本体与借体之间没有相似点,只有相关性,这是构成借代的基础,即要求借体和本体的某些方面的相关。
因而不能加“像”字换成明喻。例如,“有缺点的战士终究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也终究不过是苍蝇”中的“完美的苍蝇”就是借喻,喻指那些反动的家伙。换成明喻,可以写成“反动的家伙像苍蝇”的形式。“百积弱叹华岁,八载干戈仗延安”中的“干戈”、“延安”就是借代,“干戈”代抗日战争,“延安”代中国共产党,这是用具体的事物代抽象的事物,是不能换成明喻的。如用“抗日战争像干戈”,“中国共产党像延安”予以表述就闹笑话了。它们之所以能替代,是因为本体、借体有密切的相关性:干戈为武器,与战争有关;延安为
geming
圣地,与中国共产党有关。
2
.
比喻和比拟的不同点
。
比拟中,
本体和
“
拟体
”
彼此交融,浑然~体,本体必须出现,
“
拟体
”
一般不出现
;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一主一从,本体或现或不现,而喻体必须出现。)
比喻和比拟,都是加强语言形象性的修辞手段,但它们是两种不同的修辞方式。初中教材中说:“比喻重在‘
喻
’、即以甲事物晚乙事物
,
甲乙两物有主有从;比拟重在
‘
拟
’,
即将甲事物当作乙事物
,
甲乙两事物彼此相融
,
浑然一体。
”
这仅是一种概括性的区别原则
,
我以为必须作进
—
步的全体阐释。
(
一
)
比喻与比拟的
性质不同、作用不同
.
比喻是用与本体事物有
相似点的另一事物作比
,也就是打比方;一定得有
相似点
,通过相似点使本体同喻体联系起来,唤起人们的联想,使人更具体地惑知事物。
比拟即模拟
,
它是用乙事物具有的特性
(
包括称渭、动作、行为等
)
写甲事物
,或者说是把乙事物的特性
“
强加于甲事物。乙事物
—
般是有生命力的
,
能活动
,
有感情的;它比甲事物具体实在,于是本来较抽象、不太实在的事物变得具体实在了,当然就增添了语言的生动性。由此可见,比喻强调的是甲乙两物的
相似性
,比喻是用喻体比方本体,重点在
“
喻
”
。而比拟却是仿照
“
拟体
”
(被模拟的事物)的特征摸写本体,重点在
拟
;利用它们之间的不同特性,使两体融为一体,这是区别比喻和比拟最重要的标志。
请看如下例句:
(1)
故人已经成为瓮中之鳖,不好玫暂且围着算了。
(
徐海东《奠基礼》
)
(2)
他确乎有点像一橡树,坚壮、沉默,而又有生气。
(老舍《骆驼祥子》
)
(3)
月亮一露面,满天的星星惊散了。(杨朔《金字塔夜月》)
(4)
真理它却不会弯腰。(臧克家《胜利的狂飚》)
例(
1
)取瓮中之鳖待擒这一点说明敌人当时的处境,二者有相似点,能给人具体形象的感受,这是比喻。
例
(2)
从树的外形特点联想到样子的外貌、气质特征,两者有相似点,也属比喻。
例
(3)“
月亮
”
、
“
星星
”
本是无生物,并无
“
露面
”
、
“
惊散
”
这样的特征,现以生物的特征描写它们.只是为了让其情态逼真,跃然纸上,这是比拟。
例
(4)
将无形的抽象物
“
真理
”
人格化、形象化,也属比拟。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chuzhong/492321.html
相关阅读:现代文阅读考点系列之文题解读
论文《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
现代文阅读宝典
《醉翁亭记》课后练习答案
《枣儿》课后练习答案